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课件: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1821261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700.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课件: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2012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课件: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2012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课件: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试大纲表述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能力层级为E级。本知识点主要讲解鉴赏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考查包括广狭两种,而以广义技巧考查盛行。所谓广义的表达技巧,包括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行文结构等方面的内容。所谓狭义的表达技巧,主要指具体的表现手法。,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行文结构等。一、抒情手法抒情手法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移情于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发了女词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一味投降、偏安江南的懦弱行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文天祥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诗书万户侯”,直抒胸臆,将自己渴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意愿表达出来。李益的江南曲“嫁与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将闺中妇女那由热切盼望至深切失望直到怨恨的心路历程表露出来。,阅读下面宋词,完成题目。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黄机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注:黄机,南宋爱国诗人。下片采用什么抒情方式?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解析下片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我们一时难以理解,但若知道作者是南宋的一名爱国诗人,再结合最后三句,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答案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心系国事而又报国无门的忧愤之情。全词之中,江山易帜、国运不昌之恨同英雄报国无门、功名难就之悲互相凝结,表现了沉重的民族忧患和人生悲剧意识。,即景抒情是指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场景油然而生感慨。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人听到折柳曲的笛声,不禁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诗人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忆江南中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表达出诗人对江南水乡魂牵梦绕般的深情。如梦令中李清照对春光的留恋惜别之情,正是借助于海棠花一夜之间已是“绿肥红瘦”的景象来抒发的。,寓情于景(移情于景)就是把感情融入或转移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同样是枫叶,在送别人崔莺莺的眼中,被理解为由离人的血泪染成的;在诗人杜牧的笔下它又胜过充满生机的火红的二月花。再如“千里暮烟愁不尽,一川秋草恨无穷”(晚唐张泌边上),“暮烟”、“秋草”是没有感情的,所谓“愁”“恨”是诗人感情转移到了所写景物上。“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废池乔木”是没有感情的,是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转移到了所写景物之上。,“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手法。(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例如:张可久的词:“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地统一起来。情景交融涵盖了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手法。,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如虞世南的蝉:“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蝉的形象表达了对高尚品格的赞赏。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表面上咏物,实际上言志。这首诗借咏梅花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品格。,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谒荆公不遇(宋)方惟深春江渺渺抱樯流,烟草茸茸一片愁。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注荆公:指王安石。这是一首访人不遇之作。访人不遇,必然使人失望怅惘,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心情的?答:_,答案全诗融情入景,借景抒情,通过春江、归帆、烟草、柳花、春旗、落日等意象或渲染或反衬出作者悠长不尽的怅惘之情。,二、修辞手法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说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例如:“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秦观鹊桥仙),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及行为,或者赋予甲事物以乙事物的行为动作,从而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例如:“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加点四字通过比拟把春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灵性,饶有情趣。,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例如:“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衣冠”代指晋代士族,即名门望族,因为他们以戴高高的帽子、穿宽大的衣服招摇过市而显耀自己的身份。,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如:“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苏轼行香子),夸张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更强烈、更鲜明,更能感染读者。例如:“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少女以五件不可能出现的事为誓,表达了对爱情的热烈坚贞和无所顾忌的追求,人物形象鲜明。