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专题三改革与制度创新,线索1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概览,线索2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古代a.商鞅变法(1)开始时间: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2)时代背景:发生在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3)内容:承认土地私有;鼓励耕织,奖励军功;加强刑罚;建立县制(4)影响:使秦国富强起来,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b.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当时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这种情况不利于北魏治理北方地区(2)主要内容:迁都洛阳,穿汉服,学说汉语,采用汉姓,采用汉族官制、律令等(3)意义: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交融,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c.总结:两次改革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主要的表现是促进了封建化进程;从改革的内容看,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孝文帝改革侧重于移风易俗和制度创新,2.近代a.洋务运动(1)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以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首的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2)主要内容:创办了一系列军事和民用工业,创办新式学堂,建立新式陆海军(3)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同时也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但其主要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它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b.戊戌变法(1)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戊戌变法(2)主要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创建新式学堂,训练新式军队(3)影响:戊戌变法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政治制度的传播,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c.总结:改革前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都以救亡图存为目的;都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现代a.土地改革(1)过程: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2)影响: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b.三大改造(1)过程:为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改革。从1953年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至1956年底基本完成(2)影响:使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优势地位。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1)背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2)内容:改革主要针对农村土地形式的变革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城市实行国有企业改革,改革所有制结构,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线索3世界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近代a.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俄国沙皇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缓解了国内的社会矛盾,避免了革命的发生,使俄国摆脱了落后状况,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但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b.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19世纪中期,日本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国家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险。因此,从1868年起以“变法图强”和“富国强兵”为目标,明治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措施(2)内容:政治方面,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废藩置县,设立府、县;天皇拥有无限的权力,下设太政官辅佐天皇;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经济方面,向西方学习,殖产兴业,鼓励发展近代工业;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及设备,聘请外国专家,向国外派遣留学生,改变原有的封建土地制度,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实行地税改革,全国统一征收地税。军事方面,模仿西方国家实行征兵制,建立常备军,建立警察制度,以维护治安。社会生活和文化教育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3)影响:以上措施最终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沦为殖民地国家的命运,c.总结:两次改革促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扩大。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和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两国的改革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2.现代a.罗斯福新政(1)背景:1929年美国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实行新政(2)内容:工业方面,主要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颁布了国家工业复兴法。金融方面,整顿金融业,恢复银行信用。农业方面,缩减生产,政府进行补贴。民生方面,大力兴建公共工程,“以工代赈”,解决失业问题。社会福利方面: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福利体制(3)影响:这一系列措施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和发展。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新政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b.新经济政策(1)时间: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2)内容: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允许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恢复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3)影响:促进了苏俄经济的发展,使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苏俄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与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这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的一大转变c.斯大林模式: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标志着斯大林模式形成。以优先发展重工业、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为主要特征。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为日后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日益僵化,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d.总结(1)新经济政策由于不适应苏联工业化的要求被斯大林模式取代。(2)罗斯福“新政”借鉴了社会主义政府对经济的干预。(3)新经济政策借鉴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因素来建设社会主义。(4)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可以相互借鉴经验e.苏联社会主义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从1953年开始,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的弊端,在经济、政治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改革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没有克服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也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勃列日涅夫开始重点改革重工业,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导致苏联的经济结构进一步畸形,经济日益衰落,(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就任苏联领导人,先后在经济和政治领域进行改革,以所谓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放弃苏共的领导地位,模仿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实行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苏共逐渐失去对党和国家的控制和领导,各加盟共和国独立的趋势加强。导制苏联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d.总结三次改革均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是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前期都促进了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次改革都极大地影响了美苏争霸中苏联的战略走势,线索4中国古代史上的制度创新一、中国古代的行政制度1.分封制:西周初期,为巩固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政权,周天子将王室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为诸侯,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承担周天子所规定的义务。诸侯具有严格的等级,并享有不同的特权。分封制有利于巩固统治和拓展疆域版图,但易形成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2.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是王公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重要制度3.郡县制:郡县制是在分封制瓦解后建立起来的地方行政制度。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朝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民族团结,对后世影响极大,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分管行政、军事、监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此后,该制度在历代都有调整,到清朝达到顶峰5.三公九卿制:秦朝时设立,汉朝进一步发展。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分别掌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三公”下分设掌管朝廷各项行政事务的“九卿”。三公九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始确立的标志,对以后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三省六部制:隋文帝时所创,在唐朝时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其特点在于分散丞相和中央机构权力,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的表现,7.行省制度:元朝开始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行中书省是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制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对后世影响深远8.三司六部制:明初实行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制度。其特点在于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与都指挥使司,三司分管地方行政、司法和军政,并相互牵制,表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二、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1.发展演变(1)世卿世禄制:最高统治者按血缘关系远近,分封自己的亲属;中央和地方的各级权力分别掌握在贵族手中,而且世代相传,不能随意任免。在这种制度下国家政权被贵族把持,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商鞅变法时废除了该制度,(2)军功爵制:按照军功大小授予爵位,盛行于战国时期,秦国实施的最为彻底。该制度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庶民入仕提供了条件;加强了军队战斗力(3)察举制:西汉时建立和发展,是一种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该制度拓宽了选官渠道,使汉武帝时期人才济济,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后期由于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该制度逐渐由官僚家族所支配(4)九品中正制:曹魏时建立。是将人才划分为九个等级,由中央有名望的官员进行考评,授予相应官制的一种选官制度。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选拔人才的积极作用,但也使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了庶族的入仕之路(5)科举制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查考生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的正式诞生,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第一名被称为“状元”武则天时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清末1905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光绪帝下令废除影响a.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b.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d.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和社会的进步,2.特点:不断完善和发展;逐步体系化、规范化;程序日益严密3.