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87855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年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年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水第1课 认识水 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 认识到水是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无固定形状的液体。2.科学探究能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水的物理性质;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表达和描述实验结果。3.科学态度乐于合作,善于交流;会积极参与实验;用证据说明问题。4.了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平底烧瓶、锥形瓶、试管、U形管 牛奶、酒精、水、植物油、盐水教师准备材料:自然界中各类水的图片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种熟悉的物质水。(二)新课学习1.观察水(1)引入:水是怎样的,你已经知道哪些?是怎样知道的?(了解学生对水的已有认知)(2)思考:水究竟有没有颜色、是否透明、是否会流动、是否有气味、是否有味道等?我们该用怎样的方法观察水?(3)学生初步观察,教师进行方法指导和安全教育(未知的物体不能尝味道、闻气味,防止对身体造成伤害,要在老师的允许和指导下才可以进行)。(4)引导学生把水的基本性质填入气泡图。(5)提问:水是什么形状的呢?让学生猜想。(6)出示不同形状的容器,学生动手验证观察其形状变化。(7)用填图的方式对倒入不同容器里的水的形状进行描述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8)小结:借助气泡图,引导学生总结水的特征:水是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无固定形状的液体。2.辨别水(1)出示牛奶、酒精、水、植物油、盐水五种常见液体。(2)讨论: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哪杯是水?(3)学生验证(用不同的感官,渗透安全教育)(4)小结:什么样的辨识顺序更合理安全?(一看二闻三品尝)3.说一说大自然哪里有水(1)学生自由回答。(2)依次出示课本中的四张图片,描述这是什么地方的水。(三)整理,下课。第2课 比较水的多少 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提炼“统一标准”的思想方法。2.科学探究能设计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并实施;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3.科学态度尊重证据,用证据来说话。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能积极思考。4.认识到人们可以借助工具更好地了解和探究世界。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粗的杯子、高的杯子、一次性塑料杯、小杯子、饮料瓶、直筒玻璃杯、记号笔、尺子、水槽、电子秤等教师准备材料:两个盛水瓶(瓶子相同、水位不同)、两个盛水瓶(瓶子大小不同 ,水位相同)、两杯水(直径大的杯子里水位低,直径小的杯子里水位高)、红墨水、已制好的刻度杯。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出示三组盛有水的两个瓶子,分别让学生猜哪瓶水多。第一组:水位不一样,瓶子相同。第二组:水位相同,瓶子大小不一样。第三组:水位不同,瓶子大小不一样。(二)新课学习1.哪杯水多(1)思考:哪杯水多?怎样证明我们的猜想?(2)学生根据已有器材讨论、设计实验方案。(3)实验方案交流、评价、补充,完善方案。(4)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5)实验汇报。(6)小结:各组比较的方法虽然不同,但都事先确定了一个标准来进行对比。这就是“统一标准”。2.自制刻度杯(1)思考:我们知道了哪杯水多,但要知道多多少,该怎么办?(2)出示一个小杯子。(3)引导学生讨论后发现:看看各能装满几小杯,来比多少。但同时操作麻烦,费时,容易将水洒出来。(4)出示一个大杯子。(5)再思考:加一个更大的杯子,怎么利用一大一小来比较更多的水的多少?(6)引导学生讨论后发现:可以将小杯中的水倒进大杯,每倒一杯水则标记一条刻度线,直至刻度线标记至大杯最高位置。制作一个刻度杯之后,再来比较水的多少。(7)小组成员合作制作刻度杯(8)用自制的刻度杯,比较水的多少。(9)说一说刻度杯的优点以及生活中的“刻度杯”及用途。(三)整理,下课第3课 小水轮 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 知道流动的水有力量并能举例说明。初步了解人类科学利用流水的历史。2.科学探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教材图示,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制作小水轮模型;能对如何使小水轮转得更快做出设想,并用实验证明。