,古代诗人在创作时经常通过对比来表明自己对事物、对世事的喜恶或憎悯。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富豪之家酒香肉味飘出深宅大院,而外边却饿殍塞道,对比何等鲜明,反映了当时贫富对立的社会现实。,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浑圆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例如:“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南朝乐府西洲曲)“莲子”谐音双关,指“怜子”,“爱你”之意。,“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就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既是秦时明月秦时关,又是汉时明月汉时关,也是今时明月今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的悲剧。,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阿鲁威双调蟾宫曲),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如:“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2009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_答案借代、反问。,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南王琪江南岸,云树半阴晴。帆去帆来天亦老,潮生潮落日还沉。南北离别心。兴废事,千古一沾襟。山下孤烟渔市远,柳边疏雨酒家深。行客莫登临。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答:_,答案:对偶与拟人。“帆去帆来”对“潮生潮落”,“天亦老”对“日还沉”,运用对偶手法使句式整齐,更加符合格律要求;同时,“天亦老”一语将人的特性加诸上天,兼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三、描写手法烘托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烘托包括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了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米芾的望海楼:“云间铁瓮近青天,飘渺飞楼百尺连。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临近青天,这样就烘托望海楼的高峻。,反衬可使形象更鲜明、效果更强烈。尤为古往今来的艺术家们所青睐。如李煜望江南:“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把满腔真情诉之于词,以梦写现实,以梦的美好反衬现实的残酷,二者是“天上人间”的差别。再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里“僧敲月下门”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2007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只选第1小题)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注释堵:座。削碎中原路:形容雄鹰掠地飞过。轩举:意气飞扬。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答:_,解析词借鹰抒壮怀,言其欲像鹰搏击狐兔一样,消除恶人、小人,声色俱厉;可见作者在郁闷中迸发之愤慨。词大概作于作者旅寓河南期间。首句“寒山几堵”写出山高,“风低”句写鹰在广阔平原上迅疾低飞。“削碎”犹“划破”。“秋空”句写出天的空旷、澄碧,“醉袒”句,写出酒醉想起鹰逐兽的地方。词的上片运用衬托手法,借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来衬托鹰的威猛、雄健。词的下片,“男儿”句写出自己有才能却没有机会与别人比高低。后四句表明自己老当益壮,像雄鹰那样,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答案主要运用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等也算对),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动静结合,相辅相成。前者属于烘托手法,如王籍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后者如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月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施肩召注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注施肩吾,字希圣,北宋道士。自号华阳子,生卒年不详。少年习佛,博学经史,工词章,后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山高幽静的特点,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_,答案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高;本诗第二句写手攀松桂在浮云中行走,侧面表现了四明山山高的特点;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幽静;本诗三、四句写在“无人境”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一声箫鸣,反衬出山的幽静。,文艺作品在写到较为复杂的事情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实”是指图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所谓实,就是正面写,直接写,写眼前所见所闻;所谓虚,就是侧面写,间接写,写想象中的,写所感。虚实相间,相辅相成,就能避免方法上的刻板平直,更能准确传情达意。,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前三句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以银河比喻庐山瀑布,为虚写。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昭君怨咏荷上雨杨万里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从词的下阕来看,作者写的是庭院荷池上的雨,但上阕却写午梦西湖。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分别运用什么手法来咏荷上雨的?答:_,解析词的上阕和下阕各是一个角度,上阕用的是梦幻的手法,也是虚写的手法,实际上就是想象;下阕是实写,实写时运用了比喻手法。答案作者先用梦幻(或虚写或想象)的手法,写梦中雨打船篷声,惊醒才知是急雨打庭院池中的荷叶的声音,突出雨之急之大;然后用比喻(或实写)的手法写雨珠的形、色像真珠那样圆、那样白,它们随着荷叶的颤动而忽聚忽散,最后聚在叶心,就像一窝泛清波的水银,突出荷上雨之美。,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例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又如赵师秀的约客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中的“微雨”、“暮钟”、“漠漠”、“冥冥”、“浦树含滋”都是在渲染一种离别时的伤感的气氛。,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例如,聂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全诗以小见大,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江上看山苏辙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本诗是如何描写山之美景的?