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段考试题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10625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段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段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段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9月段考语文试题第卷 阅读题(共70分)甲 必做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本在中国遭到冷遇乃至唾弃的书,在日本却成为畅销书,人们竞相阅读100多年前海国图志的命运,为中日两国此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海国图志由魏源在1842年著成。这一年对中国意义深远:鸦片战争战败,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国门洞开。进士出身的魏源很早就产生了改革内政的经世思想,鸦片战争的溃败,更使他深刻认识到了解西方的紧迫性,于是迅速调整了自己的经世目标,转而走上了“师夷”的道路。照理说,海国图志在这样一个败世颓局中出现,应该引起很大反响才是。该书的宗旨是让中国人“睁眼看世界”,正为当时寻求救国大计的人打开了了解西方的窗口,理应畅销走俏。然而,历史却一波三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雷颐评价称,在当时,愚昧排外,“天朝上国”的妄自尊大观念主宰着“世道人心”,由于为“夷”所败,不要说“师夷”,连谈海外之事都成为禁忌。但海国图志却并未就此埋没。历史的吊诡,使它在一衣带水的日本,激起了一场巨浪。由于在国内无人问津,当时有些书商开始尝试在邻国日本打开这本书的市场。到1859年,同样一部书的价格涨了近3倍。海国图志在日本迅速畅销,成为日本官员和学者共同研读的一部“有用之书”。更为重要的是,当时日本著名的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利用海国图志提供的世界知识,结合日本实际,提出了维新改革主张,拉开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序幕。据雷颐介绍,2011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中日交流与中日关系历史考察学术研讨会”上,日本学者落合弘树在其学术报告明治维新与中国幕府维新的日本和中国中明确指出“以图独立的佐久间象山和魂洋才的想法,大部分是从魏源的海国图志中得来的”,充分肯定了海国图志对日本明治维新的重要贡献。海国图志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命运不禁让人感叹。而对出版物和以出版物为载体的思想的态度之差别,为中日两国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差异埋下了伏笔。在雷颐看来,中国自古就是东亚文化的中心,对周边的国家有着强烈的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这也造就了千百年来国人传统意识中的文化优越感,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包袱。由此,当长期处于文化优势地位的中国第一次遭遇西方文化的冲撞时,优越已久的国人习惯性地将西方列强视为蛮夷之邦,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样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的先进性,“师夷”便成为无稽之谈。同样的,在以后的每一次变革中,妄自尊大、盲目排外的清政府坐拥着华夏正统文化这个巨大的包袱,让每一次文化的对接交融都变为惯性抵触,让每一次的迈步前行都变得步履维艰,一次次地失去变革时机,最终让中国成为国际社会边缘化的一个落后国家。相对而言,日本的文化包袱没有中国那么重。目睹了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惨败后,一向对中国文化顶礼膜拜的日本产生了极大的危机感,也意识到了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必要性。所以当19世纪中期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时,日本果断地接受当时更为先进的西方文化,在变革中一路崛起。(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海国图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海国图志是魏源在鸦片战争战败,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国门洞开的情形下写成的一本书。 