3.科学态度积极思考、大胆设想;注重实践,尊重事实;能意识到事物的两面性,初步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4.认识到人类利用小水轮帮助工作,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捷。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制作小水轮的材料教师准备材料:与流水有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等。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前面我们认识了水,那么水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机械装置,它可是我国古代先民们的伟大发明呢,大家猜一猜它是什么?(二)新课学习1.猜一猜(1)展示水轮图片,让学生回答它是什么。(2)提问:它是怎样转动的?2.制作小水轮(1)分发资料包,每小组一套。(2)展示小水轮完全组装好之后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小水轮的各个部位。(3)教师一边演示安装过程,一边指导学生组装水轮。3.让小水轮转起来(1)提问:怎样让小水轮转起来呢?(2)小组进行实际操作验证。(3)小结:小水轮是靠流水的力量转动起来的。(4)提问:怎样让小水轮转得更快呢?(5)小组交流并实际验证。(6)各组分享交流和实验结果,教师总结。4.流水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1)依次出示课本上的三幅图,让学生描述图片内容。(2)教师补充描述图片内容,并说明流水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三)整理材料,下课。第二单元 空气第1课 哪里有空气 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 知道我们的周围充满空气。2.科学探究能借助其他物体(塑料袋、气球、扇、水等)直接观察空气,在观察空气的活动中,会利用提供的器材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表达和描述实验结果。3.科学态度、STSE对周围的世界的探究兴趣,学会用证据说明问题,体会看不到的东西不一定不存在。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薄而透明的塑料袋(不能漏气)3个、扇1柄、气球3个、泡沫塑料1块、粉笔1支、碎砖块1块、海绵1块、小卵石1枚、水槽1个、矿泉水瓶1个、手钻1支。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猜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二)新课学习1.袋子里有什么(1)展示3个塑料袋(袋口用细绳捆紧),第一个塑料袋空的,不装肉眼可见的东西;第二个塑料袋装一些水;第三个塑料袋装一个苹果。(2)提问:第二个袋子里有什么?第三个袋子里有什么?(3)提问:第一个袋子里有什么?怎么证明?(4)学生讨论,想办法(看、捏、扎个小孔听声音、浸入水中松口子冒气泡等办法)(5)师生共同验证。(6)小结: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感觉得到,听得到,借助水甚至能“看”到空气(气泡)。2.找空气(1)提问:怎样可以找到周围的空气?(2)用塑料袋、扇、气球、杯子、水槽、注射器等找空气例如:吸管完全插入水杯,对着吸管吹气,发现许多泡泡不断出现。 对着空气球吹气,能将气球吹大。 将充入空气的注射器插入水槽,并推动注射器,发现出现泡泡。(3)用泡泡图整理:哪些方式能让我们找到空气?(4)设计实验,发现泡沫塑料块、粉笔、小卵石、碎砖块等物体里的空气(5)把猜想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第3页下方表格的预测那一行内。(6)验证实验结果,并将验证的结果填入活动手册表格的结果那一行内。(7)小结:我们的周围充满空气。3.拓展(1)在地球周围包围着一层空气,人们叫它大气层。(2)教师简单介绍大气层的作用。(三)整理,下课第2课 认识空气 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 知道空气是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无固定形状的气体。2.科学探究: 能像观察水那样运用多种感官对空气进行观察,并能描述空气的形态特点。3.科学态度: 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4.认识到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塑料袋、扇子、书本等三、教学时间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上节课我们知道,我们周围的空间充满了空气,那么空气是什么样的呢?(二)新课学习1.空气是什么样的?(1)提问:空气是什么样的?怎样才能知道?(2)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并提示可按照观察水的方法观察空气。2.观察空气(1)引导学生像观察水那样去观察空气。例如颜色、形状、气味等。(2)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是怎样观察空气的,并说明空气是什么样的。