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考前3个月专题复习 专题7 人体的稳态及调节机制 考点23 兴奋的产生、传导及相关实验分析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47091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考前3个月专题复习 专题7 人体的稳态及调节机制 考点23 兴奋的产生、传导及相关实验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生物考前3个月专题复习 专题7 人体的稳态及调节机制 考点23 兴奋的产生、传导及相关实验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生物考前3个月专题复习 专题7 人体的稳态及调节机制 考点23 兴奋的产生、传导及相关实验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点23兴奋的产生、传导及相关实验分析题组一兴奋的产生与传导过程及原理1(2016全国乙,4)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答案B解析神经元可进行有氧呼吸,其中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完成,并产生大量ATP,A正确;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不消耗ATP,B错误;蛋白质的合成均需消耗ATP,C正确;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过程中,将Na排出细胞,同时将K摄入细胞,此过程为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消耗ATP,D正确。2(2013大纲全国,1)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C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答案C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所以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A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即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B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神经递质)的形式单向传递,C错误;神经纤维膜外的电流方向与神经纤维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反,D正确。3(2016全国甲,30)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填“A”“C”或“E”)。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_(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AC通过_这一跨膜运输方式释放到_,再到达突触后膜。(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_。答案(1)C能(2)胞吐突触间隙(3)兴奋解析(1)分析图示可知:在乙酰胆碱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C。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也能作为神经递质。(2)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再通过扩散达到突触后膜。(3)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AC会持续发挥作用,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兴奋。4(地方卷重组)判断与填充:(1)如图1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1、2是反射弧中的两个位点),判断下列相关叙述:若在1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2处膜电位的变化为: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2010江苏,13C)()若在2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则在1处无膜电位变化,其原因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2012山东,25(2)改编)()如图2为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其中ac段一直在发生Na内流,不需要消耗能量(2011浙江,3AB改编)()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其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Cl同时内流(2015江苏,18CD)()在下图中,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若在d处能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则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2014海南,15D)()(2)(2014四川,8节选)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脚。下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图示反射弧中,a是_。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_。当兴奋到达c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_。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_会形成痛觉。此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_。答案传入神经内正外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大脑皮层神经体液调节题组二兴奋的产生、传导相关实验分析5.(经典高考题)如图是神经元网络结构示意简图,图中神经元、都是兴奋性神经元,且这些神经元兴奋时都可以引起下一级神经元或肌细胞的兴奋。和神经细胞一样,肌肉细胞在受到适宜的刺激后,也能引起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图中B处表示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请回答:(1)给神经元一个适宜刺激,在A处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这是因为刺激使神经元兴奋,引起其神经末梢释放的_进入_,随后与突触后膜上的_结合,导致神经元产生兴奋。(2)若给骨骼肌一个适宜刺激,在A处_(能、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原因是_。