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教案.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82737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组单元备课主备人:左可富 单元名 称人生感悟单元总课时12课时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选编的5篇课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文言文两则通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识。林清玄的散文桃花心木通过作者与种树人的交谈,借物喻人,说明人的成长应经受生活的考验,学会独立自主。赵丽宏的散文顶碗少年,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手指更是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描写了五根手指 的姿态和“性格”,各有长短,阐明“团结有力量”的道理。单元总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会8个生字,理解每课出现的生词。2、 学会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3、 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4、 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5、 完成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过程与方法:教学本组教材时,先引导学生自学课文,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悟,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发,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单元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课文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单元重点难点一是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单元学情分析本组导语点出了“人生感悟”的专题。由于学生对人生的哲理缺乏实际的生活体验,教学本组教材时,既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悟,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发,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单元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课文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法与学法:教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抓住课文重点句段并联系已有生活经验,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学法:自主、合作学习,联系生活实际和自己的所见所闻,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发。单元课时分配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3课时。第一课文言文两则 2课时第二课匆匆 2课时第三课桃花心木 2课时第四课顶碗少年 1课时第五课手指 1课时口语交际 习作一 3课时回顾 拓展一 1课时主备教师:左可富 单元第一单元总课时2课时第 1 课时课题1、文言文两则 学弈课型精读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能力目标:在自读自悟中获得人生启发。情感目标: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2学情分析: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教学难点: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范读领读、点拨教学学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教具或课件准备1布置学生了解孟子的生平资料。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再次备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教师课件出示课前准备的古语文言警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再把学生自己理解的意思讲一讲,比较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有什么不同?(引出什么是文言文及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课件出示板书:学弈)二、探究新知:1、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2、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谁学下棋?怎么学下棋?学得结果怎么样?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我们一起读一读。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习题)1、在“( )”里写出画横线部分的意思。2、说说下列“之”分别指什么。四、课堂小结:这样一则简短的文言文不仅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更带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其实何止是学弈,不论学什么或做什么,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三心二意只会徒劳无功。1、 读一读出示的古语文言警句,比一比,讲一讲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有什么不同?2、 说一说“专心致志”的意思。3、 理解“学弈”。4、 根据课题质疑。5、 讲讲学文后自悟的道理。6、完成练习,互相指正。三、习题设计1、背诵课文学弈2、预习两小儿辩日四、板书设计文言文两则学奕1、二人学奕 师从奕秋2、一人 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然后成功3、另一人 三心二意、思援弓缴而射之,然后失败总结:条件相同,但结果不同得到道理:学习之理贵在专心。课后反思主备教师:左可富 审核人: 授课时间: 单元第一单元总课时2课时第 2 课时课题1、文言文两则 两小儿辩日课型精读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能力目标:在自读自悟中获得人生启发。情感目标: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1. 教材分析: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2. 学情分析: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教学难点: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范读领读、点拨教学学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教具或课件准备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再次备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1、请生背诵学弈。