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10597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本试卷分为第卷 (阅读题)和第卷 (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衡中西以相融 何家英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不同的文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它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我的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画相通的。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晋唐画风能达到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原因何在?除了才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我在想,晋唐人所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受中生发的,其间一定经历了反复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都与晋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变得纤弱而萎靡。我们有个伟大的传统,却被轻弃;我们还有一个惰性的“传统”,却被继承。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这真荒谬。所以一定要回归,回到晋唐,继承优秀的传统。其实,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五花八门的“主义”,莫名其妙的“观念”,都被“拿来”。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这不正是惰性的表现吗?所以,我觉得与其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与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很多西画作品能更直观地给予我们实践上的参照,并很实在地启悟心智。而上述两者,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意识不到的,相应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而有一个大传统的价值支撑则很容易在本质上把握,从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堕入迷途。我意在表明,表面上是两个传统,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响、融合中逐渐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实充分而非僵化。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光扩大;不拘于一个狭隘的观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发现;不空谈花哨的“主义”,而脚踏实地。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引导实践,就会使工笔人物画开出新生面,获得新境界。 (节选自谈艺论文,有删改) 1关于“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西不同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合,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统。B.在绘画领域,应权衡中西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C.“衡”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D.观察和比照中西传统,就能发现其中共同的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引导实践。2对晋唐画风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是晋唐画风的特点,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B.晋唐画风达到的高度取决于画家才气、学养、心态以及画家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C.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在晋唐画风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西方绘画中也同样重要。D.“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所以,中国画一定要回归,继承优良的传统。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立足民族为“体”,巧取东西洋为“用”,两者交融契合就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B.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是在继承晋唐绘画传统或借鉴西画传统时表现出来的“惰性”。C.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对传统不能很好地继承和发展,变得纤弱而萎靡。D.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狭隘的,它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伟大传统。