影响(1)积极:有利于吸纳社会精英,形成高素质的官僚队伍;扩大了统治基础;体现了相对的社会公平,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繁荣;为后世人才的选拔提供了参考和借鉴(2)消极:后期走向僵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转型三、监察制度1.秦汉时期(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为监察官,位列三公,地位仅次于丞相,负责监察百官;在地方上,各郡设监御史,直接隶属于中央的御史大夫,对各地文武百官进行监督。有利于加强皇权;有利于澄清吏治;有利于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维护了社会稳定,(2)汉朝:中央设置御史府、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三者互不统属,但可以相互监督,使中央和地方百官处于多重监察之下;地方设十三州部,建立刺史制度,派遣刺史监察郡国和地方豪富(3)影响:发挥了监察作用,有利于地方吏治的清明,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地方豪强、确保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监察权运作的相对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权力的滥用2.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监察制度十分完备,在中央仍设御史台,地方则分十道监察区,形成严密的监察网。与此同时,谏官组织分别隶属中书、门下两省,负责规谏皇帝,形成了台谏并立的格局。影响:强化了管理机制,监督了政府政策的实行;有利于澄清吏治。地方监察官员权力过大,导致藩镇割据的形成,3.明清时期(1)明朝时期: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体系;设立厂卫制度(2)清朝时期:设立密折制度,还以皇帝的名义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台规。这一时期,中国封建监察制度发展到了历史顶峰4.总体发展趋势(1)监察机构逐步完善,监察体系逐渐严密,逐步制度化和规范化(2)监察对象从豪强官员扩大到主要政府部门(3)伴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而不断强化,5.评价(1)进步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防止官员贪污腐败;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2)局限性:君主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果必然是有限的,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帝,只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四、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异同,线索5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制度创新1.君主立宪制: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的戊戌变法,试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但由于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变法失败。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开启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进程2.民主共和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华民国,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临时政府实行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在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历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然而,袁世凯夺取政权,复辟帝制,使民主共和政体名存实亡,3.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举行,大会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治协商会议在团结各阶级、阶层的力量,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等方面,承担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巩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为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力提供了制度保障,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我国多民族的国情,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有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把国家富强与民族繁荣结合起来,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土地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为城市改革奠定了基础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大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创新,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途径,8.“一国两制”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是邓小平提出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线索6世界历史上的制度创新1.雅典民主政治: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在雅典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形成的。伯利克里当政时期,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雅典民主政治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典范,雅典正是在民主政治的基础上,创造了希腊文明中的大部分辉煌,2.英国君主立宪制: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为了限制王权,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确定了议会至上的原则。此后,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逐步确立起来3.美国民主共和制:美国独立战争后,于1787年颁布宪法规定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即立法、司法、行政机构互相监督和制衡。民主共和制保障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同时促进了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仿4.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为苏联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发展创造条件,5.斯大林模式:开创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使苏联快速成为工业强国,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但也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6.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以增加政府对经济直接或间接干预的方式,大大缓解了大萧条所带来的危机,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的先河,【启示认识类】1.对改革的一般认识。(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要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反对,因而改革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家有敢于改革的勇气,具备坚决斗争的精神。(3)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4)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走适合本国国情的改革之路。2.结合当今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谈谈你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的认识。(1)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3)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势头,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3.我国一直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不动摇,对此谈谈你的认识。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使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因此,我国要一直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不动摇。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开放是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4.改革者的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1)时刻关心国家命运,为国家做贡献。(2)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3)实事求是,不断创新的开拓精神。(4)有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与失败的精神。(5)与时俱进的探索精神。5.从古今中外的制度创新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1)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立足国情,实事求是,适时调整政策是保持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6.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变化。7.古代监察制度对当今的反腐倡廉建设有哪些启示?加强监察制度建设,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加强对廉政建设的巡视督查;创新反腐倡廉工作机制;加强思想教育和党的作风建设;综合发挥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优势,多项措施并举;加大对腐败分子的惩处力度。8.古代监察制度是中国封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监察权力与封建皇权紧密相连,封建监察制度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监察,设立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皇权专制,只对皇帝负责。总体趋势就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监察机构正是适应了这一趋势而不断被强化的。,【原因类】9.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成功的共同因素有哪些?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是改革成功的决定因素;能够立足国情,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家的远见卓识和政治魄力,改革家有勇于探索、努力开拓、锐意进取、坚强不屈、与时俱进等优秀品质;改革措施必须行之有效,能顺应人民意愿;能够解放思想,善于吸取、借鉴世界先进文化等。【结果类】10.新时期,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有何重大意义?(1)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2)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3)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4)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5)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6)有利于进一步破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现代化建设增添新的活力。,11.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1)制度创新有利于王朝的强盛。汉武帝时期推行“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盐铁官营制度,打击了地方商贾势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太学,推行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这一系列措施的实行,使西汉国力大增,实现了大一统。(2)制度僵化容易导致王朝衰落。明清时期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军机处使皇权高度集中,导致政治腐败;重农抑商,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闭关锁国,阻碍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推行八股文,盛行文字狱,不利于科技的创新。中国最终在明清时期逐渐落后于西方。,【经过内容类】1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是怎样实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并谈谈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走好中国道路”?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实践创新:对内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对外设立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等;制度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与发展、“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在港澳实践等。做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吸取他国先进经验;等等。,13.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在国家管理中发挥了怎样的独特功能?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保证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进一步巩固了儒家思想的长期独尊地位;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有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并促进了社会公平;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变化趋势类】1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趋势。,历史热点改革开放40周年(2018年)热点追踪: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总政策。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关联考点:改革开放改革与制度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光辉历程经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