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2.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对点训练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77757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2.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对点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2.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对点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2.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对点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2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2.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对点训练1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答案B解析由题干材料中“无论然否”“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等信息可知,他们并不是完全相信“八字”等命运之说,而是将其看作一种仪式,B项与此相符;A、C两项不符合历史事实,且从材料中无法得出;D项与材料信息相违。2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宋恕认为“易西服”是“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的前提,即“易服”可以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故B项符合题意。作者旨在强调“易服”与变革之间的关系,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排除D项。3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答案D解析题干文章指出了当时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停留在日常行为的模仿和日常用品的争购上,忽视西方文化的核心“利权”意识,体现出大众传媒对社会时尚的理性分析,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描述的只是一部分“新少年”的西化状况,并不能得出西装普遍化、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生活主流的结论,B、C两项错误;文章已经指出了西方文化的核心“利权”意识,说明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并不是过于肤浅,A项错误。4下面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答案C解析从漫画可以看出,主人公将发辫作为国粹保存,反对将代表旧事物的发辫全部剪掉,表明当时社会上有一部分人的旧有观念根深蒂固,C项正确。A项没有体现“保存国粹”的信息;B项没有体现“崇尚西法”的信息;D项与题干要求不符。5从甲图到乙图,表明()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答案B解析清初剃发蓄辫是满族入主中原,打击汉族民族意识的行为,而民国初年男子剪辫则是辛亥革命反清斗争的重要标志,两者都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故选B项。正确选项应全面反映材料信息,A、D两项都只能反映乙图,不能说明甲图,故错误;清初男子剃发蓄辫无法证明清王朝的强大,因为一个王朝的强大与否,是由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决定的,故C项错误。6下面是依据中国近代服饰文化演变和影响中有关旗袍的记载编制的表格。导致旗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时间旗袍的变化民国初期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20世纪20年代末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20世纪30年代初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渐而又流行低领,后来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A.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B妇女地位的空前提高C民族服饰根本性变革D外国服饰传入的影响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服饰(旗袍)变化的原因,可用排除法。旗袍样式的变化与民主共和的政治思想和妇女地位的提高关系不大,故A、B两项错误;中国民族服饰并未发生根本性变革,而是体现中西合璧,故C项错误;本题选D项。7一个署名“兰陵忧患生”的人在京华百二竹枝词中描述当时北京西餐馆的盛况:“菜罗中外酒随心,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里醉琼林。”诗中所述的情景最可能出现在()A鸦片战争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八国联军侵华后D新中国成立后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关键信息:“电灯”“最可能”,电灯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A、B两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发生的史实;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一边倒”政策,当时北京没有西餐馆,D项错误。故选C项。8近代中国交谊舞最初还局限于上流社会的少数人,但到20世纪20年代初,跳舞之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起。早年认为“男女杂沓,大败风纪”“与中国美俗良法有所背离”避而不观的中国人,其旧观念逐渐被打破。这反映了()A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B儒家的传统观念被国人完全抛弃C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D国人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全盘西化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从材料信息可知,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故A项正确;儒家的传统观念被国人完全抛弃的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国人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全盘西化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920世纪60年代末,灰、绿、蓝成了中国服装的主色调,肥、大、宽成了中国人服装的基本式样,军装和“干部服”盛行,这反映出()A国人追求舒适的生活方式B国家贫穷落后C“左”倾思想盛行D当时的世界时尚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由题干的“20世纪60年代末”和“军装和干部服盛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0年代由于受“文革”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A、B、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答案评分说明: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示例: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解析解题时首先找到角度,然后看变化趋势。