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裴谞,字士明,擢明经,调河南参军事。性通绰,举止不烦。累迁京兆仓曹参军。会史思明乱,逃山谷间。思明故为谞父宽将,德宽旧恩,且闻诣名,遣捕骑迹获之,喜甚,呼为“郎君”,伪授御史中丞。贼残杀宗室,谞阴缓之,全活者数百人。又尝疏贼虚实于朝,事泄,思明恨骂,危死而免。贼平,除太子中允,迁考功郎中,数燕见奏事。代宗幸陕,谞徒步挟考功南曹印赴行在,帝曰:“疾风知劲草,果可信。”拜河东租庸、盐铁使。时关辅旱,谞入计,帝召至便殿,问榷酤利岁出内几何,谞久不对。帝复问,曰:“臣有所思。”帝曰:“何邪?”谞曰:“臣自河东来,涉三百里,而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顾念元元,先访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治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故未敢即对。”帝曰:“微公言,朕不闻此。”拜左司郎中,数访政事。元载忌之,出为虔州刺史,历饶、卢、亳三州,除右金吾将军。德宗新即位,以刑名治天下,百吏震服。时大行将蒇陵事,禁屠杀,尚父郭子仪家奴宰羊,谞列奏,帝谓不畏强御,善之。或曰:“尚父有社稷功、岂不为庇之?”谞笑曰:“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时朝堂别置三司决庶狱,辨争者辄击登闻鼓。谞上疏曰:“谏鼓、谤木之设,所以达幽枉,延直言。今诡猾之人,轻动天听,争纤微,若然者,安用吏治乎?”帝然之,于是悉归有司。谞恶法吏舞文,或挟宿怨为重轻,因献狱官箴以讽。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卒,年七十五,赠礼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五)【注】榷酤(qu g):制酒业。大行将蒇陵事:大行,刚去世的皇帝;蒇(chn),完成。此句意为唐代宗的丧事行将结束。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遣捕骑迹获之迹:痕迹 B微公害,联不闻此 微:如果没有C必谓党附者众 党:结党 D所以达幽枉,延直言 延:引进采纳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B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此处是第二种释义。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D视事,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裴谞性格豁达宽厚,沉稳而不急躁。安史之乱时被史思明抓获,迫受伪职。但他能暗中保护唐宗室并向朝廷汇报叛贼虚实,事情泄露,险些被杀。平定叛贼后朝廷授予他官职。B裴谞一心忠于朝廷,深得皇帝信任。关中大旱,唐代宗一见面就问他制酒业全年的收支情况,裴谞没有马上回答,并不表示他答不上来,而是心系民生,代宗深为感动。C裴谞做事机警变通,智保郭子仪。在代宗丧事禁屠期间,裴谞向德宗举报尚父郭子仪的家奴在家宰羊。有人责怪他为小事而弹劾功臣,裴谞解释了其中良苦用心:对上解除德宗对尚父的猜疑,使皇帝安心;对下维 护了大臣的安全。D裴谞反对集中办案,建议取消击登闻鼓。他认为谏鼓、谤木之类的设置本就没有什么益处,只会被一些狡猾之徒利用,建议发挥各级官吏的作用,民间诉讼交由各有关部门处理。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诚谓陛下顾念元元,先访疾苦,而乃责臣以利。(5分)(2) 谞恶法吏舞文,或挟宿怨为重轻,因献狱官箴以讽。(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小石潭记中,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两句是“ , ”(2)生活中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失去的痛苦,只有我们拥有“ , ”的良好心态就能正确对待人生(用岳阳楼记原句回答)(3)观沧海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_,_” 选做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1小说、12传记任选一大题 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活 着余华 到了中午,里面有医生出来说:“生啦,是儿子。” 二喜一听急了。跳起来叫道:“我没要小的。” 医生说:“大的也没事。” 凤霞也没事,我眼前就晕晕乎乎了,年纪一大,身体折腾不起啊。二喜高兴坏了。他坐在我旁边身体直抖,那是笑得太厉害了。我对二喜说:“现在心放下了,能睡觉了,过会再来替你。” 谁料到我一走凤霞就出事了,我走了才几分钟,好几个医生跑进了产房还拖着氧气瓶。凤霞生下孩子后大出血,天黑前断了气。我的一双儿女都是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 那天雪下得特别大,凤霞死后躺到了那间小屋里。我去看她,一见到那间屋子就走不进去了,十多年前有庆也是死在这里的。我站在雪里听着二喜在里面一遍遍叫着凤霞,心里疼得蹲在了地上。雪花飘着落下来,我看不清那屋子的门,只听到二喜在里面又哭又喊,我就叫二喜,叫了好几声二喜才在里面答应一声,他走到门口,对我说:“我要大的,他们给了我小的。”我说:“我们回家吧,这家医院和我们前世有仇,有庆死在这里,凤霞也死在这里。二喜,我们回家吧。” 二喜听了我的话,把凤霞背在身后,我们三个人往家走。 那时候天黑了。街上全是雪,人都见不到,西北风呼呼吹来,雪花打在我们脸上,像是沙子一样。二喜哭得声音都哑了,走一段他说:“爹,我走不动了。”我让他把凤霞给我,他不肯,又走了几步他蹲了下来,说:“爹,我腰疼得不行了。” 那是哭的,把腰哭疼了。回到了家里,二喜把凤霞放在床上,自己坐在床沿上盯着凤霞看,二喜的身体都缩成一团了。我不用看他,就是去看他和风霞在墙上的影子,也让我难受得看不下去。那两个影子又黑又大,一个躺着,一个像是跪着,都是一动不动,只有二喜的眼泪在动,让我看到一颗一颗大黑点在两个人影中间滑着。我就跑到灶间,去烧些水,让二喜喝了暖暖身体,等我烧开了水端过去时,灯熄了,二喜和凤霞睡了。 