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单元总结与提升 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92272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单元总结与提升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单元总结与提升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单元总结与提升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元总结与提升一、单元基础知识梳理第一单元1.易错字音鲜(xin)为人知 开拓(tu) 大厦(sh)燕(yn)然勒功 元勋(xn) 殷(yn)红署(sh)名 锋芒毕露(l) 古罗布泊(p)马革裹(gu)尸 衰(shui)微 赫(h)然迭(di)起 锲(qi)而不舍 兀(w)兀穷年沥(l)尽心血 函(hn)寄 仰之弥(m)高咳嗽(k sou) 调羹(n) 校(jio)对喘气(chun) 忧郁(y) 2.易错字形筹划奠基挚友仰慕至死不懈 妇孺皆知抹杀轻捷竭力揩油疙瘩家喻户晓慷慨淋漓3.多音字差校 弹丧薄4.形近字 可歌可泣鲜为人知当之无愧截然不同锋芒毕露迥乎不同潜心贯注一反既往气冲斗牛吴下阿蒙刮目相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比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2.引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1.邓稼先的作者是邓稼先的同学杨振宁,他是著名的美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作者是诗人臧克家,他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作者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作家。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4.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编纂者司马光,字君实,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语气词,可译为“吗”。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拿)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义: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孤单,单独。博士: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2.但当涉猎但:古义:只;今义:常作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3.见往事耳往事: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二、单元检测卷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卷 (100分,90分钟)题号,一,二,三,总分得分,一、基础积累与运用(25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3分)A挚友(zh)头颅(l)涉猎(sh) 目不窥园(ku)B抱歉(qin) 碗碟(di)硕果(shu) 锲而不舍(q)C赫然(ch) 元勋(xn)调羹(gng) 迥乎不同(jing)D抹杀(m) 选聘(pn)薪金(xn) 气冲斗牛(du)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马革裹尸妇孺皆知全神惯注 慷慨淋漓B群蚁排衙 历尽心血可歌可泣 不以为然C锋芒必露 至死不懈家喻户晓 鲜为人知D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当之无愧 燕然勒功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神舟十一号”像一支离弦之箭,气冲斗牛,直上云天,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史上新的里程碑。B虹山湖的水光山色,在蒙蒙细雨中,隐隐约约,美如仙境,引人入胜。C所谓“大V”账号以“求辟谣”“求证”等方式故意扩散谣言,让一些不明真相的网民跟风,损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扰乱了正常传播秩序,社会公众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D一天早上,一对中年夫妇为某县公安局送来一面写着“锲而不舍追三年,骗子胆寒把钱还”的锦旗。