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58646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0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重温考纲要求1.种群的特征()。2.种群的数量变化()。3.群落的结构特征()。4.群落的演替()。1.与种群有关的正误判断(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2)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3)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4)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5)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6)样方法取样时应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7)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2.与群落有关的正误判断(1)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2)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3)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4)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5)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6)海岛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7)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8)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属于种间竞争实例()一、“独具个性”的生物种群1.(2016全国甲,5)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计算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算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答案C解析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分布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综上所述,A、B、D三项错误,C项正确。2.(2012新课标全国,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组成(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组成C.该种群的年龄组成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各种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据图可知,不同月份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其中4至10月份,个体逐渐发育到性成熟,12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表明在10月份种群的出生率可能为零,A、C两项正确。天敌迁入后,会捕食该种群中年幼或弱小的个体,影响种群的年龄组成,B项正确。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对种群的密度产生影响,D项错误。3.(2013新课标全国,5)某农场面积为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答案C解析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与种群中个体的数量无关。4.(2015全国,31)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年龄0123456个体数9218712170696263年龄789101112个体数7264554239264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答案(1)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111保持稳定(2)活动能力(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解析(1)根据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可以把种群分成增长型(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老年个体多,幼年个体少)。根据题目所给数据,可知该种群幼年成年老年个体比例是111,各年龄期个体比例适中,因此为稳定型,数量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2)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3)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具有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悟规律以具体环境条件下生物数量变化为情境,考查种群的特征、种间关系、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其变化规律。1.种群密度调查中的几点提醒(1)样方法:该方法用于植物、昆虫卵或一些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如蚯蚓等)种群密度的调查;随机取样,排除人为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影响;非条形调查区域采用五点取样法,条形调查区域采用等距取样法;样方的大小要根据调查对象的个体大小确定。(2)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生物,主要是一些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注意标记物不能影响调查对象的生存,不要太醒目,要牢固。2.区分种群增长的2类曲线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前提条件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增长模型增长率和增长速率K值无K值有K值易错警示种群数量增长中的两大误区(1)误以为“”就是增长率。指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Nt/Nt1)。根据NtN0t,可得t年后的种群数量。而增长率指一段时间结束时种群数量相对于初始种群数量的增加部分占初始种群数量的比例,种群增长率(NtNt1)/Nt1Nt/Nt1Nt1/Nt11。(2)误以为增长率就是增长速率。增长速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数目,增长率是一个比值。题型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1.图1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图2是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图1中的c是种群密度,指的是某种群的总数量B.图1中的a和b分别是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C.图2所示种群的年龄组成由稳定型变成增长型D.并非全部的生物种群都具有图1中的a特征答案A解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其大小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所以图1中的c表示的是种群密度,它指的是某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而不是种群的总数量,A错误;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而年龄组成既影响出生率又影响死亡率,所以图1中的a和b分别是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B正确;图2曲线开始阶段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年龄组成为稳定型,之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其年龄组成变成了增长型,C正确;某些生物无性别之分,所以也就没有性别比例这一特征,D正确。2.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只)雄性个体数(只)初捕50502822重捕50103218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答案D解析因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因而对其丰富度的调查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标志重捕法理论计算公式NM,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m值减小,N值会增大;通过两次捕获情况,不能确定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捕获次数过少,偶然性较大);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3.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随机选取一个该种群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分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 m2的样方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分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A. B.C. D.答案B解析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应在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10个样方,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蒲公英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B正确。