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教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81570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教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教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教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课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4课,本课通过对唐朝时期对外交往历史的介绍,突出的反映出当时中国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其立足点在友好往来上。教师应该使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的繁荣对周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以及唐文化的世界地位。同时,周边国家也将他们的文化思想,民俗民风等带到中国。学生们应该知道世界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世界文明,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此外,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进行深入的理解,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今天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政策。(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确定这节课的重点是“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教学难点:由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普遍不强,认识事物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能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因而,“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的理解”自然而然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二、说学情首先,从认知能力上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认识问题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缺乏对事物的深入理解与分析。因此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便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的方向。其次,从心理特点上分析,中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应发挥这些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课是科学,学好历史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最后,从生理特点上分析,青少年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运用生动直观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精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勇于质疑,让学生热爱课堂。三、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情况。2. 记住与交流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如:鉴真、玄奘、阿倍仲麻吕等。3. 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发展活跃的原因。(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识记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唐招提寺、鉴真坐像等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建立历史学习的空间感和方位感。2. 通过对对日本遣唐使来华的自主归纳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3. 通过将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对比学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唐朝时中日、中印的良好关系,同时通过对中国先进文化对后卫国家的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2. 通过对鉴真、玄奘的优秀品质学习,培养学生为目标而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四、说教法、学法(一)说教法: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缺乏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同时他们爱听历史故事,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心。根据这些特点,这节课教师主要采取的教法有情景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问题探究法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二)说学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他们知识不如让他们学会学习。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教师主要采用的学法有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对比分析法等学法,通过灵活运用这些学法,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五、说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导入新课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西游记入手,提问西游记与现实的历史是否一致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意图:目的是启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二)设疑导思、讲授新课1. 遣唐使来华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让学生了解唐朝的水路、陆路交通、周围国家,接着投影出示图片弘法大师行状绘词,引出日本僧人渡海入唐的情形,教师介绍大诗人王维与日本友人晁衡(阿倍仲麻吕)深厚的友情,提问“为什么相隔遥远的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深厚的友情?”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随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遣唐使来华目的、次数、人数、代表人物)。最后,引导学生分析日本遣唐使来华的原因及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和归纳能力。2. 鉴真东渡首先,教师讲述鉴真生平,引导学生看书找出相应的知识点,并进行归纳总结。接着让学生观察鉴真塑像图和唐招提寺图,增强教材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兴趣。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鉴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他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设计意图: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和要求,我引导学生观看教材日本唐招提寺图并介绍这幅图,使学生认识鉴真这位友好使者对促进中日文化做出的贡献。3. 玄奘西行首先,让学生讲述他们所知道的西游记,以此来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然后向学生讲述真实的玄奘西行的故事,并让他们将文艺作品与真实的历史进行比较,找出二者的异同点,让学生意识到文艺作品与真实的历史是有区别的,以此来培养学生辨别历史的能力。最后,让学生画一幅玄奘西行路线图,以此来教会学生将地理知识与历史学习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地图的能力。设计意图:体现“鉴证知史、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基本原则。(三)归纳总结、全面提高首先,老师根据板书设计进行课堂小结,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之后请学生发言,然后老师点评。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概述的能力。(四)作业布置、深化理解思维拓展:唐朝对外发展活跃,促进了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扩大了唐朝的影响,这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什么样的启示?对理解今天改革开放政策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设计意图:深化理解、拓展学生思维。六、说板书一、遣唐使1、 目的:为密切两国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2、 次数:十多次。3、 代表人物:阿倍仲麻吕4、 作用:日本文化深受唐文化的影响。二、鉴真东渡1、 目的地:日本2、 到达时间:公元754年3、 次数:共六次,前五次失败,第六次成功。4、 作用: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学、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三、玄奘西行1、 时间:唐贞观年间2、 目的地:天竺3、 贡献: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翻译大量佛经高僧、翻译家(为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大唐西域记旅行家(为研究中外交流史提供了珍贵文献)。七、说教学反思(一)突出亮点:本节课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手段的辅助教学功能,应用丰富的课件资源和图片、视频资源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了学生间学习的合作性,构建了以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内涵的学习体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给学生充分的发散思维空间。(二)不足之处:本课内容还可以采用讨论法,模拟展览和学生绘制唐朝的城市简图等途径来进行教学探索。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前提,大胆尝试不同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