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版高中生物第3部分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阶段整合提升浙科版选修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72232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版高中生物第3部分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阶段整合提升浙科版选修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62017版高中生物第3部分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阶段整合提升浙科版选修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62017版高中生物第3部分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阶段整合提升浙科版选修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阶段整合提升网 络 构 建一、果酒、果醋和泡菜制作的比较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菌种酵母菌:单细胞真核生物,异养兼性厌氧型,主要进行出芽生殖;醋化醋杆菌:单细胞原核生物,异养好氧型,二分裂生殖乳酸菌: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乳酸链球菌和乳酸杆菌,单细胞原核生物,异养厌氧型,分裂生殖制作原理果酒:酵母菌有氧呼吸:C6H12O66O26CO26H2O酵母菌无氧呼吸:C6H12O62C2H5OH2CO2果醋:醋化醋杆菌有氧呼吸:C2H5OHO2CH3COOHH2O制作泡菜:乳酸菌无氧呼吸:C6H12O62C3H6O3检测亚硝酸盐含量: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产物与N-1-萘基乙二胺偶联,形成紫红色化合物实验流程操作提示材料的选择与处理;防止发酵液被污染泡菜坛的选择;腌制的条件;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操作二、实验注意事项1在“果酒及果醋的制作”的实验中,为了防止杂菌污染,出现异味,影响质量,应将用具清洗干净,并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材料。为了提高制作速度,促进酒精发酵,在发酵前,必须接种酵母,并加入少量蔗糖。在果酒发酵过程中,应在瓶口安装装有水的弯曲玻璃管,既可防止氧气与杂菌进入,也可以使瓶中产生的CO2气体出去,以减少发酵瓶中的压力。安装果醋发酵装置时,要注意连接口的密封性,以免被杂菌污染,同时要注意进口处与出口处的流速,以保证酒精的充分氧化。在醋酸的发酵过程中,要注意经常用pH试纸检测流出液中的pH,以监控发酵过程的进行。2在“泡菜的腌制和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实验中,首先应将要腌制的菜与所需用具洗净,以防止腌制过程中出现腐烂现象。将菜放入泡菜坛中后,一定要用水将坛口封好,形成一个缺氧的环境,使乳酸菌能够生存、繁殖并发酵。一般腌制一周左右即可开坛食用,此时可进行亚硝酸盐的测定。亚硝酸盐的测定可用光电比色法定量(有些学校如果条件所限,可以由教师进行测定,让学生感受到亚硝酸盐的存在)。由于长期食用亚硝酸盐容易使人体致癌,通过对泡菜中亚硝酸盐的测定,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1某研究小组以紫葡萄为原料制作葡萄酒的基本流程和装置示意图如下。请回答:(1)制作葡萄浆前,对葡萄进行清洗和用_色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制作酵母悬液时,在干酵母中加入少量温水和极少蔗糖,待酵母悬液中出现_即可。(2)装瓶后开始一段时间,发酵瓶总溶解氧的含量变化是_。发酵过程中,发酵瓶中酒精的含量变化是_。(3)下列关于装置中有水弯管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_。A隔绝气体出入B使发酵瓶内外的压强基本平衡C减少杂菌污染D有利于发酵瓶内形成缺氧环境(4)实验中,判断发酵完毕的依据是_。A发酵瓶中pH开始下降B发酵瓶中停止出现气泡C发酵瓶中酒精浓度达到30%D发酵瓶中酵母菌数量急剧减少(5)欲利用葡萄酒制作果醋,发酵瓶中应加入的菌种是_,该菌种在_条件下能将乙醇氧化为醋酸。