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在母亲节为自己的母亲制作一个充满爱心的礼物,从而在校园浓郁地营造出节日气氛。B能否杜绝“中国式过马路”这种不文明现象,关键是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C为了避免受打扰的事情不再发生,金庸先生闭门谢客,低调地度过了92岁生日。D网购之所以让那么多网友着迷,是因为他们在下单后输入账号密码时基本没有感觉到是在花钱。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A孙权劝学选自三国演义,文中提到的孙权、鲁肃、吕蒙都是吴国人。B邓稼先的作者是杨振宁,美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C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的作者是萧红,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等。D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作者是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主要作品有烙印老马等。6综合性学习。(10分)(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学习的方式也可以充满趣味性,请你根据下列图示猜成语。(6分)_(2)仿写画线句。(4分)成语是民间口语的浓缩,是文学经典的传承,是历史故事的再现。它像一幅画,用彩笔描绘着自然的花红柳绿;_,_。二、阅读(35分)(一)阅读古文,回答问题。(9分)【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注释】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炳烛:点燃蜡烛。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暗。7解释加点的词。(2分)(1)及鲁肃过寻阳()(2)恐已暮矣()8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9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请写出你在学习上得到的两点启示。(4分)(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君子的争与不争蒋骁飞民国四大国学大师之一的陈寅恪学贯中西,通晓30多种文字,但他不屑于考证书,连一张文凭都没有。梁启超知道他是匹“千里马”,便极力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举荐。最终,清华大学破格聘用了这名“高中生”为大学教授。按理说,陈寅恪从此应该对梁启超感恩戴德才对,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两人在相处中,丝毫看不出陈寅恪对梁启超的“追随”。一天上午,梁启超刚上班,同事就递给他一份学报,说:“陈寅恪又要和你干仗了!”梁启超接过学报一看,上面有一篇署名陈寅恪的文章,矛头直指自己。原来,梁启超曾写过一篇有关陶渊明归隐动机的论文。他认为,陶渊明弃官归隐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士大夫阶层寡廉鲜耻,普遍缺乏道德感,他纵然没有力量改变现实,起码也不愿同流合污,把自己的人格和操守丢掉。陈寅恪则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认为陶渊明辞官回家种田,是因为东晋被灭之后,他“耻于事二主”,才发誓不与新政权合作。面对陈寅恪的针锋相对,梁启超毫不在意“恩师”的威信受到挑衅,大笑道:“这小子总是和咱过不去,咱要再写一篇好好和他过过招儿。”一旁的同事与陈寅恪有些恩怨,见梁启超如此说,便低声建议道:“梁先生,这陈寅恪别有用心,他是在含沙射影骂您啊!先生您在清朝做过官,在当今民国又做过官,陈寅恪这不是影射您在事二主吗?”梁启超一听,脸顿时黑了下来,很是难看。突然,他怒气冲冲地对那个同事喝道:“你滚!陈寅恪的为人我是知道的。请以后不要以小人心腹揣度君子胸怀!”那个挑拨是非的同事旋即狼狈地走开了。陈寅恪得知此事后,对梁启超的人品更加钦佩了。梁启超和陈寅恪尽管常常为了学术分歧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但在工作和生活中相互尊重和信任,从不听信他人挑拨,这样的君子之交以及争与不争的境界无法不令人敬佩。(有改动)10通读全文,找出最能具体体现梁启超和陈寅恪“争”与“不争”的语句,完成下面的读书卡片。(4分)“争”的表现陈寅恪:A:_梁启超:这小子总是和咱过不去,咱要再写一篇好好和他过过招儿。“不争”的表现陈寅恪:通晓30多种文字,但他不屑于考证书,连一张文凭都没有。梁启超:B:_11“争”与“不争”是矛盾的,为什么“争”是君子,“不争”也是君子?请你概括出“争”与“不争”各自蕴含的君子风范。(4分)12“相反,陈寅恪经常为一些学术问题和梁启超争吵不休,面红耳赤、怒目相视的场面时常出现。