B海国图志是一本在中国遭到冷遇乃至唾弃,而在日本却被人们竞相阅读。 C海国图志一书为当时寻求救国大计的人打开了了解西方的窗口,其宗旨是让中国人“睁眼看世界”,因而在当时的中国引起了很大反响。 D海国图志为日本著名的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提供了世界知识,帮助他拉开了明治维新的序幕。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魏源在鸦片战争后走上了“师夷”的道路,但当时优越已久的国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西方文化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先进的文化,从而将“师夷”看成无稽之谈。 B虽然鸦片战争战败,但愚昧排外、“天朝上国”的妄自尊大观念主宰着“世道人心”,所以魏源提出的“师夷”主张得不到认可,因而连谈海外之事都成为禁忌。 C海国图志在当时的日本掀起了一场巨浪,其销售价格在短期内大涨,成为当时日本官员和学者共同研读的一部“有用之书”,为日本明治维新作出了重要贡献。 D日本一向对中国文化顶礼膜拜,但中国鸦片战争的惨败及19世纪西方列强的入侵,使日本果断地接受了当时更为先进的西方文化,在变革中不断崛起。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国图志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命运使我们认识到,只要认真对待出版物和以出版物为载体的思想,就能促进国家的改革,使国家进入现代化进程,从而使国家繁荣富强。 B海国图志没能挽救大清王朝灭亡的命运,却促成了日本的崛起,这是因为两国在对待西方文化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这深刻地说明文化对一个国家的盛衰有着重要的作用。 C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东亚文化的中心,其文化对周边国家有着强烈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这既使国人在传统意识中有了文化优越感,同时又阻碍了国人对其他文化的接受和吸取。 D清政府坐拥着华夏正统文化,却最终使中国沦为国际社会边缘化的一个落后国家,其根本原因是清政府妄自尊大,盲目排外,从而失去了一次次变革的良机。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溱州刺史。后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余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赠相州刺史。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馀/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B.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馀/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C.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馀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D.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馀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5.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与后文“入为司宾主簿”中的“入”相对。B.“季秋”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古代一个季节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C. “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D. “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与诗书礼易合称为“五经”。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房嗣业最终被任命为荆州司马,而不是益州司马,证明了杜景俭劝阻房嗣业行为的正确,益州的百姓属吏为这件事还编了个顺口溜,称赞杜景俭。B. 在回答武则天有关秋天梨树开花的询问时,与各宰臣的吹捧不同,杜景俭大胆直言,认为这是女皇即位、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C.“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从当时人们流传的这句话可以看出,虽然都是处理案件,但杜景俭、徐有功的方式与来俊臣、侯思止的不同。 D.