技法提炼1.标志重捕法误差归纳(1)统计值比实际值偏大的原因标志物易脱落:可导致重捕个体中带标志的个体数据偏小,据计算公式N总初捕数重捕数/重捕中标记数推知,重捕中标记数若减小则N总会比真实值偏大。被捕获一次后,难以被再次捕获:可导致再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数偏小,最终统计结果偏差应与相同,即比真实值偏大。(2)统计值比真实值偏小的原因标志物影响了动物活动,导致更易被捕捉:可导致再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数偏大,依据公式可推知,计算所得结果比真实值应偏小。调查期间有较多个体死亡或迁出,则统计值将偏小;反之则导致统计值偏大。2.样方法误差归纳(1)未做到“随机”取样。(2)未找到“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导致数量“过密”或“过稀”。(3)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4)样方边线上的个体未做到“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而是全部统计。题型二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应用分析4.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C.由于天敌、有限的生活空间和资源等,导致第5年到第9年种群数量减少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环境容纳量(K值)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在第5年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处于K/2,种群数量为200只,则K值为400只,B正确;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的原因主要包括天敌、有限的生活空间和资源等,虽然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但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说明种群的数量在增加,C错误;防治鼠害时,要在数量达到200只之前处理,200只左右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会出现鼠患,D错误。5.自然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K表示环境容纳量,N表示增长曲线上对应点的种群数量。根据表中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曲线上的点种群数量(N)(KN)/KS1200.90S2500.75S31000.50S41500.25S51800.10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5点D.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200答案D解析在种群“S”型增长曲线中,环境阻力一直存在,但在K/2前很小,过了K/2后,环境阻力开始骤然增加,A项错误;将任一点的N值代入,求得K200,D项正确;S3时,种群数量为100,为K/2,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渔业捕捞应控制剩余量在此数值,C项错误;对于害虫防治,应在K/2之前进行,B项错误。6.下图甲是某种初级消费者被引入某岛屿后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图乙是该种生物在某调查阶段种群数量变化的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分析图甲可知,该岛屿上该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K值)约为2 000只B.种内斗争加剧和天敌的增多可能是18501865年间该种生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C.分析图乙可知,该调查阶段中种群数量最多的年份是第10年时D.图乙第15年时种群数量最少,可相当于图甲1880年的种群数量情况答案D解析图乙第20年时种群数量最少,可相当于图甲1880年的种群数量情况,D错误。二、“我不孤独”的生物群落1.(2015全国,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D解析灌木阶段中灌木的生长为各种生物起到了遮阴、避风等作用,同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食物,所以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要大于草本阶段的,故A错误;由于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因此无论从垂直结构上还是从水平结构上看,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更复杂,B错误;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物种更加多样化,使得群落结构较为稳定,群落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错误;草本阶段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通气性越来越好,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D正确。2.(2014新课标全国,6)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答案A解析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抑制病毒传播,原因是青蛙捕食稻飞虱,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项正确;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B项错误;病毒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C、D项错误。3.(2014新课标全国,30)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_。(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_。(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答案(1)在光裸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变快未发生改变解析“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50年”相对于题目信息中的“5万年”来说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故人的作用会加快演替的速度。人类活动导致向荒漠化方向的演替与“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的演替方向是一致的。悟规律从以上考题看,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关系、群落的结构与演替是本考点的重要切入点,备考时宜强化种间关系,梳理群落结构内涵及演替类型比较及实例等。1.明确群落的两种结构项目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现象分层现象常呈镶嵌分布决定因素植物:阳光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环境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及光照强度不同;生物因素: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2.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1)从起点上: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是初生演替;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是次生演替。(2)从时间、速度上: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的是初生演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的是次生演替。题型一群落的结构分析1.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高度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在2003 800 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答案C解析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是由于地形的起伏引起不同高度的山坡上温度不同造成的,又由于a处的阔叶林和针叶林生长在不同的地段,因此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高山上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的升高,植被的更替现象叫做“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而不是“某个群落的垂直结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上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但是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强度影响形成的;c处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质(波长)影响形成的。2.(2014海南,19)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D解析据题意,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而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食物结构可能发生变化,所以其所处的营养级也可能变化;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同一物种的不同发育阶段,在水中的分布属于种群的分布。易错警示群落结构的2个易错点(1)不要把“竹林中的竹子整齐一致”误以为是群落的结构特征,这里的竹子属于种群范畴。