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论述类文章阅读 第一讲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教学案(含解析)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49912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论述类文章阅读 第一讲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教学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论述类文章阅读 第一讲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教学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论述类文章阅读 第一讲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教学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十一论述类文章阅读考纲展示命题探究第一讲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基础点: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主要考查理解“重要概念”的属性、内涵和外延。属性是指概念的性质及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其中,为该事物所特有的并对该事物有决定意义的属性,是其本质属性。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甚至是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外延是指从概念性质出发向外引申所关联的现象或事物。从内容来说,“重要概念”常常包括:(1)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2)反映文章深层含意的词语;(3)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4)对文章结构起连接呼应作用的词语;(5)内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6)展现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7)有一定指代意义的词语。重难点:“理解文中主要概念的含义”既要对文章全局进行“整体把握”,又要根据词语的具体语境来体会。考法综述理解概念一般涉及三点:(1)根据上下文推断含义深刻的概念;(2)根据上下文把握重要概念的语境义;(3)根据作者的观点理解重要概念的隐含义。命题法结合文本考查概念隐含义典例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葛兆光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大致可以归纳如下。“天”仍然是判断与理解的基本依据。仿效“天”的构造,模拟“天”的运行,遵循“天”的规则,就可以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在人们心目中,凡是仿效“天”的,就能够拥有“天”的神秘与权威,于是,这种“天”的意义,在祭祀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支配力量,在占卜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对应关系。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而这些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首先是“一”。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祗,又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其次是“二”。“二”即阴阳,既可以指日月、天地,也可以指君臣、上下,以及从阴阳引申出来的冷暖、湿燥、尊卑、贵贱。再次是“五”。在吕氏春秋中,思想家曾为“五”并列出种种匹配的事物和现象。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比如朝代的变更,要顺序地吻合五德的排行;人们的服饰,要顺序地吻合五色的轮次。这种数字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整合和论证过程,在秦汉时代终于以系统的形式固定下来。沟通天地人神的权力仍然被少数术士所掌握。大多数人相信,他们由于有某些特殊的禀赋与训练,拥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人们需要通过他们与天、与神灵、与祖先交流。当时人们关心的中心问题有以下几类。一是生命。铜镜铭文这样的考古资料透露了秦汉时代人们的生活观念,看来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是可以不死的,不过也相信人之永恒极其困难。如果说铜镜铭文、帛画、画像石中的神仙内容及秦汉方士的求仙寻药炼金活动,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期望和想象,那么很明显,他们也努力地探索过人体的奥秘与医疗技术,张家山汉简中的脉书、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等,就反映了人们的焦虑和忧患。正是在这种期望和想象、焦虑和忧患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生死观念。二是幸福。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铜镜铭文中那么多的“富贵”和“宜子孙”的字样就是明证。三是国家。当诸侯国家日益消亡或削弱,各种文化区域日趋混融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时候,人们开始彼此认同。“天下”一词在当时是一个较纯粹的政治概念,当人们逐渐有了更广泛的地理知识之后,人们认识到自己所熟悉的地域只是天下的一部分,于是又常常使用“海内”一词。“海内”一词在当时成了中国人的文化疆域的一代名词,凡是生活在海内的人,凡是有共同语言、习俗、观念与服饰的海内人,都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文化意义上的共同体已经在人们心目中确立了。(本文有删改)关于秦汉时代人们对“天”的认识,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这只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普通人敬畏。B人类的社会秩序、伦理关系都是以“天”为依据来建的,如果发生紊乱,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进行调节,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C无论普通民众还是权贵,都把“天”作为认识世界的基本依据,认为遵循“天”的规则,效法“天”,能够获得思想和行为的合法性。D“天”是自然的法则,一切知识都与之相关,秦汉时代的人们以“天”为根本法则认识外部世界,以神仙信仰为终极依据认识自我。答案C解析A项,观点绝对。“只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说法错误。信息句在原文第2段结尾,根据“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可知,选项说法不合文意。B项,歪曲文意。“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进行调节”错误。根据第3段可知,如果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另根据第4段可知,“沟通天地人神的权力仍然被少数术士所掌握”,一般人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进行调节,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D项,“以神仙信仰为终极依据认识自我”错误,根据第3段可知,在秦汉时代,“一”是“一切的终极依据”。解题法解答理解重要概念或术语类题目注意点(1)要审清题干要求,看清题干指向。如题干中出现了“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样的表述,那么就要明白,选项中对某一概念的解说只有一项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将其找出来即可。如典例中要求选出“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那么就有三个选项的内容,与原文相比有本质错误,要么歪曲文意,要么扩大范围,要么混淆因果,只有把选项与原文信息一一对比,才能确定答案。但有时候,题干中可能会出现“最准确”这样的表述,那么就要明白,各个选项对某一概念的解说可能与原文的信息没有出入,但只有一个解说抓住了这一概念的本质内容,而这个解说就是最准确的。因而对于这类题,考生不能仅从信息的正误角度去解答。(2)对概念含义的考查,命题人往往通过转换表述角度、改变陈述对象等方式设置陷阱,所以,考生一定要注意看选项是否偷换概念,是否抓住概念的本质特点。(3)对概念的理解还要抓住概念含义的外延,不能扩大,也不能缩小。