调任秋官尚书期间,因为泄露了皇帝在皇宫内和身边亲近的人说的不公开的话,杜景俭被贬为司刑少卿,外调担任并州长史,在赴任途中不幸病死。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5分) (2)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古 树杜睿闻道三株树,峥嵘古至今。松知秦历短,柏感汉恩深。用尽风霜力,难移草木心。孤撑休抱恨,苦楝亦成阴。注:本诗为杜睿在入清后为隐士邱至山所写。三株树:雨林诗话载,鄞人邱至山居东皋里,家有古柏一株,两松夹之,轮囷袅空,盖南宋六百年物也。苦楝:诗人家所栽之树。8这首诗里的古树有着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9尾联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1)在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2)杜甫的登高一诗中的名句“,”,今常用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3)有些人离家在外,一时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发出琵琶行中“,”的感喟。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请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用“”做出选择,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枣(李广田)“俺吃枣。”傻子这样说。他这样说过多少次了,对爸爸说,对妈妈说,但爸妈都不理他。他依旧是悄然地微笑着,肩着粪篮出门去了。名叫傻子,他自己知道。但现在有多大岁数了呢?却连傻子自己也不知道。傻子的爸妈说,“今年傻子十五岁了”,于是人家也说,“今年傻子十五岁了。”傻子的爸妈都是将近暮年的人,他们几乎没有一刻不把自己身后的事放在心上。没有儿子时,盼儿子;儿子有了,却是这么一个!现在,他们惟一的希望就是给傻子提门亲事,而且愈早愈好,他们希望能在他们的晚年见到孙孙,他们把一切的希望都放在遥远的孙孙身上了。为要早给傻子找得女人,于是说,“傻子今年十五岁了。”却依然没有谁家的女儿肯跟傻子,傻子的爸妈很悲哀。傻子的日常生活是拾粪,清早起来,便肩了粪篮出门。他沿着村子的大路走去,凡村子附近的道路他都熟悉。当看见道上有牲畜的遗粪时,他知道用粪锸把粪拾到篮里,然后又走道。不管早晚,只要肚里觉得饿了,就回到家里“要吃的”;夜了,便回到家里安息。不知怎的,这一天他却忽然想到要吃枣了。枣是甜的,他知道。他吃过枣。但他愿意吃更多的枣,他愿意得到更多的枣。他更愿意看见垂挂在树上的枣。“俺吃枣”,屡次地对爸妈这样说了而不被理会,这恐怕也是当然的事情吧。傻子的爸妈听了这样莫明其妙的话,只会感到厌烦,甚至这类的话听惯了,便会听而不闻。傻子出门带一副笑脸。他常爱把一个笑脸送给路人,送给驴子,并送给驴粪。在路上,他遇见了绿衣的邮差,他微笑着说,“俺吃枣”;遇着肩了大柳条筐的打柴人,他又微笑着说,“俺吃枣”。邮差和打柴人都不睬他,过去了。他又遇到些相熟的邻人,他同样地向他们说了,他们却只回赠他一个微笑。本地的孩子们是总爱同他嬉闹的,只要相遇,便不免有一番恶作剧。孩子们对他说:“什么?你要吃早吗?天不早了,你吃晚吧。”于是傻子微笑。傻子近来变得有点特别,他肩了空粪篮,在各个村子里逡巡着,在各条大道小道上徘徊着。他象在寻求什么似地。有一次,他竟荡在黄河的岸上去了。他把粪篮丢在一边,倚了粪锸作杖,呆呆地站着向隔岸眺望。“几时这些黄汤能停了下来呢?”他也许在这样想吧,傻子在望洋兴叹了。就在不久以前,傻子在路上曾遇到三个卖枣的小商贩。他们的枣快要卖妥了,在路上停下来休息,准备着当天要渡河回家。这时候,傻子肩了粪篮走来了。他看见三个陌生人正在那儿吃枣子,他也停住了脚步,并把一个微笑送给了三个陌生人。三个人中的一个说:“请坐,请坐。”傻子只是微笑地站着。三个人中的另一个又说:“请吃枣,请吃枣。”说着,把一把枣子递给了他,傻子就伸了两手把枣子接过。不多会,他默默地把枣子吃光了,于是又微笑着向三个陌生人说:“俺还吃枣。”因为他们已经看出站在他们面前的是什么人了的缘故,其中的一个便嬉谑地说:“好哪,你想吃更多的枣子吗?那么就跟了我们来吧。我们河北的枣子真好,口头甜得很啦。我们河北遍地是枣树,满树上垂挂着红枣子,满地上落下了红枣子,真的,让你尽吃也吃不净啦。”话还不曾说完,他们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重整了手车和担子,顺着大路走去了。其中的一个人却又回头来招呼着说:“来罢,同我们到河北去吃枣子吧。”又是一个冷风的日子,傻子出门去了,但出人意外地,傻子整天不曾归来。已经入夜了,依然不见归来。傻子的爸妈有点忧虑了。傻子的妈妈坐在菜油灯下等得很不耐烦,风敲着门板,风摇着窗格,总以为是傻子回来了,她对傻子的爸爸说:“傻子在暗夜里不知被北风刮成什么样子了。”傻子的爸爸却沉着脸,一言不发地兀自走到了街上。街上很荒凉,只有冷风扫着灰土和枯叶。他毫不犹豫地又走向了旷野,于是在对面不见人的黑暗中,随了北风的怒吼,一个老人象饿狼哀号似地呼喊起来了。次日清晨,天气更冷些,傻子的爸爸还在找傻子。他向各村里去访问,他向各路上去寻觅,他竟找到了黄河的岸上去了。