(3)若在A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在C处_(能、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原因是_。答案(1)神经递质突触间隙特异性受体(2)不能由肌细胞产生的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不能逆向传递(3)能兴奋从A处传到神经元,再传到神经元,故在C处能测得膜电位的变化解析刺激神经元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传导到突触小体,使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经过突触间隙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神经元兴奋。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的传递为单向传递。B处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兴奋的传递也是单向的,刺激骨骼肌时兴奋不能通过神经肌肉接头逆向传递,故在A处不能测到电位变化。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具有双向性,刺激A处,兴奋从A传到神经元,再传到神经元,因此在C处能够测得膜电位的变化。6(2013安徽,30节选)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连接电位计和。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和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如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1)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_。(2)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有波动,电位计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其原因可能有:_;_。答案(1)方法和现象:刺激电位计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观察到电位计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电位计未出现电位波动(2)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突触前膜不能释放递质依纲联想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3点提醒(1)准确识记静息状态和兴奋状态下膜内外的电荷分布。静息状态下,由于K外流,导致外正内负。兴奋状态下,由于Na内流,导致外负内正。(2)理顺兴奋传导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3)运用细胞的整体性原理解释:一个神经元上,若有一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会迅速传至整个神经元细胞,即在该神经元的任何部位均可测到生物电变化。2有关突触的6点归纳提醒(1)常见的突触类型有两种,即轴突细胞体型和轴突树突型,也有不常见的轴突轴突型;还有类似突触的结构,如神经肌肉接点等。(2)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体现的是生物膜的流动性;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密切相关;突触间隙的液体是组织液;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胞吐。(3)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去向有三种:迅速地被酶分解、重吸收到突触小泡、扩散离开突触间隙。有一些药物(如一些止痛药、有机磷农药等)作用的部位就在突触间隙。(4)突触前膜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突触后膜处的信号转变是化学信号电信号。(5)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的本质为糖蛋白。(6)神经递质可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如多巴胺),后者可以使负离子(如Cl)进入突触后膜,从而强化“外正内负”的局面。3神经调节中常考的3种物质运输方式(1)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是K外流、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是Na内流,它们都是从高浓度低浓度,需要通道蛋白,属于协助扩散。(2)静息电位恢复过程中,需要借助钠钾泵逆浓度梯度将Na从膜内泵到膜外,将K从膜外泵入膜内,且需要能量,属于主动运输。(3)神经递质释放的过程属于非跨膜运输中的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4理解电位变化机理并分析下列相关曲线(1)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曲线图a点静息电位,外正内负,此时K通道开放;b点0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开放;bc段动作电位,Na通道继续开放;cd段静息电位恢复;de段静息电位。(2)如图1是将神经电位测量仪的A、B电极均置于膜外,在箭头处施加适宜刺激,测得电位差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ab段兴奋传至A电极时,膜外电位由正电位逐渐变为负电位,而B电极处仍为正电位。bc段兴奋传至AB两电极之间。cd段兴奋传至B电极时,膜外电位由正电位逐渐变为负电位,而A电极处恢复为正电位。5兴奋传导与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分析(1)静息电位:电表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接,另一极与膜内侧连接,如图甲所示,观察到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2)动作电位:电表两极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或内)侧,如图乙和丙所示,给予刺激后,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若电极两处同时兴奋,则电流表指针不偏转,如刺激图乙中的c点。若电极两处先后兴奋,则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如刺激图乙中的a点和图丙中的b点。若两电极只有一处兴奋,则电流表指针发生一次偏转,如刺激图丙中的c点。6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及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实验探究(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探究方法设计:电刺激图中甲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丙处的电位有无变化。结果分析:电刺激甲处A有反应(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探究方法设计:先电刺激图中甲处,测量丙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丙处,测量甲处的电位变化。