重要概念是作者论述说明的重点,要注意把握它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尤其要注意辨别相近概念之间的区别。(4)联系语境理解。词语总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有特定的内涵。对概念的理解,还要看其所在句子,看与其相关的词语,从而判定概念的内涵。具体而言,将各个选项还原到原文,找到对应的文字,一一对照。主要看选项与原文所阐述的概念的本质特征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则要看是语言形式改变了,还是概念的本质特征改变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为什么会不一样,其实还是有标准的。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手段。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对于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学史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儒家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的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也有哲学家认为,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最典型的就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他说人是受欲望支配的,欲望就意味着匮乏,你缺什么往往就对什么有欲望,而匮乏意味着痛苦。所以,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但是欲望满足以后,人是不是就快乐了呢?非也。欲望满足以后是无聊。叔本华说,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幸福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仅仅从满足身体的、物质的欲望层面来理解的话,幸福确实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超越欲望层面来看幸福,这个观点就不成立了。比如你非常爱读书,你渴望去读那些好书,你知道一些好书在等着你读,那个时候你会痛苦吗?你不会。读完了以后你会无聊吗?不会。你感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你会因此快乐。这就进一步说明,我们谈幸福问题,一定要超越纯粹欲望的层面,要从价值观角度去谈。(摘编自周国平幸福的哲学)下列有关“幸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有人说,幸福好像是很主观的个人感觉。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对幸福的认识也就很难有统一的标准。B按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幸福是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各种事情其实都是获得幸福的手段。C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一派认为幸福是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烦恼,而黑格尔等人乃至马克思的主张则与之相反。D西方“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人们在满足自身灵魂、精神的需求后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答案C解析无中生有。“黑格尔等人乃至马克思的主张则与之相反”错误。由“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可见此选项错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暴露出创意缺乏文化底蕴“拔不了高”和设计不懂国际语言“走不出去”的问题,难以满足产业持续发展的需要。丝路艺术是因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艺术交流而逐渐形成的艺术形式,具有与世界相融合、与商品相结合的特点。在信息技术变革带来人们消费习惯变化,文化不断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各个环节,艺术作品与消费产品边界日趋模糊的条件下,有着深厚背景和丰富积淀的丝路艺术将为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丰富的资源。丝路艺术是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的,运用了东西方的艺术语言,融汇了东西方艺术的精华,是国际化的艺术形式。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与商品贸易同时进行的还有艺术交流。古代印度、希腊、罗马、波斯甚至是埃及的艺术都曾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丝绸之路上与中国艺术相遇,其间有过矛盾与冲突,也有妥协与取舍,最终形成了能够为各方所接受的艺术形式。在我国艺术史上绽放奇光异彩的唐代宫廷乐舞十部乐,就是由自南北朝时期开始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西域乐舞和中原传统的燕乐清乐结合而成的。丝路艺术很早就实现了艺术与商品的结合,艺术随着商品实现了传播,又提升了商品的市场价值,是产业化的艺术形式。考古发现证明,早期中原地区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绸、瓷器、铜镜等“奢侈品”,输入的商品多是青金石、和田玉等珠宝玉石和珍贵的皮毛、香料。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贸易日渐繁荣,商品流通量激增。出于拓展海外市场的需求,在保持传统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在外销商品上开始出现了具有异域风情的艺术装饰,并逐渐传递到日常的应用当中。以东南沿海地区的“外销瓷”为例,从唐代开始,在专为外销而制作的瓷器中,就出现了为满足国外客户要求设计的独特造型和图案纹饰。1998年,在印尼海域打捞出大量外销瓷,融合了中外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的造型与纹饰,不仅使外销瓷深为各国人民喜爱和追捧,也影响了此后宋元明清时期制瓷艺术的发展,推动我国瓷器艺术不断攀上新的高峰。陆上丝绸之路沿途国家众多,民族关系复杂,路线经常会有所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敦煌都是必经之地。因此,丝路艺术在敦煌表现得最为集中,沉淀也最为深厚,特别是莫高窟凭借宗教的力量得到了很好的保护,集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的莫高窟也被称为“世界艺术宝库”。自19世纪末以来,敦煌艺术引发了世界范围的关注,围绕莫高窟展开的创作和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敦煌艺术能够在海外被顺畅地接受和传播,与其融汇东西方艺术精华的特点密不可分。多年来,国内对敦煌艺术的保护利用,主要集中在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创作领域,而在文化创意产品方面的应用依然十分薄弱。敦煌艺术大多是以单纯的艺术品或工艺品的形式出现,在与其他产品深度结合方面还少有建树。当前,信息技术的兴起为艺术与产品的结合带来了新的可能,在越来越重视设计的时代,如果能够把敦煌艺术的图形元素和造型元素运用在产品设计上,无疑会迅速而有效地提升“中国设计”的国际化水平,使“中国设计”更快捷、更广泛地融入世界商品贸易市场。当然,单纯地提升设计水平,并不意味着市场份额会随之自动增长,要赢得市场还需要品牌的支撑和制造的支撑。几十年来我们在制造业方面积累了全球领先的优势,但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把历史留给我们的艺术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设计制造优势,推动文化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下列关于“丝路艺术”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丝路艺术具有与世界相融合、与商品相结合的特点,是因为丝绸之路推动了东西方艺术交流而逐渐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B丝路艺术是国际化的艺术形式,是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逐渐产生的,融汇了东西方艺术的精华,运用了东西方的艺术语言。C丝路艺术是产业化的艺术形式,很早就实现了艺术与商品搭配销售,艺术随着商品实现了传播,又提升了商品的市场价值。D莫高窟集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被称为“世界艺术宝库”,丝路艺术在这里得到了最为集中的表现,艺术沉淀也最为深厚。答案C解析C项,“很早就实现了艺术与商品搭配销售”错误,原文是“很早就实现了艺术与商品的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