(3)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过程和结果。(4)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空气的特性,并与水的特性做类比。(5)引导学生对空气的形状进行重点探究。(6)提问:空气有固定形状吗?你是怎样发现的?(7)小结:空气是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无固定形状的气体。3.读一读(1)展示教材图片,学生自行阅读教材文字。(2)保护大气环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三)整理材料,下课。第3课 小风车 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 认识空气能够流动,有力量。2.科学探究利用剪刀和简单的材料来制作小风车。通过制作纸风车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的习惯。3.科学态度对科学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4.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可以用科学技术来改造自然。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 5厘米5厘米的绘图4-6张、图钉4-6枚、小木棍(或竹筷)4-6支、小剪刀、电风扇等。教师准备材料:人们利用风车的科技史图文资料或视频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 展示做好的小风车。问同学们玩过小风车吗?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小风车吧!(二)新课学习1.制作小风车(1)看图,说出制作步骤。(2)让学生拿出小风车资源包,清点一下各个小部件是否齐全。(3)教师演示折纸、剪纸、组装技能,并进行安全教育。(4)学生自己动手制作。(5)同桌之间互相帮助,做出小风车。(6)展示自己制作的小风车。2.让小风车转起来(1)提问:我们玩小风车时,是怎样让小风车转起来的呢?(2)学生回答,并进行演示。(3)提问:怎样让小风车转得更快?(4)打开风扇,风速调至低档,让纸风车靠近风扇。(5)让学生上来演示。(6)想一想:小风车转起来说明了什么?(7)学生作答,教师总结。例如:空气流动使小风车转起来。3.读一读(1)展示教材16页风车图片,学生自行阅读。(三)整理材料,下课。第三单元 形形色色的动物第1课 常见的动物 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 能说出身边常见动物名称,观察并描述周围生活着的动物,初步说出这些动物外在显著特征。2.科学探究继续体验户外调查,不断发展观察、描述、记录能力。3.科学态度能悉心发现周围生活的动物,对认识不同的动物充满兴趣;能积极主动发现动物外在显著特征;能如实进行描述。4.STSE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要保护动物。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各种动物识图认读卡片;每个学生自带的一种身边动物的卡片;户外调查使用的放大镜、小铲、捕虫网。教师准备材料:录制户外动物发声的手机或录音笔(遇适宜时机可使用)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除了我们人类,还有许多动物和植物也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今天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动物吧!(二)新课学习1.认识常见的动物(1)依次展示课本18页的9种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试着说出动物名称。(2)教师揭示正确的动物名称。(3)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学生用自带卡片介绍)2.调查周围的动物(1)提问: 校园中有常见的动物吗?可能有几种?可能在哪里? (2)分好小组,明确组长的职责。明确校园调查任务。(3)学生分组进行校园动物调查。(4)汇报:校园里有哪些动物?你在哪里发现它们的?用什么方式记录的?(5)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6)提问:你在动物园见过哪些动物?它们是什么样的?(7)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进一步提问,并且做总结和补充。(三)整理,下课。第2课 观察身边的动物 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 了解猫和鸡等常见动物的外部主要特征。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发现几种常见动物的主要特征,并能做简单的记录、进行简单的描述。3.科学态度对常见动物有探究兴趣;愿意倾听和分享。4.STSE认识到要保护身边的动物。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有关猫和鸡生活习性的彩色卡片。有养猫养鸡的学生课前准备能展现它们更多有趣之处的视频、PPT或者照片。