他们之间的恩怨一度成为好事者的说辞。”这段话是从文中抽出来的,你认为应该放在第_段和第_段之间。(2分)13本文虽然短小,但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富于变化。指出文中第段画线句刻画梁启超和陈寅恪的不同方法。(4分)(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12分)田野上的白发刘益善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吗?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洋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东西便四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来,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母亲和我说话时,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享福吗?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回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有改动)14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4分)15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16第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在文章结构上必不可少,请分析它所起的作用。(4分)三、作文(40分)17古今中外,名人荟萃,群星璀璨,他们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以其杰出的成就、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人格,成为人们心中的偶像。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一定有你所崇拜的名人激励过你,震撼过你,改变过你,引你思索,促你成长,催你成熟。请以“我的偶像”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文体不限,立意自定;600字左右。答案:一、1.D点拨:A项“头颅”的“颅”应读“l”;B项“锲而不舍”的“锲”应读“qi”;C项“赫然”的“赫”应读“h”。2D点拨:A项中“全神惯注”的“惯”应改为“贯” ;B项中“历尽心血”的“历”应改为“沥”;C项中“锋芒必露”的“必”应改为“毕”。3A点拨:“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一般指人),且与“直上云天”语意重复。4D点拨:A项语序不当,“浓郁地”改为“浓郁的”,放在“营造出”之后;B项两面对一面,应去掉“能否”;C项否定词运用不当,应去掉“不”。5A点拨: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6(1)才高八斗气吞山河隔岸观火(2)示例:它像一首诗用文字吟诵着人生的悲欢离合点拨:本题运用【仿写“五相”法】。仿写时注意要运用比喻修辞,所写内容必须与成语的内涵相符。二、(一)7.(1)到,等到(2)迟,晚 (2分,每词1分)8少年好学,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好学,如同中午时的阳光;老年好学,如同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3分)点拨:要注意“少”“日出之阳”“日中之光”“炳烛之明”等的含义。做到准确翻译,语言流畅。9示例: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像他一样,这样才能够不断进步。(2分)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其实学习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肯学习,无论何时都不晚,更何况我们还年轻呢!(2分)点拨:先要弄清两文中的哪些内容是谈学习的,再从中找出相关点,结合自身来回答。附【乙】译文:晋平公向师旷询问道:“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答道:“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呢?”平公说:“怎么会有做臣子的和他的国君开玩笑的呀?”师旷回答:“我这个瞎子哪敢和自己的国君开玩笑呀?我听说:少年好学,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好学,如同中午时的阳光;老年好学,如同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点燃蜡烛和在黑暗中行走,哪个好呢?”