【答案】(1)红(紫)气泡(2)减少增加(3)A(4)B(5)醋化醋杆菌有氧2杨梅是浙江省的特色水果之一,为对其进行深加工,某厂进行了杨梅酒和杨梅醋的研制,基本工艺流程如下:请回答:(1)在制备杨梅酒过程中,为了提高杨梅的出汁率,在压榨前可加入一定浓度的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甲罐顶上弯管中加水的主要目的是_。发酵一定时间后,观察到发酵罐内液面不再有_,说明发酵基本完毕。(2)在制备杨梅醋过程中,乙罐内先填充经_处理的木材刨花,然后加入含_菌的培养液,使该菌_在刨花上,再让甲罐中发酵完毕的杨梅酒流入乙罐进行杨梅醋发酵,杨梅醋的pH可通过控制杨梅酒的_来调节。(3)若甲罐中的杨梅酒全部流经乙罐制成杨梅醋,则乙罐中CO2的产生量是_。A甲罐的两倍B与甲罐的相等C甲罐的一半D几乎为零(4)在杨梅酒和杨梅醋发酵的整个过程中,某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如右,该物质是_。【解析】发酵为无氧呼吸过程,需要提供无氧环境,所以弯管处加水的目的是防止空气进入。发酵完成后,CO2的生成结束,所以发酵罐内液面不再有气泡冒出。(2)制备醋酸过程需要避免其他杂菌干扰,所以乙罐内填充经灭菌处理的木材刨花。制备醋酸需要的菌种为醋杆菌,加刨花的目的是让醋杆菌附着在刨花上,使醋杆菌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杨梅醋的产生量与流入乙罐的杨梅酒的量有关,所以杨梅醋的pH可通过控制杨梅酒的流速来调节。(3)当缺少糖源时,醋杆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C2H5OHO2CH3COOHH2O)。该过程并没有CO2产生,所以乙罐的CO2产生量几乎为零。(4)在酿制杨梅醋的过程中,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所以酒精浓度先升高,后期酒精产量减少,同时醋杆菌又消耗酒精,所以酒精浓度在整个过程中的变化如题图所示。【答案】(1)防止空气进入气泡冒出(2)灭菌醋杆附着流速(3)D(4)酒精3下面是有关食醋和泡菜制作的实验。请回答:(1)食醋可用大米为原料经三步发酵来制作:第一步:大米经蒸熟、冷却后加入淀粉酶,将原料中的淀粉分解成_(填中间产物),然后进一步分解成葡萄糖,这一过程可用_(填淀粉指示剂)来检测,因为该试剂遇淀粉呈蓝色,遇上述中间产物呈红色。第二步:用_菌将葡萄糖转化成乙醇,这一发酵过程中,玻璃发酵瓶不应完全密闭的主要原因是_。第三步:用_菌将乙醇转化成乙酸,这一过程_氧气。(2)泡菜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多种酸,其中主要是_,还有少量的亚硝酸,对亚硝酸盐的定量测定可以用_法,因为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的反应产物能与N-1-萘基乙二胺偶联成_色化合物。进行样品测定时,还要取等量水进行同样的测定,目的是_。【解析】(1)本题考查了以大米为原料,利用有关微生物制作食醋的过程。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CO2,使瓶内压强升高,所以玻璃瓶不应完全密闭。(2)考查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方法,应加强相关知识的记忆。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的反应物能与N-1-萘基乙二胺形成紫红色化合物。【答案】(1)糊精碘液酵母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CO2,使瓶内压强升高而可能引起爆裂醋化醋杆需要消耗(2)乳酸(或有机酸)光电比色紫红作为对照4(2016全国甲卷)苹果醋是以苹果汁为原料经发酵而成的。回答下列问题:(1)酵母菌的呼吸代谢途径如图所示。图中过程和是苹果醋生产的第一阶段,在酵母菌细胞的_中进行,其产物乙醇与_试剂反应呈现灰绿色,这一反应可用于乙醇的检验;过程在酵母菌细胞的_中进行。与无氧条件相比,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的增殖速度_。(2)第二阶段是在醋酸杆菌的作用下将第一阶段产生的乙醇转变为醋酸的过程,根据醋酸杆菌的呼吸作用类型,该过程需要在_条件下才能完成。(3)在生产过程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发酵温度不同,第一阶段的温度_(填“低于”或“高于”)第二阶段的。(4)醋酸杆菌属于_核生物,其细胞结构中_(填“含有”或“不含有”)线粒体。【解析】(1)图中过程和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乙醇的过程,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乙醇可用酸性重铬酸钾试剂检测,颜色由橙色变为灰绿色。