教师准备材料:实物投影、猫和鸡外形与典型生活状态的PPT。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些常见的动物,今天我们主要了解家中饲养的两种动物。(二)新课学习1.观察猫(1)观察猫的外形看看猫的样子,找找它的长相有什么可爱的地方?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地方?(2)观察猫的进食、捕食以及猫的运动特点(3)观察猫的生活习性(4)提问:你家里或邻居家有猫吗?你还观察到了猫的哪些特征?(5)提问:关于猫,你还知道些什么?(6)小结:我们发现的猫的可爱之处、有趣之处、印象深刻的地方,都可以算作猫的特征。2.观察鸡(1)观察鸡的外形我们按照观察猫的顺序来观察鸡。(2)观察鸡的进食、觅食以及鸡的运动特点(3)观察鸡的生活习性(4)提问:你家里或邻居家有鸡吗?你还观察到了鸡的哪些特征?(5)提问:关于鸡,你还知道些什么?(6)小结:我们发现的鸡的可爱之处、有趣之处、印象深刻的地方,都可以算作鸡的特征。3.拓展交流观察更多常见的动物,记录自己的发现。(三)整理,下课。第3课 动物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 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如都能自由运动、都要吃食物。能用多种方式描述生活中常见动物的特征。初步了解动物的简单分类。2.科学探究 通过猜动物的活动,逐步形成观察、比较、分析和判断能力,利用不同方式描述观察到的动物特征;通过找动物的共同特征,初步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思维能力;通过给动物分类的活动,训练利用多分法分类,巩固对动物共同特征的理解。3.科学态度 细致观察,乐于用不同形式描述动物特征;尊重他人的描述,积极进行分析判断;给动物找共同特征和分类活动中,能积极思考、表达想法。4.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人手一个动物头饰,动物各不相同,涵盖各种运动方式和不同食性。教师准备材料:看局部特征,猜动物名称的PPT;各种动物吃食物、运动的PPT。三、教学时间(1-2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 猜谜语:黑眼圈,黑耳朵,黑色绒衣,白背心,胖胖乎乎真可爱,叫猫叫熊都不对。提问:你知道是什么动物吗?你是怎么猜到的呢? (二)新课学习1.猜动物(1)展示梅花鹿的局部图片和整体图片,提问:梅花鹿有什么特征?(2)展示孔雀的局部图片和整体,提问:孔雀有什么特征?(3)让学生猜谜语:脚趾像扇子,嘴唇像钳子,赛跑别找它,游泳是尖子。(4)学生猜出谜底后,提问:你是怎么猜到的呢?(5)指出谜底是鸭子,展示关于鸭子的图片。(6)让学生猜谜语:黑背白肚皮,一副绅士样,两翅当划桨,双脚似鸭蹼。(7)学生猜出谜底后,提问:你是怎么猜到的呢?(8)指出谜底是企鹅,展示关于企鹅的图片。(9)让一个学生模仿某种常见的动物,其他学生猜他模仿的是什么动物。(10)提问:你是怎么猜到的呢?(11)小结:动物各有不同的特征,根据特征可以辨认它们。2.找动物的共同特征(1)依次展示课本23页上面的4张图片。(2)提问:图中的动物在干什么?提示学生用“什么在做什么”的形式去描述。(3)展示对4张图片的描述:鱼在游、马在跑、鹰在飞、袋鼠在跳跃。(4)提问:它们共同的特征是什么?(5)小结:它们都能自由运动。(6)提问:那其他动物能自由运动吗?(7)让学生举例回答。(8)依次展示课本23页下面的4张图片。(9)提问:图中的动物在吃什么?提示学生用“什么在吃什么”的形式去描述。(10)展示对4张图片的描述:牛吃草、鸟吃虫子、猴吃果子、青蛙吃苍蝇。(11)提问:它们共同的特征是什么?(12)小结:它们都要吃食物。(13)提问:那其他动物要吃食物吗?(14)小结:动物都要吃食物,一般都能自由运动。3.给动物分类(1)打开课本24页。(2)分组,依次认识小朋友头上的动物。(3)提问:它们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它们属于什么队?这是按照什么给动物进行分类的?(4)提示:按照动物的运动方式分类。(5)提问:还可以怎样给这些动物分类呢?(三)整理,下课。第4课 动物和我们 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 知道动物与人类关系密切,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动物。2.科学探究发展搜集整理资料能力,发展表达与交流能力。3.科学态度乐于搜集有关动物帮助人类做事的事例,并积极主动与他人分享;逐步树立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动物需要我们珍惜和爱护。 4.STSE了解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和动物也有密切关系;认识到要保护身边的动物。二、教学准备分组准备材料:提前布置任务,搜集有关动物帮助人做事的事例,动物和人友好相处的资料。教师准备材料:警犬缉毒防爆、骆驼运送人员物资、雪橇犬运送人员物资,大象驮载人员货物过河等图片或视频资料。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动物和人类有着怎样的关系?说说你的想法。(二)新课学习1.说一说动物和我们的关系(1)整体出示教材中的六幅图(2)学生分组活动,边观察图,边依次说说图片中是什么动物,在做什么?从图中,能不能看出它们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怎样的关系?