_,答案采用了层层渲染铺垫的写法。这首诗描写的中心是“江上看山的美景”,诗人运用了比喻手法,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从不同角度铺叙“美景”:“赤如赭”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对美景叹为观止,尾句诗人才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浓秀?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四、其它手法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雍陶题君山中:“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诗人巧用典故,把倒映湖中的君山比作舜的妃子梳洗时青黛色的螺髻,形象生动而又贴切。用典在增强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才能透过典故的本意进而理解用典后所表达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点化前人语句。点化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如孟子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的句子,为杜甫所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引用历史典故。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引用典故来形容李凭弹箜篌之妙,增强了诗词的艺术表现力。,反用历史典故。点化和引用历史故事,都是正用其意,反用历史典故,则是反其意而用之。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召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的诗贾生中,“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反用汉文帝接见贾谊的故事,讽刺了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比如,梅花象征坚贞,兰花象征高洁,牡丹象征富贵,竹子象征气节,红豆象征相思,浮云象征游子,秋扇象征弃妇,子规象征悲愁。,“比”就是打比方,即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就是朱熹所说的“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达,容易穷尽。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让读者不知不觉地从形象中觉到感染,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比如卫风氓,诗中以桑树起兴,从女主人公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朱熹诗集传)。,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是行文结构方法之一,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或褒扬,而后透露出自己的真实意图。欲扬先抑如赵希璐次萧冰崖梅花韵:“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诗中三、四句忽发奇想,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谁会冲风踏雪顾及梅花呢?然而,牡丹毕竟不会开在梅花之前。诗人欲扬先抑,只有冰清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才能受到人们的青睐。,欲抑先扬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包含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从全诗所表达的意思来看,前几句围绕“求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而结尾却陡然下落,点明“求贤”的真正用意,可谓“抬得高,摔得响”。因此,可以说,欲抑先扬的手法,使对孝文帝(对象)只知自己心无百姓的贬抑(情理)更为有力,加大了讽刺的力量。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以小见大,言微旨远。往往以眼前景物反映重大内容。如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写昔日人来人往的朱雀桥,今天荒凉冷落了。“野草花”往往象征衰败,“野”字增添了荒凉景象。“乌衣巷口夕阳斜”,夕阳西下,再点上一“斜”字,何此惨淡?“旧时王谢堂前燕”,把“燕子”想象成历史的见证人,似乎信手拈来,却足以使人想起乌衣巷昔日的繁荣。“飞入寻常百姓家”,“寻常”突出了今日与往日之不同,寄托着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全诗落笔于眼前的“野草花”、“夕阳”、“堂前燕”等细小景物,却反映了一个深刻的主旨;封建权贵势倾一时,终究逃不脱衰亡的命运。,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古代封建社会中许多有识之士,大都博古通今,对现实有较为深刻的体察,而他们大多数又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感到生不逢时。生活在那个时期,心中积郁不满,但又不可明说,特别是揭露时弊、指斥朝政更是不便明说,于是他们往往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去寻求载体,以便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曲。例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实际上是李清照巧借项羽垓下战败、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赞颂他那生为人杰、死为鬼雄的豪侠气概,用他“无颜见江东父老”而不肯过江东来辛辣地嘲讽畏惧、怯弱、苟安江南的南宋投降派。,借古讽今之诗,乃是借鉴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方面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社会某方面的鉴戒。借古是为了讽今。观今鉴古,两相对照,或颂古非今,或贬古刺今,以表达诗的题旨。理解鉴赏这类诗词,必须时刻结合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时的心境和心态。,正面描写是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侧面烘托是用对其他事物的描绘来烘托所要着力表现的对象,从而使这一对象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这种方法也叫侧面描写,它往往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在正面描写的基础上加以运用。它的好处就在于能调动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对所要表现的主体事物进行再创造。例如,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有一段对秦罗敷美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一段即用侧面烘托之法。,诗歌创作中的一种艺术构思技巧。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角度着笔,而从对方角度入手,进行悬想揣测,从而曲折达意,收到委婉旁衬的艺术效果。杜甫的月夜运用的正是这一技巧。安史之乱,杜甫妻离子散,自己身在长安,妻儿却远处鄜州,两地阻隔,生死莫测,牵肠挂肚,何时相逢,诗人的内心情感激荡,如波汹涛卷;但在表达这种情感时,他却从对面落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此诗的构思,正应了前人的评论“忌直贵曲”。另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也都运用了这种笔法。