河面上已结了厚厚一层冰,只在河道的中流,隐隐约约似还看得出明水在流着。傻子的爸爸沿着河边走去,最后,他终于找到了:一个空粪篮,和一把粪锸,它们都斜卧在河岸上,静静地,似在等待过路人走来捡拾。(有删减)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傻子喋喋不休地念叨“俺吃枣”,逢人便笑,但没有任何人理睬他,表明人间已无温情可言,人与人之间已冷漠到极点。B本文通过塑造“傻子”这一形象,深刻揭示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引发了读者对主人公的同情和对自身命运的思考。C三个商贩的出现,加深了傻子对枣的喜爱,既交代了上文傻子近来变得有点特别,独自逡巡徘徊的原因,又为下文傻子的失踪作了铺垫。D傻子的父母唯一希望的的就是傻子的亲事,说明他们只是把傻子当做传宗接代的工具,他们为自己生个傻子儿子感到无可奈何。E本文善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通过他人对傻子的反应表现了傻子的处境,而寒风暗夜、尘土枯叶等自然环境则衬托了傻子父母因儿子失踪的悲凉情感。请简要分析傻子这一形象的特点。(6分)本文结尾有何巧妙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枣”在文中有何深刻丰富的内涵?请结合文意和自己的理解加以探究。(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梅贻琦:是“寡言君子”,也是治校大师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自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后,到清华担任教学和教务长等多种职务。他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成功地执掌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1931年12月,梅贻琦在清华大学发表就职演讲,这篇立言名篇中可圈点者极多。他说:“办学校,尤其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材。”他又说,“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能发表这样今天读来仍新鲜的“重要讲话”的人,才算是真正了解了教育的意义梅贻琦任校长后,不到10年,清华的面貌便彻底改观,声名鹊起。今天,我们可以随口列出清华很多杰出人物及其事迹,却很少提到梅贻琦。这跟他的教育风格很有关系。梅贻琦用的是“黄老之治”,这种思想推崇黄帝时期的政治清明,发扬老子的清净俭约,奉行无为而治。“黄老之治”希望人尽其才,故梅贻琦治校也信奉让每个人充分表达,只要提出有利于清华的建议,他就会颔首微笑“吾从众”;“黄老之治”奉行法度,故梅贻琦尊崇科学,科学即法则;“黄老之治”奉行无己,故梅贻琦可以忘我地去服务。他说,清华的教师出名、学术成果出名、优秀学生出名,而校长却不必出名。梅贻琦的寡言少语使一般人或以为他严肃,或以为他谦和,或以为他没有主见。其实他并非不懂幽默,他的反应是才士也为之叫绝的。有人奇怪,那么多校长来来去去,为何独有他能在大师云集的清华立足,梅贻琦回答:“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是没人愿意倒梅(霉)!”他的寡言也并非没人欣赏,陈寅恪就曾说:“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作为一名学养极厚的物理教授,他自幼熟读经史,背诵如流,曾对朋友笑言:“假如有谁背诵古经传有错漏,我可以接背任何章节。”不少人都能回忆起梅贻琦的律己。他做清华校长时,取消了原有的一些校长特权,不再让学校为他家中工人付工资,并拒绝领取包括手纸在内的一切免费供应。1943年,梅贻琦的母亲去世,当天,同事建议他不开联大常委会。他坚持照常“不敢以吾之戚戚,影响众人问题也”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1941年,美国空军来华抗日,急需大量翻译,梅贻琦号召联大外文系的男同学参军。1943年,他又动员所有应届四年级身体合格的男生去当美军翻译官。在此期间,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虽然还不到四年级,却提前参军。女儿梅祖彤也随军做了护士。梅贻琦的风度令人难忘。学者何兆武在上学记中回忆:“梅校长那时候五十好几了,可是极有绅士风度,平时总穿得很整齐,永远拿一把长长的弯把雨伞,走起路来非常稳重,甚至于拉警报的时候,周围人群乱哄哄,他还是不失仪容,安步当车慢慢地走,同时疏导学生。”因工作繁重,梅贻琦积劳成疾,1960年被确诊罹患癌症。他终身从事教育,毫无积蓄。新竹国立清华大学为其垫付一部分治疗费,医院又酌情减少了一部分,还是不够。清华校友们商议募捐,半年间募集台币65万元。躺在病床上的梅贻琦看到凝聚着爱心的募捐记录,“阅后半晌无语,后曾流泪颔首”。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溘然长逝。蒋介石特颁“勋昭作育”挽额一方,副总统陈诚送的挽联是:“崇朴学以黜浮华,实大声宏,盛绩久为文苑重;树良规而垂教泽,薪传火尽,道徽犹系国人思。”