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古典馨香2.4烛之武退秦师巩固训练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71690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古典馨香2.4烛之武退秦师巩固训练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古典馨香2.4烛之武退秦师巩固训练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古典馨香2.4烛之武退秦师巩固训练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语言基础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肆其西封肆:肆意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陪伴C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D若不阙秦 阙:缺少解析:A应解释为“延伸、扩张”;B.应解释为“增加”;D.应解释为“侵损、削减”。答案:C2下列各句中的“其”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君知其难也 B吾其还也C以其无礼于晋 D失其所与,不知解析:此题考查一词多义的知识。虚词“其”在文言中多作代词(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也作连词,句中语气词和形容词词头。A、C、D三项中的“其”都作代词用,B句中的“其”作语气词用,表示商量或希望语气。答案:B3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句是 ()A越国以鄙远 B既东封郑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解析:词类活用是文言中一种特殊的现象,如A句中的“鄙”就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意动用法,意为“把当作边疆”。B句中的“东”是方位名词,在这里却作了状语,意为“在东边”。“封”是名词,在这里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为“使成为边疆”。D句中的“敝”是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损害”。C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现象,故选C。答案:C4下面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亡郑而有益于君 D敢以烦执事解析:A“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物品等。B.“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D.“执事”,古义:办事的官吏,此处是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C.“有益”古今同义,意思为有好处,故应选C。答案:C5下列各项与“何厌之有”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王问:“何以知之?”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亦雁荡具体而微者解析:D定语后置句;例句与A、B、C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答案:D6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秦伯说,与郑人盟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失其所与,不知解析: B“说”通“悦”;C.“共”通“供”;D.“知”通“智”。答案:A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译文:_(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译文:_(3)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答案:(1)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2)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3)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就)不会有今天了。”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文,完成812题。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以乱易整,不武武:符合武德B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因为C失其所与,不知 与:参加D又欲肆其西封 肆:放肆解析:B因:凭借;C.与:结交、亲附;D.肆:极力扩张。答案:A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于:介词,对;B.若:假如,连词;C.以:介词,把,用;D.其: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其:它的,代词。答案:D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烛之武说退秦师理由的一项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秦伯说,与郑人盟ABC D解析:郑所处的紧急状态,劝说的结果。答案:C11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D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解析:C项中“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为无中生有。答案:C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译文:_(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译文:_(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译文:_答案:(1)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2)现在它已把郑国当做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3)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二、课外探究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重耳之亡(节选) 左传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飧,置璧焉。