结果分析:甲、丙都有电位变化双向传递;只有甲处电位有变化单向传递(且传递方向为丙甲)。考向一以文字表述的形式考查兴奋产生与传导机理1(2016海南,19)下列与动物体内K、Na等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NaCl中Na参与血浆渗透压形成而Cl不参与B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K有关C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DNa从红细胞外运入红细胞内的过程属于被动运输答案A解析血浆渗透压与血浆蛋白和无机盐离子浓度有关,A项错误;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K有关;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产生动作电位,Na从红细胞外顺浓度运入红细胞内的过程属于被动运输。思维延伸(1)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Na浓度高于膜外侧()(2)神经纤维受到适宜刺激时,膜内外电位的变化是因为Na和K的内流()(3)神经递质以胞吐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以自由扩散方式通过突触间隙()(4)特定情况下,神经递质也能使某些腺体分泌()(5)“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钠离子内流,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该过程没有体现反馈调节()(6)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必须与特定的分子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考向二通过多种图像考查兴奋的传导与膜电位的变化及相关机理2(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如图是一低等海洋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受到各种刺激,都能引起的反应B在b处给予适宜刺激,引起的反应属于反射C兴奋每传递一次都会导致突触前膜的面积减少D图中有三个神经元,a处兴奋传导的速率大于c处答案D解析不同的感受器有适宜的刺激种类,不能对各种刺激都能发生反应,不同的感受器也有不同的刺激值,刺激强度太弱,不能引起感受器的兴奋,A错误;反射活动需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因此,在b处给予适宜刺激,引起的反应不属于反射,B错误;神经递质在突触小泡中,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时将神经递质经胞吐到突触间隙中,因此兴奋每传递一次都会导致突触前膜的面积增加,C错误;由图可知,图中有三个神经元,四个突触,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速度大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因此a处兴奋传导的速率大于c处,D正确。思维延伸如图为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字母表示神经结构。当手被尖物刺痛时,手缩回来后并产生痛觉。判断下列叙述:(1)图中A为效应器,E为感受器()(2)由图可判定C中兴奋可传至甲()(3)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4)痛觉在图中的甲方框处形成()(5)一般情况下,E中细胞消耗的能量直接来自于葡萄糖()3(神经纤维上膜电位变化机理)如图甲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图乙表示某一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相互转变过程中的离子运输途径,静息电位与途径离子运输有关,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图乙中,途径属于自由扩散,途径属于主动运输B图甲中b区域电位形成是细胞受到刺激后,通过图乙途径的离子运输所致C图甲中b区域电位恢复与图乙途径的离子运输无关D图乙途径的发生只能由电信号引起答案B解析图乙中,表示Na内流,表示K外流,途径属于协助扩散,途径需要载体蛋白、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A错误;图甲中b区域为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是细胞受到刺激后,通过图乙途径的Na内流所致,B正确;图甲中b区域电位恢复与图乙K外流途径的离子运输有关,C错误;图乙途径的发生可能是由电信号引起,也可能是由化学信号(神经递质)引起,D错误。思维延伸判断针对原题图信息的叙述:(1)静息时,由于途径的作用,膜电位分布为内正外负()(2)静息时通过途径运输离子是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3)图甲的b处神经纤维膜对Na的通透性增强()(4)图甲所示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方向可能是abc()(5)甲图ab段膜外局部电流方向是ba()4(动作电位的产生及传导)神经电位的测量装置如图一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阴影表示兴奋区域。用记录仪记录A、B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结果如图二所示。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其他实验条件不变,则测量结果是()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可知,题图显示的是膜内与膜外的电位差,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为负值,说明A端(膜内侧)连电流表的正极,B端(膜外侧)连电流表的负极;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静息时,A、B都表现为正电位,A、B的电位差为0,给以适宜刺激后,兴奋传到A,A处表现为外负内正,B处仍然是外正内负,对于膜外A、B两侧存在电位差,由于电流表正极处是负电位,电流表负极处是正电位,所以A、B两点的电位差是负值;当兴奋传过A后,未达到B之前,A、B两点均为静息状态,两点的电位差为0,当兴奋传至B时,B处表现为外负内正,A处是外正内负,对于膜外A、B两侧存在电位差,由于电流表正极处是正电位,电流表负极处是负电位,所以A、B两点的电位差是正值,兴奋传过B以后,A、B处于静息电位状态,A、B两点的电位差又恢复为0。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反馈调节在神经网络中广泛存在。如图表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闰绍细胞(兴奋时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共同支配肌肉收缩的途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神经细胞及肌肉组成反射弧,其中肌肉和闰绍细胞属于效应器B若在a点给予适宜刺激,在图中其他3点均能测得膜电位变化C闰绍细胞转运和释放神经递质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D图示反馈回路有利于运动神经元对肌肉运动的精准控制答案A解析图中传出神经细胞末梢及肌肉构成效应器,A错误;若在a点给予适宜刺激,兴奋能传到b、c、d三点,这3点均能测得膜电位变化,B正确;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线粒体为神经递质的转运和释放提供能量,C正确;闰绍细胞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肌肉的运动属于反馈调节,有利于运动神经元对肌肉运动的精准控制,D正确。