平公说:“你讲得很对。”(二)10.A:梁启超接过学报一看,上面有一篇署名陈寅恪的文章,矛头直指自己。(2分)B:面对陈寅恪的针锋相对,梁启超毫不在意“恩师”的威信受到挑衅,大笑道(或:陈寅恪的为人我是知道的。请以后不要以小人心腹揣度君子胸怀!)(2分)11“争”蕴含思想独立、治学精深的君子之风;“不争”蕴含襟怀坦荡、不重虚名的君子之风。(4分)点拨:从梁启超和陈寅恪“争”的事件与“不争”的事件中总结出相应的人格魅力。12(2分)点拨:从“相反”一词及内容可推论出,这是一个过渡句,承接上文陈寅恪对梁启超的不“追随”,引出下文陈寅恪与梁启超“争”的事件。故应放在第段和第段之间。13梁启超:正面描写(或神态、语言描写);(2分)陈寅恪:侧面描写。(2分)(三)14.母亲深夜敲盆赶鼠。母亲跪在田中插秧。(各2分,共4分)点拨:本题运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法】。本文主要叙述了“我”回家看父母时见到母亲深夜在田间敲盆赶鼠,从而引出了对母亲跪在田中插秧一事的回忆。只要找出相应的段落加以概括即可。15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母亲的勤劳和无私奉献。(修辞2分,作用2分,共4分)16环境描写,(2分)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2分)点拨:这个句子实际上是环境描写,作者以此来引出对母亲深夜敲盆赶鼠这个情节的描述。三、17.思路点拨:要想写好此文,要做好以下几步:审题求准。本题的意图就是考查我们对古今中外名人的了解和认识。而其中重点是要写出他们对我们成长的教育和影响。选材求精。古今中外的名人在思想、学识、人格、作品及其他的成就方面可谓博大精深,但要写出有深度的内容就必须选择自己熟悉的人来写,选择那些能打动自己的东西来写。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体现名人的魅力。体裁求新。人靠衣裳马靠鞍,文章亦然。为了在相同的材料上写得有新意,体裁创新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我们可以写成日记式、小标题式(镜头式)、剧本式等,当然,选择哪一种体裁来写要根据自己的特长来决定。例文:我的偶像每当我想放弃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贝多芬那响彻古今的呐喊:“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将无法使我完全屈服。”题记夜,永远都是那么宁静,黑暗吞噬了一切,唯有夜空中的几颗星星发出微弱的光亮。其实有很多故事都发生在夜里,黑暗能包容一切。九岁,本应像一只气球,在空中自由地飘来飘去,而九岁的我,却躺在床上,像被绑在柱子上的气球,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摆脱绳子的束缚。我的腿摔伤了,医生说,至少要两三个月才能痊愈。两三个月,对我来说意味着要休学,学习是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现在却那段时间,我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每天都听一些伤感的歌曲。 换一些歌听吧,妈妈总是对我说。一天晚上,妈妈把我抱到外面,夜很美,天上有很多星星一闪一闪的。夜来香的清香掺杂在空气中阵阵袭来,温柔如水的月光洒满大地。音响里一遍一遍地重复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自从我伤了腿后,第一次觉得生活还是如此美好。点评:题记既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又能提示文章内容,揭示主旨。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预示着“我”的不幸遭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我”的自由受到束缚。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激起了“我”对生命的热爱。贝多芬,他一定很幸福吧,我心想。“孩子,你知道吗?贝多芬是一个残疾人,他失去了音乐家最珍贵的东西听觉。”妈妈的话犹如一个霹雳震撼了我。我沉默不语,呆呆地望着璀璨的星空:贝多芬,你现在也在天上看着我,对吗?我心里已经有了决定。“妈,我要去上学。”我坚定地对妈妈说。“孩子,你终于”妈妈的脸上现出久违的微笑。我没有休学,爸爸每天都送我去上学,我的成绩也跟以前一样,很优秀。我的腿比预想的好得更快,医生都觉得不可思议。可是,我知道,是贝多芬在指引我,为我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将无法使我完全屈服。”贝多芬如是说。我很喜欢这句话,我把它当成人生的信条。贝多芬,我心中的启明星。贝多芬的不幸遭遇与他取得的成就震撼了“我”。“我”受到贝多芬精神的鼓舞,勇敢地面对生活,并付诸行动。在贝多芬精神的激励下,“我”战胜了挫折。