公子受飧反璧。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保:倚仗,依靠B卫文公不礼焉 礼:以礼相待C公子怒,欲鞭之 鞭:鞭子D子盍蚤自贰焉 蚤:通“早”解析: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答案:C14下列各组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A项,语气副词,表希望、商量之类的语气,译为“还是”。B项,连词,于是,就。C项,第一个“以”,介词,用;第二个“以”,连词,表目的。D项,助词,的。答案:C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子重耳在遭受迫害的时候逃到蒲城,晋国人攻打蒲城,重耳积极应战,失败后逃到狄国。B重耳出奔,不违君命;答应日后与楚成王交战时,退避三舍以报恩。这些行为表现了重耳具有忠孝、仁义的品性,这也是狐偃、赵衰等人追随他的原因之一。C齐国姜氏杀了偷听的女奴,并与子犯合谋使公子离开齐国;曹国僖负羁之妻有识人之明,劝丈夫私下里结交晋公子,这两个女子都是奇女子。D楚国的大臣子玉具慧眼且有远略,主张杀重耳以绝后患。解析:重耳不允许蒲城人应战,主动选择逃亡,并非应战失败后逃到狄国。答案:A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译文:_(2)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译文:_答案:(1)(重耳)来到齐国,齐桓公(把本族的一个女子)嫁给他为妻,还给他二十辆马车。重耳对这种生活感到很满足。(妻:名词做动词。有马二十乘:定语后置句。安:意动用法)(2)公子如果回到了晋国,那么拿什么来报答我呢?参考译文晋国的公子重耳,在遭受迫害的时候,晋献公派兵到蒲城去攻打他。蒲城的民众想要抵抗,重耳不允许,说:“倚仗君父的命令而享受生活必需的俸禄,才得到属下人民的拥戴;有了属下人民的拥戴,就同君父对抗起来,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我还是逃走吧!”于是(重耳)就逃往狄国。跟随他一起逃亡的人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重耳和他的随从)经过卫国,卫文公没有以礼相待。(他们)从五鹿经过,向乡下人讨饭吃,乡下人给他们土块。重耳大怒,想要用鞭子打那个人。子犯(劝他)说:“(这是)上天赏赐的(土地)呀。”(重耳)磕头致谢,收下土块,装在车上。(重耳)来到齐国,齐桓公(把本族的一个女子)嫁给他为妻,还给他二十辆马车。重耳对这种生活感到很满足。(可是,他的)随从们认为这样待下去不可以,将要出走,(就在)桑树底下暗中商量(动身的事)。(不料)采桑叶养蚕的女奴在桑树上,(偷听了他们的话,)把这件事报告给了姜氏。姜氏(怕泄露计划就)杀了她,并且对重耳说:“您有远大的理想,那偷听计划的人,我已经将她杀了!”重耳说:“没有这回事。”姜氏说:“(您还是)走吧,怀恋享乐和安于现状,足可以毁坏一个人的名声!”重耳(还是)不肯走。姜氏和子犯定下计策,把重耳灌醉打发他上路。(重耳)酒醒过来(大怒),拿起长戈就去追赶子犯。到了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连在一起,想要趁他裸体(的时候)看看。(有一次重耳)洗澡时,(曹共公)走到重耳身边观看他的骈胁。(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对她丈夫)说:“我看晋国公子重耳的随从人员,都能够担负辅佐国君的大任;如果用他们做国家的大臣,(晋公子)重耳一定能返回晋国为君;回晋国做了国君之后,一定能在诸侯中称霸;在诸侯当中称霸,就要讨伐对他无礼的国家,曹国恐怕就是第一个。您何不早些表示您和其他曹国人有所不同呢?”(僖负羁听了妻子的话)就派人(给重耳)送去一盘晚餐,把一块璧玉藏在晚餐里。公子重耳接受了晚餐而退回了璧玉。(重耳)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他,并问道:“公子如果回到了晋国,那么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美女、宝玉和丝绸,那是您已有的;(美丽的)鸟翎、兽毛和(名贵的)象牙、牛皮,那是楚国土地上出产的;那些流散到晋国的,不过是您剩下来的罢了。还叫我拿什么东西报答您呢?”楚成王说:“话虽然这么说,可是您到底怎样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我)能回到晋国,(如果遇到)晋、楚两国发生战争,(双方军队)在中原相遇,(为了报答您的盛情款待,我一定指挥晋国军队)退避九十里;如果(仍然)得不到您退兵的命令,那么我只好左手拿着马鞭、硬弓,右边佩戴着箭袋弓囊,来陪您较量一番了。”(楚大夫)子玉请求(楚成王)杀了重耳。楚成王说:“晋公子重耳志向远大而不放纵自己,说话文雅而又有礼貌;他的随从态度庄重并且待人宽厚,忠诚并且能勤奋效力(于重耳)。(现在)晋国国君(晋惠公)众叛亲离,不得人心,国外的诸侯和国内的臣民都憎恨他。我听说姬姓的(各国中),唐叔一支的国运长久,衰落得最迟。或许将由晋公子重耳来振兴吧?上天要让重耳振兴晋国,谁能够把他毁掉呢?违背天意,必然会有大灾祸。”于是把重耳送到秦国去了。表达交流17把下列句子组织成一个语意连贯的单句。(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大意)左传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作品。左传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鲜明性格。左传善于写细节,善于刻画人物。左传善于描写战争,描写大场面。_答案:左传是一部善于描写战争、描写大场面,善于写细节,善于刻画人物,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鲜明性格的不可多得的文学作品。18根据下面这段话的意思和句式,补写一句话。(可用烛之武、毛遂、姜子牙中的一个为例子)千里马若不长鸣,就不会引起伯乐的注意,可能要一辈子困于常马;_答案:(示例一)烛之武若没有出众之才,就不会得到佚之狐的推荐,可能要一辈子牢骚满腹。(示例二)毛遂若不自荐,就不会引起平原君的重视,可能要一生“锥处囊中”。(示例三)姜子牙若不垂钓于渭水,就不会被周文王重用,可能要一辈子隐居山林。19请根据以下示例,概括烛之武的事迹并简要点评。(60字左右)示例:事迹:邹忌三问三思由小悟大,用宫闱私事现身说法委婉规劝齐王除去蒙蔽。点评:邹忌身在自家,心在国家,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忠心一片实在难得。事迹:_点评:_答案:(事迹:)烛之武不计前嫌冒死出城,凭三寸不烂之舌为郑国智退秦晋联军。(点评:)烛之武虽有被埋没的幽怨,但一旦被召,便不顾老迈之躯毅然赴难,其爱国之心实在可赞。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