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18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新版语文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83464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18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新版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7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18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新版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7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18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新版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8南州六月荔枝丹新雨初霁,在绿水烟波的背景下,山头岭畔,荔枝垂红,四野飘溢清香。那如画的景色何等诱人!1.了解作者及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诗文的作用。(重点)2.理清说明顺序,探究说明文的写作技巧;体会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文学性。(重点、难点)3.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诗中的“妃子”是谁?写的是什么故事?这是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中的第一首。史载杨贵妃爱吃荔枝,唐玄宗李隆基每年都令人把荔枝从南方飞马运送到长安。在清晨千门陆续打开了,杨贵妃在骊山上见一骑飞来,知道荔枝送到,满心欢喜,而无人知道如此奔忙的驿马原来是送荔枝来的,还以为有什么军国大事呢。这其中有吊古和讽刺的意味,同时还写出了荔枝味道的鲜美。你想了解更多有关荔枝的知识吗?就让我们走进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全面了解荔枝的特性。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生字注音2.生词注解醴酪:甜酒和奶酪。酪,用乳汁制的半凝固状食品。不了了之:指把没有办完的事情或需要解决的问题,放在一边不去管它,就算完事。钻牛角尖:比喻费力钻研无法解决、得不到结果的问题。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渣滓: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龟裂:裂开许多缝子;呈现出许多裂纹。阙下:即都下,指宋王朝的首都开封。幅员:领土面积。幅,宽度;员,周围。啖:吃。3.作者名片贾祖璋(19011988),浙江海宁人,是我国著名的生物科普作家。他共写过十多本生物学著作,编过近二十种生物课本。他的作品清新优美,大多以绚烂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专著有鸟类研究普通鸟类动物珍话生物素描等。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1.标题给我们提供了荔枝的几点信息?这一标题有何创意?【交流点拨】“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目内涵丰富: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六月(公历七月);鲜果的色彩,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2.作者认为白居易的荔枝图序里的“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的话对吗?【交流点拨】白居易的话有对有错。壳如红缯错(粗糙)膜如紫绡错(误作)瓤肉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浆液甘酸如醴酪对3.快速地通读全文,筛选各段关键信息,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出每段的段落大意,列出提纲。【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110段):荔枝的形态和果实。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壳、膜、肉、浆”引出话题,总领全文。外壳:龟裂片、片峰(粗糙)。颜色:深红色或紫色。形状:心脏形、卵圆形、圆形。大小重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壳膜:白色。果肉:颜色、味道、肉质、制作。贮藏:不耐贮藏(与果实关系密切,附带介绍)。果实:果核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绿色。花期:二月初到四月初。第二部分:荔枝的生产情况。原产地:中国。古代讲荔枝的书:现知共十三种。习性:喜温暖。因地制宜,发展生产。(二)深层理解分析课文是按何种顺序进行说明的。【交流点拨】先主后次,由表及里。本文的说明顺序为先主(荔枝的形态特点)后次(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而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时,是按由表(外部形态)及里(内部构造)的顺序;在说明荔枝的外部形态时,则按观察(壳面的构造色泽外形大小及重量)顺序来写;而介绍内部构造时又是按从外到内(壳膜果肉果核)的顺序。这样来写,条理清晰、内容全面、主次鲜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四、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荔枝形美味鲜,惹人喜爱。作者用各种说明方法把荔枝的各个方面的特点呈现在我们眼前,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同时,我们在阅读时,又感觉饶有趣味,这又是为什么呢?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一)走进说明方法这篇课文在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并体会其作用。【交流点拨】(1)打比方:使说明的事物更生动形象,让读者更易理解。如把荔枝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把稀奇的荔枝品种比作“龙牙”“珍珠”等等。(2)列数字:使得事实确凿,更具说服力。如介绍荔枝大小及重量时说,“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如介绍荔枝贮藏时说,“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3到53,可贮藏三十天左右”;又如介绍荔枝结实时说,“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两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等等。(3)举例子: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如唐明皇为了让杨贵妃吃上鲜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如为证明广东很早就有荔枝,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的例子。(4)引用: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本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引用。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多达二十多处。a.白居易的荔枝图序,开头新颖,引人入胜,说明荔枝的外形及内部特征。b.徐換咏荔枝膜,说明荔枝膜的轻薄。引用白居易的“一日而色变色香味尽去矣”,说明荔枝不耐贮藏。c.杜牧的诗歌“长安回望绣成堆无人知是荔枝来”,一方面说明荔枝不耐贮藏,另一方面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d.苏轼的诗歌“罗浮山下四时春不辞长作岭南人”,一方面为大力发展荔枝生产展现了一幅蓝图,另一方面说明荔枝的味美。小结:作者用各种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形象地介绍了荔枝的特点,让我们如见其形,如品其味,对荔枝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二)走进语言1 体会本文语言的文学性。本文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上。从标题开始,相继引用了陈辉、郭明章、邓肃、徐、杜牧、赵佶、苏轼等人的诗句,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此外,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表达生动形象,凸现文采。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得文章生动了许多,也极大地激发了我们阅读的兴趣。试具体分析。【交流点拨】1.诗文荔枝图序 作用:说明荔枝的外形及 内部特征咏荔枝膜 作用:说明荔枝的膜的轻薄过华清宫绝句(一)作用: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惠州一绝作用:突出苏轼对荔枝的喜 爱和荔枝味道的鲜美2.典故唐明皇宠幸杨贵妃兼程送荔枝作用: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宋徽宗移荔枝于宣和殿作用:说明荔枝性喜温暖的特点文征明说顾氏种活荔枝作用:说明荔枝性喜温暖的特点3.比喻绛囊、红星、珊瑚珠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说明荔枝成片成林的绚丽美景作用:说明荔枝颜色红的特点2 讨论:你认为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何处?【交流点拨】(1)明确的科学术语。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2)适当的数量表述。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八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3)恰当的限制性词语的运用。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八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小结:本文语言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用词准确、周密。文学性集中体现在大量诗词典故的运用上,既使说明形象生动,又使文章诗意盎然。(三)走进写法1.多种说明方法综合运用。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荔枝的有关情况。最突出的是引用说明,所引资料包括汉、唐、宋、明、清,直至当代,所引文字的作者包括文学家、科学家以及帝王等,其内容之丰富,取材之广泛,确实是不多见的。除此之外还运用了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等多种说明方法。2.结构精巧、紧凑、完整。文章以质疑开头,创设开启下文的契机。读者带着疑问阅读下文,解难释疑,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对荔枝的科学认识。文章中间,借杜牧的诗批判封建制度;文章结尾处,用苏轼的诗表达美好愿望,歌颂新社会,遥相呼应,有整体感。由此看来,文章前呼后应,浑然一体,且在开头、中间、结尾分别引用三大诗人的诗文,使行文波澜起伏,节奏感强,可谓匠心独运。三、拓展延伸用文艺性的笔调写一篇短文,介绍你家乡的一种水果或其他特产,力求写出其中蕴涵的文化意味。用上你准备好的有关的诗文故事。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