引用贝多芬的名言,照应开头。点明主旨,总结全文。总评:本文作者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选材,使文章内容有真实感,有感染力。面对挫折的作者曾茫然无措,后来贝多芬的音乐、经历,给作者注入了无形的力量,让作者战胜了生活中的挫折,也从中获得了人生启示。本文语言朴实自然,感情真挚动人。三、单元考点方法专项练第一单元 记叙文专项(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一、考点解说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通读课文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故事情节是记叙文的骨架,是记叙文中用以表现主题和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事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偏重于对信息提取、整合进而概括的能力的考查,是中考阅读设题中经常出现的考查点。主要命题形式有:(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或部分情节。(3)在横线上或方框中填写主要内容。二、解题方法此类题运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有:扩展标题,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对题目进行扩展;归纳要素,找出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并合理组织;合并段意,将每段的段意进行合并;摘录句段,摘录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点题句、中心句、议论抒情句等进行概括;取主舍次,抓重点段落、主要事件进行概括。答题格式一般为:时间、地点人物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结果如何。三、考点训练(2016广安)【导学号:98802009】时光不旧,只是落满尘灰朱成玉那时我20岁,却在经历人生的秋天,满目落红,遍地枯草,大有“晚景凄凉”的味道。在我自己看来,当时的窘境甚至不如隔壁的那个孤寡老人。他没有退休金,每日里靠捡拾垃圾艰难度日。喝酒算是他一天中唯一的一点乐趣吧。只有在喝点小酒的时候,那院子里才有了点儿活人的气息。那样的时候,我甚至能听到他哼着一些古老而神秘的曲调。他的院子里堆着的都是捡来的没来得及去卖的破烂,就是这廉价的破烂,竟然也遭遇了盗贼。那盗贼就是我。高考落榜后,父母让我去工厂做学徒工,我不去,关起门来坚持写作,梦想有一天可以写出名堂来。苍白无力的青春,空洞的辞藻,自然无法让我写出多么出彩的文章来。消极的我开始变得颓废,抽烟、酗酒、打架,“无恶不作”。邻家隔几天就上门来和父母讨说法,父母气急败坏,不再给我零花钱,任凭我“自生自灭”。我要写稿投稿,没钱买稿纸和邮票,只好打了他的主意,因为我注意到,他那些垃圾里,有一些本子,是可以拿来用的。他并没有太严厉地呵斥,只是对我说:“你不好好读书,来这破烂堆里翻个啥?破烂就是破烂,还能翻出什么稀罕玩意来?”说完他就往那堆破烂里一躺,和那堆破烂融为一体,好像要告诉我,那破烂是他的,也就他把那破烂当有用的东西吧。“嘿嘿,我也是个破烂。你来翻翻,看我口袋里有没有点儿值钱的东西。”我的脸羞臊得通红,只好和他坦白,说自己看中了他捡来的那些本子。“不过话说回来,破烂也分两种,一种是完全没有用的,一种是还有一点利用价值的,比如我捡的这种,还是可以换回一点钱的。”那天他喝了酒,心情不错,没有和我发火。借着酒劲儿,还对我进行了一番教诲,“人啊,不管多糟糕,哪怕你狼狈得像个垃圾一样,只要用心,你也会是那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相反,你若自暴自弃,沉沦堕落,那么你就是把自己扔进了不可回收的垃圾箱。”听着这话,一点不像一个捡破烂的老人说的,反倒像我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给我讲的。为了“惩罚”我,他说,“去给我把窗玻璃擦了吧,很久没擦了,都看不到外面的东西了。”我只好乖乖地去擦玻璃。玻璃擦干净了,晦暗的屋子一下子亮堂了起来。他心情很好,招呼我喝一口。我捏着鼻子喝了一口,辣得不行,直吐舌头,他倒是乐得前仰后合。最后,他在自己的垃圾里仔细挑拣,把那些我能用到的本子都给了我。“该惩罚也惩罚了,不过你既然帮我把玻璃擦得那么干净,也得奖励奖励,这些就奖励给你吧。”我流着泪接过那一摞本子,脏兮兮、皱巴巴已近迟暮的本子,我却坚信自己,可以在那上面写出干干净净、青春靓丽的文字来。一度以为,自己荒废了光阴,不可救药。但这个可敬的老人让我知道,时光还没有被我用旧,只是蒙上了一层灰垢而已。只要用心去擦一擦,那隐匿起来的时光随时都可以亮洁如新。(选自当代青年)请用简洁的语言补全本文的情节。