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1大题-现代文阅读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51559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第1大题-现代文阅读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第1大题-现代文阅读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第1大题-现代文阅读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卷(二)(建议用时:40分钟)一、(2016华南师大附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导学号:32112002】儒学与北方民族政权的治国理念自汉代开始,儒学逐步被奉为正统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导思想。儒家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也就是说,人是可以被教化的。推广到治国理念上,认为应当“为政以德”,实行“仁政”“礼治”等。在民族政策上,儒家更是发展了一套以文化而非血缘来区分夷狄与华夏的“夷夏观”,这极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从而促进多民族的统一与融合。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先后出现过很多不同北方民族建立的政权,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北魏、辽、西夏、金等,是由原本主要以游牧、渔猎等方式为生的民族所建立。这些政权与中原王朝长期对峙,在战争冲突和贸易往来中不断学习、吸收中原王朝的文物制度、生产方式和文化成果,使得本民族在政治制度、经济生产、文学艺术等方面飞速发展,迅速缩小了自身与农耕民族的差距。这种现象与该民族政权在治国理念上对儒学的认同与运用是分不开的。辽、西夏和金都崛起于我国北方地区,其中辽、金治下还包括大片中原土地和大量汉族人口。要维护这样一个社会的稳定,首要问题就是确立国家的正统思想。神册三年,辽太祖根据臣下“孔子大圣,万世所尊”的建议,决定“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并且于次年亲自“谒孔子庙”,奠定了儒学在辽朝的统治地位。与此同时,还在上京建国子监,在府、州、县设学校,传授儒家学说;金朝在尊孔崇儒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天会十五年“立孔子庙于上京”,并于皇统元年亲临祭祀,“北面再拜”,将儒学确立为正统的治国思想。世宗、章宗时期更是突出,他们大修孔庙、提倡儒学,尤其推崇尚书孟子等经典。西夏的官僚体制与政治文化同样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孔子被尊为“文宣帝”,可见儒学在西夏的影响之大,地位之高,经过几任皇帝的提倡,到夏仁宗之时崇儒之风盛况空前。而辽、夏、金三朝中,又以金朝的文化成就最高。尽管三朝都奉儒家思想为正统,都大量引入、翻译和提倡儒家经典,却又不尽相同。在治国策略上,辽代实行的是双轨制以南面官制汉人,以北面官制契丹人;而金朝实行的是较为全面的汉化策略,因而更为深入。在西夏方面,由于国力相对弱小,并未像辽、金那样侵占大量中原土地。由于意识形态和民族利益的冲突,西夏建国后,始终存在着蕃学、蕃礼与汉学、汉礼之争。西夏部分君主“思以胡礼蕃书抗衡中国,特建蕃学”。尽管蕃学胡礼的内容依然脱离不了汉文化,却也导致其时儒学的真正影响力并不如在辽、金两朝大。在治国理念上,儒家主张“为政以德”,非常注重教化的作用。正所谓“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为政者必须是深谙儒家伦理道德且身体力行者。换言之,任用大量儒家知识分子是实行儒家治国理念的前提和保证。在立国前后忙于征战的阶段,辽、夏、金所任用的儒学人才是通过扣留使者、招降纳叛、主动投靠等方式获得的。为满足对儒学人才的大量需求,在政权稳固之后,金朝也只有仿效中原王朝推行科举制度了。金史记载:到了“世宗、章宗之世,儒风丕变,庠序日盛,士由科第位至宰辅者接踵”。儒家知识分子在金朝社会的繁荣发展中起到了很大作用,辽朝和西夏也都实行了科举制度。 (摘自新华文摘半月刊2016年3月5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汉代开始,儒学逐步被奉为正统思想,对民族政策影响很大,儒家发展出了以文化来区分夷狄和华夏的理念,这有利于促进多民族的统一与融合。B很多北方民族政权在治国理念上对儒学的认同与运用,使得本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飞速发展,从而缩小了与农耕民族的差距。C金朝在实施尊孔崇儒上超过辽和西夏,皇统元年就将儒学确立为正统的治国思想,而金世宗、章宗时期尤为突出,他们极力推崇儒学经典。D西夏部分君主提倡蕃学胡礼,以此来抗衡儒学汉文化的影响,西夏建国后也始终存在蕃汉之争,在文化成就上自然也比不上辽、金两朝。D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张冠李戴,文中说的是在其国内儒学的真正影响力比不上辽金两朝。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尽管很多北方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长期对峙,期间战争冲突不少,但在不断的冲突与交流中,北方民族也吸收了中原王朝的制度、理念、文化。B辽、金都十分推崇儒家学说,统治者们建立孔庙,亲临祭祀、拜谒孔子,可见儒学已确立为这两朝的正统的治国思想。C儒家“为政以德”的理念深入北方民族政权,金、辽、夏三朝的为政者都能尊崇儒家伦理道德且身体力行,任用大量儒学人才,为治国提供保障。D辽、夏、金非常重视汉儒,为满足对儒学人才的大量需求,这三朝往往通过扣留使者、招降纳叛、主动投靠的方式来获得汉儒,后期都改为实行科举制度。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推断有误,文中“为政者必须是深谙儒家伦理道德且身体力行者”,不能推断出这三朝的为政者都尊崇儒家伦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事实证明,儒家的治国理念和民族政策的确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对缩小北方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差距有利。B. 一些北方民族政权治下包括大片中原土地和大量汉族人口,为维护社会稳定,就把儒学确立为国家的正统思想。C文章引用金史的内容,旨在说明金朝注重教化百姓,越来越多的汉儒士人通过科举制度的选拔承担了重要的管理职位。D尽管辽、金、夏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但金朝国力较强,所以汉化策略更为深入,推行儒学也更为有力,故而金朝的文化成就最高。D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强加因果,文中金朝的汉化策略更为深入的原因,并不一定是国力较强,文中没有相关表述。二、(2016郑州一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 【导学号:32112003】“仁义礼智信”即儒家核心思想“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最终聚合为一个核心的价值理念,是中国文化长期发展、传承和选择的结果。