(2)垂直分布垂直结构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是由于随海拔高度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高度植被(群落)分布不同。如: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属于四个不同的群落垂直分布。群落的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是指同一个群落内不同物种的配置情况,包括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因素:阳光)和动物的分层现象(决定因素: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题型二群落的演替3.研究人员对一块弃耕农田中种群密度及生物种类进行了长达60年的跟踪调查,狗尾草的种群密度先增加后减少,而群落中植物的种类先增加后趋于稳定。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演替的初期群落有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B.该农田经历了从初生演替到次生演替的过程C.该群落演替最终一定发展到森林阶段D.光照是影响狗尾草种群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答案D解析即使是刚刚弃耕的农田,也存在垂直结构,A错误;弃耕农田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群落演替至森林阶段还需要气候适宜,C错误;光照、降水等都是影响狗尾草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D正确。4.下图中两条曲线表示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曲线可表示森林火灾前后的演替过程B.曲线可表示发生在火山岩上的演替过程C.M、N点物种组成不会发生改变D.类型的演替速度明显快于类型答案C解析曲线物种丰富度先下降然后又上升代表的是次生演替,可表示森林火灾前后的演替过程,故A正确;曲线物种丰富度由O开始不断增加代表的是初生演替,可表示发生在火山岩上的演替过程,故B正确;M点和N点的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故C错误;次生演替的速度明显快于初生演替,故D正确。易错警示与群落演替有关的2个误区(1)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此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2)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题型三物种丰富度的调查5.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装置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来采集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来采集,其中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以放到试管中。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地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研究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结果,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研究小组在每一采样点采取分层定量采集B.鞘翅目为该地区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C.土壤动物的丰富度与农药的使用有关D.蔬菜地较适合土壤动物的生活答案D解析通过坐标图可知,横坐标表示土壤的采集地点,纵坐标表示各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在三个取样点中,5年蔬菜地与10年蔬菜地相比,两个取样地的物种都为5种,其中弹尾目都为优势种,但10年蔬菜地中动物的总数量远大于5年蔬菜地,而大田中物种只有3种,不太适宜土壤动物生活。上述取样过程中有个体数的统计,应为等量取样,但并没有体现是否分层取样,在图示中也无法判定农药与物种丰富度的关系。易错警示取样器取样法误差归纳(1)未能给予最适的“诱捕”条件,即未能充分利用土壤动物“趋湿”“避光”特性,如未打开电灯可导致诱捕到的动物个体减少。(2)未做到土壤类型、取样时间、土层深度保持一致而导致计数误差。(3)对“不知名”的动物不予计数而导致误差(正确做法是:记为“待鉴定”,并记下其特征。)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描述,正确的是()A.某一区域所有动植物种群构成一个群落B.“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可表示为NtN0tC.就食性而言,杂食性动物的数量波动较大D.在群落演替中,灌木逐渐取代草本植物的主要原因是灌木能获得更多的阳光答案D解析群落是某一区域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不仅仅是动植物,还有微生物,A错误;“J”型曲线的数学模型才是NtN0t,B错误;杂食性动物食物多,抗干扰能力强,数量波动应较小,C错误;在群落演替中,灌木较草本高,更容易获得阳光,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D正确。2.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可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B.与树林中的动物相比,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D.旅游不影响岛上的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答案C解析用抽样检测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A错误;草坪中的动物仍然有分层现象,只是没有树林中那么明显,B错误;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已被破坏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与初生演替相比,次生演替的速度快,C正确;由于旅游景区人类活动增强,会影响岛上的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错误。3.研究人员对某林区猕猴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图(注:412岁为猕猴的生育年龄)。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调查时猕猴种群数量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C.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低,与雄性因争夺王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D.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11,则猕猴的出生率将升高答案C解析据图分析,该种群的幼年个体的比例较高,所以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错误;由于调查时猕猴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说明其种群数量还没有达到环境容纳量,B错误;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低,与雄性因争夺王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C正确;根据图中信息不能说明性别比例变为11时猕猴的出生率将升高,D错误。4.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B.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可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C.不同的群落能保持动态平衡是因为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玉米或竹子高矮不齐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A解析群落的演替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是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故A正确;非生物的物质可以循环,但能量不可以循环,故B错误;生态系统能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故C错误;高矮不齐的玉米或竹子是同种生物,属于种群,不是群落的空间结构,故D错误。5.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其种群增长速率呈现如图所示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种鱼的种群密度B.在t1t2间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t0t2间该种群的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D.捕食者对该种群的生存、繁衍是不利的答案D解析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种鱼的种群密度,A正确;t0t2时,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逐渐降为0,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呈“S”型曲线增长,B、C正确;捕食者会淘汰被捕食者中老弱病残的个体,使该种群朝着健康高能的方向发展,D错误。6.根据图中显示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图中所有的植物构成生物群落B.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地形、湿度、盐碱度等C.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有分层现象,但动物没有分层现象D.从山麓到山顶的群落分布属于水平结构,是由地形起伏造成的答案D解析该图中的所有植物并不能构成生物群落,还缺少了动物和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地形、湿度和盐碱度是影响群落水平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和动物都有分层现象。7.