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下传统文化教案.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84934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三年级下传统文化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小学三年级下传统文化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小学三年级下传统文化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栗乡小学教学设计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姓名: 李 乐 年级: 三年级 学科: 传统文化 三年级下册传统文化导学案1 课 题 第19课 相声和口技课时1课时执教者李 乐导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相声的基本艺术手段是“说学逗唱”,了解口技的表演的方式和特色。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相声和口技之所以能流传是因为得到百姓的喜爱,培养学生艺术应该服从于人民的观念,树立只有受到人民喜爱的艺术才能长盛不衰的观点。 3、引导学生比较相声和口技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和横向对比能力。导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识记相声的基本艺术手段,了解口技的表演形式和特色,基本知道相声的起源地和发展情况;难点是如何让学生通俗地理解相声的说学逗唱四个特点。教学准备 课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导入新课 (一)课题导入:多媒体放相声和口技各一小段,让学生直观感受相声和口技的表演形式探究新知 (二)探究新知: 1、向学生简介曲艺:学生自读课本50页第一段。 2、通过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使学生了解相声的来源和形式: 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主要用北京话。也有地方相声。它的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 3、学生自主探讨相声的艺术手段: 说、学、逗、唱是相声传统的基本艺术手段。 “说”是说笑话和绕口令等; “学”是模仿各种的卖声、飞禽走手的鸣叫声,喜剧唱腔和各种人物的行为、语言等; “唱”:是编一些滑稽可笑的词、用各种曲调演唱,或把某些唱词、曲调夸张演唱,来引人发笑。 4、学生分子探究口技的的艺术表演形式: 巩固总结 (三)拓展活动:学生找一段相声给大家表演。 (四)读一读:到网上或学校图书室找明末清初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读一读,加深对口记得了解。板书设计 第19课 相声和口技1、 单口、对口、群口2、 说、学、逗、唱教后反思三年级下册传统文化导学案2 课 题 第20课 山东快书。课时1课时执教者李 乐导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山东快书的起源,熟悉山东快书的基本表演形式,知道山东快书的起源地。 2、过程与方法:通过介绍山东快书的艺术起源,使学生了解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指引学生熟悉山东快书表演的基本形式,并组织学生尝试有节奏的演奏山东快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导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山东快书的表演形式,思考山东快书之所以受到喜爱广泛流传的原因。教学准备 课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导入新课(一)课题导入: 放一段山东快书,让学生直观感受山东快书的表演形式。探究新知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山东快书的发源和发展: 山东快书发源于山东临清、济宁、菏泽一带的说唱艺术形式,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当初山东大鼓盛极一时,山东大鼓里有一个牌子,叫做“窜钢腔”山东快书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学生自主探究山东快书的表演形式: 山东快书的表演者,手持两块主板或钢板,以快节奏击板叙唱,因此它又名快板书。这一民间曲艺最初传说武松故事,所以曾名“武老二”。 3、探究山东快书产生于临清、济宁一带的原因: 因为这里有京杭大运河上的几个大码头,是商贾(gu)云集之地,有对娱乐活动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说唱艺术开始流行,为山东快书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拓展总结 (三)拓展活动: 1、找一找:上网查一查关于山东快书的起源,还有哪些不同的说法。 板书设计 第20课 山东快书。 1、发源和发展: 2、表演形式: 3、山东快书产生于临清、济宁一带的原因:教后反思三年级下册传统文化导学案3 课 题 第21课 皮影戏与木偶戏课时1课时执教者李 乐导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皮影戏和木偶戏的基本特点,知道皮影戏和木偶戏的起源以及各自的演出特点,了解皮影戏制作和角色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介绍皮影戏的表演方式,与早期电影类比,培养学生的对比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认识皮影戏的较色,知道皮影戏和戏曲之间的联系。带领学生熟悉木偶戏的特点和基本表演形式,引导学生比较皮影戏和木偶戏的异同,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皮影戏和木偶戏这两种极富中国特色的古代娱乐方式,知道中国古代艺术源远流长,感受古代艺术强大的生命力,从古代到现代,依然为观众喜爱和接受。导学重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两种艺术表象形式:皮影戏和木偶戏。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皮影戏的表演特点,知道木偶戏的起源时间和表演形式。难点在于对皮影戏和木偶戏认识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归纳出二者的异同。教学准备 课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导入新课 (一)课题导入: 多媒体放映皮影戏和木偶个一小段,叫学生直观感受皮影戏和木偶戏的艺术表演形式。