从法定假日总体数量看,从少到多;从结构看,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分析原因时要注意节假日属于民生问题,它必然受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与政治体制、政治理念与思想的影响。11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材料甲:下图为兴趣小组根据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乙: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一组画面。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1919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环鸣凤。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结论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与进步共存。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1)研究该课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甲?(2)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3)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4)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加以阐述。答案(1)材料甲反映出历代统治者特别是明清统治者都重视对节妇烈女的宣传褒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中国妇女受礼教压迫的状况;研究材料甲能够了解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其成因,为探讨20世纪初中国妇女地位的变化提供比较研究的视角。(2)考生作答时应结合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说明事实与结论的关系。举一例说明即可。如: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希望娶鸣凤为妻等,反映出当时出现了自由平等的新思想,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李欣淑的父母包办其婚姻等,说明当时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反映出人们的守旧和社会的保守。(3)材料丙。材料丙是当时的新闻报道,相对较为真实,史料价值较高;材料乙是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但有艺术加工成分,使用时应与其他史料印证。(4)李欣淑接受新式教育、反对包办婚姻及与封建家庭的斗争等行为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反封建斗争和社会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让更多妇女可以走出家庭并实现经济独立。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新观念、新思想,促进了女性解放。文化上,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民主、科学的弘扬,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思想动力。上述史实表明,反对专制制度,追求民主、自由和进步成为时代主题,这一切为女性解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前提条件。解析此题相对开放,解答此题时必须把握住“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这一材料核心来展开回答。第(1)问审题是关键,可从研究“节妇烈女”的目的、内容和意义等角度入手回答。第(2)问,考生作答时应结合材料乙、丙中的具体事例来进行归纳概括,准确说明事实与结论之间的关系,分别从“保守”和“进步”两个方面来做具体表述。第(3)问,结合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的不同价值进行分析。第(4)问,首先应判断出材料丙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然后围绕“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做具体论述,可从20世纪初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总结。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材料二中国的家族社会有着古老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并且强调家庭和宗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但清末最后十年里,这一基础摇摇欲坠。儒家思想中诸如家庭忠义、孝道、贞节、三纲五常等观念已被西方思想中的个人主义、自由思想和男女平等观念代替。人们逐渐认识到,个人不仅是家庭的一员,更是社会、国家的一员,而且个人拥有即使是家庭中的长者也不能剥夺的权利。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开始宣布从家庭中独立出来,并把儒家教导的各种合理关系,斥之为过时的和封建的,家长的全能地位受到了挑战。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三19822005年南京家庭户规模的构成(%)年份1982年1990年2000年2005年合计100100100100一人户11.858.4612.1214.13二人户12.4314.2723.5128.67三人户20.6733.5039.5837.57四人户23.2224.1014.3111.11五人及五人以上户31.8319.6710.488.52江苏省统计局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大家庭的基本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家庭发生的变化及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家庭的发展特点及其折射的社会趋势。答案(1)特征:以血缘为基础世代同居;共同劳动,财产共享;家庭关系和睦。(2)变化:传统家庭价值观念逐渐被替代;个人(公民)意识增强;家长制受到挑战。原因: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动;西方价值观的冲击。(3)特点: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小家庭式样日益多样化。趋势:城镇化(或城市化);工业化(或现代化)。解析第(1)问特征从材料一中“六世同居”“五代同居”等信息可归纳出以血缘为基础世代同居;从材料一中“饮食一道,财产共有”“也同耕共食”的信息可归纳出共同劳动,财产共享;从材料一中“不分彼此”“不曾折箸争吵过”的信息可归纳出家庭关系和睦。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从材料二中“已被西方思想中的个人主义、自由思想和男女平等观念代替”“人们逐渐认识到,个人不仅是家庭的一员,更是社会、国家的一员,而且个人拥有即使是家庭中的长者也不能剥夺的权利”和“家长的全能地位受到了挑战”等信息可归纳出传统家庭价值观念逐渐被替代、公民意识增强、家长制受到挑战;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晚清的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来分析归纳。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三表格中家庭户规模的构成比例数据可直接归纳出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小家庭式样日益多样化;第二小问“趋势”结合当代经济发展的特点来思考,可归纳出城市化、工业化。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