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下册单元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77928 上传时间:2019-10-0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2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化学下册单元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初三化学下册单元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初三化学下册单元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知识点1:金属材料及其发展史1.金属材料金属材料2.金属材料的发展史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使用铝制品使用合金知识点2: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其用途1.金属的物理性质(1)几种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见表1:铁铝铜(又称紫铜)物理性质纯铁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质软,有良好的延展性,密度为7.86g/cm3,熔点为1535 ,沸点为2750,是电和热的良导体铝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密度为2.7g/cm3,熔点为660,沸点为2467,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导电性和导热性铜具有紫红色金属光泽,密度为8.92g/cm3,熔点为1083,沸点为2567,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导电性和导热性(2)金属的特性金属除具有一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外,不同的金属又有各自的特性。颜色:大多数金属为银白色,而铜却呈紫红色,金呈黄色。状态:常温下,大多数金属为固体,而汞却为液体。导电性:银、铜、铝(由强到弱)是导电性很强的金属。熔点:钨的熔点最高,汞的熔点最低。硬度:铬的硬度最大,而钠、钾等较软,可以用小刀切割。密度:锂、钠、钾等的密度比水的小,其他大多数金属的密度比水的大,其中密度最大的金属是锇。2.金属的用途金属在生活、生产中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根据不同的用途选用不同性能的金属,如表2所示:金属的物理性质应用有金属光泽可做装饰品(如金、银首饰等)导电性好电极、电线、电缆等导热性好做炊具,如铁锅、铝壶等延展性好制成车辆外壳、钢丝绳、铝箔硬度大加工成多种工具,如铁锤、剪刀、机床底座等 由表2中的内容可知,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而物质的用途又反映了物质的性质。金属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用途,但这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还要考虑价格、资源、制品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例如,银的导电性强,但它在自然界中的含量少,价格昂贵,故不宜做导线。巧记速记1.金属特性:黄金白银紫红铜,多数固体液体汞。2.金属共性:导电导热延展性,金属光泽在表面。知识点3:合金合金拓展延伸1.合金是金属与金属(或非金属)组成的混合物。2.制造合金的过程是熔合,而不是化合,也不是简单的混合,该过程发生物理变化,组成合金的各物质仍保持各自的性质。知识点4:铁合金生铁和钢是铁的合金,生铁和钢的比较见表4。生铁钢含碳量2%4.3%0.03%2%其他元素Si、Mn、S、P(少量)Si、Mn等性能硬而脆、无韧性坚硬、韧性大、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弹性机械加工可铸不可锻可铸、可锻、可延压用途用作炒菜的铁锅、暖气片、机床的底座等机械制造、交通工具、炊具等拓展延伸1.生铁和钢的主要成分都是铁,它们的许多性能不同,主要是由于含碳量不同。一般来说,含碳量越高,硬度越大;含碳量越低,韧性越好。2.在钢中加入一种或几种其他元素制成的合金钢,具有特殊的性能。如不锈钢是在普通钢中加入了一定量的铬、镍等金属,使它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知识点5:其他几种常见合金1.几种常见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途(见表5)。合金主要成分主要性能主要用途黄铜铜、锌强度高、可塑性好、易加工、耐腐蚀机器零件、仪表、日用品青铜铜、锡强度高、可塑性好、耐磨、耐腐蚀机器零件如轴承、齿轮等白铜铜、镍光泽好、耐磨、耐腐蚀、易加工钱币、代替银做饰品焊锡锡、铅熔点低焊接金属硬铝铝、铜、镁、硅强度和硬度好火箭、飞机、轮船等制造业18K黄金金、银、铜光泽好、耐磨、易加工金饰品、钱币、电子元件2.钛和钛合金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它们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能。其性质和用途如下:(1)性质:熔点高、密度小(钛的密度仅为4.5 g/cm3),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抗腐蚀性能非常好,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2)用途:火箭、导弹、航天飞机、船舶、化工和通信设备、人造骨等。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知识点1: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大多数金属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金属越活泼,越易与氧气反应,同等条件下反应越剧烈。常见金属在空气及氧气中的反应现象及化学方程式如表1所示:金属在空气中在氧气中化学方程式镁常温下表面逐渐变暗;点燃时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点燃,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2Mg+O22MgO铝常温下,铝表面变暗点燃,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4Al+3O22Al2O3铁加热变红,离火变冷点燃,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3Fe+2O2Fe3O4铜常温下,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绿色物质;加热生成黑色物质加热生成黑色物质2Cu+O22CuO1.铝在常温下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缓慢氧化,在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被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2.