探究新知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皮影戏的表演形式和起源: 皮影戏起源于陕西地区,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艺术形式,有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有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甚至认为它是现代电影的始祖。 2、师生共同自主探究皮影戏的较色分类: (1)学生自读课本,了解皮影戏角色的五个类别: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 (2)学生自读课文了解皮影戏的表演技术和表演形式。,真正理解“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的含义。 (3)师简介五个角色的特点: 生旦净未丑是中国戏剧中人物的行当分类,具体讲,生分为小生、老生和武生三种;旦分花旦、刀马旦、老旦、青衣旦四种;净指花脸;末为年龄较大的男子;丑则是丑角,分文丑角和武丑角两种。不同戏剧角色的化妆是不同的,一般而言,“生”与“旦”都是略施脂粉,达到“千人一面”的效果,“丑”和“净”则是以色彩勾勒为主。 (4)学生自主探究了解汉武帝:学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5)学生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了解掌握木偶戏的表演艺术形式和发展: 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是由演员的幕后操纵木偶来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三国时已有偶人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木偶戏的演员”是双重的,真正当中演出的是“木偶”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6)师向学生简介布袋木偶、提线木偶和张杖头木偶、铁线木偶: 布袋木偶:布袋木偶起源于清代中叶,又称“指头木偶”、“手托傀儡”、“掌上木偶”。一般偶人身高0.27米或0.40米,头部中控,颈下缝合布袋连缀四肢,外着服装,演员的手掌深入布袋作为偶人躯干,五指分别撑起头部及左右臂,相互协调操纵偶人做各种动作。艺人大多用此来演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最为儿童喜爱。 提线木偶和杖头木偶:是木偶戏中最常见的两种。提线木偶是在木偶的重要关节部位。如头、背、腹、手臂、手掌、脚趾等,各缀线,演员拉动丝线以操纵木偶的动作,又称线偶或线戏,也叫悬丝木偶。 铁线木偶:铁线木偶也叫铁枝木偶,南方地区,这种木偶一般高1米到1.5米,偶头为彩塑泥头而驱赶则有木质、双手用纸、双腿以及双足木头。巩固总结 (三)拓展活动: 做一做: 产月相关资料,了解简易木偶的制作方法,自己动手试一试。板书设计第21课 皮影戏与木偶戏1、 皮影戏和木偶戏的基本特点2、 皮影戏和木偶戏的起源以及各自的演出特点3、 皮影戏制作和角色分类。教后反思 三年级下册传统文化导学案4 课 题 第22课 杂技课时1课时执教者李 乐导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杂技的基本门类和杂技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知道中国著名的杂技之乡-河北吴桥。 2、过程与方法:通过介绍杂技的发展历史,使学生了解杂技的这种艺术种类的发展变迁过程。指导学生熟悉杂技表演的基本种类,知道大概念和小概念的包含关系。通过对河北吴桥的介绍,引领学生会寻找典型的事例来了解事物的办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杂技艺术在古代的源远流长性,知道中国在即在世界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介绍中国杂技之乡-河北吴桥,使学生知道杂技表演:“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特点,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导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杂技在中国的源远流长性,而难点在于杂技种类的介绍以及在记载历史上的其他称为。教学准备 课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导入新课 (一)课题导入: 多媒体放一段杂技。问谁知道杂技的故乡是哪?探究新知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杂技的表演艺术: 杂技是一门以人体特技艺能为中心的表演艺术。它包括各种徒手滚、翻、扑、跌技巧,各种手技、顶技、蹬技、车技和高空悬吊及腾跃技巧;还有变化神奇的戏法,比如幻术、魔术、马戏和种种驯兽节目等。独特的丑角滑稽表演,也是现代杂技的重要内容。 2、薛申自主探究杂技的起源和发展: 杂技艺术在中国已有两千年多的历史。 杂技在汉代成为“百戏”,隋唐时叫做“散乐”,唐宋以后为了区别于其他歌舞,杂剧,才称为杂技。到了宋代,杂技艺术已有了40多个节目,在那时,就有人能表演挑一旦水在绳索上行走的绝技了。新中国成立后,杂技艺术焕然一新,许多省、市成立了专业剧团,创造了许多新节目,增添了灯光、布景、乐队。许多杂技艺术团先后出国访问,并屡获国际大奖。 3、学生自主探究在即的故乡河北吴桥: 学生分组探究杂技之乡吴桥,真正理解谚语“上至九十九,下至才回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 河北吴桥是我国著名的杂技之乡。无论在街头巷尾,还是田间麦场,甚至在饭桌前和土炕上,当地人随时都会翻一串跟斗,便机头魔术。有的孩子打油买醋时,把装满油和醋的瓶子放在小拇指上托着走,点滴不洒巩固总结 说一说:每年的春节晚会上,都安排有精彩的杂技表演,和小伙伴们交流一下你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杂技节目是那一个。板书设计 第22课 杂技 1、杂技的表演艺术: 2、杂技的起源和发展: 3、故乡河北吴桥:教后反思 三年级下册传统文化导学案5 课 题 第23课 代出自蓟北门行课时1课时执教者李 乐导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认“蓟ji、鲍bao、淳、殉、羁ji、殇shang、忱、颅” 2、使学生能背诵这首诗词。 3、能结合课后的注释以及解析真确地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完成课后的拓展活动。导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诗的背诵 教学难点:这诗的句理解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教学准备 课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导入新课 (一)课题导入: 检查作业,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并板书在黑板上。(略)探究新知 (二)探究新知: 1、学习生字词: (1)、学习孩子们提出来的生字词:请学生到黑板上注音。 (2)、和学生共同学习生字词。 (3)、分组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学生自主学习这首诗: (1)教师简单的引导: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2)简介作者: (3)学生自主背诵这首诗。 (4)分组检查小组成员的背诵情况。 (5)自主讨论通过学习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 3、日积月累: 学生读一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尽量记住。巩固总结 4、拓展活动: 欣赏别云间: (1)作者简介: (2)学生自主学习别云间。 (三)讨论: 今天大家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第23课 代出自蓟北门行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教后反思 三年级下册传统文化导学案6 课 题 第24课 满江红课时1课时执教者李 乐导学目标 1、会认生字:“凛、焉、掳、撼、倭、戈、阑、潇、靖、虏(que)、阙(que)”,能正确读“潇潇、等闲,凛凛、倭寇等词语” 2、能结合课后注释及解析正确理解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完成拓展活动所安排的任务。 3、能流利的背诵这首词。导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这首词的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这首词所表现得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课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导入新课 1、学生同位相互检查节课的背诵内容,教师做好记录。 2、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探究新知 1、学生找出不认识的字,并注上音。 2、学生自主学习: (1)阅读课文两遍,结合注释和解析,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合作讨论课文内容。 (3)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4)教师抽查。 (5)小组讨论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6)教师补充:作者介绍 岳飞(1103-1142),民族英雄,军事家、抗金名将。字鹏举,河南汤阴县人。 生于北宋末年的岳飞,亲眼目睹了华夏和善破碎,国破家亡。他少年从军,以“精忠报国”,“还我河山”为己任,转战各地,艰苦斗争。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惠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三十九岁。1162年,宋孝宗时诏复官,谥(shi)武穆,宋宁宗时,追封岳飞为鄂王。留有(岳武穆集)又称(武穆遗书)。拓展总结 1、故事连接:精忠报国 2、读一读:马 上 作板书设计 第24课 满江红1、潇潇、等闲,凛凛、倭寇2、思想感情。教后反思三年级下册传统文化导学案7 课 题25 赴戊登程口占示人家课时1课时执教者李 乐导学目标 1、会认:捍、铭、仞、羌、翰、戊、苟、庸、催,能读写:衰庸、诬陷、赖以生存、座右铭、经久不息等词语。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结合课后的注释及解析正确理解节选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完成课后的拓展活动。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学习我国古代诗歌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导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教学生背诵和理解节选; 难点是如何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教学准备 课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导入新课 (一)检查上节作业。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学习这首诗。 找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 2、帮助学生学习成生字词。 3、引导学生正确朗诵这首诗。 4、作者介绍:5、简介虎门销烟:6、学生背诵这首诗。 (三)日积月累: 学生读一读课本65页上面一段。巩固总结 (四)故事链接: 学生读课本65页下面一段。 (五)拓展活动: 读一读: 凉 州 词 两首:见课本66页板书设计第25课 赴戊登程口占示人家1、衰庸、诬陷、赖以生存、座右铭、经久不息2、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教后反思 三年级下册传统文化导学案8 课 题 第26课 从军行(其四)课时1课时执教者李 乐导学目标 1、会认:祁、隘、鄯(shan)、擅(shan)、会写:孤、遥、楼、笼、蚀、挽、擒,理解“青海、楼兰、金甲、笼罩、擅长、关隘”等词语。 2、能结合课后的解析和注释理解正确的诗词所表达的的思想感情,较好地完成课后拓展活动。 3、通过学习诗词,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导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学生理解诗词和背诵诗词;难点是教学生理解边疆战士杀敌立功、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教学准备 课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导入新课 1、检查上周作业:小组检查,教师记录。 2、今天该学什么了?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学习从军行: 同桌合作学习诗词中的生字和生词。 2、引导学生正确朗诵这首诗。 3、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 王昌龄(690-765),子少白,盛唐著名诗人,在当时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因尤其擅长七言绝句,又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域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4、叫学生自主阅读课后注释和解析,进一步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并在其基础上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了解作者书法的感情和志向。 