2、(课件出示课题)板书课题: 两小儿辩日。3、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他们为什么争辩?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二、探究新知:(一)、总结学法,明确目标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读准字词,读通课文(课件出示全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课件出示逐句)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逐句的内容。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厡文,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译文如下: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二)、解疑释惑,体会道理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三、巩固练习: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四、课堂小结:1、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同学们也要像孔子那样谦虚谨慎、实事求是。1、读背学弈2、理解课题,质疑问难。3、明确方法,自主学习。4、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5、释,弄懂词句,理解逐句的内容。6、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7、代口语复述厡文,8、 完成老师提出的四道问题。9、自主完成练习。三、习题设计1、背诵课文。2、联系课文,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2)孰为汝多知乎?四、板书设计两小儿辩日1、起因:两小儿辩斗2、观点相反:一儿 日始出近 日中远,另一儿 日初出远 日中近3、理由:一儿 近大远小另一儿 远凉近热4、结果:孔子不能决总结:善于观察,有理有据课后反思主备教师:左可富 审核人: 授课时间: 单元第一单元总课时2课时第 1 课时课题2、匆匆-朱自请课型精读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 饭碗 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能力目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情感目标: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1、 教材分析:匆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作者朱自清是被誉为“现代散文典范”的大家。文章开篇寄兴于燕去燕来、草木枯荣这些再自然不过的现象,引发出作者本人对时间流逝的思考、对生命价值的求索。全篇文字清隽洗练、思路缜密、情景交融、表达生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内涵的阅读能力,学习作者感悟生活和表达感悟的方法,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学应有效利用课文的有利资源,充分体现单元的学习重点。学情分析: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积累语言。教学难点: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情境教学法、诵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教具或课件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再次备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1、 揭示课题,理解“匆匆”:复习汉乐府民歌长歌行,导入课题,(课件出示课题)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2、学生汇报收集资料,教师(课件出示资料)介绍作者。二、探究新知:(一)、初读课文,感知“时光匆匆”1、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1)、读准字音。(2)、划出中心句。2、反馈检查:(1)、学习生词,指导书写。饭碗 伶伶俐俐 徘徊 赤裸裸头涔涔 泪潸潸 (2)、找出中心句,了解前后呼应的表达方法。(二)、品读感悟,体会“时光匆匆”1、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时光一去不复返”?找出相关的语句深入体会。2、根据学生汇报,顺学而导,品读“时光一去不复返”内容。重点品读以下内容(课件出示内容)(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a)引导学生汇报感受。 (b)学生个性化朗读。 (c)改成小诗,感受课文语言的美。改成的小诗: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d)诵读积累语言。(2)、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a)品读“八千多日子”的无声无息,体会作者比喻运用的巧妙。(b)教师介绍创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1922年3月,当时作者已经24岁。“五四”运动时,朱自清为光明和新时代的到来而欢呼。“五四”高潮过后,由于旧的东西没有摧跨,新的社会蓝图又不清晰,朱自清很想为国家作出贡献,但是他找不到方向,没有目标,于是陷入了思想苦闷中,徘徊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在犹豫、徘徊中,眼看宝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流逝,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感人的散文。(3)、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朱自清的“八千多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呢?边读边想,感触深的地方,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a)学生汇报。相关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b)学习表达方法。引导从“伶伶俐俐”、“过去”、“跨过”、“飞去”、“溜走”、 “闪过”等词语中体会时光来去轻悄匆忙,在稍纵即逝间就过去了,速度越来越快。 (c)理解“八千多日子”来去匆匆。引导从“洗手”、“吃饭”、“凝然”、“躺在床上”、“叹息”体会朱自清日子的流逝,来去匆匆。 (d)仿说。引导学生联想时光还会怎么样匆匆流逝,运用课文的表达方法仿说。课件: 的时候,日子从 ; 的时候,日子从 ; 的时候,日子从 。(e)、体会情感,指导朗读。用导读引导学生反复体会,体会情感,提升朗读。