,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像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细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古诗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中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补写,生动地写出诗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透露出浓浓的乡思之情。,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所谓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宿云梦馆欧阳修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并结合一、二两句诗作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这是诗人思念妻子之作。欧阳修曾坐“朋党”之罪出放外任,本诗是诗人外放时途经云梦驿馆时所作。“北雁来时岁欲昏”,是写季候、时节,也暗点思归之情。“北雁”南来,是写眼前景,但古人有鸿雁传书之说,所以下句接以“私书”,表示接到了妻子的信,一语双关。“岁欲昏”即岁月将暮之意。岁暮正是家人团圆的时节,而诗人不但不能与家人团圆欢聚,反而要远行异地,这怎能不引起悠悠愁绪!“私书归梦杳难分”是对思归之情的具体刻画。欧阳修与妻子伉俪情深,如此情深的夫妻,离别之后,怎能不“私书”不断?怎能不梦寐以思?心有所思,夜有所梦,真乎幻乎,梦耶非耶,两实难分。,答案在“一夜西窗雨不闻”中,诗人化用了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巧妙地表达了思念家人、渴盼归家的思想情感,既亲切自然,又增添了诗的内涵。,五、行文结构古诗中的行文结构,包括诗眼与诗题的暗合,上下诗句内容的衔接、过渡、铺垫,首尾或前后题意的照应,叙事与抒情议理的转折,以及近体诗的“起承转合”即一起二承三转四合等等。这些行文思路,表现了诗人行文构架的严密,思路的清晰,写景抒情的浑然一体。常用术语有:(l)开宗明义,直接点题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直接点明题旨或表达情感。,(2)曲笔入题,造成悬念诗歌开头先来一个开端,不直接触到本题,这样使作品有跌宕起伏之感,吸引读者。(3)承上启下这是古典诗歌最常见的方法,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在文中起过渡作用的语句,使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上下连贯,前后衔接,以保证诗歌结构的严谨。,(4)伏笔照应伏笔即在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作品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照应是篇章前后某点内容的衔接,又叫呼应。前面交代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面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代。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5)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6)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7)画龙点睛诗歌末尾点明主旨、亮明观点,让读者豁然开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张先龙头舴艋吴儿竞,箫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一般来讲,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在篇首有总启下文、作铺垫等作用,在篇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篇末有总结全篇,深化主旨等作用。然后,结合具体的位置和诗歌的内容作答。而本题的这两句位于中间,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考生还需要结合这首词的具体内容来分析怎样承上,怎样启下。答案承上启下的作用。上句写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为下阕白天赛龙舟、踏青的热闹场面作结;下句写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显得分外清静,为下文写静谧优美的夜景作了铺垫。,点拨1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技巧有哪些?(1)掌握常见类型,熟记常用术语。表达技巧鉴赏题是失分较严重的一类考题,除客观因素外,主观上考生相关知识的匮乏,甚至不明白“表达技巧”究竟从何思考回答是导致丢分的重要原因。因此,做好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工作,熟悉相关的答题角度和术语应是解答这类题的前提和关键。应该说,古诗词表达技巧种类繁多,角度多样,应认真归纳分类、熟悉掌握。,(2)密切联系课文,引入源头活水。古诗中一些重要的表达技巧类型在教材中几乎都能看到,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最为常见,其他类型也并不鲜见,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对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王维山居秋暝中的“以动衬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姜夔扬州慢中的“比拟”(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李煜虞美人中的“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刘禹锡石头城中的“借古讽今”等,不一而足。鉴赏时我们可以作为“样板”诗歌加以细心体会,精心揣摩。,(3)分析高考样题,归纳命题特点。有些高考试题,题干问题较为笼统,比如2008年福建卷“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此类题目鉴赏难度较大,因未规定表达技巧的具体类型,所以答案的不确定因素很大。要解决这些问题,平时复习要注重对高考题目进行分析和探究,归纳高考设题的特点、答案的模式、切入的方式、语言的组织等。,(4)找准典型特色,突出分析重点。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题目标明的具体范围,抓住这一范围,不能泛化内容,随意鉴赏;二是抓住重要的、典型的、最具代表性的表达技巧,不求面面俱到,但只要看准就要抓住关键深入挖掘分析。当然,如没有确切把握,可集中谈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也不要忘记多写几条可能正确的方面,以免“漏了要点,丢了分数”。,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课后强化作业,晚开的花也能结果骆礼玉诺亚亚当斯是全美公众电台的主播。幼年时,被母亲送去学钢琴。无奈那时幼小,根本没有心思用在学琴上。他的母亲一怒之下,把租来放在家里的钢琴退了回去。,成年后的亚当斯进入全美公众电台当主播,对音乐有了更深的体会和喜爱,但因为繁忙的工作,那个幼年未能完成学琴的遗憾,伫留于心。一直到51岁,他作了个“胆大包天”的决定:花费巨资买了一台昂贵得惊人的“斯坦威”立式钢琴。51岁的老男人这时才开始学琴,未免有些晚。不过亚当斯却全力以赴去做这件事情,并把他学钢琴的过程、心里的想法记录下来。亚当斯的钢琴水平一般,不过,他记录的学琴过程记录成书后,成了当年全美的畅销书。,这本畅销书能打动人心处的不是老亚当斯学琴的过程如何曲折迂回,而是他学琴时的年龄,以及不屈不挠的非凡毅力,像一份心灵鸡汤,让人读后产生强烈共鸣,萌发强烈的积极进取心。50多岁的年龄,有不少人都选择了退休,若换作是你,会怎么安排余下的人生?因为有活力,梦想才会不再是梦;因为有毅力,梦想才能成真;因为有行动,大器也能晚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