5、背诵这首诗。巩固总结 1、课后“做一做” 2、背一背:前出塞(其六)板书设计 第26课 从军行(其四) 1作者生平: 2、意境开阔,感情深沉。 3、作者书法的感情和志向。教后反思三年级下册传统文化导学案9 课 题 第27课 黄河课时1课时执教者李 乐导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黄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同时,历史上黄河经常淤塞、决口、改道、也给民族、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引导学生回顾和学习有关黄河的古代诗篇,增加学生的相关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懂得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尤其热爱作为黄河流经的最后一个省份自己的家乡-山东,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作为山东人的自豪感,还要知道,保护黄河流域环境,让黄河更好地为中华民族造福,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责任。导学重难点 本课主要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介绍黄河。重点和难点都在于将戒指里黄河、保护黄河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法。教学准备 课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导入新课(一)课题导入:1、谁能背诵一首有关黄河的古诗? 2、你对黄河有那些了解?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有关黄河的知识和作为母亲河的重要意义: 阅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是世界第五长河,它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万平方千米,年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 2、悬河:悬河是指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又称“地上河”,具体阅读课文第三段。 3、历史上黄河给人民带来的灾害以及治理黄河:阅读课文呢第四自然段。拓展总结 (三)拓展活动:背一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唐 王之涣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 李白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上来。 唐 张玭 (四)查一查:黄河在山东省流经那些城市?是从那个地方流入大河?板书设计 第27课 黄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上来。 教后反思三年级下册传统文化导学案10 课 题 第28课 长江课时1课时执教者李 乐导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亚洲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也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2、向学生介绍长江秀丽的自然条件和古老传说,然后介绍长江流域的几大文化分支。引导学生回顾和学习有关长江的古代诗篇,增加学生相关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通过对长江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学习,让学生感到中国哟这样优厚的自然条件,祖先们又为我们创造了如此辉煌的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为之自豪的。导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对长江的过去和现状的介绍;难点是让学生体会治理长江的水患,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资源为华夏造福,不仅是古老传说中表达的美好愿望,也是现代人不懈的追求。教学准备 课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有关的内容,大家还记得黄河是中国的第几大河?学生回答后,引出中国的第一大河-长江。 谁能背诵有关长江的诗篇?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长江之大: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示意图。 2、学生探究了解三峡: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谷的总称,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它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长204千米。 3、神女峰: “放舟下巫峡,心在十二峰”,清人许汝龙的这两句诗,表达了人们对巫山十二峰的向往之情。巫山十二峰各具特色,尤以神女峰最为纤丽奇俏。关于神女峰,民间有许多美丽的传说。 4、学生自主了解长江流域的文化: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巩固总结 (三)读一读,唱一唱。教师放音乐,学生跟着唱。 长江之歌 你从雪山走来略。板书设计第28课 长江 1、长江之大。 2、三峡: 3、神女峰: 4、长江流域的文化教后反思三年级下册传统文化导学案11 课 题 第29课 大运河课时1课时执教者李 乐导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的人工河,贯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同时京杭大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从开遭到现在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它对中国文南北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使学生了解大运河的历代开凿过程;了解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导学重难点 本课从运河的四段与作用量的方面介绍了运河,重点是掌握运河的四段名称、中心、起止点与作用。难点是理解运河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结晶。教学准备 课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导入新课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我国最长的人工运河是什么河吗?