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章阅读 专题二 考题突破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10645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章阅读 专题二 考题突破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章阅读 专题二 考题突破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章阅读 专题二 考题突破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述类文章阅读 专题二 考题突破一、读文:勾画圈点,整体把握论述类文章阅读是一种信息型阅读,以提取整合文中重要信息为目的。虽说读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是,如果能辅以勾画圈点,把文本中的重点内容标记出来,力求读通、读透、记住(从记忆的角度理解就是提取重要信息,对重要信息进行有效的编码,使工作记忆中的信息进入到长时记忆),那么,有利于整体把握文本,正确、快速地把握阅读材料。1要做好阅读前的准备。要给自己明确的心理暗示,要张弛有度,克服紧张心理,集中注意力。2边读边勾画圈点出下面的内容。(1)圈点出文中重要的句子。这些重要的句子是指:统摄全篇,或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即文眼句、中心句、总结句等。使用了修辞、内涵丰富的句子。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2)圈点出文中重要的词语。这些重要的词语是指:反复出现的词语,它往往是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意思。陈述对象转换的词,它们的变化往往体现了行文的思路,抓住这一点有利于理清文章及其段落的思路。论点与论据。论点是论据的统帅,论据为论点服务。在提问中,对论点发问则答题的要点是论据,反之亦然。限定性的词语、定语与状语,如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凡是、所有、都、全、几乎等),又如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如基本、最、非常等程度词,迄今为止、如果、可能、一定等已然、未然、或然词语)。3提取圈点内容,整体把握文意和思路。圈点的目的是把握文章的整体及理清文章的思路。在前面勾画圈点的基础上看看文章的核心话题是什么,基本观点包含的是什么内容,全文的思路是怎样的。阅读示例:中国历代正史记“礼乐”史。有心研究中国的人进入正史的中寻宝。不娴熟古汉语,不养成阅读四库音乐文献习惯的人,则不能治中国音乐史。画线句子点明了正史的音乐史在研究中国音乐史中的作用。“音乐史”出现两次,表明论述对象。“皆”,全部;“必”“须”,肯定。中国是讲礼乐伦理秩序的文明大国。古书记大禹“以五声听治”,这一制度经夏商周继承完善,提升为普遍的礼乐伦理与礼乐世道秩序。史记“八书”中,列“礼书第一”,“乐书第二”。班固汉书“十志”中律历志、礼乐志等六大“志”皆在讲“礼乐”的渊源、哲理和治国治民的纲领作用。第二、三段的画线句分别为中心句、总结句,介绍中华文明的基本价值特点是礼乐伦理。同时紧承第一段,讲明“寻宝”的理由。 “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在班固看来,孔子所教“六经”,本质上都是在教化“礼乐”与“行”“政”“世”等的紧密关系,即:“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所以通神明,立人伦,正性情,节万事者也。”礼乐伦理成为中华文明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中国音乐学有的美学思想,如儒经礼记对音乐之产生、社会作用等都有深刻阐释。“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这是讲音乐美的产生与接受都与创作者及受众心境相关。又“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先王之制礼乐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乐“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本段中心句,介绍中国音乐学的美学思想。“美学”,本段要阐述的核心对象。“完备”“丰富”点明美学思想的特点。中国音乐发育早,水平高,作品丰富。先秦时,除宫、商、角等五个全音外,还用变调半音。明朝时已懂得十二平均律。湖北“曾侯乙墓”中的大型编钟的每枚钟都具两个不同乐音,敲击标音位置便可发音演奏。其定音频率与现代钢琴中央C频率几乎完全相同。音域可达五个八度,音阶结构接近现代的C大调七声音阶。编钟能奏出现代钢琴上所有黑白键的音响。这比欧洲键盘乐器平均律之出现足足早了2 000年。本段中心句,“曲律学”点明要阐述的核心对象。同时表明由上一段讲音乐学的美学思想转为介绍“曲律学”。中国音乐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承传自我,吸收各地音乐,发达,丰富。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皆可作乐器。乐曲类型已有祭神乐、宴乐、军乐、节庆乐等区别。玄宗时已有超百人的大型交响乐团,其演员按艺术水平分为“坐部伎”与 “立部伎”。本段中心句,“器乐”“演奏形式”点明本段的两个阐述对象。中国古代音乐学有其不足,即过度强调音乐的政治性。唐太宗曾认为政治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政治兴衰导致音乐哀乐。“悲欢之情在于人心,非由乐也”,围绕玉树后庭花这一前朝遗曲是否值得保留的问题,他与御史大夫杜淹之间曾发生激烈的争辩,玉树后庭花遗曲终依唐太宗的意见加以保留。(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本段中心句,介绍中国古代音乐学的不足。同时暗示前面内容是介绍其优点。在圈点的基础上完成对本文论述中心和思路的把握。1本文的论述中心:本文以中国古代音乐学为阐述对象,重点介绍它在美学思想、曲律学、器乐和演奏形式等方面的特点(优点),指出其不足之处。同时指出要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必须到正史的音乐史中寻宝。2本文的论述思路:先介绍了要研究中国古代音乐须进入正史的音乐史及其理由,再分别从美学思想、曲律学、器乐及演奏形式方面介绍了中国古代音乐学的特点,最后指出其不足之处。二、答题:咬词嚼句,仔细比对(一)了解命题人设置干扰项常用的六种方法和七类陷阱1六种方法客观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命题人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法”。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人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改变了原意,以此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命题人设置客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1)删:删减。