(2分)发现“破烂”_被“教诲”_获“奖励”坚定“梦想”分析记叙的顺序及作用)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译文】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劝学解【译文】学业靠勤奋才能精湛,如果贪玩就会荒废;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如果随大流就会毁掉。一、考点解说记叙顺序是记叙性文体阅读中一个常见的考查点,记叙顺序通常有三种,即顺叙、倒叙、插叙。顺叙,指记叙时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来写;倒叙,是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指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中考中经常考的是插叙,这里重点讲这个内容。常见的提问方式有:1.本文(本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2.插入某段内容有什么作用?3.通过事件或某些标志性词语分析文章运用的记叙顺序。二、解题方法此题型运用判定记叙顺序及作用分析法。记叙顺序的判断:一是从定义和特点来判断,二是注意事件发生的先后和时间发展的顺序的一致性,三要注意起关键作用的词句或段落。作用分析:1.顺叙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作用:倒叙是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主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面。倒叙的作用是:突出结果或最精彩的部分,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作用: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插叙的作用主要有:能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文章主题更鲜明、更深刻;可以起到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凑,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推动情节发展或为下文作铺垫或与前文(后文)形成对比。回答这类问题,先概括内容,再分析作用。答题模式:这部分内容采用了插叙的写法,补充记叙了,作用是。三、考点训练(2016丹东)【导学号:98802010】别样的礼物从小到大收过许多礼物,当时会喜上眉梢,也会把玩上数日,随后往往置于一隅,任其蒙尘。唯有那份礼物,因其特别,久久地珍藏于内心深处,常常会在某个阳光满地、温馨满怀的日子里不经意间被我想起。那是登上讲台的第二年,工作的热情还在渐渐升温,课堂、学生将我每天的日程表填得满满的。这种快节奏的紧张生活,让我的身体又处在了低潮状态,我发着低烧,浑身软绵绵的,无力说话,也不想吃东西。看样子是去不成学校了,只好安心地睡一觉,养养神明天再说。门外突然响起了嘈杂声,接着好像是父亲和什么人说话的声音,然后父亲就进来喊我起床,告诉我学生们来看我了。我睁开蒙眬的睡眼,问父亲钟点,才发觉竟昏昏沉沉地睡到黄昏。我刚想下地,学生们就拥了进来,一个、两个、三个挤了满满一屋子。学生们异口同声地问着我的病情,劝慰我好好休息;我也询问着他们的功课和这一天班级里的情况。这时,我注意到班长向大家使了个眼色,孩子们纷纷开始翻弄书包,然后变戏法似的找出一些花花绿绿的东西,迫不及待地递到我的手中。原来是孩子们为我精心准备的礼物:有我喜欢看的书、精致的八音盒、漂亮的发夹,还有红红的苹果、甜甜的蜜橘刹那间我的被子上堆满了礼物,我被五彩缤纷的礼物簇拥着。我的鼻子一酸,眼泪静静地落下来。这些和我相识仅仅半年的孩子们用他们质朴的行为打动着我、感染着我、鼓励着我,我被一种强烈的幸福感包围着,我一时语塞,任泪水不断地流下来。“小岩,你还没给老师送礼物呢!”听到同学的提醒,一个一直站在角落里的孩子慢慢靠近我的床边。噢,是他!这是个家境窘迫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就靠爷爷奶奶拉扯着。平日里,班级搞什么活动,他都不参加,他怕拿不出钱来,怕同学笑话他。说实在的,看到他能来我很意外。他怯怯地站在我的床边,脸已开始泛红,似是鼓了很大勇气,小声说道:“老师,我没钱买礼物,我送您一个祝福作礼物,行吗?”说完,他注视着我的眼睛,那眼睛里有亮亮的光在闪动,像是蓄着一泓秋水,那样清澈透明,看着这个平时总是寂然无声,温顺得像只小绵羊的孩子,我用力地点了点头。“老师,祝您健康!”他大声地说出了自己的祝福,然后羞涩地低下头去。啊!多么别样的礼物!多么真挚的关怀!似一捧清新的溪流沁入肺腑,似一抹温馨的春阳暖人心扉,似一阵霏霏的细雨涤荡心灵。谁能说他的礼物不名一文?谁能嘲笑他用语言表达祝福的心不够坦诚?他的礼物不正是古人“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最好诠释吗?在世俗面前,这礼物多么超然,多么独特,多么价值不菲!它带给我的惊喜是如此强烈,带给我的感动是如此撼动我的心!我拉过他的手,将他的手紧紧地握在我的手里岁月流逝,步履匆匆,让人淡漠了许多往事、许多心境、许多朋友,年过半百的我,站在岁月的门槛上,淘尽了生活的尘粒,对过往的生活竟深深地起了再回首的眷念之意。