思维延伸如图是闰绍细胞(一种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参与神经调节的过程,判断下列叙述:(1)运动神经元1兴奋时,可通过闰绍细胞抑制自身的活动()(2)闰绍细胞兴奋时会抑制运动神经元2的兴奋性()(3)图示神经元之间的环状联系,是一种负反馈调节()(4)图示中具有3个突触结构()(5)闰绍细胞通过递质使运动神经元1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6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过程中,有时存在一个突触引起的兴奋被后一个突触抑制的现象。如图是突触2抑制突触1兴奋传导的过程,以及突触1和突触2兴奋传导时的电位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突触2中的神经递质作用后的去向包括被突触后膜吸收Bab过程(不包括a点和b点)中,离子通道甲处于开放状态CB处膜电位一直为65 mV,可以确定Gly使后膜上的阳离子通道打开D突触1处产生的局部电流可以双向传导,传到B点的时间比A点长答案B解析突触2中的神经递质合成后储存在突触小泡内,当兴奋抵达时,突触小泡将储存的递质即Gly释放出来,与分布在突触后膜上的Gly受体结合,从而使离子通道开启,导致阴离子内流,从而使兴奋不能传导,起到抑制的作用,A错误;ab段产生动作电位,电位变化的原因是Na内流,说明离子通道甲处于开放状态,B正确;B处膜电位无变化,能确定Gly属于抑制性递质,说明Gly使后膜上的阴离子通道打开,C错误;突触1处产生的局部电流可以双向传导,但由于突触2抑制突触1兴奋传导的过程,所以不能传到B点,D错误。思维延伸(1)某种突触传递兴奋的机制为:当兴奋传至突触小体时,引起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简称NE),在突触间隙中,NE将发生如图所示的结合或摄取。突触前膜和后膜均能摄取NE,但不能说明兴奋可以双向传递()NE是一种神经递质,突触前膜释放NE需要受体()NE作用于突触前膜后抑制NE的释放属于正反馈调节()(2)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图所示。则: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局部麻醉药和氨基丁酸都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动作电位差增大()局部麻醉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考向三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7如图甲所示,在神经纤维上安装两个完全相同的灵敏电表,表1两电极分别在a、b处膜外,表2两电极分别在d处膜的内外侧。在bd的中点c处给予一适宜刺激,相关的电位变化曲线如图乙、图丙所示。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A表1记录得到图乙所示的双向电位变化曲线B图乙点时Na的内流速率比点时更大C图乙曲线处于点时,图丙曲线正处于点D图丙曲线处于点时,图甲a处膜外表现为负电位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表1记录得到图丙所示的双向电位变化曲线,A错误;由图可知,图乙点时Na的内流速率比点时更小,B错误;由图可知,图乙曲线处于点时,图丙曲线正处于点,C正确;图丙曲线处于点时,a、b两点间电位差为0,此时兴奋已传过b点,而还未到达a点,所以图甲a处膜外表现应为正电位,所以D错误。思维延伸图甲为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两个神经元以突触联系,并连有电表(两电极位于Q点位置的膜外和膜内)、(R处和S处电极分别位于膜外和膜内),给予适宜刺激后,电表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则:(1)电位变化对应于PQ兴奋传导过程()(2)电表记录到处电位值时,Q处无K外流()(3)电表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4)若S处电极移至膜外,电表的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5)若S处电极移至膜外,电表的指针将发生一次偏转()考向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对照实验的设计与分析8为了探索治疗机体对某种药物依赖的有效途径,我国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研究。(1)将大鼠置于自身给药箱中(如图)。当大鼠按压非给药杆时指示灯不亮,药泵不给药;按压给药杆时指示灯亮,药泵通过静脉导管向大鼠注射一定量药物。灯亮时,光刺激大鼠视网膜,引起视神经细胞产生_,传至末梢,释放_,作用于突触_上的受体。信息传至视中枢,产生视觉。多次重复训练后,大鼠在光信号与给药之间建立联系。当单位时间内大鼠按压给药杆的次数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被视为对该药物形成依赖。以下将这种大鼠简称D鼠。(2)研究发现,D鼠相关脑区内酶A含量和活性均明显升高。为探讨酶A活性对药物依赖的影响,在两组D鼠相关脑内区注射酶A活性抑制剂或生理盐水后,再分别放入自身给药箱,记录单位时间内两组D鼠_。与对照组相比,若抑制剂组的D鼠_,则表明抑制酶A的活性可以降低D鼠对药物的依赖。(3)研究者设计了一种能与编码酶A的mRNA互补结合的,含22个核苷酸的RNA,它能进入细胞,促进编码酶A的mRNA降解。将这种小RNA用溶剂M溶解后,注射到D鼠相关脑区,引起酶A含量明显下降,D鼠对药物的依赖降低。进行本实验时,要同时进行一个对照处理,将一小段RNA用_(填“生理盐水”或“蒸馏水”或“溶剂M”)溶解,注射到D鼠的相关脑区,这段小RNA的最佳设计为:与实验组使用的小RNA相比,其核苷酸的_(多选,只填序号)。a种类相同b种类不同c数目相同d数目不同 e序列完全相同 f序列完全不同若此对照组D鼠相关脑区内酶A含量无明显变化,则可以证明_等因素对实验组结果无影响。答案(1)神经冲动(兴奋)神经递质后膜(2)按压给药杆的次数按压给药杆次数明显减少(3)溶剂Ma、c、f溶剂M、不能和编码酶A的mRNA形成互补结合的小RNA、给药部位解析(1)当神经细胞受到外界刺激,会产生兴奋,在细胞内以局部电流的方式进行传导,当达到与下一个神经元细胞的连接处(突触小体),会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细胞的兴奋或者抑制。(2)通过对题干材料的分析得知:小鼠对药物的依赖指标是给药的次数或用量,而对其给药又是通过其按压给药杆的次数来决定的,所以其对药物越是依赖则小鼠按压给药杆的次数则越多。若抑制剂组的D鼠按压给药杆的次数小于对照组D鼠按压给药杆的次数,则说明抑制酶A的活性可以降低D鼠对该药物的依赖。(3)实验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在实验中需严格控制单一变量,故将一段“小RNA”与研究者设计的“特定RNA”进行相同处理,都用溶剂M溶解;若探讨对小RNA的设计,则其对照组应是所含的“核苷酸的种类和数目”都应该相同,唯一不同的应该是“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