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触景生情学业水平检测题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71522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触景生情学业水平检测题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触景生情学业水平检测题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触景生情学业水平检测题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学业水平检测题(测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过关(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落蕊(ru)颤动(zhn)细腻(n) 独处(ch)B酣睡(hn) 猗郁(y)袅娜(n) 蓊蓊郁郁(y)C点缀(zhu) 倩影(qin)涸辙(zh) 揠苗助长(y)D深邃(su) 羞涩(s)踱着步(d) 急不暇择(xi)解析:A“颤”应读chn;B.“娜”应读nu;D.“踱”应读du。答案:C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苦涩屋檐萧索落蕊B幽远混钝落寞平仄C训鸽细腻凋谢意境D点缀颓废赏玩干躁解析:B混钝混沌;C.训鸽驯鸽;D.干躁干燥。答案:A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此时此刻,我不由想起了五十多年前在大学里_的岁月。亲切的称呼,简单的对话,_了受压抑者的共同的思想感情。足联主席布拉特说:“关于国际足联在比赛中蓄意_韩国的一切指控都是没有依据的。”A度过沟通偏袒B渡过沟通偏袒C度过连通偏向 D渡过连通偏向解析:“度过”用于与时间推移有关的情况。“渡过”指由此岸到彼岸,也可引申为“渡过难关”。“沟通”是使双方能够通连,如“沟通两国文化”。“连通”是指接连而又相通。“偏袒”是指袒护双方中的一方。“偏向”是指不正确的倾向或无原则的支持袒护一方。答案:A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B但杨柳的丰姿(指美好的姿态),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C可是这秋的深味(很浓烈的味道),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大致的轮廓)罢了。解析:“深味”,深层浓厚的味道。答案:C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说实话,当时对自己的稿子能否被刊用,没抱太大的希望,因为那时经常在该报发表文章的都是一些大家。B种种迹象表明,购房者的观望非但没有像往日那样,坚持几日就选择放弃,重新加入到购房大军中去,而且政策的从严,让购房者对房价下降充满信心。C那些以繁体字作为生活、工作、创作必需品的书法家,与生活、工作中不需要繁体字也使不上毛笔的人比较,其作品的味道是不同的。D扶起老人反被讹诈,一个历来以“助人为乐”为传统美德的民族遭遇了严峻考验。我们应该如何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呢?解析:A项,属两面对一面的错误,可去掉“能否”或“否”。B项,主谓搭配不当,“观望”不能“坚持”“加入”,“从严”不能让购房者充满信心,应改为“观望的购房者”“从严的政策”;关联词位置不对,“非但”调到“观望的购房者”之前。D项,不合逻辑,“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有误,可去掉“不再”。答案:C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狂妄自大的民族不喜欢聆听,_,_;闭关自守的民族不喜欢聆听,_,_;急功近利的民族不喜欢聆听,_,_。因此,只有喜欢聆听的民族,才是富有智慧的民族。他们只会穷兵黩武浮躁和短视制约了他们的见识他们只会浅尝辄止贪欲和傲慢遮挡了他们的视线他们只会坐井观天浅陋和愚昧妨碍了他们的进取A BC D解析:注意前后语意的衔接和照应。答案:B二、阅读探究(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0题。(16分)夹竹桃 季羡林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来说,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不知道由于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内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客人一走进大门,扑鼻的是一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立刻就感觉到仿佛走进自己的家门口,大有宾至如归之感了。