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前方教案 苏教版必修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21501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前方教案 苏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前方教案 苏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前方教案 苏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前方课题: 前方 (1课时) 【教学目标】1、认知:了解摄影散文这一新文体的特点2、能力: 理清文章思路,能批注重点语句,把握立意上的反弹琵琶的写法3、情感: 体会文中的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坚定追求理想的信念学习重点1、联系语境体味“路”“家”“远方”的含义2、体会文中的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学习难点1、准确把握“家”精神家园的含义2、把握立意上的反弹琵琶的写法3、学会批注,养成做批注的习惯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摄影散文1、引导学生观察正文开始前的照片,畅谈感受与理解问题提示:这是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的名叫前方的照片,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想想照片中的人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从人物的表情看他在想什么?见过这样的带照片的散文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表达的手段也在发展变化,过去,传媒是非常单调的,现在,人们不仅有文字印刷,还有围绕图像、声音创造出的广播、摄影、电影、电视、电脑、互联网,而且,这些传媒手段又不断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综合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样式,如广播剧、电视散文、电视电影等等摄影散文也是其中的一种 由此导入新课摄影散文前方(板书课题前方)2、摄影散文简介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它是由摄影和散文构成的它兼具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的特点。3、作者简介先让学生介绍,然后教师补充必要的文学常识 曹文轩,生于1954年,江苏盐城人,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20年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作家、学者作品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等。二、文本研习(一)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划出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初步感知文章内容。1、教师提示 :关键句指中心句、首括句、总结句等。2、学生自读课文,划出关键语句及难以理解的句子,在对话栏批注感受深刻的句子。3、小组内交流自读情况(二)演习文本,班内交流1、找出第一段的中心句。“他们正在路上”。2、 从全文内容看,全文的中心句是那一句?“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这是文章的文眼。3、这是否和人们的乡土情结相悖?这是否有悖于人之常情?试结合全文内容,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先进行小组内交流,然后小组代表发言。(1)教师精讲、点拨: 本文从反面立意,说的是离家,有反弹琵琶的味道,但是这并非有悖常理,作者从反面落笔,谈归结的仍然是对家的追寻:“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只是这里的家不仅仅是现实的生养之地,更是精神的寄托。(2)拓展训练:反弹琵琶精讲这种新奇的打破思维定势,从相反的方向去思索、分析,以求得新的判断与认识的写法,便是“反弹琵琶法”,它往往会使文章独辟蹊径,别有洞天。学以致用看一看下面的一些观点,你能不能反弹琵琶?任选一句,说出你的新观点,要阐释理由。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4、读第38节,看文章如何围绕中心句展开叙述的?抓住每段的关键句,分类组合分条回答。第三节:人类祖先在没有“家的意识和家的形式之前”就在无休止地迁徙。第四节:写人类有了家后远行的欲望没有寂灭。第五、六、七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一是外面世界的诱惑要求学生想一句歌词,来表达文中“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的意思。( 例如把“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的顺序颠倒一下即可)二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三是“对前方的幻想”,即理想的诱惑,点出了“前方”,前方在这儿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理想的召唤。以上谈的是人的离家行为以下转入对人生的思考。(三)重点语句、疑难语句探讨1、方法点拨:对于重点词句、疑难语句的含义的准确把握,应结合语境,即全文的立意,作者的感情倾向,语句所在段落以及前后段落内容的叙述,这些内容可以帮你找到问题的答案。2、结合语境,联系现实,质疑讨论过程设计为先由学生质疑或教师提出问题,然后指导、组织学生探究、交流。(1)“路”“家”“旅途”“前方”等词语的含义的理解。找到文中的相关语句:第九段中“路连着家与远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方流浪”“是命运把人抛在了路上”“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这些句子中的“路”“家”“前方”等有的是本义,有的是具体语境中的特殊含义简言之,凡与“命运”、“内心”有关的词都具有语境义。“无家可归”的“家”指心灵家园,精神的归宿,理想的皈依之所“漫无尽头的路上”与“通往前方的路”中的“路”指人生之路“前方”指未经历的人生第10段中的“旅途”也是如此。(2)读文中举的例子后,再结合现实谈谈对“无家可归”的理解。例如现实中的人们生活贫困的时候,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艰苦奋斗,以苦为乐,生活充实一旦生活富裕奔小康,忽然感到生活没有了奔头,不知何处是归程,心中茫然而惶然有了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其实这是人类精神和理想无所皈依的现实状况,一种灵魂的空虚感和焦虑感。这种信仰危机在学生亦有,如“星座占卜”。 从这个层面上,文章用“无家可归”其实揭示的是人类精神状况中的三重悲剧:一、人在“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二、“人无法还家”;三、“即便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作者由离家想到人类的精神境遇,充满了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3)“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的含义人生旅途之所以是一场苦旅,是因为理想难以实现,精神难有归宿人在外流浪,总在惦念家园,可回到家,却发现这不是自己理想中的那个家揭示了人精神无处寄托的悲剧。(4)“即便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这句话的含义。是指人们找不到精神的归宿,找不到精神的栖身之所就如佛家所说“只有房子没有家”,这是一种近乎宗教般的皈依感。三、拓展探究1、读完全文后请同学们回答最后一段的问题:“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如果这些人们没有精神的追求,没有精神的皈依之所,那么前方就是“旷野”,即便是前方是生他养他的家,也永远是“旷野!2、文章读到这,我们忽然发现作品由开始的轰轰烈烈,转入到深沉、厚重的悲悯之中作家为什么要向我们揭示人生悲剧性实质?是不是要我们视人生为畏途,放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呢?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恰恰相反,人们正是有了追求、有了理想,才不空虚,才不茫然、惶然,才有有家的感觉,而这正是人类进步、发展、壮大的前提人有痛苦并不可怕,关键是不要放弃追求,这才是人生的崇高之处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宙斯罚他一次次把滚落山下的巨石推上山顶,西西弗斯在这日复一日的悲壮宿命中获得挑战荒谬、战胜庸常的成就感也正为此崇高屈原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也要为人们送去祝福”,文天祥鞠躬尽瘁,死而不已,化作厉鬼也要与敌人抗争四、 课堂小结作者以悲悯的眼光,赋予家以人文内涵,家不仅是生我养我之地,更是我们的精神寄托,同学们为了精神的故乡,让我们一起向快乐出发,奔向前方!五、布置作业 备注(教师二次备课栏及学生笔记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