看着散落在柜子里的一些礼物,突然想清点一下自己的心情了,于是“老师,祝您健康”这句祝福语又一次漫上心头。(原文有改动)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3分)考点1_2.选文第段运用了插叙,有什么作用?(3分)考点2_分析人物形象)一、考点解说人物形象是写人记叙文的核心。写人记叙文中的人物往往体现的是一个社会群体的特征。写人记叙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通过在具体事件中采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实现的,可概括介绍,也可具体描绘,有外貌和心理描写,也有动作和语言描写,可正面(直接)描写,也可侧面(间接)描写。考题表述为:(1)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2)分析评价文章中的人物。(3)文中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二、解题方法此种题型主要运用人物形象五分析法。分析人物形象一般从五个方面进行:通过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如根据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细节等描写分析人物形象。重视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形象;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典型环境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通过人物间的关系来分析人物形象;结合写作背景或文章主题来分析人物形象。三、考点训练(2016黄冈)【导学号:98802011】含泪奔跑的少年父亲在他初中毕业后第一个星期,突遭车祸,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肇事司机也在车祸中死亡,父亲的死没有得到任何赔偿。母亲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走路一瘸一跛的,生活勉强能够自理。起初,他和母亲商议着辍学,但母亲坚决不同意。为了下学期的学费,为了以后的生活有个着落,母亲决定带他到县城谋生。进了城,他才知道,城市人山人海,高楼林立,但这些繁华不属于他们。沉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炙热的气流,一阵风袭来,也闻不到熟悉的稻花的香甜。母亲在城市边缘,租了间铁皮房,用木板搭了张床,然后找两块红砖架个小铁锅,算是在城里落下了脚。母亲从工厂找到店铺,从店铺找到垃圾收购站,可没有人愿意收留一个瘸子。无奈之下,母亲做了个烧烤车,还给他钉了个刷皮鞋的木箱。每天,他们从铁皮屋里出来,一个推着车,一个挎着刷鞋箱。趁着昏黄的路灯还没有熄灭,他们匆匆地赶到市里繁华的公园门口,占个地,摆个摊。等到公园里的最后一拨人散去后,他们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家。他心里其实有一万个不愿意,可是为了读书的梦想,他又能够说些什么呢。大多数的日子,他就蹲在母亲的烧烤车边给人刷皮鞋。一天,他看到很多人在公园里玩耍,他心动了。他知会了母亲一声,便走进了公园深处。偏偏是这一天,城管突然来巡查,公园门口所有的小摊小贩一窝蜂地溜走了。走路一瘸一跛的母亲因为跑得慢了些,被城管逮了个正着。在和城管的纠缠中,烧烤摊被推倒了,烧得红彤彤的木炭倒在了母亲腿上,一股焦肉的味道让好心的路人愤怒了,城管见势不妙,很快怏怏离去。这天夜里,一对苦难的母子推着车,走在回家的路上。闪烁的街灯照在清冷的马路上,留下一对孤独的含泪的影子,一长一短地走着,成了一道痛苦抽搐的风景。劳碌了一天的母亲,迷迷糊糊地睡着了,而他却怎么也睡不着。他看着母亲腿上被烧焦的皮肤通红一片,有些地方还留下了水泡。他用手触碰了一下,感觉连心的痛。所有的委屈化成了泪水,从他的眼里流到了嘴里,涩涩的。时钟已经指向了夜里11点多,他还是睡不着。为了赚够学费,他和母亲除了一日三餐外,其他的开支减了又减,实在要买点什么,也是选一些地摊货。而刚刚,母亲连一盒烫伤膏也舍不得买,硬说擦点酱油就好了。这样一想,他的心更痛了,他失去了父亲,他不能再失去母亲了。他穿好衣服,走上街,向附近的药店跑去。(选自时文选粹,略有删改)1.请简要概括文中母亲的性格特点。(4分)考点3_ (2016成都)海子爷与老雪狼郭雪波漠北。苦寒之地,有一大泽,老百姓管它叫天海子。天海子西畔一隅,扎着一座地窨子,里边住着海子爷。可以这么说,天海子周边百里就剩海子爷这么一位两条腿的活物了。当初大迁徙,儿孙们跪着求他,一块儿走了吧。海子爷晃脑袋说,不。儿子说,这儿已没法活人了。海子爷说,我有法活,开春我就往海子边撒草籽插树条子。儿子没辙,留足过冬的食物抹着泪一步三回头地走了。可没有熬到过年,一场沙尘暴就把他的房子卷翻了,老汉便挨着天海子挖了一个地窨子穴居起来,就如一只老狼苦守着这片被弃的土地。天海子边沙崖下有一洞穴,洞口上遮着沙蓬子。海子爷每天从那经过都要吹吹口哨。那丛沙蓬子下便有了动静,若有若无的两点绿光十分微弱地在那里闪动。