“真金不怕火炼”是指金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拓展延伸 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条件和反应的剧烈程度,可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条件分三种:常温、加热(或点燃)、高温。条件越容易说明金属活动性越强。知识点2:金属与酸的反应实验设计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剧烈程度。2.实验用品及器材:试管、镊子、镁条、锌粒、铁钉、铜片、稀盐酸、稀硫酸等。3.实验步骤:(1)在试管里放入两小块镁,加入5 mL稀盐酸,将燃着的小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并判断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气体。(2)参照上述实验步骤,分别向放有两小块锌、铁或铜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如果有气体生成,判断生成的是什么气体。(3)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上述实验,并比较发生的现象。分析论证4.实验现象:观察到的现象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表2所示。金属现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稀盐酸稀硫酸稀盐酸稀硫酸镁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溶液仍为无色,生成的气体能够燃烧且产生淡蓝色火焰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溶液仍为无色,生成的气体能够燃烧且产生淡蓝色火焰Mg+2HClMgCl2+H2Mg+H2SO4MgSO4+H2锌反应比较剧烈,产生大量气泡,溶液仍为无色,生成的气体能够燃烧且产生淡蓝色火焰反应比较剧烈,产生大量气泡,溶液仍为无色,生成的气体能够燃烧且产生淡蓝色火焰Zn+2HClZnCl2+H2Zn+H2SO4ZnSO4+H2铁反应缓慢,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生成的气体能够燃烧且产生淡蓝色火焰反应缓慢,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生成的气体能够燃烧且产生淡蓝色火焰Fe+2HClFeCl2+H2Fe+H2SO4FeSO4+H2铜无明显现象无明显现象5.实验结论:镁、锌、铁三种金属都能与盐酸和稀硫酸反应,反应后都生成氢气,但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铜与盐酸和稀硫酸不反应,所以镁、锌、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实验点拨1.铜等金属不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说明该金属的活动性弱。2.有些金属虽然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但不同金属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可根据冒出气泡的快慢来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3.铁与盐酸、稀硫酸反应时生成+2价铁的化合物,读作“亚铁”,如氯化亚铁(FeCl2)、硫酸亚铁(FeSO4)。它们的溶液均为浅绿色。知识点3: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实验设计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情况。2.实验用品及器材:试管、砂纸、铝丝、铜丝、CuSO4溶液、AgNO3溶液、Al2(SO4)3溶液等。3.实验步骤:(1)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后取出,观察现象。(2)把一根洁净的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后取出,观察现象。(3)把一根洁净的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过一会儿后取出,观察现象。分析论证4.实验现象:观察到的现象及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表3所示。实验操作现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浸入溶液中的铝丝表面覆盖一层紫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2Al+3CuSO4Al2(SO4)3+3Cu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浸入溶液中的铜丝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的物质,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蓝色Cu+2AgNO3Cu(NO3)2+2Ag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无明显现象5.实验结论:铝能跟硫酸铜溶液反应,铜能跟硝酸银溶液反应,但铜不能跟硫酸铝溶液反应,说明铝的活动性比铜强,铜的活动性比银强。实验点拨1.因铝丝表面覆盖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所以实验前要用砂纸把氧化膜擦去,否则很难反应。2.铁与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时生成+2价铁的化合物。3.金属化合物必须是可溶于水的。知识点4:置换反应1.定义: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置换反应是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之一,可表示为A+BCAC+B。2.置换反应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比较见表4。反应类型概念特点举例表示式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多变一C+O2CO2CO2+H2OH2CO3A+B+C分解反应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一变多2KMnO4K2MnO4+MnO2+O2CaCO3CaO+CO2CA+B+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C+2CuO2Cu+CO2Zn+H2SO4ZnSO4+H2A+BCAC+B易错警示单纯生成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或有单质和化合物参加的反应都不一定是置换反应。如2H2O22H2O+O2与CH4+2O2CO2+2H2O都不属于置换反应。知识点5: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应用1. 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见图1)。