过程为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场所为线粒体。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更多的能量供酵母菌繁殖利用,故有氧条件下酵母菌的繁殖速度更快。(2)醋酸杆菌是好氧型细菌,因此,在醋酸杆菌作用下,将乙醇转变为醋酸的过程需要在有氧条件下才能完成。(3)在生产过程中,第一阶段酵母菌产生乙醇的适宜温度为1825 ,第二阶段醋酸杆菌产生醋酸的适宜温度为3035 ,第一阶段的温度低于第二阶段的。(4)醋酸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中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不含线粒体。【答案】(1)细胞质基质重铬酸钾线粒体快(2)有氧(3)低于(4)原不含有综合测评(三)第三部分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1分)1在果酒、果醋、泡菜的制作中,用到的微生物分别是()A酵母菌、酵母菌、乳酸菌B酵母菌、醋杆菌、乳酸菌C醋杆菌、乳酸菌、酵母菌D酵母菌、乳酸菌、醋杆菌【解析】果酒、果醋、泡菜的制作,用到的微生物分别是酵母菌、醋杆菌、乳酸菌。【答案】B2酵母菌、乳酸菌、醋化醋杆菌能进行的化学反应依次是()C6H12O66O26CO26H2OC6H12O62C2H5OH2CO2C2H5OHO2CH3COOHH2OCO2H2O(CH2O)O2C6H12O62C3H6O3A,B,C,D,【解析】酵母菌既可进行有氧呼吸,又可进行无氧呼吸,乳酸菌只进行无氧呼吸,醋化醋杆菌能将乙醇变醋酸,故B选项所述正确。【答案】B3在发酵中需要通气处理的是()A果酒制作 B果醋制作C果酒和果醋制作D果酒和泡菜制作【解析】果醋制作离不开醋化醋杆菌,而醋化醋杆菌为需氧型。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答案】B4用带盖瓶子制作果酒时,每隔一段时间(一般为12小时左右)要对瓶盖进行一次操作,下列关于操作及其作用的正确组合是()A拧松,进入空气 B打开,进入空气C拧松,放出CO2D打开,放出CO2【解析】果酒发酵时,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同时会产生CO2。所以既要提供无氧环境,又要及时将产生的CO2排出,同时又不能打开瓶盖,以免杂菌进入。所以正确的操作应为:拧松,放出CO2后再拧紧。【答案】C5关于酵母菌的叙述,正确的是()A酵母菌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B酵母菌主要繁殖方式为孢子生殖C酵母菌只在酒精发酵中发挥作用D酵母菌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中不能生存【解析】酵母菌的繁殖方式有出芽生殖、分裂生殖和孢子生殖,在条件好时进行出芽生殖,条件恶劣时进行孢子生殖,但多以出芽生殖方式进行增殖。酵母菌在酱油酿造、醋酸发酵、酒精发酵等过程中发挥作用。酵母菌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中能生存。【答案】A6下列有关乳酸菌代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乳酸菌没有细胞器,只能进行无氧呼吸B乳酸菌的蛋白质合成在自身的核糖体上进行C同型乳酸菌的代谢终产物也是CO2和H2OD乳酸菌的细胞壁与植物细胞壁的组成相同【解析】乳酸菌属原核生物,植物属真核生物。原核生物无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而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乳酸菌是厌氧菌,同型乳酸发酵产生乳酸,代谢产物中不含CO2和H2O。【答案】B7下列是有关果醋生产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A常用的菌种是醋化醋杆菌B发酵过程中不能通入空气,要密封C在发酵中要控制的只是温度、pH、通气量D实验时所检测的发酵液,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产品【解析】果醋生产是利用的醋化醋杆菌,要通入空气。在发酵中要控制的条件还应有时间。检测的发酵液不一定就是符合要求的产品。【答案】A8我们平时饮用的葡萄酒呈红色,其原因是()A酒精发酵的最终产物是红色的B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红色的物质C在发酵的最后程序中,加入了红色的食用色素D红色葡萄皮中的色素溶解在发酵液中【解析】发酵过程中,葡萄皮细胞被杀死,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大量色素被释放出来,酵母菌不分解色素,溶解在发酵液中。