海子爷的嘴角呈现出微笑,心说:老伙计,还活着,活着就好。如往常一般,海子爷到了天海子冰面,就往冰窟的深水里放了渔钩渔线,等着鱼儿咬钩。今天的头条鱼半个时辰之后才上钩。海子爷从钩上取下那条鱼,往身侧土筐里扔,习惯地回头望了望,想到不远处蹲着的老雪狼,兀自笑了。每当扔头条鱼时,他都会这样。那是三年前的事。当他把头条鱼扔进身侧土筐里,转瞬,鱼就被一只老狼叼走了。那老狼一瘸一瘸的,跑起路来歪歪扭扭,海子爷很快就追上了。他惊诧了:这老雪狼竟是他多年前的“冤家对头”当年被人们围剿后逃脱的那只母狼。海子爷还清晰地记得,它和一只公狼被大伙围剿到天海子边,公狼为保护它而掉进天海子的那一刹那,它惨烈的嚎叫。想到这,海子爷盯视片刻,挥挥手说,你走吧!老雪狼低垂的雪色长尾冲海子爷摇了摇,咬着鱼蹒跚而去。海子爷一直目送着它回到天海子边沙崖下的那个洞穴,他终于相信了母狼一直守在天海子边的传说。想到这些,海子爷便心生感叹。在冰天雪地的天海子边,也只有他俩不肯逃离这片故土,还守在这里了。这些年,他们仿佛成了一对彼此熟悉的伴儿守在这片荒漠。海子爷每天钓完鱼,路过老雪狼的洞穴,总要从筐里拣出一条鱼,扔过去。老雪狼待他走远,便从那丛沙蓬子后走出来,找到那条鱼,冲着海子爷的背影呜呜嚎两声,便钻回穴内。 今天也不例外。 当日夜里,北风刮得紧。天海子边传来老雪狼的哀嚎。一早醒来,想到老雪狼昨夜的哀嚎,他放心不下,要去看看。到了洞口,海子爷依旧吹起口哨,似有似无的绿点过了好久才出现,他松下心来。 他下到天海子的冰面,凿了两个冰窟把渔线放下去。可等了半天鱼就是不咬钩,海子爷冻得坐不住了,准备收线回家。突然,渔线哧溜溜往水里窜,海子爷大喊一声“好大的鱼!”他拼命拽住线不松手,大鱼拼命地往水下逃窜。他猛地一个趔趄,便被那根渔线倒拽进了冰窟里。海子爷从水下挣扎着冒出头,攀住冰窟边沿,攀爬,滑落,他的四肢开始变得僵硬、麻木。海子爷有些无望了。突然,他的衣袖被什么紧紧地拽住了,抬头一看,竟是那只老雪狼。此时,老雪狼一双昏花模糊的老眼冒出很强的绿光,低着头,弓着腰身,撅着屁股,拼命拽拉渐渐下沉的海子爷。 “谢谢你,老伙计!”海子爷冻紫的嘴巴张了张。唿儿唿儿!老雪狼的喉咙里滚动有声,催着海子爷赶紧使劲爬。可他麻木的四肢已不太听使唤。老雪狼恼怒起来,呜呜低吼着,咆哮着,又拉又拽。老雪狼不走,也不松口,只一个姿势:低着头,弓着腰身,撅着屁股,拼命拽拉渐渐下沉的海子爷。慢慢地,它的身体变得僵硬,它的尖嘴自咬上海子爷的袖子就没有松开过,姿势也没有改变过。渐渐地,它的身躯连着海子爷一起被冻硬冻僵,纹丝不动了。海子爷和老雪狼成为一对连体的活标本,仿佛是一对冰雕矗立在天海子空旷的冰面上,成为天海子的一部分,守护着这片天和地。2.小说中的“海子爷”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考点3_3.第段插叙海子爷和老雪狼之间的那些往事有什么作用?(4分)考点2_答案:考点方法专项练第一单元记叙文专项(一)考点1:三、偷“破烂”受“惩罚”(每空1分)点拨:本题考查概括文章故事情节的能力。“只好打了他的主意,因为我注意到,他那些垃圾里,有一些本子,是可以拿来用的”,写“我”偷“破烂”;“去给我把窗玻璃擦了吧,很久没擦了,都看不到外面的东西了”,写“我”受“惩罚”。考点2:三、1.小岩在“我”生病时,送给“我”一份别样的礼物,令“我”感动。(或:“我”在生病时,收到小岩送的一份别样的礼物,“我”的心被撼动了。)(3分,意对即可)2交代了小岩的家境和他平日里不参加班级活动的情况,点明了 “我”对小岩能来看望“我”感到意外的原因。(以上两点答对其一即可给1分),突出了小岩对老师情感的真挚(1分),为下文写小岩送“我”一句祝福当礼物作铺垫(1分)。点拨:本题先分析插叙的内容,再分析插叙的作用。考点3:三、1.示例:爱护孩子;目标远大,意志坚定;勇于担当;自立自强;忍辱负重,吃苦耐劳。(写出4点即可,每点1分)点拨:本题考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母亲不让儿子辍学,母亲带着儿子到县城谋生,县城生活艰难贫苦从这些事件中概括母亲的性格特点。2海子爷是一个倔强、有恻隐之心、坚守故土的人。(3分)当他的家人劝说他离开这个苦寒之地时,他坚持留下,从这能看出他的倔强。他在多年前放掉了老雪狼,并时常拿鱼给它吃,时刻惦记它的生存状态,由此可以看出海子爷有恻隐之心。从“在冰天雪地的天海子边,也只有他俩不肯逃离这片故土,还守在这里了”能看出他对故土的坚守。(3分)点拨: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道分析人物形象的题,要从文章里找和人物相关的情节和描写,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3这段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补充了多年前海子爷放走了老雪狼等事,体现了海子爷的恻隐之心,(2分)照应并说明了上文海子爷为什么要“习惯地回头”“兀自笑了”以及老雪狼蹲在不远处的原因,(1分)同时,为下文写老雪狼救海子爷作了铺垫。(1分)点拨:本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回答,内容方面指出这段写了什么、有何作用,结构方面是看和上下文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