(3)教师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动物和我们的关系作为核心圆圈,由此辐射出不同方向上的圆圈,圈中分别标明人的吃、穿、行走、劳动等。(4)提问:我们能为动物做些什么呢?(5)小结:动物帮助了我们,我们也要善待动物。2.讲一讲人和动物的故事。(1)提问:你听到过身边人和动物的故事吗?(2)提问:在故事书中你读到过人和动物的故事吗?(3)一起阅读课本26页中搜救犬的故事。(4)提问:看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5)说一说人和动物的其它故事(三)整理,下课第四单元 各种各样的植物第1课 常见的植物 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能说出身边常见植物名称,观察并描述周围的土壤中生长着植物,初步发现并描述一些植物外在显著特征。2.科学探究在户外调查活动中,不断发展观察、描述、记录能力。3.科学态度,STSE能悉心观察周围生活的植物,对认识不同的植物充满兴趣。能积极主动发现植物外在显著特征;实事求是地进行描述。二、教学准备分组准备材料:各种植物识图认读卡片;每个学生自带的一种身边植物的卡片,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材料:李时珍事迹PPT(图文并茂),“认识常见植物”9种植物放大的、带有完整图片的PPT。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用PPT展示科学家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故事。2.这节课,我们开始认识常见的植物。(二)新课学习1.认识常见的植物(1)图中是什么植物?你在哪里见过这些植物?(2)依次出示教材上提供的9种植物。(3)指导学生表达。例如:图1的植物是南瓜。可以在菜地里见到南瓜。(4)针对其余8种植物,学生照上面的方式依次表达。(5)小结:南瓜、菠萝、白菜、水稻、向日葵、芦苇、牡丹、白杨树、橘子树,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植物。(6)出示更多其他常见的植物的图片。你还知道哪些植物?(7)指导学生认识其他常见的植物。2.调查周围的植物(1)明确调查任务提问:a.我们的校园里有哪些植物? b.校园里的这些植物分别都有哪些特征?(2)交待调查注意事项a爱护校园环境b注意安全(3)排队,教师带领下,在校园中的已选取区域进行调查。(4)完成调查任务之后,就地围坐,分组汇报本组观察的植物。(三)整理,下课第2课 观察身边的植物 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狗尾草和柳树的外部主要特征。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发现狗尾草和柳树的主要特征,并能做简单的记录、进行简单的描述;能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常见植物进行分类。3.科学态度,STSE对身边常见植物进行观察、比较、分类,乐于记录,乐于分享。二、教学准备分组准备材料:提前采集的狗尾草全株;分类活动中的各种植物图片;放大镜;拓印树皮或树叶用的纸笔。教师准备材料:实物投影;PPT:狗尾草图片,柳树全貌、柳叶、柳树外皮的图片;分类活动中的各种植物图片。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展示狗尾草和柳树条,引导学生观察。(二)新课学习1.观察狗尾草(1)出示狗尾草(2)操作:用放大镜观察并画出狗尾草的主要特征。(3)指导:狗尾草的花是毛茸茸的,像狗尾巴,摸起来有点扎手,叶子是细长条形等,可用看、摸、拉等方法观察狗尾草。2.观察柳树(1)出示柳树相关诗句: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2)出示柳树图片和柳树条(3)展示:用蜡笔顺着柳树裂纹方向涂的图片。(4)操作:用放大镜观察并画出柳树的主要特征。(5)指导:柳树的树皮上有竖着的裂纹;柳树的枝条细长而低垂,无毛;叶片是线形,两端尖,边缘有小锯齿,表面是浓绿色,背面是绿灰白色,两面均平滑无毛。可用看、摸、画等方法观察柳树。3.李时珍与本草纲目(1)出示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图片(2)简单介绍李时珍与本草纲目:李时珍观察、辨别了上千种植物,在本草纲目里还给植物进行了分类。4.给植物分类(1)出示教材中6种植物的图片,并指导学生认识这6种植物。(2)按照不同的生活环境,给6种植物进行分类。(3)指导:生活环境分为水生和陆生,水生植物有莲、红菱,陆生植物有菊、玉米、松树、椰子树。(4)提问:你还有其他的分类标准吗?与同学们交流。(5)分组交流。(三)整理材料,下课。第3课 植物和我们 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植物对人类有很大帮助,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植物。认识家乡代表性的植物,并了解它与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2.科学探究经历观察、调查、归纳、分类等方法多方面了解到常见植物和我们的关系。3.科学态度,STSE能积极关注当地给人们带来很大影响的代表性植物,爱护植物。二、教学准备教学PPT,学生活动手册中了解植物和我们的关系的选项表,当地有名的植物(辣椒、茶叶、市花等),笔。