三、巩固练习:在括里写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1、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2、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 )3、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四、课堂小结:朱自清先生告诉我们:时间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你我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溜走的,可见他有多么珍惜时间,我们要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1、 汇报课前收集的资料。2、学习生词,书写。3、读课文找出中心句,了解前后呼应的表达方法。4、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时光一去不复返”?找出相关的语句深入体会。5、 汇报感受,个性化朗读。6、品读“八千多日子”的无声无息,体会作者比喻运用的巧妙。7、 理解“八千多日子”来去匆匆。8、 学生汇报。9、 根据出示课件运用课文的表达方法仿说。10、完成练习。三、习题设计1、背诵课文,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2、预习桃花心木。四、板书设计2、匆匆朱自清时间一去不复返珍惜课后反思主备教师:左可富 审核人: 授课时间: 单元第一单元总课时2课时第 2 课时课题2、匆匆-朱自清课型精读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能力目标:1、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2、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3、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情感目标:1、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2、在阅读中感悟作者的美好心灵,认识时光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从而更珍惜时光,珍惜生命。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1、 教材分析:匆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作者朱自清是被誉为“现代散文典范”的大家。文章开篇寄兴于燕去燕来、草木枯荣这些再自然不过的现象,引发出作者本人对时间流逝的思考、对生命价值的求索。全篇文字清隽洗练、思路缜密、情景交融、表达生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内涵的阅读能力,学习作者感悟生活和表达感悟的方法,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学情分析: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1. 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理解作者具体描写“日子匆匆过去”的句子,从中懂得时间的宝贵。教学难点:1.由于时空跨越较大,人们的语言习惯不同,要把句子读通顺。2.让学生在读中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语言的美,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赏析法,引导值疑法。教具或课件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再次备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品读感悟,体会时光匆匆感受对生命的追问:精读第四、五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2.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3.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4.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相关资料: 朱自清,现代著名作家和学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进行了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1923年发表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他的作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二 、探究新知:(一)、诵读积累,领悟时光匆匆师:文章写了什么匆匆呢?请学生拿起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小黑板出示)1.作者是如何描写时间这一无形的东西呢?2.面对流逝的时间,作者有怎样的感受呢?3.匆匆流逝的仅仅是时光吗?是什么?(二)、读课文,合作学习,集体思考1、指名大声读第一自然段。(1)师: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能让我们一下子就喜欢这个开头,好吗?(2)你喜欢这样的开头吗?为什么?喜欢哪些句子?(说说你的理由)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生朗读、跟着读)(3)齐读:让我们带着无奈和留恋之情,一起朗读第一段?(板书:时间一去不复返)2、(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1)齐读,再让学生把你喜欢的句子画起来,再说说为什么喜欢?“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八千多日子大概多少年有多长时间?会算吗?那你来到这个世界有多少日子了?为什么用“八千多日子”?(2)出示句子:“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们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地算着,24年的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真让我大吃一惊。”师:如果把这一段改成这样写好不好?说说你的看法(3)比较:24年八千多日子(作者以日来计算,让人感到溜走的日子实在是太多了)作者没有用大吃一惊,而是用:头冒冷汗,眼睛流泪(“头涔涔”“泪潸潸”)来具体写时间流失之快的震惊的表现师:抒发了朱自清怎样的感情?(对时间无声无息溜走的无限感慨)。(课件出示图)让学生分析一天溜逝的日子。3、精读第三自然段(课件出示重点句子)进行分析。(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具体写出了时间是怎样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的,让我们一起来看这一段,谁愿意读这一自然段?愿意读的同学就站起来读,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朱自清认为哪些时间是匆匆过去的?请你把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划出来。“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2)问:作者怎样具体描述日子的去来匆匆?用笔划出有关词语,分4人组谈感受。抽生答后板书:溜、跨、飞、闪(匆匆)(3)想不想再读?配乐齐读。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的伤感。(4)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你认为这些句子写得好吗?愿意再读读吗?请你们放声读,看能不能把它背下来。(5)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作者认为时间是浪费在做哪些事上?