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年夜思阅读训练 苏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89715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年夜思阅读训练 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年夜思阅读训练 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年夜思阅读训练 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年夜思冯骥才今年算冷够劲儿了。绝迹多年的雪挂与冰柱也都奇迹般地出现。在这久违的大雪里,那些点灯的窗子充满金色而幽深的温暖。中国人的年是红色的,那飞雪中飘舞的红吊钱,被灯笼的光映红了的雪,还有雪地上一片片分外鲜红的鞭炮碎屑,深深嵌入我们儿时对年的情感里。旧时的年夜主要是三个节目。一是吃年饭,一是子午交接时燃放烟花炮竹,一是熬夜。儿时的我,首先热衷的自然是鞭炮。鞭炮都是父亲遣人到炮市上去买,用三轮运回家。我怀里抱着那种心爱的彩色封皮的“炮打双灯”,自然瞧不见打扮得花枝招展而得意洋洋的姐姐和妹妹们。至于熬夜,年年都是信誓旦旦,说非要熬到天明,结果年年都是在劈劈啪啪的鞭炮声里,不胜困乏,眼皮打架,连怎么躺下、脱鞋和脱衣也不知道。在儿时,我从来没把年夜饭看得特别非凡。只以为那顿饭菜不过更丰盛些罢了。可是轮到我自己成人又成家,年饭就渐渐变得格外的重要了。每到年根儿,主要的事就是张罗这顿年饭。70年代的店铺还没有市场观念。卖主是上帝。猪的“后座”是用铡刀切着卖;冻成大方坨子的带鱼要在马路上摔开。做年饭的第一项大工程,是要费很大的力气把这些带着原始气息的荤腥整理出来。记忆中的年饭是一碗炖肉,两碟炒菜,还有炸花生米,松花蛋,凉拌海蜇和妻子拿手的辣黄瓜皮-当然每样都是一点。此外还有一样必不可少的,那是一只我们宁波人特有的红烧鸭子,但在70年代吃这种鸭子未免奢侈,每年只能在年饭中吃到一次。这样一顿年饭,在当时可以说达到了生活的极致。那些岁月,年就是人生中一年一度用尽全力来实现出来的生活的理想啊!然而,这年饭还有更深的意义。由于年饭是团圆饭。就是这顿年饭,召唤着天南海北的家庭成员,一年一次地聚在一起。为了重温昨日在一起时的欢乐,还是相互祝愿在海角天涯都能前程无碍和人寿年丰?此刻杯中的酒,碗里的菜,都是添加的一种甜蜜蜜的黏和剂罢了。那时,父亲在世,年年都去他家,钻进他的阴暗的小屋,陪他吃年饭。他那时挨整,每天的惩罚是打扫十三个厕所。于是我们的年饭就有了另一层意愿-叫他暂时忘了现实!我有时奇怪。像旧时的年,不过吃一点肉,放几个炮。但人们过年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劲头?那时没有电视春节晚会,没有新春音乐会和新商品展销,更没有全家福大餐。可是今天有了这一切,为什么竟埋怨年味太淡?我想,这是不是因为我们一直误解了年? 我们总以为年是大吃大喝。这种认识的反面便是,有吃有喝之后,年夜饭似乎就没什么了。其实,吃喝只是一种载体,更重要的是年赋予它的意义。只要我们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紧拥不弃,年的灯笼就一定会在大年根儿红红地照亮。 (有改动)1作者在文中写出了自己对“年夜饭”的感受和认识,请你写出围绕“年夜饭”行文的思路。(2文中第段画线句形象生动,耐人寻味,请结合上下文试作分析。3现今人们埋怨“年味太淡”了,作者认为是人们误解了年,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简要陈述你的理由。(100150字)1要点: 小时候,我认为年夜饭不过比平时更丰盛些(或:没把年夜饭看得特别非凡)。 成人成家后,我认识到年夜饭意味着生活理想的实现、家庭成员的团聚(或:年夜饭格外重要)。 由年夜饭引发的对“年味太淡”的思考2示例:(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了年夜饭使家庭成员团聚在一起时的温馨甜美。3示例:我也认为埋怨“年味太淡”的人的确是误解了年。他们往往是把物质上的满足看得太重,而忽略了年所蕴含的重要意义。吃年饭时,吃喝只是一种载体,更重要的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家庭为单位的大团聚,亲情、孝心,对美好未来的希望与祝愿。