删减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2)添:添加。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3)调:调换。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4)改:改变。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6)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2七类陷阱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误选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干扰类型,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陷阱类型主要有“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混淆是非”“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七种。考生应掌握识破这七类陷阱的方法。(1)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以整体代部分)、以个别代一般(或以一般代个别)、以特殊代普遍等。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2)混淆时态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即“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3)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4)混淆是非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5)偷换概念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如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6)无中生有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7)张冠李戴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如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是乙的。(二)掌握审题与答题的步骤1审题(1)审清要求,尤其要审清是选“正确”还是“不正确”(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2)审定阅读区间。有的题干明确了阅读区间,有的没有明确,这时可用“投石探波法”。“投石探波法”,即把题干中用引号标明的所考词语作为“石子”,找到在原文最先出现的位置,以此为圆心上下查找,确定信息区。信息一般集中在一个段落或者一个段落的某个层次,段落一般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但有的文章(试题)也有例外。有的分散在不同的段落、层次。据此可以确定答题的区间。2答题(1)坚持一个原则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的是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因此,答案一定在原文中,我们完全可以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培养两种心态专注。做题时要高度专注,全身心地进入阅读和解题状态,切勿心浮气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仔细。虽说信息全都来自原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有的看似与原文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做题时千万马虎不得,要细之又细。(3)掌握一个前提即先要从总体上把握全文:全文的主旨、思路,各段的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在对信息比对时盲人摸象。(4)用好两个方法比对法和排除法。重点是比对法。(三)用好“比对法”:找得准,比得狠做论述类文章阅读选择题,主要是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前提下用好“比对法”。“比对法”的内涵:找得准(找准选项与原文相一致的内容),比得狠(把选项与原文内容“狠狠地”比对)。要“比得狠”,当做好以下“三重比对”。1比对词语(概念),看它与原文中的词语在其内涵与外延上是否一致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的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即时巩固用词语比对法看下列选项是否正确(打“”或“”)。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1选项:(2015四川卷第6题D项)东汉的白虎通义和古文经学家郑玄对五经的注释,分别代表了汉代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最高成就。原句:东汉章帝时的白虎通义主张今文经学,强调经学大义与社会价值,借以维护主流思想,带有一定的理论总结性。东汉末古文经学家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比对结果:()理由:选项中的“分别代表最高成就”,“最高成就”属主观拔高,与原句“带有一定的理论总结性”不相吻合。2选项:(2015重庆卷第4题A项)传统技艺是采用天然原材料、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生产技术。原句:传统技艺是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生产技术,它一般以天然原材料为主,采用传统的手工艺,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传统审美意趣。比对结果:()理由:原句中有“一般”一词,选项有意丢掉了它,造成过于绝对,表述不准确。3选项:(2014安徽卷第1题B项)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原句: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比对结果:()理由:原文是“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选项将“工业社会”改成了“艺术生产”,偷换概念。4选项:(2014广东卷第12题B项)艺术品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来加以理解。原句: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比对结果:()理由:原文是指“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到了选项中没有了“优秀的”限制,无形中扩大了范围。