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沙丘、火灾后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都是初生演替B.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C.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总能演替到森林阶段D.稻田中的水稻长势整齐无高矮差异,因此该群落没有垂直结构答案B解析沙丘上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火灾后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群落的物种组成即丰富度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正确;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群落的演替能形成森林,但是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森林,或者只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C错误;水稻为同一物种,长势整齐体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不属于群落的空间结构,但稻田中的群落存在垂直结构,D错误。8.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B.种间关系中竞争关系可导致生物种群灭亡C.为了保护生物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应该使捕获后种群数量维持在K值D.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答案C解析样方法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常用取样方式是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A正确;种间关系中竞争关系可导致生物种群灭亡,B正确;为了保护生物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应该使捕获后种群数量维持在K/2值,C错误;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D正确。9.红圆蚧是美国加州南部的一种柑桔害虫,蔷薇轮蚧小蜂能寄生于红圆蚧体内而抑制其爆发。但在引入岭南蚜小蜂的十年后,岭南蚜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蔷薇轮蚧小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岭南蚜小蜂与蔷薇轮蚧小蜂是竞争关系B.岭南蚜小蜂能够摄取红圆蚧的养分以维持生活C.岭南蚜小蜂可以改变红圆蚧和蔷薇轮蚧小蜂相互作用的结果D.岭南蚜小蜂的引入使该群落的丰富度增加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得知,岭南蚜小蜂与蔷薇轮蚧小蜂是竞争关系,A正确;岭南蚜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蔷薇轮蚧小蜂,说明岭南蚜小蜂也能够摄取红圆蚧的养分以维持生活,B正确;因为岭南蚜小蜂能够摄取红圆蚧的养分以维持生活,说明岭南蚜小蜂可以改变红圆蚧和蔷薇轮蚧小蜂相互作用的结果,C正确;岭南蚜小蜂的引入使蔷薇轮蚧小蜂几乎完全消失,该群落的丰富度没有增加,D错误。10.某林区在30年前发生过火灾,焚毁了所有林木。火灾后该地区曾引入一种外地双子叶植物,已知该双子叶植物的阔叶和窄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对该植物的某个种群进行调查,发现有40%的植株表现为窄叶,余者表现为阔叶。从该种群中分别取两种性状的足量样本让其自交,发现约有40%阔叶植株的子代出现窄叶植株,而窄叶植株的子代未发现阔叶植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林区30年间发生了次生演替B.该植物原种群中能稳定遗传的植株比例为76%C.原种群中阔叶基因的频率高于窄叶基因的频率D.研究该林区的范围和边界、种群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答案C解析火灾过后的森林因为有土壤条件甚至还有繁殖体,属于次生演替,故A正确;由题意分析可知,阔叶是显性性状,40%的阔叶植株子代出现窄叶说明这部分是杂合子,原本能稳定遗传的纯合子比例为160%40%76%,故B正确;原种群中窄叶的基因频率应是40%24%252%,阔叶基因频率应是48%,故C错误;研究该林区的范围、边界、种群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故D正确。11.如图表示草原上某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K0表示野兔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1)图中Ob时段内野兔的出生率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死亡率,具体原因是_。(2)某种天敌在图中标注的某个时间点迁入,一段时间后,野兔种群数量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则该时间点最可能是_。在捕食压力下,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将在_之间。(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草原上某区域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_(“偏高”或“偏低”);对捕获的野兔进行性别比例调查,发现其雌雄比例稍大于1,该比例_(“有利”或“不利”)于种群增长。(4)该草原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此后可能慢慢长出小灌木丛,甚至有可能继续演替出森林,整个过程属于_。演替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优势种群,这主要体现了不同植被物种对_的竞争能力不同。答案(1)大于空间和资源充足、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2)cK2K3(3)偏高有利(4)次生演替阳光解析(1)图中Ob时段内野兔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说明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可能是因为该环境中空间和资源充足、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原因导致的。(2)天敌刚迁入该地区的一段时间,野兔种群数量仍会上升,随后下降达到相对稳定状态,说明c点是天敌的迁入点,种群的K值应该维持在K2K3之间。(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草原上某区域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导致第二次捕捉到的个体与重捕中被标记个体的比值变大,所以估算出来的种群密度偏大。若野兔种群的雌雄比例大于1,说明具有生育能力的雌性较多,则出生率增大,有利于种群的发展。(4)草原演变成森林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优势种群,这主要体现了不同植被物种对阳光的竞争能力不同。12.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1)草原上鼠的天敌从鼠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于_固定的能量。(2)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_、_、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_。(4)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和_。答案(1)生产者(2)出生率死亡率(3)随机取样(4)垂直结构水平结构解析(1)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受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3)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在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4)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3.某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1 133 hm2,科研人员对一块0.2 hm2样地的乔木层进行多次调查,部分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单位:株):分层优势种群调查年份1982年1992年2002年顶层锥栗442中间层厚壳桂107301下层云南银柴170204230据表回答下列问题:(1)云南银柴与厚壳桂的种间关系是_。(2)不同种群的分层分布形成群落的_结构,植物分层现象主要与_(环境因素)有关。(3)调查该样地锥栗种群数量_(可以/不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4)据表估算该样地1992年云南银柴的种群密度为_。若用该数据代表当年自然保护区内云南银柴的种群密度,则不可靠。要获得可靠的结果,应该如何取样?_。(5)该自然保护区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_。答案(1)竞争(2)垂直光照(3)可以(4)1 020 株/hm2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进行5点取样/进行等距取样)(5)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负反馈调节能力)解析(1)它们都是植物,在同一生态系统中,具有竞争关系,主要竞争阳光和一些其他资源。(2)不同种群的分层分布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3)因为锥栗数量较少、个体大,所以可以用逐个计数法调查。(4)表中的数据是0.2 hm2样地的数量,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所以是204/0.21 020株/hm2。要使计算出的种群密度可靠,应随机选取若干样方,然后取其平均值。(5)抵抗干扰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是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或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