我们家大门内也有两盆,一盆是红色的,一盆是白色的。我小的时候,天天都要从这下面走出走进。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我顾而乐之,小小的心灵里觉得十分奇妙,十分有趣。只有一墙之隔,转过影壁,就是院子。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 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到了夏天,更是满院葳蕤。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报告花事的结束。 总之,一年三季,花开花落,没有间歇;情景虽美,变化亦多。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静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吗?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有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好多好多年,我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面走出走进。最初我的个儿矮,必须仰头才能看到花朵。后来,我逐渐长高了,夹竹桃在我眼中也就逐渐矮了起来。等到我眼睛平视就可以看到花的时候,我离开了家。我离开了家,过了许多年,走过许多地方。我曾在不同的地方看到过夹竹桃,但是都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两年前,我访问了缅甸。在仰光开过几天会以后,缅甸的许多朋友们热情地陪我们到缅甸北部古都蒲甘去游览。这地方以佛塔著名,有“万塔之城”的称号。据说,当年确有万塔。到了今天,数目虽然没有那样多了,但是,纵目四望,嶙嶙峋峋,群塔簇天,一个个从地里涌出,宛如阳朔群山,又像是云南的石林,用“雨后春笋”这一句老话,差堪比拟。虽然花草树木都还是绿的,但是时令究竟是冬天了,一片萧瑟荒寒气象。然而就在这地方,在我们住的大楼前,我却意外地发现了老朋友夹竹桃。一株株都跟一层楼差不多高,以至我最初竟没有认出它们来。花色比国内的要多,除了红色的和白色的以外,记得还有黄色的。叶子比我以前看到的更绿得像绿蜡,花朵开在高高的枝头,更像片片的红霞、团团的白雪、朵朵的黄云。苍郁繁茂,浓翠逼人,同荒寒的古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我每天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走出走进。晚上同缅甸朋友们在楼上凭栏闲眺,畅谈各种各样的问题,谈蒲甘的历史,谈中缅文化的交流,谈中缅两国人民的同胞般的友谊。在这时候,远处的古塔渐渐隐入暮霭中,近处的几个古塔上却给电灯照得通明,望之如灵山幻境。我伸手到栏外,就可以抓到夹竹桃的顶枝。花香也一阵一阵地从下面飘上楼来,仿佛把中缅友谊熏得更加芬芳。就这样,在对于夹竹桃的婉美动人的回忆里,又涂上了一层绚烂夺目的中缅人民友谊的色彩。我从此更爱夹竹桃。7下面是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章前半部分写家乡的夹竹桃,极力铺陈夹竹桃的色、香、影,与文章后半部分所写的缅甸的夹竹桃形成鲜明的对比。B文章写夹竹桃时间经历长、空间跨度大,综合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赞美了夹竹桃默默无闻、不事张扬的品格。C文章既有口语化的风趣多变,又有与文章契合的文言句式;并适时地插入四字句,体现出语言的起伏变化,节奏感强。D夹竹桃古已有之,归有光的“芳姿受命独,奚假竹桃名”从其非竹非桃的品性来寻找文思,作者正是继承了这一优秀传统来歌吟夹竹桃的。E季羡林强调散文应该“不散”“严谨”,即将一丝不苟的严谨结构及对生活的经验、生命的独特体验传达给读者。本文则鲜明地体现了这一原则。解析:A项,“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有误;D项,作者表达的是自己的独特体验,与归有光的诗意毫不相干。答案:AD8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文章第段。(4分)_答案:长句短句、整句散句交错使用,节奏感很强,具有音乐美。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用了虚实结合和联想想象的手法。月光下的夹竹桃影子各处不一样,模模糊糊,引发人们的幻想想象,幻想成地图、荇藻、墨竹。视觉、嗅觉多种感觉结合。比如:“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9作者在文章开头说“对我来说,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结合全文谈谈作者这样说的原因。