怀念乡村春节冰 客又是一年一度的春节了,因为搬了新家,这个春节我们是在市区过的。大年三十,各家各户亮出代表各家财富的鞭炮,尽情地燃放,鞭炮声一浪高过一浪,经久不息,而到了零点辞旧迎新之时,鞭炮声浪更是此起彼伏,你家放万响鞭炮,我家可能要放十万响,甚至数十万响;东家放三五分钟,西家能放十几分钟甚至半个小时,如果还不过瘾则要拿出那些烟花燃放,俨然一种比拼贫富的架式。仿佛那就是财富、身份甚或地位的象征,那火药味十足的鞭炮声已经弥漫着比拼的气势。听着这些杀声四起的鞭炮声,我的心里顿然对新年感到乏味。这早已失去了传统意义新年的热闹气氛了,我不堪与他们比拼贫富贵贱,也丝毫没有比拼的念头,我就是我,一个来自乡下的平民,在城市平凡地生活着,不与人争。那硝烟弥漫的鞭炮声,使我不由得又回想起了那让我至今念念不忘的乡村春节。乡村春节是我永生都无法忘怀的记忆,虽然那时的乡村很穷,童年的我们总是日日盼望着春节的到来,这样好改变我们贫穷的味口,可以狼吞虎咽地饱食大鱼大肉。尽管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那个年代并不富有,但春节,大鱼大肉必不可少。就在团年的鞭炮声还没有响起,大人们还在忙年的时候,我们那一群活泼可爱的小伙伴们自然会三五成群地带着一些鞭炮,去寻找我们的欢乐。那时的鞭炮当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花样,顶多只是买上一两封小鞭炮,然后拆开一个一个地放,既经济实惠,又为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只有那些父亲或母亲在外工作稍微有钱的人的子女们才会偶尔放一些冲天炮或是烟花,那才算是当时的“高档产品”,也会令众多的小伙伴艳羡。而团年时分,每家的鞭炮不过一封,长的万响,短的百响、千响,家境稍差的甚至连放鞭炮这一形式也省略了。在今天这个鞭炮声震天的新年气氛中,似乎少了年少时那种放鞭炮的欢乐。除夕夜里,村民家家必要放鞭炮,毕竟难得一年啊!都期望通过这一欢乐的形式带来来年的好景象。除夕夜虽然没有月亮和星星,在乡村更没有路灯,但家家户户门前必要悬挂一盏门灯,哪怕在没有用上电的日子里,挂一盏点燃煤油的马灯,也要照亮乡村的年夜。那时,我们一群孩子们自然会怀揣一盒火柴、一封鞭炮,游走于年夜里,游走在各乡邻家中,寻找小伙伴,燃放鞭炮。春节大家相互串门拜年,这时无论小孩单独行走,还是有大人在场,厚道纯朴的各个农家必是一视同仁,端出令小伙伴们欢喜的苞谷花、红薯丁,让小孩们吃;大人们则每到一家,必要端上三五个凉菜,喝酒、聊天,畅谈一年的收成,欢声笑语荡漾山间。如今这乏味的城市年夜,人们除了在鞭炮声中展示自己的富有之外,防盗门一关,各自在家中海吃山喝,既不知道对面的人家姓甚名谁,也不知道楼上楼下的邻居来自何方,更别说串门了。虽然城市这种过年的方式已沿袭已久,谁也无法改变,但我这个过惯了那种朴实的乡村春节的乡下子民,没过正月初二,我就携妻带子,再回到属于我的乡村,去寻找和体味乡村那种让我永生难忘的春节。(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1第节交代“这个春节我们是在市区过的”,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2在作者眼里,城乡春节在哪些方面存在着不同之处?请概括作答。 3文章结尾画线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本文以“我”为视角构思全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探究。 1. 照应文题,点出怀念乡村春节的缘起;引出下文,为下文对照描写城乡春节的不同情景打下伏笔;与结尾“没过正月初二,我就携妻带子,再回到属于我的乡村”相呼应。2. 燃放的种类、心态等不同;表现出的人际关系不同;带给作者的感受不同。3. 对繁华喧嚣的城市春节的厌烦之情;对清贫、淳朴的农村春节的怀念和向往之情;对传统节日日渐衰微的无奈之情。4. 以“我”为视角,描写如今城市春节的情景,更具真实感;以“我”为视角,比较城乡春节的不同,使结构衔接更自然,行文更流畅;以“我”为视角,叙述儿时亲历的农村春节的情景,更能突出对农村春节的怀念之情;以“我”为视角,更能凸显传统文化亟待回归,人情不应淡漠的主题。(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