梅贻琦的墓前广植梅花,刻石“梅园”,为于右任所书。清华海内外校友,每到新竹必去祭拜。当地人士每日清晨也去凭吊,十年如一日,成为新竹一景。教育家蒋梦麟曾说:“中国崛起于近代文明国家之林,(梅贻琦)厥功之伟,莫之与京(争强比胜)。”梅贻琦之执掌清华,是清华之幸,也是中国之幸。(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梅贻琦主张“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说明他在学校的管理和发展中不注重校舍的建设,只注重人才的汇聚。B第段中陈寅恪的话既嘲讽了政府制定法令的多而不够谨严,又表达了对梅贻琦的寡言少语的欣赏。 C传记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撷取很多生活片断展示了梅贻琦的寡言君子和治学大师形象。 D文章开头说“梅贻琦一生只作了一件事”,意在说梅贻琦所做的事虽然很少,但人这一生若能做成一件这样的事,足矣。E人们提到清华很少提到梅贻琦,是因为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治校中,于是也就疏于学问的精进。(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表现梅贻琦是“治校大师”的?请简要分析。(3)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皆为引用,请分析其作用。(4)“梅贻琦之执掌清华,是清华之幸,也是中国之幸”,对此有人评价说国家大幸的背后“是他个人和家庭的超大付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五、语言文字应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有些人对经济建设上的浪费损失已经习以为常,养成了一种麻木不仁的恶习。他是我最真诚的朋友,经常对我耳提面命,使我能在工作中少犯许多错误。这篇论文观点新颖,论据有力,材料丰富,文字精当,堪称不刊之论。由于乡亲父老的艰苦奋斗,只不过几年,我的家乡就改头换面,山青水绿,牛肥粮多了。语文考试能得高分的学生大都思维敏捷,博闻强志,并且综合能力较强。他是个计算机专家,又会两种外国语,我们这些初学计算机的人要虚心向他求教,不耻下问。A B C D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日前亚冠半决赛刚刚结束之时,恒大主帅斯科拉里便表示,球队接下来的目标就是为了要在主场夺冠。B2016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招录人数近28万,达到近五年国考招录数的顶峰,招录基数大,以至今年国考竞争比达到五年来最低,为47:1。C中国经济增长的势头强劲,科技发展迅猛,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加,崛起的中国曾被认为是21世纪最激动人心的大事。D系列恐怖袭击发生后,巴黎官方发布声明称,11月14日市内学校、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游泳池和各种公共设施将全部关闭。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中国乐器历史的源远流长、品种的丰富多样、音响的奇妙独特,_,_,_。同时,_,_,_。乐器和器乐之间有着互为表里的依存关系 更难以说明乐器群体演变现象之发生孤立地、静止地研究乐器 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存在物则难以把握对于乐器文化的整体性认识 离开乐器的组合关系及其文化内涵研究乐器ABC D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近,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剪纸这种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_,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新春佳节时,许多地方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_,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_,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17下面是某中学暑期志愿者行动实施方案,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5分) 2017届高三9月底阶段测试语文(答案)答案:1C 2B 3A试题解析:1C项与原文内容所述事实不符2B项强加因果3A项“只要认真对待出版物和以出版物为载体的思想,就能促进国家的改革”表述过于绝对。 (一)文言文阅读(19分)4.B【解析】这段文字主要叙述杜景俭议事和做官的经历,其议事内容共三小句,第四句“则天”即武则天,“岁馀”之后要抓住官职变化。5.C【解析】“再次拜谢”错,应该是“拜两次”。