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如Mg、Al、Zn、Fe等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发生反应生成氢气,而Cu、Ag等不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发生反应。通常把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称为活泼金属。(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其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K、Ca、Na除外)。巧记速记金属活动性顺序可采用“五元素一句”方法进行记忆,即“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拓展延伸1.钾、钙、钠的化学性质相当活泼,能与水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和氢气,因此,不能用钾、钙、钠置换其他金属化合物溶液中的金属。2.盐酸、稀硫酸能与活泼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但浓硫酸、硝酸等具有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能生成氢气。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知识点1:金属资源的存在形式及矿石1.金属的存在地球上的金属资源广泛地存在于地壳和海洋中,除金、银等少数很不活泼的金属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外,其余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其中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2.几种重要的矿石(1)工业上把能用来提炼金属的矿物叫做金属矿石。(2)几种常见的金属矿石的名称和主要成分如表1:金属矿物赤铁矿黄铁矿菱铁矿铝土矿黄铜矿辉铜矿主要成分Fe2O3FeS2FeCO3Al2O3CuFeS2Cu2S拓展延伸冶炼金属时,选择矿石应遵循的原则是:(1)所需提炼金属的含量高;(2)矿石中含对环境有害的元素少;(3)冶炼途径能够尽可能简便。知识点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实验设计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铁的冶炼原理。2.实验原理:3CO+Fe2O32Fe+3CO2。3.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图14.实验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将适量的氧化铁(用磁铁靠近时不能被磁铁吸引)放入硬质玻璃管中,并固定装置。(3)点燃酒精灯。(4)向玻璃管中通入CO气体。(5)点燃酒精喷灯,给玻璃管内盛放药品的部位加热。(6)当红色粉末全部变黑后,停止加热。(7)当玻璃管内的固体冷却后,先停止通CO,后熄灭装置最后面的酒精灯。分析论证5.实验现象:(1)红色粉末变为黑色(用磁铁靠近时能被磁铁吸引)。(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6.实验结论:实验前的红色粉末不能被磁铁吸引而反应后得到的黑色粉末能被磁铁吸引,说明实验得到的黑色粉末为不同于实验前物质的一种新物质,根据它能被磁铁吸引的性质可推断出所得黑色粉末为铁粉;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表明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即该反应中,生成了铁和二氧化碳。实验点拨1.CO气体有毒,由于反应中有残留的CO气体排出,为避免CO排入空气污染环境,所以做该实验时一定要进行尾气处理,图1中是将尾气燃烧掉,也可以用集气瓶(或气球)将尾气收集起来再利用等;2.实验前应先点燃装置最后面的酒精灯,以防止CO排入空气污染环境;3.实验开始时,一定要先通一段时间的CO,然后再加热,这样可以排尽玻璃管中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4.当红色粉末全部变黑后,应先停止加热,继续通CO直到玻璃管冷却,这样可以让得到的还原铁粉在CO气流中冷却,防止被空气中的氧气再次氧化;5.当玻璃管冷却后,先停止通CO,最后熄灭装置最后面的酒精灯,以保证不让残留的CO气体排入空气。知识点3:铁的冶炼1.工业炼铁的原料、主要反应原理、设备见表2: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空气主要原理3CO+Fe2O32Fe+3CO2设备高炉2.方法:将铁矿石(如赤铁矿)、焦炭和石灰石按一定的比例一起加入到高炉中,从炉的下部通入热空气,在高炉内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其中焦炭转变成一氧化碳,而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与铁矿石反应生成铁,同时石灰石高温分解,将矿石中的杂质转化为炉渣排出。此时炼出的铁为含有杂质的生铁。3.炼铁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1)产生还原剂:C+O2CO2CO2+C2CO(2)形成生铁:Fe2O3+3CO2Fe+3CO2(3)形成炉渣:CaCO3CaO+CO2CaO+SiO2CaSiO3知识点4:含杂质化学反应的计算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根据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来进行的,因此在计算过程中,不论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都必须是纯净物的质量。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原料与产品都不可能是绝对纯净的,或多或少都含有杂质,因此,在计算时必须先将不纯物质的质量折算成纯净物质的质量,再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计算。1.有关计算公式:(1)纯净物的质量=不纯物质的质量纯净物的质量分数(2)不纯物质的质量=纯净物的质量纯净物的质量分数(3)物质的纯度=100%2.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为:(1)将含杂质物质的质量换算成纯净物的质量。(2)将纯净物的质量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3)将计算得到的纯净物质量换算成含杂质物质质量。知识点5:防止铁制品锈蚀的方法铁制品的锈蚀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因此根据铁制品锈蚀的条件不难推出防止铁制品锈蚀的基本措施为:使铁制品隔绝空气或水。具体的方法有:(1)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2)在铁制品表面覆盖保护层,如涂油、刷漆、搪瓷、电镀、烤蓝等;(3)改变金属内部结构,制成合金,如不锈钢等。拓展延伸许多金属都易生“锈”,但“锈”的结构不同,成分不同。铜在潮湿的空气中也能生“锈”,铜锈即铜绿,其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化学式为Cu2(OH)2CO3,是铜与水、氧气、二氧化碳共同作用的结果。