生回答: ( 的时候,从 过去 。)(6)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朱自清先生告诉我们:时间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你我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溜走的。像以上所说的洗手、吃饭、睡觉的时间是必要的 , 可朱自清却认为这些时间是浪费了 , 可见他有多么珍惜时间。 是呀,作者为时光匆匆而逝感到痛苦,并发出不甘虚度此生的呐喊。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许多时间白白地浪费了,比如:在 的时候,从 过去 。 能仿照这样的写法说几句吗?能写上几句吗?让学生在本子上试写,然后全班交流。让学生仿照(在 的时候,从 过去 。)的结构说出几句话4、默读第四自然段(1)“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你觉得这句话该怎样读?能读读吗?(抽生读)评价,谁能读得更好?你是怎样理解“如轻烟”、“如薄雾”?又是怎样理解这个句子的?(2)“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抽小组读然后问,这句话什么意思?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具体地写出了日子是怎样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他甘心这样度过每一天吗?抽生答。小结:是呀,时间这么宝贵,我们真不应该让它白白浪费,所以作者再次提醒我们珍惜时间。板:珍惜5、示范读第五段。(1)学生提问质疑师:这一段写得美吗,美在哪?你觉得那句话深奥不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是23岁,他留下了这么优美的篇章,11、12年后你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吗?每个人都应该留下痕迹。再读这句话,作者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珍惜时间)没别的意思吗?(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生价值的感悟),带着这种感悟读这句话:“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者又一次强调地提出了这个问题,你觉得文中回答了吗?你又是怎样理解的?生答后小结:同学们,你们愿意白白走这一糟吗?我们能让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闲聊中,在嬉闹中消磨打发掉吗?学到这里,大家一定对时间有了许多新的感悟,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悟走进文本,选择你喜欢的部分用自己的方式尽情地去读吧!三、巩固练习:1、(课件出示)课后阅读链接明日歌让学生初步了解文中内容。2、推荐阅读:朱自清荷塘月色背影和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并就其中最有感触的一篇写出读后感。四、课堂小结:学了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珍惜时间、珍惜生命)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一起来朗读课文。1、 默读第四自然段,试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谈伟人名人的事例。2、根据老师出示的资料谈感受。3、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小黑板出示)的问题。4、 分组完成小黑板上的思考题。5、 小组长汇报。6、 读第一自然段,喜欢哪些句子?(说说你的理由)把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7、 齐读第二自然段,把喜欢的句子画起来,再说说为什么喜欢?8、 谈谈老师改写第二自然段的看法。9、 根据课件出示图,分析一天溜逝的日子。10、 精读第三自然段,根据课件出示的重点句子借助词语手册试着进行分析。11、 用笔划出具体描述日子的去来匆匆的有关词语。12、配乐齐读。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的伤感。13、默读第四自然段。理解老师出示的句子。14、提问质疑,解疑。15、完成练习。三、习题设计拓展练习(课件出示)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让学生读读背背。四、板书设计2、匆匆 朱自清 时间一去不复返 珍惜过去 (惋惜、感慨)匆匆 溜、跨、飞、闪 未来 (追求、向往)课后反思主备教师:左可富 审核人: 授课时间: 单元第一单元总课时2课时第 1 课时课题3、桃 花 心 木林清玄课型精读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2、理解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知道种桃花心木苗的人为什么不按规律种树,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3、了解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力目标:抓住文中种树人的奇怪行为,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感受奇怪并探究种树人怪异的行为中,逐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懂得了生活中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应该经得起生活的考验,自觉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桃花心木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文章写了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这篇散文文质兼美、隽永耐读。借种树喻育人,道理深入浅出。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文章还采用悬疑法,以作者眼中种树人种种奇怪的行为为线索,层层设疑,引起读者的好奇,引人入胜,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2、学情分析: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1学会本单元6个生字,掌握“枯萎”“汲水”“依赖”“一旦”“一番”“锻炼”“优雅”“勃勃生机”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抓住重点句段,感悟这是一个怎样的种树人,并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教学难点:抓住重点句段,感悟这是一个怎样的种树人,并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教学手段: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教具或课件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再次备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教师课件出示)桃花心木的有关图片,这是什么植物?让学生交流搜集的关于桃花心木的资料,加强对桃花心木的了解。(桃花心木:一种常绿乔木,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树高可达20多米;它的木材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色泽美丽,能抗虫咬,适合制作车、船、家具,用作绿化环境也非常好,它的种子榨出的油还能供工业使用。)