6.B【解析】“认为这是女皇即位、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错,杜景俭认为上天发出预警,不是因“女皇即位”,而是因武则天的布教施令可能“有亏礼典”。7.(1)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当时隆州司马房嗣业被任命为益州司马,诏书还没有到达,他就想处理政事,还鞭打下属官吏,以此来显示威严。(“除”“书 ”“ 视事”“ 将以示威”省略句各1分,句意1分)(2)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陛下恩德遍及草木,所以能使梨树在秋天再度开花,即使周文王仁德遍及路边的苇草,也无法超过您。(“德”“花”“ 过”“无以”固定格式各1分,句意1分)【参考译文】杜景俭,是冀州武邑人。年轻时考中明经科,多次提拔升迁,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出京担任益州录事参军。当时隆州司马房嗣业被任命为益州司马,诏书还没有到达,他就想处理政事,还鞭打下属官吏来显示威严。杜景俭对他说:“您虽然受朝廷之命担任此州司马,但州署还未接到朝廷的任命。何必贪求这几天的俸禄,不等朝廷的旨意,就想处理政事,不也太性急了吗?”房嗣业更加生气。杜景俭又说:“您现在拿着这小小的朝廷诏书,真假还不知晓,就想总揽一州大权,谁敢保证事情无变?扬州的灾祸,不就是这样招致的吗?”于是就呵斥左右令他们各自散去,房嗣业羞容满面只好作罢。不久朝廷任命房嗣业为荆州司马,最终没有遂了房嗣业的心愿,百姓属吏因此说道:“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杜景俭因此渐渐出名。入朝担任司宾主簿,又转任司刑丞。天授年间,和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门审断钦犯案件,当时人们声称道:“遇到徐有功、杜景俭的犯人就能活下来,遇到来俊臣、侯思止的犯人一定会死去。”(杜景俭)多次升迁担任洛州司马。不久转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武则天曾经因九月宫内梨花开放,拿出一枝向宰臣展示,问道:“这预示着什么吉祥?”众宰臣都回答说:“陛下恩德遍及草木,所以能使梨树在秋天再度开花,即使周文王仁德遍及路边的苇草,也无法超过您。”唯独杜景俭说:“谨按洪范五行传的观点:阴阳不互相侵夺秩序,错乱就会有灾祸。另外春秋说:冬天没有过分温暖的阳光,夏天没有反常的寒冷,春天没有凄冷的寒风,秋天没有久下成灾的雨。现在已是秋天了,草木枯黄凋落,可是梨树忽然开花,这是阴阳错乱。臣担心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制。而且我们这些人愧居重臣之列,本应帮助皇上治理万物,却不能治理得和谐,这是臣子的罪过啊。”于是行再拜礼谢罪,武则天说:“你是真正的宰相啊。”ZXXKZXXK延载初年,因为凤阁侍郎周允元上奏弹劾杜景俭与李昭德结党,(杜景俭)被贬为秦州刺史。以后多次升迁做了司刑卿。圣历二年,再次被任命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当时契丹入侵,河北很多州县都沦陷于贼寇之手。等到事态平定,河内王武懿宗要把陷落贼寇之手的百姓全都治罪。杜景俭认为他们都是被逼屈从,并非出于本心,请求全都赦免了他们。武则天最后听从了杜景俭的建议。一年多后,(杜景俭)转任秋官尚书。后因泄露了皇帝在皇宫内和亲近者所说的不公开的话获罪,降为司刑少卿,出京担任并州长史。病死在途中,朝廷追赠相州刺史。(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答案:8古树“峥嵘”,超常异群,不同凡响;古树“知秦历短”,“感汉恩深”,阅历丰富;古树坚持操守,不因风霜极力摧残而改草木之心。(答出1点得2分,2点得4分,3点得5分)9尾联的意思是:古树不必为自己的孤寂而抱恨,苦楝已经长大成荫,足可与古树为伴了。(3分)诗人以苦楝自比,表示自己经过多年砥砺志节,已经可以做邱氏的晚辈朋友,足可慰其寂寞。(3分)【解析】试题分析:8题干问的是“这首诗里的古树有着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景物形象。作答本题,要抓住前三联中的重要词语分析其形象,如从“峥嵘”一词里析出超长异群,不同凡响,从“知秦历短”“感汉恩深”,阅历丰富,从“用尽风霜力,难移草木心”里析出坚持操守。9题干问的是“尾联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考查诗句意思和情感。解题思路:解释句意,要结合注释,明确苦楝和古树各喻指什么,再考虑“休抱恨”和“成阴”的关系,因为苦楝已成阴,古树不再孤独,所以“休抱恨”。作者第二问,首先明确诗人以苦楝自比,然后指出诗人的心志,即对邱氏移民志节的向往和追随。【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注释和诗中的“休抱恨”“亦成阴”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10.