(京杭大运河)出示图片。谁能背诵有关京杭大运河的诗篇?导入新课。探究新知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运河的历史地位: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学生探究了解运河的修建:阅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3、学生探究运河的“一、二、四、五”(即:一个中心两个起止点、四段名称、五大水系 ) 教师出示运河图结合歌谣记忆。 4、探究运河的作用: 学生自读最后一段找出运河的作用,齐读:“大运河的开凿,适应了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对加强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维护国家的统一,推动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巩固总结 三、拓展活动:观察大运河示意图,统计一下从南到北一次流经山东哪些城市,沿途有哪些重要码头。 四、练习巩固:画出京杭大运河的草图,标出中心、起止点及四段名称。 板书设计第29课 大运河 1、运河的历史地位。 2、运河的修建。 3、运河的“一、二、四、五” 4、探究运河的作用:教后反思三年级下册传统文化导学案12 课 题 第30课 唐太宗与唐明皇课时1课时执教者李 乐导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的历史贡献,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材料解析、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等方面的诸多示例,感受唐太宗的优秀品质,并以此为借鉴,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通过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体会唐太宗在对待各民族问题上的平等态度和开放的胸襟。通过借鉴唐太宗历史经验的学习,感悟这一历史人物给今天的我们所带来的启示,体会唐太宗留给后世的丰富的精神遗产。导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教学难点: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教学准备 课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导入新课 一、唐朝盛世与两位皇帝有密切关系: 谈话:你知道他们是谁?有那些历史典故?探究新知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 1、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 “贞观之治”的局面。 2、原因 (1)吸取隋亡的教训 。 (2)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3)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4)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5)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 地位。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1、背景:随着唐朝全国统治的稳定与发展,唐太宗开始着手经营中国边疆。 (1)武力讨伐,随后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 (2)加强管理: (3)册封首领:630年,西北各族首领请尊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朝册封。 (4)和亲: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和亲。 2、作用: (1)民族团结政策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 (2)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四、开放的对外政策 1、政策 (1)积极开放的政策:交往的范围广,有亚洲、非洲地区的许多国家。设置了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 。堕婆登、佛菻谴使来唐,唐太宗都复信答礼,并回赠物品。 (2)宽容的宗教政策:佛教经典大量传入中国,并被译为汉文,派玄奘到天竺取佛经。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中国。朝鲜、日本僧人到唐都游学。 2、作用 (1)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 兼收并蓄 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2)使朝鲜、日本等国家得到发展,加快了日本的 封建化 进程。拓展总结 五、晚年的反省 1、晚年治国策略的失当:少于纳谏,大修宫殿。 2、反省与自我评价: 撰写帝范,反省过失,评价自己“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 探究问题: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 (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唐明皇,开创了开元盛世,社会物质文化高度繁荣,唐玄宗抑制奢靡,提倡节俭。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劳动力,兴修水利。板书设计 第30课 唐太宗与唐明皇 一、“贞观之治”的出现 二、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三、开放的对外政策教后反思三年级下册传统文化导学案13 课 题第31课 成吉思汗课时1课时执教者李 乐导学目标 1理解伟人对待错误的态度,明白遇事保持冷静的道理。 2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导学重难点 1、抓住鹰四次撞翻杯子及成吉思汗的心情变化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心情的描写。教学准备 课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导入新课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出示成吉思汗的照片):同学们认识他吗? 2你对这位历史伟人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资料) 3板题、读题。 4检测生字。 5师:本课文是一则寓意深刻的故事,你认为学习本文要掌握什么知识点?(生说师板书)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掌握这些知识?