那晚上我在二喜他们灶间坐到天亮,外面的风呼呼地响着,有一阵子下起了雪珠子,打在门窗上沙沙乱响。二喜和凤霞睡在里屋子里一点声音也没有,寒风从门缝冷飕飕地钻进来,吹得我两个膝盖又冷又疼,我心里就跟结了冰似的一阵阵发麻,我的一双儿女就这样都去了。到了那种时候,想哭都没有了眼泪。我想想家珍那时还睁着眼睛等我回去报信,我出来时她一遍一遍嘱咐我,等凤霞一生下来赶紧回去告诉她是男还是女。凤霞一死,让我怎么回去对她说? 有庆死时,家珍差点也一起去了。如今凤霞又死在她前面,做娘的心里怎么受得住。第二天,二喜背着凤霞,跟着我回到家里。那时还下着雪,凤霞身上像是盖了棉花似的差不多全白了。一进屋,看到家珍坐在床上,头发乱糟糟的脑袋靠在墙上,我就知道她心里明白凤霞出事了,我已经连着两天两夜没回家了。我的眼泪唰唰地流了出来,二喜本来已经不哭了,一看到家珍又呜呜地哭起来,他嘴里叫着:“娘,娘” 家珍的脑袋动了动,离开了墙壁。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二喜脊背上的凤霞。我帮着二喜把凤霞放到床上,家珍的脑袋就低下去看凤霞,那双眼睛定定的,像是快从眼眶里突出来了。我是怎么也想不到家珍会是这么一副样子,她一颗泪水都没掉下来,只是看着凤霞,手在凤霞脸上和头发上摸着。二喜哭得蹲了下去,脑袋靠在床沿上。我站在一旁看着家珍,心里不知道她接下去会怎么样。那天家珍没有哭也没有喊,只是偶尔地摇了摇头。凤霞身上的雪慢慢融化了以后,整张床上都湿淋淋了。 凤霞和有庆埋在了一起。那时雪停住了,阳光从天上照下来,西北风刮得更凶了,呼呼直响,差不多盖住了树叶的响声。埋了凤霞,我和二喜抱着锄头铲子站在那里,风把我们两个吹得都快站不住了。满地都是雪,在阳光下面白晃晃刺得眼睛疼,只有凤霞的坟上没有雪,看着这湿漉漉的泥土,我和二喜谁也抬不动脚走开。(1)下列对小说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一开头采用悲喜结合的写法,但重点突出的是凤霞在生孩子过程中去世的“悲”。 B“我”不能走进那间小屋,是因为“我”的一双儿女都死在同一间屋里,“我”感到恐惧。 C“我要大的,他们给了我小的。”从这句简短的话语中,可见二喜感到不幸中的一点幸运。 D“二喜的身体都缩成一团了”,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二喜的肉体和心灵都遭受了重大的打击。 E这篇小说向人们展示了在极度苦难环境下的生命状态,让读者体味“活着”的多种滋味。(2)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我”的形象特点。(6分)(3)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4)这篇小说多次写到“雪”,请探究其艺术效果。(8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25分)周恩来:识见高超,理境澄彻1913年2月,周恩来随四伯父周贻赓从沈阳来到天津,考入南开学校就读。从15岁到19岁,正是一个年轻人思想、性格、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从考入南开开始,周恩来就陷入物质生活清贫、苦寒的窘境,其求学费用主要靠四伯父供给,常有不济。但他以艰苦朴素为荣,一心向学,以优异的成绩赢得师长的喜爱、同学的尊敬。毕业时,同学为他写下这样的评语:“君家贫,处境最艰,学费时不济,而独能万苦千难中多才多艺,造成斯绩。”时任南开校长的张伯苓先生更称赞周恩来“是南开最好的学生”。1916年5月6日,在有260名同学参加的作文比赛中,周恩来以一篇诚能动物论荣获第一名。在这篇文章中,周恩来开宗明义,指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必须崇诚信、弃诈伪。在列举了中外历史上一些名人政绩后,深刻地阐明:“一人之智慧有限,万民之督察极严,期以一人之手欲掩天下目者,实不营作法自毙,以诈为利,以伪为真,卒至自覆自败,与人以可讥可耻之据”。文章结尾,他将矛头对准当时的反动统治者:“虚伪可惑少数人,惑人类一时,不能惑人类最长时期”,统治者欲驱使人民的“生命脑力以供一二私人之指挥,其智可悯,其愚不可及也”。阅卷的所有老师对此文激赏不已,批语道:“识见高超,理境澄彻”,“用笔之遒劲,布局之绵密”殊为罕见!作为南开创办人和校董的严修欣然题匾额“含英咀华”以示嘉奖。周恩来曾在南开校刊上撰文,论述好文章的三条标准:“全篇主意须具有识远超群之处;章法笔致须紧密完备;事实或议论应有关世道民俗。”这也正是他中学作文所具备的文风。周恩来在南开学习的4年中,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处在最危急的时刻。他将内心的悲愤凝聚在笔端,写下了或多难以固邦国论中国现实之危机等多篇作文。在文中,他历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事实,大声疾呼:“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砥柱伊谁?弱冠请缨,闻鸡起舞,吾甚望国人之勿负是期也。”振聋发聩的语言表达了他拯救民族危亡的爱国革命思想。1915年1月,日本在强占山东胶州湾后,又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2月11日,中国留日学生千余人举行抗议活动。在此历史背景下,周恩来在尚志论中,发出“是而人者,使之立国于二十世纪竞争潮流中,乌得使神州不陆沉耶”的感叹!文中运用古今中外大量典故,论述立志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抒发了献身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希望者何?志是也!”他在文中写道:“志在金钱者,其终身恒乐为富家翁;志在得官者,百计钻营不以为耻,此志卑之害也。”“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则所成之事业当不至限于一隅,私于个人也。”他所主张的“计其大”就是把个人志向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紧密联系起来。全篇旁征博引,纵横捭阖,气象磅礴。国文老师的评语是“词腴气畅,生发不穹”,即语言丰富,文气通畅。1915年3月所作的论名誉一文,最能反映青年周恩来的伟大人格和高尚情操。在700多字的文章中,周恩来不仅对于名誉的发生、演变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且对于如何对待名誉发表了正气磅礴的议论。