(4分)_答案:花期长久,赞美花的韧性,借此表达出对生命的体验;花色奇丽,花影迷离,能给人以想象,给人以幻想;家乡之花,寄托了赞美与思乡之情;中缅友谊的见证。10夹竹桃因有毒,被人们砍伐、去除;而作者却对它一往情深。请结合文本并联系自身经历谈谈个人的感受。(4分)_答案:结合文本:个人喜好。作者从小就喜欢夹竹桃,长大后,又因夹竹桃而带来了新的认识、新的体验,作者是借物抒怀,寄情于物。独特认识与个人经历。文章前半部分是对童年的回忆,长大后离家走过很多地方,后来到达缅甸再次见到夹竹桃,赋予其中缅友谊的象征。这段经历决定了作者对事物的情感态度。凡事都有两面性,夹竹桃虽然有毒,但并不属于作者写作的内容,不影响作者借助夹竹桃表达情感。联系自身经历: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不被人重视甚至被人轻视的事物,往往由于自身的独特认识或体验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一只小狗、一段残垣等。(言之成理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4分)金色的飘落 毛时安初冬的雨,淅淅沥沥地下了整整一夜。早上,起风了。我和妻子一起推着童车,带着快满周岁的外孙去街上散步。没想到,一夜的冬雨,竟像最伟大的艺术家,以大地为画板创作了一幅夺人心魄的作品。铺天盖地的金黄的落叶,在晨曦湿漉漉的微光中,层层叠叠,一直铺到了长街的尽头,铺到了很远很远的高楼和大地交界的地方。这是银杏树的落叶,它不像白杨梧桐香樟的落叶,踩上去没有落叶枯萎沙沙的碎裂声。它很厚实,还带着刚离开树干母体的生命汁液。童车推过去,就像踱步在一片委婉抒情的黄地毯上。落叶的黄同样地耀眼夺目,感人肺腑,但它的金黄,不是梵高笔下向日葵燃烧得令你疯狂的金黄,而是一种比白重一些的淡金、淡黄。有种若有似无,丝丝缕缕,沁入你心灵,让你的灵魂为之轻轻颤动的情调。宝宝睁大了新生儿才有的雪山海子般清澈明亮的眸子,眸子里也倒映着诗一般的金黄。宝宝来到这世界不久。他从来没有看到过天光下有这么多树叶在眼前这么灵动而壮观地飞扬舞蹈。他没法理解落叶的意义,但出于本能,他和所有的孩子一样,能听懂自然、生命和季节的语言。两只鼓鼓囊囊的小手像枝桠伸向蓝天,不断地比划着挥舞着。小嘴不停地“吼吼”地叫着这是大自然慷慨馈赠给新生儿的无言的童话。还依稀记得,初春我们搬来不久,嫩嫩的新绿在和煦的春风和清脆的鸟鸣声中,与晨雾一起欢欣地爬上枝头的动人情景。一片片染着新生嫩绿的银杏叶儿,沿着细细的枝条争先恐后地向天空涌去,把青春的梦想涂满湛蓝湛蓝的天空。还清晰记得,盛夏银杏叶儿浓得化也化不开的深绿,一路高歌,沉甸甸地压满整条大街。每到入夜时分,它们伴着温馨的街灯和漂浮在空气中的咖啡茶香的气息,彼此依偎,彼此摩挲。在月色星光下,用我们听不懂的语言,倾诉着夏日浪漫的情怀。没想到时间这么快地就让它们走完了一次生命的轮回。更让我惊愕的是,这生命的凋零竟会充满着如此恢弘壮观的诗意。风,时大时小。就在金黄落叶纷飞的瞬间,我闻到了不远处传来的熟悉的黄浦江的气息,听到了它粗狂而亲切的涛声。在这种冬日生命凋零的博大中,杜工部苍凉浑茫地吟诵“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穿越时空向我涌来。想到不久一场冬天的白雪将会彻底埋葬这一声声金色的叹息,一次次金色的飞舞和凋零,一阵忧伤袭上心来。不懂事的宝宝似乎并不认同我对生命的忧伤。他蹙着小鼻子,一只眼眯缝着,一只眼圆瞪着,做着让你忍俊不禁的鬼脸。两只小手各握着一片妻递给他的银杏落叶。落叶就像两把精致的泥金折扇,熠熠闪亮。他不停地扇着晃着。一路上,就像两只快乐的金蝴蝶在飞翔。似乎在和空中飘洒的落叶比试着什么。小苹果般红扑扑的脸蛋上,写满了兴奋。这时,不知谁家窗口飘来婉转的程韵:去时陌上花如锦,今日楼头柳又新。挨过了就在眼前的残冬,再过两三个月,满眼的新绿会重新像放学的孩子涌出校门那样,争先恐后地跃上蓝天。到那时,我们的宝宝也两岁多了,会满街蹒跚地走路了。我和妻推着宝宝,相视一笑,一路穿过随风飘下的落叶,还有孩子手中两只快乐的金蝴蝶(选自2011年3月7日新民晚报,有删改)11第段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银杏叶飘落的景象的?这样描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_解析:从第段描写的语句中找出关键性的词语,如“铺天盖地的金黄的落叶,在晨曦湿漉漉的微光中”是从视觉角度,“踩上去没有落叶枯萎沙沙的碎裂声”是从触觉、听觉角度,“若有似无,丝丝缕缕,沁入你心灵”是从心理的感受。对这种描写的作用可结合散文“景”与“情”的关系分析。答案:本段从视觉、听觉、触角(或“内心感受”)多方面来描写银杏叶飘落的景象,这样描写,突出了落叶飞舞的灵动壮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为下文抒写对生命的感悟做铺垫。