【答案】D9有关泡菜发酵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发酵时间越长,亚硝酸盐的含量越高B发酵过程中只有乳酸菌的发酵作用C发酵过程中乳酸菌可分解蛋白质和果胶D发酵过程中要经常补充水槽中的水【解析】泡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会先升高后下降;发酵过程主要为乳酸菌的作用,还有酵母菌的发酵作用,酵母菌有改善产品风味的作用;发酵中的乳酸菌不分解蛋白质和果胶,保持蔬菜脆嫩而不软化腐败;发酵过程中要经常补充水槽中的水,以保持坛内无氧状态。【答案】D10如图为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曲线,其中正确的是()【解析】自然界中,亚硝酸盐分布广泛,没有腌制的蔬菜中也含有一定量的亚硝酸盐,在腌制几天后,泡菜中的亚硝酸盐的含量达到最高峰,但随着腌制时间延长,乳酸菌大量繁殖产生乳酸抑制硝酸盐还原菌的繁殖,致使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下降。【答案】C11家庭制作泡菜并无刻意的灭菌环节,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当环境中的乳酸积累到一定浓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下面对这些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在乳酸菌的调整期和对数期,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互助B进入乳酸菌增长的稳定期,由于次级代谢产物的积累,种内斗争趋于激烈C密闭的发酵环境使乳酸菌在调整期和对数期的种间斗争中占据优势D进入稳定期,泡菜坛内各种微生物的抵抗力稳定性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解析】在调整期和对数期,乳酸菌的数目增加较快,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种内互助;在稳定期,随着营养物质的消耗,次级代谢产物的积累,种内斗争趋于激烈;此外,在调整期和对数期,由于其他微生物的存在,争夺营养物质,密闭的发酵环境使乳酸菌在种间斗争中占据优势。因此,A、B、C三项均正确。在稳定期,细菌的分裂速率下降,死亡细菌的数目逐渐增加,因此,泡菜坛内各种微生物的抵抗力稳定性不可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答案】D12在利用葡萄自然发酵产生果酒的过程中,未经杀菌,但其他杂菌不能生长的原因是()A经冲洗后的葡萄上只有野生型酵母菌无其他杂菌B其他杂菌不能利用葡萄汁中的糖作为碳源C在缺氧和呈酸性的发酵液中,其他杂菌不适应环境而被抑制D酵母菌发酵产生大量酒精,杀死了其他杂菌【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发酵过程的记忆和理解。冲洗的目的是洗去浮尘,在冲洗过程中,杂菌和酵母菌洗掉的机会是均等的,异养微生物都能利用糖,根本的原因还是其他微生物不适应缺氧和酸性环境。【答案】C13下列产醋最多的措施是()A将果酒中加入食醋,并通气B将果酒中加入变酸的果酒表面的菌膜,并通气C将果酒暴露在空气中D将果酒加入冲洗葡萄的水,并通气【解析】因食醋经灭菌不含有菌种,空气中和冲洗葡萄的水中可能有醋化醋杆菌,但数量不大,只有变酸的果酒表面的菌膜中有大量的醋化醋杆菌。【答案】B14如图是果醋和果酒的发酵装置,相关描述错误的是()A出料口可以用来取样B排气口能排出酒精发酵时产生的二氧化碳C充气口在醋酸发酵时要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D充气口的开关始终要处于打开状态【解析】在果酒制作过程中,初期通气可有利于酵母菌繁殖,但后期发酵时,需关闭充气口,以使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果醋制作时,需始终充气。【答案】D15下列与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测定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测定用的对氨基苯磺酸溶液和N-1-萘基乙二胺溶液均需装入棕色瓶中并放于冰箱保存B测定用的显色剂其实是已配制好的对氨基苯磺酸溶液和N-1-萘基乙二胺溶液的等体积混合液C测定时所用的每毫升亚硝酸钠标准溶液相当于5.0 g亚硝酸钠D绘制标准曲线时应以亚硝酸钠质量为横坐标,以光密度值为纵坐标绘制【解析】对氨基苯磺酸溶液应用棕色瓶室温保存,N-1-萘基乙二胺溶液应装入棕色瓶中放入冰箱保存。