在孔子之前,“仁”“义”“礼”“智”“信”这些术语已经广泛流行,是当时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仁”作为一种品德。最初的含义是“爱亲”,即爱自己的亲人。孔子论“仁”,意蕴丰富,尤重视“爱人”和“忠恕”。“仁者爱人”扩展了“爱亲”,使“仁”突破了氏族的界限,上升成为人类社会的一般原则。“忠恕”是仁的具体化。“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是“忠”,指主动的推及行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是“恕”,指出了“为仁由己”的底线。论“仁”的同时,孔子也说“义”。“义”即“宜”。凡合乎道德义理的行为便是“义”,反之便是“不义”。而“礼”,起源于史前初民的宗教祭祀活动,历经数千年传承损益,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将其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同时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认为“礼”不仅仅是形式化的东西;“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强调“礼”应根植于“仁”。孔子讲“礼”时轻其仪重其内的态度,为后来儒家的礼学思想奠定了基调。“智”,即聪明、有智慧。孔子所言之“智”,并非一般所说的小聪明,而是一种道德境界。孟子更是明确地将“智”与“仁”“义”“礼”相提并用,作为君子的“四德”之一。“信”,则是指诚实守约、言行一致的品德,孔子曾多次论及。到西汉武帝时,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谓“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首次将这五者并而论之,称之为永恒不变之道。至两汉之交,“五常”的提法就固定了下来。尽管后世儒家对“五常”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孔子的观点一直是他们阐说的根基。对“仁”“义”“礼”“智”“信”诸范畴的阐发,体现了儒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人不仅有自然性,更有道德性。而后者才是人不同于万物的根本。孔子的“仁”、孟子的“四德”、董仲舒的“五常”正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作为传统中国的一种核心价值观,“五常”摆脱了时空等具体条件的限制,具有普适性,起到了凝聚民族精神、维系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种学说、文化碰撞不断,比如延续两千多年的本土儒、法等学说的对立与斗争,元、清两代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冲突,佛教传入后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冲撞,等等。但正是因为有了像“五常”这样的价值理念,中华文明才具有无比强固的凝聚力,能容纳不同的文化元素,将产生于不同生活习俗和社会环境乃至于文明背景差异极大的众多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其共聚交融于一个极富弹性的文化结构之中。今天,我们讲“仁义礼智信”,不只是认识它曾经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还应将它作为宝贵的思想资源,为浇灌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提供养料。(摘编自景海峰什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的界定受孔子思想的影响最大。B“仁”“义”“礼”“智”“信”被合称为“五常”是在汉代,但早在孔子之前它们就已广泛流行,并获得了普遍的社会认同。C作为品德的“仁”,原意是“爱亲”,而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使“仁”突破了血缘关系的界限,上升为人类社会普遍遵守的原则。D在“礼”的发展历程中,周公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将史前留传下来的宗教祭祀活动,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D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偷换概念,原文第二段“将其加工制度”中的“其”指代的是历经数千年传承损益留传到周公时代的“礼”,并不是指“史前留传下来的宗教祭祀活动”。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对“仁”“义”“礼”“智”“信”的阐释可能不尽相同,但它们都体现了儒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揭示了人的道德属性。B孔子将“仁”视为做人的原则,把“忠恕”当作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方式。“忠”和“恕”虽然有异,但都强调将心比心,为人着想。C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但又认为不能像周代那样只注重玉帛之类形式化的东西,而应让礼植根于仁,这种轻仪式重内涵的态度对后世影响深远。D因为有以“五常”为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存在,所以中华文明不但没有在与不同文化的冲撞中崩解或变质,反而能将众多文化融汇其中。C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句子的理解能力。该项对“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理解有误,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能把“礼”看作是形式化的东西,并不是说周代的“礼”就是“只注重玉帛之类形式化的东西”。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常”观念的聚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其具体构成来看,孟子的“四德”观应该对董仲舒“五常”观的提出有重要的影响。B“五常”的“常”是“恒常不变”的意思。儒家学者将“仁义礼智信”视为恒常不变之道,表明他们认为这五个范畴所体现的人的本质属性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性。C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充满着不同学说与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其中,以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碰撞最为激烈,也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弹性与包容性。D“五常”作为传统中国的一种核心价值观,对构建当代中国的价值体系也有实际意义,比如,能启示我们要以人为本、传播爱心、恪守底线、重视诚信等。 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碰撞最为激烈”的说法无中生有,原文只是列举了各种学说、文化碰撞的几种情况,并未表明哪种碰撞最激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