1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宝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分)_解析:在文中,景物与“宝宝”都是作者描写的对象,落叶是一种消亡,“宝宝”是一种新生。都是作者抒发情感的依托。据此分析即可。答案:宝宝是作者感悟生命的重要依托,描写宝宝的言行,显示出全文由落叶及生命(由物及人)的行文思路;描写宝宝欢快的舞动和兴奋的表情,既衬托了金色飘落的美丽,表现了新生儿的活力和朝气,又引发并深化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13按照下面的题目,赏析本文的表达特色。(4分)(1)第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_(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第段中画线的句子进行赏析。(2分)_解析:(1)这段文字中有“还依稀记得”“还清晰记得”,可见是插叙,是回忆。因此,这段文字的表达效果可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2)从画线语句的遣词造句中,可以看出这段文字运用的修辞手法,把握关键词语和表达的作者的情感鉴赏即可。答案:(1)运用了插叙的方法,虚实结合,将眼前落叶凋零的场景与对春夏时节银杏叶生长的动人情景的回忆交织起来,突出了生命轮回的短促,充实了文章的内容(丰富了文章的主题)。(2)第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争先恐后”“涌”“青春的梦想”“涂满”等词语,赋予初春的银杏叶人格化的特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嫩绿的银杏叶在和煦的春风中的蓬勃生机。14请联系全文,探究文中蕴涵了作者对“生命”的哪几层感悟。(4分)_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和作者在文中表露的观点态度。解答时要结合落叶、新芽、宝宝以及作者相关的联想、体悟。答案:从金色落叶的飞舞和凋零中,感悟出对生命消失的忧伤。从树叶由萌芽到凋零时间的飞快,感悟出对生命短暂的遗憾。从落叶飞舞的恢弘壮观的景象中,感悟出对生命博大的惊叹(敬畏)。从宝宝的欢快活泼和银杏叶春夏的蓬勃生机中,感悟出对生命美好的喜悦和礼赞。从“程韵”(去时陌上花如锦,今日楼头柳又新)中,感悟出对光阴流转,生命生生不息的坦然(达观)。(能答出三点即可)(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0分)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 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15文中加点的“自私的念头”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是“自私”的?(2分)_答案:“自私的念头”指的是将常春藤牵进“我”的屋子。说“自私”是因为“我”要牺牲常春藤的自由来装饰自己的房间,装饰自己抑郁的心情。16节选第段,“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怎样理解“生的欢喜”?(2分)_答案:表达了“我”面对常春藤蓬勃的生机所产生的喜悦和对生命力的赞美之情。所谓“生的欢喜”,就是对富有生命力的东西的热爱。17节选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常春藤“固执”?这表现了常春藤的什么精神品质?(2分)_答案:“固执”指“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或者说“向着阳光”。)表现了常春藤对光明的向往,执着的追求,不屈不挠的精神。18节选第段中,作者一方面说自己“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另一方面却又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这是一种怎样的矛盾的心理?请分析。(4分)_答案:“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是因为作者为了更好地亲近绿,引绿入室,但却伤了绿。作者在常春藤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力量,觉得自己隐隐然做错了。但另一方面作者却仍然执着一念存着“魔念”,囚禁着绿,作者对常春藤对光明自由的追求没有能够真正的理解。(能够明确地说出作者内心的矛盾,意思对即可)三、表达应用(12分,每小题4分)19(2015山东卷)用排比的修辞方式,改写下面画线部分。要求:句式一致;字数相等;与上文语意连贯;不改变原意。长途跋涉后,我终于在林中寻到这幽深澄碧的水潭。这潭水,可以将我的容颜映照在它明镜一般的水面上;我把这潭水当作激发我诗兴的佳酿;这潭水还可以成为我的墨池,供我笔走龙蛇。