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01通史串联全通关第1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73789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01通史串联全通关第1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01通史串联全通关第1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01通史串联全通关第1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空坐标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文化上: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初步形成。一、远古时代1政治:传说中的黄帝和尧舜禹时代,政治权力的传承实行禅让制。2经济(1)农业: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创制出耒耜等农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2)手工业:已经学会养蚕、缫丝、织绸以及制陶等技术;新石器晚期出现青铜器。3文化:出现原始的绘画和刻画符号,同时出现原始舞蹈。二、三代时期(夏、商、西周)1政治(1)王位世袭制: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开启了王位世袭制。(2)分封制与宗法制项目分封制宗法制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保证贵族特权利益内容周王分封土地和人民给诸侯;诸侯拱卫王室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嫡长子继承,其余各子分封瓦解春秋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完全瓦解(根源:生产力发展)随着分封制的瓦解而瓦解,但其影响延续至今作用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保证贵族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联系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和纽带(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经济(1)农业:以石器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农具;井田制(土地国有制)是主要的土地制度,耕作方式是奴隶集体劳动。(2)手工业:“工商食官”制度;商周青铜铸造水平高超;商代出现原始瓷器,西周生产斜纹提花织物。(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3文化(1)商朝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殷周时期出现了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2)夏商产生了宫廷舞蹈,周朝制定出包括舞蹈在内的礼乐制度,即周礼。(3)“学在官府”,即官府垄断教育。三、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变革: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溃。2社会经济(1)农业:井田制破坏,土地私有制形成;生产工具、水利设施和耕作方法不断改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重农政策开始出现。(2)手工业:官营(主导)、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冶铁、丝织业发展较快。(3)商业: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开始出现。3文化繁荣(1)思想:诸子百家。内容派别代表主要观点儒家孔子“仁”为核心,强调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荀子仁义、王道、性恶论,“君舟民水”,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道家老子万物的本原是“道”,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庄子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一切等级观念、获取精神自由法家韩非子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张以法治国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影响:百家争鸣为封建社会提供了多种思想范式;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2)科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筹记数法;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和石氏星表等科技成果。 (3)文学艺术诗经体现了现实主义风格,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丰富,语言质朴。战国时期的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四、秦朝时期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概念:专制主义即君主专制,既是一种决策方式,又是一种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是一种管理模式,即地方服从中央。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内容和影响内容影响中央皇帝制度:其特征为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权独尊皇帝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处于核心地位,皇帝制度被整个封建社会所沿用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九卿为三公之下的具体行政部门长官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提高行政效率,奠定了后世封建社会中央行政机构的基本框架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2.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等措施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交流。3文化:推行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五、两汉时期1政治(1)中央集权的巩固: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并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2)君主专制的强化:汉承秦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君主专制得以强化。(3)选官制度: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举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经济(1)农业:牛耕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建了漕渠等水利工程。(2)手工业: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得“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3)商业: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时间和地点都受到政府严格限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西汉时开通了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3文化(1)思想:由“无为而治”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主张限制土地兼并,轻徭薄赋,发展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三纲五常”。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独尊,思想专制;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影响: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了君权的过度膨胀;儒学之士从此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科技: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出现了九章算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氾胜之书等重要论著。(3)文学:汉赋集中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司马相如等人是比较著名的赋作家。(4)书法:小篆和隶书均始于秦代;楷书也称正书,形成于汉末,字体方正,规矩严整。 命题角度一引入新材料考查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6宝鸡模拟)历史文献记载:周初定贵族墓葬列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考古发掘:湖北随县曾侯乙(公元前475年前433年)墓,挖掘出了九鼎。