金属铝也易“生锈”,但铝锈同铁锈、铜锈不同,它是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覆盖在金属铝的表面,能防止铝继续与氧气反应,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铝锈的成分为氧化铝,即Al2O3。知识点7:金属资源的保护金属资源是有限的,而且不能再生,因此,保护金属资源非常重要。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有:(1)防止金属腐蚀;(2)回收利用废旧金属;(3)合理、有效地开采矿物;(4)寻找金属的代用品。巧记速记金属资源的保护:有效防腐蚀;回收再利用;有计划开采;寻找代用品。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知识点1:溶液的概念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溶液的特征(1)均一性:指溶液形成后,溶液中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是完全相同的,即同一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密度、颜色等都相同。(2)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即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出现分层现象,也不会析出固体物质。【拓展延伸】1.判断某物质是否是溶液,一般看以下两点:(1)是否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2.有些物质(如蔗糖等)在溶液中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的,还有些物质(如氯化钠等)在溶液中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的。【易错警示】 1.溶液一般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如CuSO4溶液为蓝色,氯化亚铁溶液为浅绿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2.溶液是混合物,因此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溶液。知识点2:溶液的组成1.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除此之外,酒精、汽油等也可以作为溶剂。2.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1)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名称后加溶剂,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食盐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但是一般水溶液中不指明溶剂,即未指明溶剂的溶液,溶剂一般是水,如“硫酸铜溶液”中,硫酸铜是溶质,水是溶剂。(2)当固体或气体溶于液体形成溶液时,一般将固体或气体看作溶质,液体看作溶剂。(3)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形成溶液时,一般把量多的看作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但是只要溶液中有水存在时,无论水量多少,水都是溶剂。【拓展延伸】1.在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但溶剂只能是一种。2.对于发生化学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判断,应以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和反应物的量来确定。如锌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应该为反应生成的ZnSO4。【易错警示】1.溶液的质量等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之和,但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质体积与溶剂体积之和。2.在计算溶液质量时,溶质质量是指已被溶解的那部分的物质的质量,而未溶解的部分不能计算在内。知识点3:溶液的用途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表1所示)。农业生产无土栽培的植物必须生长在营养液中科学实验能够相互反应的两种固体通常配制成溶液,然后让它们的溶液进行反应,这是因为在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反应物相互接触更充分,反应进行得更快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植物吸收的养料必须溶解在水中,人体吸收的营养成分也同样需要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医疗卫生医疗上所用的许多注射液也是溶液,如生理盐水是0.9%的氯化钠溶液知识点4:影响溶解能力和溶解速率的因素实验设计(1)实验目的:探究溶质和溶剂的种类对物质溶解能力的影响。(2)实验用品:试管、药匙、蒸馏水、碘、高锰酸钾、汽油。(3)实验步骤:(如图1所示)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2小粒碘和高锰酸钾,各加入23 mL 水;另取两支试管,再分别加入12小粒碘和高锰酸钾,各加入23 mL 汽油,观察是否溶解及所得溶液的颜色。图1分析论证(4)实验现象:碘几乎不溶于水,却可以溶于汽油形成紫色溶液;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却可以溶于水形成紫红色溶液。(5)实验结论: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实验点拨1.实验设计时,必须要有控制变量的思想,若要探究某一因素对物质溶解能力的影响时,必须控制其他因素不变。2.物质的溶解能力除了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外,还与温度有关。3.影响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影响物质溶解速率的决定因素是物质本身的性质,除此之外还受温度、物质的颗粒大小、是否搅拌等因素影响。(1)溶剂的温度:溶剂的温度越高,溶质溶解的速率越快。(2)溶质固体的颗粒大小:颗粒越小,溶解越快。(3)是否进行搅拌:在搅拌的情况下,溶质溶解的速率加快。知识点5:溶解过程中的热现象加入物质氯化钠(NaCl)硝酸铵(NH4NO3)氢氧化钠(NaOH)实验现象所得溶液的温度与原来水的温度基本相同所得溶液的温度明显低于原来水的温度所得溶液的温度明显高于原来水的温度实验结论NaCl溶于水后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NH4NO3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降低NaOH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升高实验点拨1.溶解过程中不能用温度计搅拌,应使用玻璃棒搅拌。2.温度计读数时,一定不要将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读数。拓展延伸1.浓硫酸溶于水时也放出热量,溶液的温度升高。2.生石灰(CaO)放入水中也能放出大量的热,因为CaO与水反应放出热量,是放热反应。