【答案】A16下列关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叙述,错误的是()A制作果酒时瓶口需密闭,而制作果醋时中断通氧可能会引起醋化醋杆菌死亡B温度对酵母菌酒精发酵的影响很大,而对醋化醋杆菌的发酵影响不大C在变酸的果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可能是醋化醋杆菌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的D制作果酒和果醋时都应用70%的酒精对发酵瓶消毒并注意无菌操作【解析】酵母菌酒精发酵的最适温度为2530 ,醋化醋杆菌发酵的最适温度为3035 ,温度对二者都有重要影响。【答案】B17生物乙醇是化石汽油的良好替代品,美国主要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我国则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原则,利用农作物废弃物秸秆代替粮食作为原料,其主要技术流程为:酶解酵母发酵蒸馏成品。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使用秸秆作为原料使能量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B对秸秆进行“酶解”主要用的是纤维素酶C乳酸菌可以代替酵母菌用于生物乙醇的生产D“酵母发酵”环节需要严格控制发酵罐中的氧气供应【解析】乳酸菌对葡萄糖的分解产物为“乳酸”而不是“酒精”,故不可用乳酸菌代替酵母菌用于生物乙醇生产。【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49分)18(10分)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果酒、果醋制作是常见的例子。(1)果酒、果醋制作中,都需要大量纯种发酵微生物,所以首先要对发酵微生物进行培养,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除考虑营养条件外,还要考虑温度、_、渗透压等条件;为防止杂菌污染,还需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_(填“消毒”或“灭菌”);操作者的双手需要进行清洗和_;静止空气中的细菌可用紫外线杀灭,其原因是_。(2)如图是果酒制果醋的发酵装置,请分析回答:在果醋发酵过程中,用_证明是否有醋酸生成。果醋发酵时使由甲瓶滴入乙瓶的液体流量约为_,并不断通入_。如果将该装置改为酒精的发酵装置,则温度应该控制在_。此时装置需要修改的地方是_。果酒制果醋的反应式为:_。【答案】(1)酸碱度灭菌消毒紫外线能使蛋白质变性(2)pH试纸每5 min 1滴无菌空气2530 不需要通入空气C2H5OHO2CH3COOHH2O19(10分)某同学尝试在适宜的条件下制作果酒和果醋,在消毒后的锥形瓶中装入新鲜的葡萄汁后封闭通气口,进行自然发酵,发酵初期将温度控制在2530 ,可见溶液中有大量气泡产生;中期可以闻到酒香;后期接种醋化醋杆菌,适当升高温度到3035 并通气,酒香逐渐变成醋香,分析并回答问题:(1)自然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的作用是_。(2)葡萄汁装入瓶中时要留出大约1/3的空间的目的是_。在以后的过程中,每隔12小时左右将瓶盖拧松一次(不是打开瓶盖),此后再拧紧,这样做的目的是_。(3)制果酒过程开始阶段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为_;制果酒过程后一阶段的反应式为: _。(4)与酵母菌相比较,醋化醋杆菌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_。后期接种醋化醋杆菌,适当升高温度到3035 并通气,可以说明醋化醋杆菌_。(5)在制葡萄酒的过程中,一定时间内对发酵液样品进行检测,可以发现发酵液的pH一直下降,原因是_。【答案】(1)分解葡萄糖形成酒精(2)有利于酵母菌有氧呼吸,进行大量繁殖放掉发酵产生的大量CO2(3)有氧呼吸C6H12O62C2H5OH2CO2(4)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或无成形的细胞核或只有拟核)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且为好氧性细菌(5)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时,均产生CO2溶于发酵液中,使pH下降20(10分)(2016绍兴检测)某班同学用新鲜苹果榨取果汁并制作果酒,其简要流程如下:发酵果酒(1)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的目的是_。(2)实验过程中,该小组同学发现榨取的果汁非常浑浊,解决的方法是_。(3)分离酵母菌应使用_培养基,若想使这些酵母细胞能反复使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_。