(生说师板书)探究新知 二、初学课文,理解内容 1个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先读通全文。(师提醒生注意:不动笔墨不读书) 2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组最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理解和掌握黑板上板书出来的12个知识点。一生在小组学习记录本上记下来。(师巡堂轮流参与到小组的学习中) 3各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情况。师提示汇报金点子:自报家门说学法当小老师给同学讲解检测。(可考他人亦可请他人检测本组成员) 4当有同学汇报“文章的写作顺序”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师相机引导分段:是呀!文章写得可有条理了,哪些自然段写起因?哪些自然段写发展?哪些自然段写高潮?哪些自然段写结果?可分为几部分呢? 板书设计第31课 成吉思汗 1遇事保持冷静。 2抓住鹰四次撞翻杯子教后反思三年级下册传统文化导学案14 课 题第32课 康熙与乾隆课时1课时执教者李 乐导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列举“康乾盛世”的主要表现,探讨康熙的历史贡献,理解乾隆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材料解析、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康熙乾隆勤政爱民的优秀品质,并以此为借鉴,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感悟这一历史人物给今天的我们所带来的启示,体会留给后世的丰富的精神遗产。导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康乾盛世”的主要表现。 教学难点:理解康熙乾隆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教学准备 课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导入新课 一、导入: 康熙和乾隆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复杂的皇帝。他一生拥有多重角色。探究新知 二、新授: 走进历史,了解一下。 1、学生读课文,谈感想和体会: 论功劳,很难说,康熙稳定了大清的基业,为后世的统治铺平了道路。雍正时,我国在税收上,废除了人头税,可说是利世之举,同时相应的清廉的举措,推动大清继续发展。乾隆在继承前治的基础上,以前期的清正使大清达繁荣。康熙在位六十年,逐步恢复经济,清朝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最富庶的帝国。年轻的康熙帝对“三藩”之乱采取了坚决打击的措施。此次平叛的胜利,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了满清的统一。巩固总结 三、总结:康乾盛世,奠定清王朝的基础。板书设计第32课 康熙与乾隆1、“康乾盛世”的主要表现2、康熙的历史贡献。教后反思三年级下册传统文化导学案15 课 题 第33课 杂诗(其二)课时1课时执教者李 乐导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知道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2、过程与方法:教师范读提示字音、节奏,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导学重难点 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教学准备 课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导入新课 一 、课前导入: 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其中写到: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下面让我们与陶公对饮畅叙。探究新知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三、朗读赏析 1齐读前六句,概述诗歌中的意象及意味 明确:时间在交替,日沦月出。“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这是一个生命无法与之相比的无穷大的宇宙,也是一个象生命一样美丽而飘渺的虚空。“风来”、“夜中两句中两个触觉意象把生命与巨大的空间分离,限定在一个点上房户、枕席;“气变”与“不眠”两句中“易”和“永”在无限的时间运行过程与静止的这一“夕”之间拉开了距离,前者迁化不已,此时已非彼时,后者却因主观情感的悲凄、焦躁而凝定不动,从而凸现了此“夕”对生命的体验与感受。 2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诗中起何作用? 讨论明确: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诗歌的后六句抒发了作者何种感情? 讨论明确:生命是孤独的,不仅“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连生命须臾不可脱离的时间也无情地抛弃了它,自顾自地奔向前方,把人播种在时间田野上的愿望连根拔走。“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人生的好戏还未正式开场,时间的舞台已匆匆撤走了,增加生命密度与质量的愿望也将落空,焉能不“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呢! 时间交替,生命凝止;宇宙无垠,生命孤独;生命的好戏还未上场,时间的舞台已经撤走。这就是杂诗第二首意象的深层结构。 4分析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 。 讨论明确:历来人们对陶渊明诗歌中的悲情很少提及和关注,其实陶诗在平淡冲和的整体风格下,有着太多的有关悲情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四类:1.生死之悲,2.士不遇之悲,3.羁旅、离别之悲,4.孤苦之悲.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陶诗中对悲情采取的委运任化的态度与洒脱的情怀深深地吸引了历代的读者,反而使他们忽略了悲情的存在. 5通读整首诗歌体会独特的艺术构思 讨论明确:陶渊明的诗善于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 6自主朗读探究诗歌的主旨 讨论明确: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巩固总结 四、课外讨论: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人生选择?板书设计第33课 杂诗(其二)1、 作者简介:2、 诗歌中的意象及意味3、 独特的艺术构思 教后反思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