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金牌中考总复习,第一讲,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金牌中考总复习,2,3,4,1,5,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考纲考情,考点梳理,考点梳理,考点一:北京人等早期原始人类遗址,周口店,猿,天然火,人工取火,考点梳理,知识点拨1北京人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而是元谋人。2科学考古是我们研究早期原始人类的最重要途径。,考点梳理,考点精例(2016淮安)“1929年,我国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发掘出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他兴奋地断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材料中的“远古人类”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原始居民D河姆渡原始居民,B,考点梳理,【解析】本题考查北京人的居住地点。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可知是北京人。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手脚分工明显,但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是打制石器。北京人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过着群居生活,北京人开始使用天然火,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故选B。,对点训练1(2017盐城)下列图片符合北京人生活特征的是()A.半地穴式房屋B.打制石器C.稻谷D.彩陶盆,考点梳理,B,考点梳理,2.(2017深圳)北京人遗址是研究远古人类的宝贵资料。图中北京人遗址所在位置是()ABCD3.下列我国原始居民中,最早会使用天然火技术的是()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A,A,考点梳理,考点二: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长江,黄河,水稻,栗,干栏,半地穴,考点梳理,知识点拨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2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种植的农作物及居住的房屋样式不同,是由于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造成的。,考点精例(2017齐齐哈尔)在远古的农耕时代,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主食最有可能是()A水稻B粟C小麦D玉米,考点梳理,A,考点梳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原始居民生活状况的相关知识点。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原始农耕居民主要有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其中,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其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粟,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长河流域,其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据此可知,在远古的农耕时代,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居民指的是河姆渡居民,故本题应选A项。B项是半坡居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故排除。C、D两项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无关,故排除。,考点梳理,对点训练1(2017济宁)从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择洞而居到半坡、河姆渡人的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在人们居住条件改变中起决定因素的是()A生产工具的改进B种植技术的发展C建筑技术的进步D饲养水平的提高,C,考点梳理,2(2017烟台)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是()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河姆渡遗址D半坡遗址,C,考点梳理,3(2017东营)某同学绘制了一幅我国原始居民生活场景的想象图,下列内容与河姆渡原始居民相符的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子挖井饮水ABCD4(2017南京)考古学家在西安附近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粟粒。据此,该处原始居民可能()A种植粮食作物B制造陶器C发明舟车D铸造青铜器,B,A,考点梳理,考点三:西周分封制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2内容:(1)周天子把_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_。(2)义务:诸侯必须服从_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保卫王室。称为“授民授疆土”。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土地,诸侯,周天子,考点梳理,知识点拨西周后期,分封制的弊端日趋严重,地方诸侯国强大,周王室衰微,造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考点梳理,考点精例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体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西周实行()A禅让制B分封制C世袭制D郡县制,B,考点梳理,【解析】本题的考点是西周的分封制,难度不大。只要了解西周巩固统治的措施,不难得知是分封制。A项禅让制是在国家形成以前的。C项世袭制是沿袭帝位,和题意不符。D项郡县制是秦始皇时期巩固统治的措施。故A、C、D排除。,考点梳理,(2016烟台)在秦王扫六合一课的讨论环节中,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就“分封制”和“郡县制”进行了激烈争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分封制是封建社会的象征B分封制结束了地方官吏的世袭C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D郡县制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C,【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和“郡县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郡县制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郡县制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对后世影响极大。ABD说法错误。,考点梳理,【易错易混淆点】西周的分封制分封的诸侯王及其封地是世袭的,所以,后来地方诸侯国强大,王室衰微,而秦始皇正是针对这一弊端,在商鞅变法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的基础上,实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是皇帝亲自任命的,不能世袭,这样中央就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考点梳理,考点梳理,对点训练1(2017山西)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蕴含着“凝聚血缘、合家团圆”的寓意,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与这一寓意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科举制2(2017黄石)西周时期形成金字塔似的森严等级:天子为最高等级,下面依次为诸侯、卿大夫和士,都属于统治阶级,压迫着广大平民和奴隶。这种等级制度的形成是因为()A禅让制B世袭制C郡县制D分封制,B,D,考点梳理,3(2016青岛)史记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该材料说明东周时期()周天子威望下降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最终秦国完成国家统一ABCD,B,考点梳理,考点四:商鞅变法1背景:A.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即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如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铁器和牛耕出现于春秋时期,推广于战国时期)根本动力。B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变法主力。C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称雄天下的欲望直接因素。2目的:富国强兵,提高争霸实力。,考点梳理,3内容:(1)国家承认_私有,允许自由买卖顺应了社会潮流,有利于封建制度形成。(2)奖励_:A.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有利于富国;B.奖励_: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有利于强兵。(3)建立_:由国君派官吏治理,县令由国君任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土地,耕战,军功,县制,考点梳理,4影响: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拓展:春秋战国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代,它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政治上,各国变法,确立封建制度;经济上,土地私有,发展封建经济;思想上,百家争鸣,著书立说。