(4)在酸性条件下,可用_来检测发酵产物中是否有酒精产生。若想进一步检测所得果酒中酵母菌的密度,可采用_法。(5)另一个班的同学用葡萄制做的果酒酒味纯正,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果酒带有明显的酸味,请分析出现酸味的原因_。【答案】(1)消毒(2)用果胶酶处理(3)选择无菌条件(避免微生物的污染)(4)重铬酸钾稀释涂布平板(5)密封不严,其他微生物进行有氧呼吸,将果酒转变成果醋21(9分)下面是探究食盐浓度和发酵时间对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的实验,请完成实验报告的有关内容:(1)制作泡菜的原理:略。(2)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反应产物与N-1-萘基乙二胺偶联,形成_色染料。然后用光电比色法定量。(3)材料用具:下列原料中,哪些适用于本实验()A白萝卜 B洋白菜C胡萝卜D卷心菜(4)方法步骤:第一步,制作泡菜:分别制作3%、5%、7%的食盐浓度梯度的泡菜,以供实验检测。第二步,测定亚硝酸盐含量:配制各种实验溶液;制备标准显色液;样品处理;比色;记录实验数据。(5)实验结果如表所示:食盐浓度发酵天数1号坛(3%)2号坛(5%)3号坛(7%)第3 d1.51.20.5第5 d3.55.52第7 d3.841.8第9 d3.51.81.6第11 d3.41.21.5第13 d3.31.21.2发酵温度:1315 单位:mg/kg(6)结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你能得出哪些结论?_;_。【解析】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是利用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其产物与N-1-萘基乙二胺偶联形成紫红色产物,可通过光电比色法定量或用目测法估算亚硝酸盐含量。为防止原料中所含色素对偶联产物颜色的遮蔽作用,选择泡菜原料时,使用白色或近白色的为宜。由表中实验数据分析,食盐浓度为5%的泡菜,其亚硝酸盐含量相对较低,表明该盐浓度下制作的泡菜较适合食用,尤其是用该盐浓度腌制11天以后,亚硝酸盐含量几乎降至最低,故腌制11天后食用较宜。【答案】(2)紫红(3)ABD(6)食盐浓度为5%的泡菜比较适合食用在发酵时间达到11天以后食用比较适宜22(10分)泡菜是人们广泛喜爱的一种菜肴。但在腌制过程中,由于一些硝酸盐还原菌的作用,会产生一定量的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与胺类结合成亚硝胺后具有致癌作用。某校自然科学课外研究小组为探究泡菜在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及其高峰出现的时期。进行了如下实验:选1、2、3三只容积相同的泡菜坛,分别加入等量的新鲜蔬菜;再在坛中加满经煮沸后冷却的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封坛前分别测量各坛中溶液的亚硝酸盐含量;封坛,并置于1520 环境中;以后每隔4天测量一次,直至泡菜能够食用为止,周期约为16天。所得数据如下表所列:亚硝酸盐含量(mg/kg)封坛前第4天第8天第12天第16天1号坛0.150.60.20.10.12号坛0.150.20.10.050.053号坛0.150.70.60.20.2请根据上述情况,回答下列问题:(1)在该项研究中,要同时取同样处理的3只坛的目的是_。(2)实验中3只坛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存在差异,最可能的原因是_(举出一种即可)。(3)试在下图中以坐标曲线表示上述实验结果,并根据曲线得出合理结论。根据曲线得出的结论:_。【解析】本题考查了对实验设计的理解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能力。同时取同样处理的3只坛测亚硝酸盐含量,求平均值,可减少实验误差,使结论更可靠。关键是需明确实验目的探究泡菜在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及其高峰期的时期,据表分析亚硝酸盐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转化为更为直观的曲线图,分析得出结论。【答案】(1)减少实验误差,使结论更可靠(2)各坛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可能存在差异(其他合理答案亦可)(3)曲线如图(注:取均匀刻度、取值描点、连线)泡菜腌制过程中封坛后至第4天亚硝酸盐含量最高,以后逐渐减少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