师:你了解本文作者林清玄吗? 林清玄1953年生。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台湾高雄人,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1973年开始散文创作。他认为所有的艺术文化都应该和生活结合才有真正的意义。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师:的确,林清玄的散文总是让人在平凡的小事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章。(板书:桃花心木)3.作者以“桃花心木”为题,你们猜他会写些什么?二、探究新知:(一)熟读课文,学习生字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2.检查读文情况,同学互相正音。3.(课件出示生字、词)让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同学之间交流不理解的词意。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的生字的。4.练习把课文读熟。(二)整体感知,初步感悟1.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边读课文边思考,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上标记。3.小组交流反馈自学成果,合作解答疑难问题。(课件出示答案)(三)通读课文、理清顺序。全文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介绍桃花心木这种树木。 第二段(314自然段):“我”从种树人那里得知做人的道理。 第三段(1516自然段):桃花心木茁壮成长。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1、我能积累。2、根据句子的意思写词语。(1)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2)形容言辞诚恳,情谊深长。( )(3)形容猛烈的风雨。(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本课的生字,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的顺序。林清玄的散文总是让人在平凡的小事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下节课我们继续去感受文中蕴含的道理。1、交流搜集的关于桃花心木的资料,加强对桃花心木的了解。2、了解作者。3、作者以“桃花心木”为题,猜他会写些什么?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同学之间交流不理解的词意。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的生字的。5、读文试着回答课件中的问题。6、 小组合作解答疑难问题。7、通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8、完成练习。三、习题设计1、抄写生字词。2、摘抄文中对自己有所启发的语句。四、板书设计全文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介绍桃花心木这种树木。 第二段(314自然段):“我”从种树人那里得知做人的道理。 第三段(1516自然段):桃花心木茁壮成长。课后反思主备教师:左可富 审核人: 授课时间: 单元第一单元总课时2课时第 2 课时课题3、桃花心木课型精读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知道种桃花心木苗的人为什么不按规律种树,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能力目标:抓住文中种树人的奇怪行为,感受奇怪并探究种树人怪异的行为中,逐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懂得了生活中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应该经得起生活的考验,自觉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1、 教材分析:桃花心木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文章写了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这篇散文文质兼美、隽永耐读。借种树喻育人,道理深入浅出。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文章还采用悬疑法,以作者眼中种树人种种奇怪的行为为线索,层层设疑,引起读者的好奇,引人入胜,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2、 学情分析: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重点从“从从容容”一词,感悟这是一个怎样的种树人,并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教学难点: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引起兴趣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教具或课件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再次备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课前回顾,复习导入。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请同学们回忆种树人是怎样种桃花心木的?为此,作者感到莫名其妙,就去问种树人,种树人是怎样回答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看一看。二、探究新知:(一)研读课文,启迪发现1、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时,你有什么发现?1、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时,你有什么发现?2、学生自由回答(课件出示正确答案)师:种树人的话都明白了吗?师:现在找一个同学做本文的作者了,你们就是种树人,我可是有几个问题要问你们,你们能给我以满意的答复吗?回答我的问题可不许看书,老师建议你们再读一读种树人的话,最好能记住。生读种树人的话。师:我说你这个种树人可真是的,既不按时给树苗浇水,又不浇一定量的水,瞧,树苗都枯萎了,后悔吧? 生:不后悔。我之所以不不按时给树苗浇水,不浇一定量的水,是要让它们自己学会在土里找水源,自己会找水源的,才能长成百年的大树,自己不会找水源的,枯萎了也没什么可后悔的。师:我问你,如果按时给树苗浇水,浇一定量的水,结果会怎么样?生: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底,一旦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可以存活的,遇到狂风暴雨,也是一吹就倒了。师:噢,我明白了,开始我还以为你很懒呢,原来不是啊!(二)问题讨论师:那么,你认为种树人的种树方法是否非常合理呢?请大家小组讨论。(三)研读课文,感悟哲理。1、联系上下文理解种树人的话(1)感悟用心。(课件出示)(2)换位体验。(课件出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师:假如你就是这“桃花心木”中的一棵,把你想对育苗人说的话写下来师:齐读这段饱含哲理又充满激情的文字。师:这里的“不确定”与前面的“不确定”有什么不同?