_答案:(示例)如明镜,让我映照容颜;似佳酿,助我激发诗兴;若墨池,供我笔走龙蛇。20下面是关于“文化体现”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0字。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认真对待自己,如何坦诚对待他人,_。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需要尊重自己他不苟且,_;_他不霸道,_;人懂得必须尊重自然_,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答案:如何郑重对待自然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应该尊重他人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他不掠夺(意思对即可,但要注意关注情境,避免语病)21圈点批注,是学习中最常用的读书方法。在以下四句中选择两句进行批注。(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2)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3)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4)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例:第(2)句,想起荷塘,为下文具体描写荷塘月色和月下荷塘做了铺垫,“满月”又点明时间、天气等。_解析:本题意在培养学生养成动笔读书、深刻解读词句的好习惯。对精彩语句可以从词语、修饰、情感、表达方式、结构作用等方面着手,选取其突出的一点或几点做评析。答案:第(1)句是全文的文眼,是全文情感的基调,并为下文的开展做铺垫:心中不宁静,而去寻求宁静,才有了游荷塘的情节,才有了寻求宁静而最终无法宁静的心理经历。第(3)句,月亮升高,点明夜已深,“孩子们的欢笑”“听不见了”,正面写静;妻拍闰儿,“哼着眠歌”,侧面写静。第(4)句,“悄悄”“带”写出作者的细心和体贴。四、创新写作(5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如果把生命比作一把披荆斩棘的刀,那么,挫折就是一块不可缺少的磨刀石。为了使青春的“刀”更锋利,让我们勇敢地面对挫折的磨砺吧!请以“挫折”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写作提示: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不能承受沙砾的折磨,便孕育不出璀璨的珍珠;没有挫折的考验,也便没有不屈的人格。正因为有挫折,才有了勇士与懦夫之分。参考例文:山水的挫折山之仁,在于涵纳了苍天古木,也收容了遍野小草;孕育了豺狼的凶吼,也滋护了弱小的悲啸;或者环抱双手,让流水变成湖泊,或者裂开身躯,让瀑布倒挂前川。山谦卑地静立着,缄默地忍受着时间的风沙辗转的痛苦和人类的恣意给它的挫折。水的流动,却更像是智慧的追求,自在并且张扬,流动便是它唯一的宿命。它并不会思索着怎样直面挡路的顽石,而是轻柔地绕开,只让几缕青苔去教会顽石流水的意义。它也从不化解,任由飘零的树叶、人类的污秽随着水流逝,却从不允许它们在水面上发芽,只叫无尽的孤独告诉它们水流的意义。在水的心中,无彼无此,遇曲遇直,一颗痛苦的小石子,就会换来水的澎湃。山和水并行着,让灵魂在岁月的风沙中磨炼、轮回、遭遇。“你为何要一直流动呢?”山问,“难道万顷良田不值得你孕育?难道万千挫折不值得你面对?难道万种痛苦不值得你化解?”水没有回答,只是依然把痛苦放大,卷起千层浪,淹没村庄,狰狞得张扬。“我何尝不想面对挫折,我何尝不想化解痛苦!”水说,“只是我必须汇入海洋,必须放大这痛苦,在无尽的流动消逝中教会人们,用幻灭的海洋告诫人们,必须谦卑地做人。”山没有回答,只是打开了怀抱,让人们躲进怀中,让水在山脚下盘旋,让果实在树上生长,让人们得以生存。“有多少幻灭的海洋,便有多少山的希望,”山说,“我要面对挫折,化解痛苦,给人们家园,承受一切风霜。”山静立着,水流动着。水,却史无前例地凌乱,两岸的风景,只是浪花翻起时的告别;水里的鱼儿,只是转身的一个再见。在水里,一切都走向终结,一切痛苦,都显得巨大。山和水对视着。“其实,你我并不是对立着的,”山说,“我们都在等待。等待有一个人,能理解挫折,能放大痛苦。等待一个人,在山的顶峰默读水的流动,在水的旁边赞颂山的倒影!”山开始流动,水开始静默。水开始坚强,去面对挫折。山开始柔弱,去放大痛苦。点评:这是一篇有文采和有创意的作文。文章采用了拟人手法,给读者留下耐人寻味的哲理。它们都遇到了挫折。山用宽容化解痛苦,让万物在希望中自由生长;水用放纵放大痛苦,让人们在幻灭中去寻觅做人的真谛。它们不同的理解和态度,启示读者多角度地认识和思考,不管是化解痛苦还是放大痛苦,目的都只有一个:丰富自己的人生,坚定地勇往直前!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