,考点梳理,知识点拨1商鞅变法对旧贵族打击最大的措施是奖励军功。2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最彻底的变法。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考点精例(2017庆阳)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这反映了商鞅变法()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B推行县制C废井田,开阡陌D奖励军功,按功受爵,考点梳理,D,【解析】据“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可知,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功受爵的措施。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战场立功大小国家赐给田宅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大大刺激了秦军将士在战场去努力杀敌,使秦军成为“虎狼之师”,故选D。,考点梳理,考点梳理,对点训练1(2016黄石)史记商君列传载,“集小郡、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共)三十县。”材料反映了当时()A实行分封制B建立县制C确立行省制D推行郡国并行制2(2016包头)商鞅变法内容中,对秦国封建制度确立起决定作用的是()A废除旧贵族的特权B国家承认土地私有C奖励耕战富国强兵D推行县制治理地方,B,B,考点梳理,3(2017镇江)“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也。”秦国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A推行县制B奖励耕织C奖励军功D编制户口4(2017潍坊)著名史学家傅乐成先生认为:秦国举国上下都以对外战争为主要出路,倾力向外发展,自然战无不胜。这是因为秦国()A鼓励农业生产B承认土地私有C建立县制D奖励军功,C,D,考点梳理,5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下列哪几种人有奖励()书读得好的人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人仗打得好的人生意做得好的人ABCD,B,广东真题,1(2016广东)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海南新石器时代遗存,距今约6000年。同一时期生活在我国黄河流域的原是居民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居民D河姆渡居民,C,广东真题,2(2017广东)题1图的考古发现,为距今六七千年我国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佐证他们生活在()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青铜朝代D铁器时代,B,广东真题,3(2017广东)如果诸侯不履行自己的义务,或超越周王赋予他们的特权,周王可以废除给他们的封地和爵禄,甚至消灭他们。以上解读源于()A禅让制B世袭制C宗法制D分封制,D,北京人等早期人类原始人类文化遗存。上图是_头部复原像上图是_式房屋上图是_式房屋,图说历史,半地穴,北京人,干栏,上图是西周_制,最高统治者是_上图人物任职期间进行的改革是_,分封,周天子,图说历史,商鞅变法,综合提升,一、单项选择题1(2017怀化)黄河与长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最早生活在我国黄河流域的农耕居民代表是()A北京人B半坡人C河姆渡人D大汶口人2(2016盐城)早在六七千年前,生活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都已经进入到农耕文化的时代。下列表述符合这两个氏族农耕文化特征的是()A开始使用铁制农具B逐步推广牛耕技术C饲养家畜制造陶器D确立土地私有制度,C,B,3(2016聊城)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A建筑技术的进步B人工取火的发明C饲养水平的提高D生产工具的改进,综合提升,D,综合提升,4(2017海南)下图是近年来我省考古的重大发现三亚海棠湾的英墩遗址贝壳堆积。据考证,此遗址距今约有6000年。同一时期,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遗址是()A元谋人遗址B周口店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C,综合提升,5(2016昆明)我国原始居民将狗尾巴草驯化,培育出粟(俗称谷子,去壳后称小米)。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发现了粟的遗存,下列人类遗址中与之相关的是()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河姆渡氏族村落遗址D半坡氏族村落遗址,D,综合提升,(2017常州)生产工具是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下列生产工具中,代表人类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是()A.钻孔石斧B.骨耜C.铁犁铧D.(青)铜铲,C,综合提升,7(2017南通)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西周灭亡。这一年处于()A公元前7世纪前期B公元前7世纪后期C公元前8世纪前期D公元前8世纪后期8(2016苏州)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齐人”,“鲁人”,“楚人”,“燕人”等名称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度,A,C,综合提升,9(2015广东)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h)”(右图)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此记载印证的分封制的内容是()A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B诸侯在战时须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C诸侯向周天子缴纳贡品D诸侯定期觐见周天子,A,综合提升,10(2016内江)春秋时期的政治局面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的出现与西周哪项政治制度有关()A分封制B禅让制C郡县制D九品中正制11(2016赤峰)西周末代君主幽王昏庸无道,为博褒姒王妃一笑,烽火戏诸侯,最终导致西周灭亡。其中的“诸侯”产生于()A奴隶制B世袭制C禅让制D分封制,A,D,综合提升,12(2016青岛)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这段材料说明()A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奴隶主贵族利益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D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会付出沉重代价,D,综合提升,13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说:“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秦成为第一大强国”。推行“秦国新法”的代表人物是()A管仲B商鞅C秦始皇D北魏孝文帝14(2015黔西南)战国时期,使秦国能够最终兼并六国,为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的事件是()A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C管仲改革D秦孝公改制,B,A,综合提升,15下列有关古代原始居民北京人生活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制作磨制石器B使用天然火烧烤食物C将石珠钻孔做成饰品D用骨针缝衣服,B,16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右图是根据化石复原的原始人头像示意图,这种猿人曾经居住于现在的()A云南境内B北京境内C陕西境内D浙江境内,B,综合提升,17请根据“长江流域”、“水稻”、“干栏式房屋”等信息,判断这是描述哪一项原始居民的生活()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原始居民D半坡原始居民,C,18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体现。右图所反映的是创建于西周时期的()A郡县制B分封制C行省制D科举制,B,综合提升,19“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最突出的特点是()A实行世袭制B实行分封制C实行郡县制D实行行省制,20阅读报纸是我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渠道之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与以下报纸的得名相关的古代制度是()A禅让制B分封制C行省制D郡县制,B,B,综合提升,21“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演绎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诸侯国的出现,源于()A世袭制B郡县制C禅让制D分封制2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A秦孝公重用商鞅B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D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D,B,综合提升,23齐桓公称霸,商鞅变法等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是()A社会变革与争霸称雄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统一国家的建立,A,感谢聆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