(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师:这句话多么具有哲理,生活中的哪些事例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可以从正反两面说。)所以我们要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师:“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学会了自己寻找水源、适应环境,自主的生长,这证实了种树人说得话是正确的。同时文章借种桃花心木来说明了一个做人的道理。)(3)借树喻人,感悟生活。(课件出示)(4)让分角色朗读课文。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要求)小练笔。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种桃花心木苗的人为什么不按规律种树的道理,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懂得了生活中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应该经得起生活的考验,自觉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1、回忆种树人是怎样种桃花心木的?2、研读课文,回答老师的两个问题。(指名回答)3、小组讨论,种树人的种树方法是否非常合理呢?4、理解课件中出示的种树人的话,再换位体验。5、分角色朗读课文。6、完成练习。三、习题设计收集林清玄的作品读一读。四、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成才不确定独立自主人成人 (借物喻人)课后反思主备教师:左可富 审核人: 授课时间: 单元第一单元总课时1课时第 1 课时课题4*、顶 碗 少 年课型阅读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能力目标:抓住描写顶碗少年动作、深情,观众的反应、碗的拟人化描写来体会少年不言放弃,勇敢面对挫折的精神。情感目标:勇敢面对挫折,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1、 教材分析:本篇课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情节简单而又一波三折,十分吸引学生;文章表述层次清楚,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作者对人物神态,动作和外貌的描写生动细腻,适于学生学习写人文章的方法,并作语言的积累。文章语句优美,适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2、 学情分析:教学重点及难点1、 教学重点: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2、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引导,点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自主学习,充分阅读,透过人物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大胆交流自己读文章的体会。教具或课件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再次备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1、.教师谈话:学习第三课桃花心木,我们知道林清玄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悟出了人的成长的道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从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今天,就让我们去看一场杂技表演,去认识一位顶碗少年。2(课件出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学生读“连接语”,看看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这篇课文?(一、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二、说说自己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4、教师导读: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同学们按要求自读课文,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记录下来,小组内讨论。二、探究新知:(一)、学生自读,初步感知课文1、把课文读通顺,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字词。(课件出示重点字词检查自学情况)2、按以上要求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二)、学生品读,感悟哲理1、小组讨论: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出示文字课件引导学生主要抓住“少年、观众、碗”具体描写去体会。)2、学生自由谈。作者看到的是一场惊心动魄、难度很大的杂技表演。第一次表演:(1)“在轻松幽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顶着高高的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你还体会到什么?(少年表演的柔美动作,技艺高超。)请大家用称赞的语气同桌一起读一读。(2)“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摞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这时,观众的反应怎样?少年呢?(观众惊呆,少年没有慌乱)(3)“台上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从“微笑”、“不失风度”可以看出什么?(板书:镇定、充满信心)引导学生想象:这时少年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怎么会这样?平时训练都没问题,不用紧张,这次肯定成功,别怕。)请你们带着镇定的语气读一读。(4)教师小结:顶碗少年虽然技艺高超,但意外还是发生了,这的确是一场难度很大的杂技表演啊!第二次表演:(5)“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紧张不安的观众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 “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四人小组朗读,体会少年的镇定自如。)(6)“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从“呆呆地”、“汗珠”、“不知所措”可以看出少年怎样?(板书:沮丧、信心顿失)(7)“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眼看身体已经转过来了,几个性急的外国观众忍不住拍响了巴掌。”“场子里一片喧哗。”“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观众在场的反应让你体会到什么?(少年的杂技表演惊心动魄)引导学生想象:少年第二次表演又失败了,“场子里一片喧哗。”人们在喧哗什么?当时的少年会想些什么?(8)教师小结:少年两次表演都失败了,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难度极大的杂技表演啊!再次失败的少年会被吓倒吗?2、作者看到的是一场体现老者对少年的宽容和关爱的杂技表演。第三次表演:(1)“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