文章慨叹:“智者遇之顿失其智,愚者当之益增其愚,颠倒世人,尽入壳中”。他列举孔子作春秋等事例,论述了舆论与名誉、名誉与气节之间的关系,主张有识之士珍惜自己的名誉,鄙视那些只谋求名誉,不计及实事,欺世盗名之徒:“若夫汲汲于利之徒,日惟名誉之是谋,不遑计及实事,虚声盗世,眩世眩俗,以淆乱风气者,是名誉之罪人也。”他告诫世人,要以正义为准绳决定如何行动,不要“幸存邀名之心”,相信“千载之下”历史会作出公正的结论。这不是周恩来伟大一生的真实写照吗?1917年6月,周恩来优异的成绩从南开学校毕业,并获得“国文最佳者”特别奖。(选自2013年2月27日光明日报)(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物质生活的清贫影响了青年周恩来的人生观,使他养成了以艰苦朴素为荣的优良品质,一心向学,埋头苦读,深受赞誉。B诚能动物论思路缜密,用中外历史名人政绩为例,阐明了必须崇诚信、弃诈伪的观点,并指斥当时反动统治者的愚蠢。C周恩来所写文章被老师激赏,并获得严修先生的盛赞,因为他面对民族危机敢于大声疾呼,影响了周围的许多青年同学。D周恩来在年轻时就立志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把个人志向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联系起来,不计个人得失,不求个人荣辱。E本文按照时间的顺序,选取了周恩来在南开读书时写文章激励人们的事迹,表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人格和崇高追求。 (2)文中大量引用周恩来文章的原文和老师的相关评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说明。 (6分) (3)周恩来所写文章“识见高超,理境澄沏”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4)年轻的周恩来在思想、性格、人生观三个方面所表现出的伟大与高尚对你有什么启发,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第卷 表达题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事前有周密的准备,遇事有果敢的决心,就不至于 左右为难了。要创佳绩,就必须大胆革新,勇于实践,克服 的保守思想。青年人在困难面前不应该 ,而应该勇猛前进。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该坚决地舍弃个人利益,决不应该 。A犹豫不决 畏首畏尾 畏缩不前 举棋不定B 举棋不定 畏首畏尾 畏缩不前 犹豫不决C 畏首畏尾 举棋不定 犹豫不决 畏缩不前D畏缩不前 举棋不定 犹豫不决 畏首畏尾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这部由第六代导演执导的青春片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表现了主人公拒绝平庸、坚守梦想的成长故事,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观众。B虽然2014年匆匆而过,但那些既有意义又充满着正能量的故事与片段一定会给自己、家人甚至陌生人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痕迹。C比喻在议论文中,小而言之,可作为论证方法使用,以句为单位出现;大而言之,可作为修辞方法运用,以段或篇为单位出现。D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苏绣,以其图案秀丽、色彩典雅、线条明快、绣工精细的特色闻名于世,一直是备受新老顾客青睐的手工艺品。答案:D(A项“表现成长故事”不搭配;B项介词使用不当,“给”改为“在”;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生命燃烧的火焰是绿色的吗?我不知道。 , , 。 , : ,然而最终不但他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而且他自己也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这个人毕其一生,想要改变自然,在自然中留下一些个人的痕迹有的时候我感到它是死者生命的延续,灵魂的表白那燃烧是无声的,惟其无声,方显执著而在他的墓上,绿草葳蕤地生长,如熊熊的火焰有的时候我又觉得,它只是自然在平静地昭示的一个真理一个人的躯体,不管化不化成灰,都要埋入地下,化成肥料A. B.C. D.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_?以往人们通常把领导力等同于权力,这种观点至今还停留在一些人的头脑中,限制了人们探索提升领导力的视野。领导力与权力确实有密切关系,但绝不是对等关系,有权力未必就有领导力。权力仅仅是领导力的一种重要资源,_。在领导科学研究中,领导力存在于精神信仰、思想观念、规章制度等方方面面,既包括组织领导力,_。组织领导力是由个体领导力积极作用而成的合力,这就像百川终归大海一样。组织领导力与个体领导力相辅相成、高度融合,共同提升政党的领导力。17.下面是一段禁毒漫画(漫画中的花为制毒的罂粟花)。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60个字。(6分)五、作文(60分)20.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60分)地铁上,一男子随地吐痰遭到指责后,竟不停地用污言秽语和乘客们对骂。一黑衣壮汉忍不住,拨开人群走到 “吐痰男”跟前踢去一脚,吐痰男顿时安静下来,一语不发。此时,有出来劝架的乘客指责“黑衣男”:“打人是不对的。”更多的人则认可黑衣男的做法。这段视频被上传到网络后,引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就其中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表现,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完成写作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