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看看我们身边,有哪些东西是用植物做的?植物和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植物和我们。(二)新课学习1.了解植物和我们的关系(1)依次出示棉花、水稻、果蔬、树木等不同植物的图片。(2)说一说:这种植物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3)依次出示教材所画的棉衣、棉袜等相关图片。(4)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学生活动手册中了解植物和我们的关系的选项表。例如:衣(棉衣、棉袜):棉花食(面条、包子):水稻食(烹饪食材):果蔬住(桌椅):树木行(木船):树木2.调查当地的植物(1)提问:你家里田园或者盆栽里面种了什么植物?(2)提问:这些植物是用来做什么的?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3)说一说:当地有哪些植物?它们与我们有什么关系?(4)教师拿出当地的植物,向学生介绍其特征以及与我们生活的关系。(5)教师出示采茶、摘辣椒、市花的图片,向学生介绍这几种植物,并引导学生说出它们与我们的关系。例如:湖南人爱吃辣椒,辣椒是湖南各地都种植的一种植物,辣椒也是一种经济作物,出售外地,甚至远销国外。长沙市的市花是杜鹃花,湘潭市的市花是莲花等。(三)整理材料,下课。第五单元 纸飞机 第1课 折纸飞机 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纸飞机的折法,比较纸飞机不同的飞行情况,发现其问题所在。2.科学探究学生能利用设计图纸,折出纸飞机;能比较、分析纸飞机飞行状态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3.科学态度,STSE树立不断试验、优化作品的科学态度,体验成功的喜悦,愿意与他人合作,能重视试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去认真分析其原因。二、教学准备学生用剪刀、裁纸刀、普通白纸、彩色纸、记录笔等纸飞机设计图课件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儿歌导入:小纸片,真神奇,折成一架纸飞机。我们和你做游戏,全都乐得笑嘻嘻。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折纸飞机。 (二)新课学习1.怎样让纸飞得远(1)创设需求情景。如出示一张彩色的纸张,问学生怎样才可以让纸飞得远。(2)方法讨论与交流。比如,吹、抛、做成纸飞机等。(3)鼓励学生用吹、抛的方法演示,观察飞行的状态。2.学折纸飞机(1)出示纸飞机设计图,引导学生观察。(2)说一说纸飞机的折法(渗透工程与技术需要设计的环节)。(3)讨论:折纸飞机时有哪些注意事项?(比如要对齐四个角,要对准中线折叠等。)(4)分发纸张,模仿设计图,按步骤折纸飞机(渗透标准意识)。(5)说一说折的纸飞机的样子(形状和结构的变化)。3.试飞纸飞机(1)讨论:试飞纸飞机,需要按照什么规则进行?怎么记录飞行状态?(2)交代注意事项:在指定区域内开展活动,注意安全。(3)排队,教师带领下,在校园中的已选取区域开展活动。地点选在空旷的草坪或操场。(4)完成试飞活动,教师带领排队返回教室。(5)说一说:你的纸飞机遇到了什么问题? 纸飞机一飞就散开了,总是拐弯,总是往下栽等。(6)想一想:比较飞得远的纸飞机和出问题的纸飞机有什么不同?问题可能出在哪里?(三)整理材料,下课。(1)各自整理自己的纸飞机,并要求妥善保管好。(2)同学间交流自己的发现,为下节课作好准备。第2课 改进纸飞机 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到通过添加配重、修改机翼、改变纸飞机的材料等方法可以改变飞机的飞行状态,影响纸飞机的飞行效果。2.科学探究明确评估需要标准的重要性,通过比较评估改变配重位置、机翼、不同材料的纸飞机的飞行效果。3.科学态度,STSE树立多角度、多方式调整、试验、优化作品的意识。乐于合作,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科技的进步是一个不断根据人类需求而改进的过程。二、教学准备普通白纸、薄纸、厚纸、牛皮纸等不同纸张,回形针,记录笔、剪刀等教学用课件:纸飞机的不同折法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这节课,我们将在上节课折出的纸飞机的基础上,改进纸飞机,让纸飞机飞得更好。(二)新课学习1.想办法改进纸飞机(1)提问: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改进纸飞机?(2)学生回答之后,依次出示教材图片,同时按改进方法调整各自的纸飞机,并不断试飞。例如:改进机翼形状,改进机翼角度,适当配重,改变纸张等。2.比一比谁的飞机飞得远(1)讨论竞赛的规则。同一个起点,往同一个方向投掷纸飞机。(2)选举发号、裁判、记录员等,或小组内分工。(3)小组内推选参加班级竞赛的同学,正式比赛,看谁的飞机飞得远。(4)分享经验,为继续改进作准备。例如:顺着风投掷,选用不同的折法,采用画报纸等。3.飞机的发展史(1)解说飞机的发展过程。(2)展示各种改进后的飞机的图片,提示随着需求的增多和科技的发展,研发、生产不同种飞机的技术越来越成熟,飞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三)整理材料,下课。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