(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注意“誉、沮”字的书写)(2)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注意“萧萧”字的书写)(3)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注意“沦”字的书写)11.(1)、选B得3分,选C得2分,选D得1分(2)、傻子逢人便笑,突出其善良和对生活的热爱。傻子念叨“爱吃枣”,表明他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傻子拾粪,突出其勤劳。傻子在黄河边眺望最后掉进黄河,象征了他也有理想并为此付出生命。(每点2分,答到3点即可的满分)(3)、小说并没直接交代主人公掉进黄河,而是通过他的遗物来暗示他的悲剧结局,更显含蓄,从而引发读者的联想。渲染了凄寂悲冷的氛围,使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显得更加深沉。象征了主人公为追求理想而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升华了主旨,引起了读者对主人公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思考。(每点2分)(4)、“枣”象征幸福。傻子知道“枣是甜的”,他希望吃更多的枣,而且“枣子”谐音“早子”,象征傻子在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枣”象征孤独。傻子遇人便说“俺吃枣”,但没有谁理睬他,反而被人们嘲笑戏谑,表明了傻子不被人理解。“枣”象征理想。傻子吃了三个商贩的枣后,常在黄河边眺望,想渡过黄河到山西吃枣,象征傻子在追求自己的理想。“枣”象征悲剧人生。傻子不被人理解,无人同情,为吃枣而掉进黄河,象征傻子为追求幸福和理想而失去生命的人生悲剧。“枣”象征人类普遍生存境遇。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枣”,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但是都有自己不被理解的孤独和理想不能实现的悲壮,从而引发对对自身命运的思考。(每点2分,答对4点即可得满分)12、实用类(1)B(3分),C(2分),D(1分)。(2)治校思想先进。他认为办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认为大学要有大师级的教授。治校方法独到。以“黄老风格”治校,让每个人充分表达建议,尊崇科学,奉行无己。严于律己,甘作表率。取消原有的一些校长特权,不肯因母亲去世耽误工作,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将儿女都送去参军。(每点2分)(3)引用何兆武的话突出梅贻琦即使在非常时期也极具绅士风度。引用蒋梦麟对梅贻琦的评价,突出梅贻琦在近代历史上的巨大功绩。两处引用都从侧面丰富了传主形象,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每点2分)(4)这一评价准确的道出了梅贻琦的伟大人格。(2分)“幸”表明他对清华对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清华奠定了“校格”,让它不到十年便彻底改观;为中国在动荡中研究了学术、造就了人材。(2分)这些历史功绩都建立在他个人和家庭的超大付出的基础上。清廉的他老迈时付不出治疗费;律己的他母亲去世仍召开联大常委会;为作表率,他的儿女提前参军或随军做护士。(2分)这种付出令人钦佩,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这种志士仁人的无悔付出,它是无法进步与发展的,这种人作为国之脊梁,值得提倡和赞美。(2分)13.B 试题分析:此类词语使用判断的题目,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情况下,根据语境,结合着成语的解释来判断。解答成语题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注意搭配的对象。“改头换面”含有贬义,“不耻下问”不能用于自身。14.B15.D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注意分析选项中的各个语句之间的语意关系,的表述内容主要是承接上一句中的“中国乐器”,所以在句首;由中的“不是一成不变”可以判断出只有中的表述能够与之匹配;的表述内容是对上面内容的转折,语意搭配紧密的只有;由此不难判断出其他语句的顺序。16、【答案】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而且也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所以窗花有很多表现农民生活的内容(答出一句给2分)【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7(示例)这次志愿者活动分三个小组,(1分)各小组先分别查清到景区及景区敬老院的路线,准备好行装,(1分)7月15日早上6点出发,(1分)一组到敬老院整理内务和演出,一组捡拾垃圾,一组负责维持景区秩序。(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