5选项:(2013安徽卷第1题A项)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构建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原句: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比对结果:()理由:原句是“不表达”,选项是“不充分表达”,程度显然是不同的。6选项:(2013安徽卷第2题D项)文章前一部分着重阐述科学研究的特点,后一部分着重阐述伦理公理的根源、特点和作用;全文意在明确伦理公理同科学公理在构建和验证过程中是有本质差别的。原句:伦理公理的建立和考验同科学的公理并无很大区别。比对结果:()理由:原句是说“并无很大区别”,选项中成了“有本质差别”,表达与原文不一致。2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即时巩固比对下列选项与原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请说明理由。7选项:(2015安徽卷第3题B项)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原句: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比对结果:不一致理由:“如果就可以了解”的说法过于绝对,“充分条件”不成立。8选项:(2015湖北卷第8题C项)秦汉时代,人们相信永生可以实现,这样的生死观导致了神仙信仰的世俗化,对于“富贵”和“宜子孙”的追求即是神仙信仰世俗化的重要表现。原句:铜镜铭文这样的考古资料透露了秦汉时代人们的生活观念,看来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是可以不死的,不过也相信人之永恒极其困难。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铜镜铭文中那么多的“富贵”和“宜子孙”的字样就是明证。比对结果:不一致理由:选项中的“这样的生死观导致了神仙信仰的世俗化”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中无这样的表述。9选项:(2014湖北卷第6题D项)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原句: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比对结果:不一致理由:因果关系不成立。原句两部分构成了转折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10选项:(2014天津卷第7题C项)隐性知识主要是长期积累的主观知识,因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原句:野中郁次郎也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内容有十分特殊的含义。比对结果:不一致理由:隐性知识“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原因是它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而不是因为它“主要是长期积累的主观知识”,选项属“因果失当”。11选项:(2013四川卷第7题B项)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的花鸟画由于创作风格一开始就标新立异,所以取得了最高成就。原句:明代中期,文人越来越多地参与花鸟画创作,他们的创作风格一开始就与院体画大相径庭,最有代表性的是吴门画派。他们的花鸟画在吸收前代大师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在美术史上颇有影响。比对结果:不一致理由:强加因果,“标新立异”不是取得成就的原因,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吴门画派也没有取得“最高成就”。3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即时巩固比对下列选项的推断是否成立。如不成立,请说明理由。12选项:(2015安徽卷第3题D项)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原句: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比对结果:不成立理由:根据原句,“只有才能”,表明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让它“在起作用”“呈现出风格”的条件,而非目的。选项曲解了原句的逻辑关系。13选项:(2015广东卷第13题A项)现代社会每个个体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前人思想的影响。原句:从“个人和群体”的角度理解文化,“文化”就是在“社会”这种群体形式下,把历史上众多个体的、有限的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变成一种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又以各种方式保存在今天一个个活着的个体的生活、思想、态度、行为中,成为一种超越个体的东西。当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时,这套文化传统已经存在了,这个新的生命体就直接生活在其中,接受这种由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逐步创造、积累的文化,所以文化具有历史性。比对结果:成立理由:根据原文,文化传承是在社会群体形式下,把众多个体的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形成一种文化传统,从而影响今天每个活着的个体。据此可推出每个社会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会受到前人思想的影响的结论。14选项:(2014大纲全国卷第6题B项)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时,不惜耗费巨大,许多木材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原句: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其次,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先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容易取得。秦朝修建阿房宫,许多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比对结果:不成立理由:“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在文中没有根据,属无中生有。15选项:(2014广东卷第12题D项)只有超越民族和地域限制而承担起终极关怀的艺术才具有永恒的价值。原句: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无不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关怀”。比对结果:不成立理由:“只有才”,逻辑关系表述过于绝对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