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9月月考试题 沪教版五四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88715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9月月考试题 沪教版五四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9月月考试题 沪教版五四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9月月考试题 沪教版五四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第一次质量测试试题第一部分 文言文阅读一、默写(8分)1、蓬头稚子学垂纶, 。小儿垂钓2、自小刺头深草里, 。(小松)3、 ,寒梅著花未?(杂诗)4、 ,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1、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文学家 (人名)。(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仲永出生在一个农民世家。 B仲永五岁就以作诗而出名。 C仲永很能挣钱被乡人称奇。 D仲永缺少系统学习而平庸。4、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 (2分)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6分)鲁人身善织屦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屦:麻鞋。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跣:赤脚。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2分)(1)或谓之曰 ( ) (2)以子之长 ( )2、翻译(2分)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3、这篇短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2分 )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一)社戏节选 20分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 着一支白蓬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 前篙,阿发 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 开船,在桥石上一 ,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 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里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瘠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偷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1、下面所给词语中选出恰当的词填在文中至的空白处,写在横线上 3分停 泊 跳 蹦 拿 拔 围 聚 撑 点 摇 碰 撞 磕 支 架(1) (2) (3) (4) (5) (6) 2、文中至的动词,其表达作用是( )2分A、表现出少年朋友们熟练和敏捷的驾船技术。B、表现出农家少年勤劳、能干的性格特点。C、表现出孩子们看戏途中急切而又愉快的心情。D、以上答案都正确。3、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 描写,表现了我 (3分)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3分5、对“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中的“自失”理解正确的是()2分A、听得出神,忘了自己。B、看得出神,不知道发生了什么。C、吹得出神,沉迷在其中。D、想起了白天未能看戏,感到失落。6、“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这句话中“似乎”“料想”“也许”的作用是( )2分A、表推测,表达“我”急于到达赵庄的心情。B、表推测,表达“我”愉快欢乐的心情。C、表想象,表达“我”急于到达赵庄的心情。D、表想象,表达“我”愉快欢乐的心情。7、选文第3段“那声音大概是横笛”的“那声音”指的是第2段中的 (2分)8、上文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描写了江南水乡的夜景,请举其中的一例加以分析其表达效果 。(3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 让 路(16分)几个朋友约好,春节一起全家出去旅游,地点选在桂林,自由行。分头准备。我和一个朋友负责买票。知道买票难,没想到会这么难。先找关系,看能不能弄到票。亲戚、朋友、战友、同学、工作关系等等,都筛了一遍,买不到。再从关系里挖关系,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战友的战友、同学的同学、工作关系的工作关系等等,掘地三尺,又筛了一遍,还是没办法。听说火车站开通了电话实名订票,赶紧打电话。电话很快拨通了,先听到第一个提示音:订票请摁一;按一。然后听到了第二个提示音:输入您的身份证号码。18个号码输完后,电话里传来温柔的女声:订票系统正忙,请重新拨号从早上8点开始,我们整整拨打了一个上午,一次都没有打进,更别提订到票了。看来只有一个办法,老老实实到火车站窗口排队,买票。来到了火车站。我已经很久没有坐过火车了。火车站的场面,让我们震惊。脑海里立即蹦出几个词:人山人海,水泄不通,_但似乎都不足以形容我所见到的拥挤、繁杂、混乱的场景。到处都是背着、扛着、掖着、拎着、举着、抬着、拖着、守着大包小裹的人们,看得出,他们大多是进城打工的农民,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焦虑和无奈。买票的队伍,从售票处一直排到站前广场,像藤蔓一样,迂回曲折地盘绕了一圈又一圈。排队的人,有的站着,有的蹲着,有的垫张报纸坐在地上,有的啃一口饼干喝一口水,有的大声地打着手机,讲一口听不懂的方言,更多的人,木然地站着,不时地踮起脚尖,看看前面的队伍,动了没有我们粗略估算了一下,如果现在排队的话,估计轮到放进售票大厅,至少得四五个小时。现在每天预售的,都是第11天的票。每天一开售,很多方向的票就卖完了。广西方向,是票源最紧张的方向之一。所以,即使最后放进去了,也不知道能不能买到票。不如请排在最前面的人帮忙代买票,付他一点辛苦费。找到了排在队伍前面的一个中年人,憨厚的样子。先和他聊聊,套近乎。他告诉我们,前天他就开始排队了。前天排到他时,11天内的票都卖完了。他没有离开,而是继续排,等着买后面的预售票。排到他时,票又卖完了。今天是他第三天排队了,如果再买不到的话,年前的票就没了,也就没机会在春节前赶回家了。他说,老家在贵州,已经两年多没回过家了,今年无论如何得回趟老家,太想家里的孩子和老人了。我递根烟给他。他哆哆嗦嗦地接过去,点上。猛吸一口,脸上的皱纹似乎舒展了不少。忽然,他看看四周,轻声问我们,你们也是要买火车票吧?每个人限买五张,我只要两张,我和我老婆的,我可以帮你们买三张。我接过话茬,那太好了,我们想买到桂林朋友忽然打断了我的话,我们不需要买票了,谢谢你,祝你顺利买到票。朋友拉着我,往站外走去。我一脸纳闷:“人家答应帮我们带几张票,你为什么拉我出来?不想买票啦?”朋友郑重地点点头:“不买了。我们不去桂林旅游了。”我瞪大眼睛:“你疯了?”朋友指着广场上黑压压的人头,说:“_”原来可是我正要和朋友辩解,迎面走来十几个背着很大包裹的民工,我和朋友赶紧侧身让开,他们冲我们友好地笑笑。我豁然开朗,对啊,路途拥挤,那就把路让给回家的人吧!1、 根据上下文,第段加点的词语“套近乎”的意思是_ _(2分)2、从全文看,第段“知道买票难,没想到会这么难”中的“这么难”主要体现在:(6分)(1)_;(2)_;(3)_。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2分)A第段中,民工“焦虑和无奈”的原因是拿着大包小裹在拥挤的人群中很不方便。B第段画线句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火车站买票的人多、队伍长。C中年民工答应帮我们买票是因为他知道我们会给他一点辛苦费。D最终,“我”是因为被朋友说服才决定不去桂林旅游的。4、根据上下文,在第段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_。(2分)5、本文题目“让路”的含义是:(4分)(1)_(2)_ 第三部分 作文 (40分)作文题目:他(她)让我难以忘怀初一年级语文第一学期语文月考试题答案16略1.(2分)宋(北宋) 王安石 2.(3分)同乡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3.(3分)C1、B2、 看见 竹林 (3)呆呆的样子 (4) 忽然 3、(1)有人 (2)凭4、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你们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被散头发不戴帽子的。5、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1、泊、拔、拔、点、磕、架 2、D3、心理、表现我愿望实现时的愉快心情。4、比喻、我们的船行速度之快,小伙伴们驾船技术之娴熟、高超5、A6、A7、远处的笛声8、触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1、拉近关系(2分)2、(1) 找关系难以买到票 (2) 通过电话实名订票买不到票 (3) 到火车站售票窗口排队难以买到票3、B(2分)4、他们都是要回家去过年的,票都可能买不到,如果我们不去桂林游玩,就意味着也许能多出好几个民工可以买到回家的车票。5、我们决定不去桂林旅游,把路让给需要回家的民工;在别人有困难时,把机会让给最需要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