对材料解读最合理的是 ()A历史文献记载是可信的,推测考古发掘出的曾侯乙应该是周代某位天子B考古发掘实物是可信的,推测历史文献记载的周初“列鼎制度”是假的C历史文献和考古实物都可信,推测出周天子在战国时期改革了列鼎制度D历史文献和考古实物都可信,推测出战国初曾侯乙僭越了传统礼乐制度解析:选D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周初体现出严格的等级秩序,但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出现“礼崩乐坏”的现象,战国初期曾侯乙僭越了传统礼乐制度,陪葬九鼎,故D项符合题意。2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叙述:“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时始封,在今陕西华县。幽王之乱,郑友寄家于郐及东虢,因而夺占其地,别建新国。”对此材料分析错误的是()A受封的郑国国君是周王室的子弟 B郑国是拱卫王室的主要诸侯国C郑国的版图在春秋时期发生变化 D幽王时期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解析:选D根据题干信息“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可知,A项正确,排除。西周都城在镐京,在今陕西,郑始祖被分封在今陕西华县,故B项正确,排除。根据题干信息“幽王之乱,郑友寄家于郐及东虢,因而夺占其地,别建新国”可知,C项正确,排除。郑友建立新国是在幽王之乱后,即春秋初期,分封制遭到破坏是在西周后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3(2016邯郸调研)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 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由此可知春秋时期()A分封制完全被县邑制取代 B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C各级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D天子不再直接统治臣民解析:选B依据所学,春秋时期,县制才刚刚出现,故A、C两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说明此时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故B符合题意;D项说法错误,分封制下,天子也不直接统治臣民。命题角度二从文明传承的角度考查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4有学者在对中国古代政治总结时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A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主权 B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C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王权解析:选D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史料阅读和信息解读与分析能力。材料讲述古代政治制度的共同规律是“统治性政权”,即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统治,故D项正确。5. 西汉有“三选七迁”的说法,“三选”指“徙吏两千石及高赀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都陵”,“七迁”指“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后且实关中”。“三选七迁”体现的统治思想是()A强干弱枝B重农抑商C以孝治国 D重土安民解析:选A材料中“徙吏两千石及高赀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都陵” “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后且实关中”目的是削弱地方豪强和大族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体现的是强干弱枝的思想,A项正确。命题角度三以古籍记载等切入考查先秦、秦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6(2016新乡模拟)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 B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C“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D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解析:选B材料与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无关,故A项错误。由材料“冬陶夏耕”可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已经出现,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礼乐崩坏”,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生产关系的变革”,故D项错误。7东汉崔蹇政论记载某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功效是:“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该工具是()ABCD解析:选B“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描述的是我国古代的播种工具耧车。故选B。命题角度四创设新情境考查儒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8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后人通过祭孔活动对其表达敬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史记记载,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第二年),鲁哀公下令在曲阜阙里孔子旧宅立庙,即今天的孔庙。孔子生前所住的三间房屋改成寿堂,孔子生前所使用的衣、冠、车、琴、书册等保存起来,并且按岁时祭祀。这是诸侯祭孔的开始。材料二据汉书后汉书的记载,汉代的主要祭孔活动有:公元前195年,汉高祖亲自到曲阜以“太牢”祭祀孔子。汉元帝在位时,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为帝师,封关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公元29年,光武帝派遣大司空宋宏作为特使到曲阜祭祀孔子。公元59年,汉明帝于太学及全国郡县学祭祀孔子。材料三据新华网报道,2005年是孔子2556岁诞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山东省人民政府等共同主办了“2005年全球联合祭孔”活动。曲阜是祭孔的主会场。9月28日8时10分,万仞宫墙城门徐徐打开,浩浩荡荡的祭孔队伍沿孔庙中轴线,徐徐前行,来到大成殿前参加公祭及传统祭祀活动。世界各地的30余家孔庙、文庙和孔子纪念地一起参与祭孔活动,中央电视台以特别节目的形式,用3个小时的宏大篇幅向全球直播。(1)从材料一中可获得许多历史信息。按要求填写下表(每一领域填入一项即可)。领域信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文化现象(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历次祭孔活动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如此祭孔的原因。(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祭孔活动有哪些继承和创新?这对儒学发展有何益处?解析:第(1)问,政治现象结合材料一中的信息“鲁哀公下令”可知,诸侯强大,孔子代表的士阶层兴起;经济现象结合材料一中的信息“三间房屋改成寿堂,孔子生前所使用的衣、冠、车”进行回答;文化现象结合材料一中的信息“琴、书册等保存起来”“并且按岁时祭祀”来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中四次祭孔的过程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汉朝政治、经济、思想和教育的举措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中的信息可以得出沿袭传统祭孔仪式、以曲阜孔庙为主祭地点、以褒扬孔子发扬儒学为目的;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三中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世界各地的30余家孔庙向全球直播”进行作答;第三小问从儒学思想的传播和对世界的影响进行分析。答案:(1)领域信息政治现象诸侯强大(祭孔);孔子代表的士阶层崛起经济现象建造房屋;衣、冠、车的生产文化现象制作使用书册;乐器琴的使用;祭祀文化流行(2)特点:皇帝亲自祭孔;以孔子后代为奉祀官主持祭孔;皇帝派遣特使专程祭孔;在各级学校祭孔。原因:政治上,国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局面需要精神支柱;思想上,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孔子更受到尊崇;教育上,各级学校的建立,崇尚孔子的教育。 (3)继承:沿袭传统祭孔仪式(或者重视仪式);以曲阜孔庙为主祭地点;以褒扬孔子发扬儒学为目的。创新:由中国地方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儒学联合会等重要国际组织共同主办;世界各地的孔庙、文庙纪念地等共同参与;中央电视台向全球直播活动实况。益处:有利于儒学紧跟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有利于儒学走向世界,开展全球性研究与普及。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