知识点6:乳浊液和乳化现象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其特点是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会分层。 2.乳化现象 (1)乳化剂和乳化作用:人们把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叫做乳化剂,乳化剂所起的作用叫做乳化作用。常用的乳化剂有各种日用洗涤剂、化妆品等。 (2)乳化作用的应用:用洗涤剂去除衣服、餐具上的油污,清洗试管内的油污。拓展延伸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常见混合物有溶液和浊液两大体系,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浊液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浊液分悬浊液和乳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悬浊液和乳浊液振荡后都呈浑浊状态,静置后悬浊液中固体会沉淀下来,乳浊液会分层。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比较见表3。项目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分散前被分散物质的状态固、液、气固液分散在溶剂里的粒子分子或离子许多分子的集合体许多分子的集合体外观大多透明且均一浑浊、不均一浑浊、不均一久置现象稳定,不分层不稳定,沉淀不稳定,分层实例食盐水、蔗糖、水、碘酒泥浆油水混合物相同点都是混合物易错警示用汽油清洗衣服上的油污与用洗涤剂清洗衣服上的油污有本质的区别:汽油清洗油污是利用了汽油能溶解油脂,是溶解原理,形成的是溶液;而洗涤剂清洗油污是利用了洗涤剂的乳化功能,将大的油珠变成无数细小的液滴,是乳化原理,形成的是乳浊液。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知识点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2.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一般地说,要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只要看在一定温度下,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如果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那么这种溶液就是所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因此,判断一种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可在温度和溶剂量不变的条件下,向原溶液中再加入少量原溶质,如果溶质不再溶解,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如果溶质继续溶解,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拓展延伸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1)浓溶液、稀溶液的定义:为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在一定量的溶液里,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多的是浓溶液,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少的是稀溶液。(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是从两个不同角度对溶液进行分类的,因此两组概念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即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但是,在一定温度下,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比它的不饱和溶液要浓。知识点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条件1.大多数物质(如KNO3等)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可通过如下方法: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2.极少数物质如Ca(OH)2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需通过如下方法: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易错警示对于不同溶质的溶液而言,改变溶质、溶剂的量都可以实现上述转变,但改变温度要视具体物质而定,如KNO3等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有极少数固体物质(如氢氧化钙)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若将KNO3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应降低温度,若将Ca(OH)2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应升高温度。知识点3:固体物质的溶解度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2)正确理解概念中的四要素(见表1)。四要素条件标准状态单位内容在一定温度下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g理解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内因是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外因是温度。如果温度改变,则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也会改变,因此,只有在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才有意义为了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人们规定以100 g溶剂为标准,需强调和注意的是:此处100 g是溶剂的质量,而不是溶液的质量溶解度是比较同一条件下某种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表示方法,只有达到该条件下溶解的最大值,才可称其为溶解度,因此必须要求“达到饱和状态”溶解度是规定标准下的溶质的质量,常用单位“g”来表示2.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1)内部因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例如20 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 g,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此处造成溶解度不同的原因是硝酸钾与氯化钠两种溶质的性质不同。20 时KNO3在水中、汽油中的溶解度相差很大,这是由于溶剂性质不同的原因。(2)外部因素:温度。与溶剂量的多少没有关系,因为概念已经规定溶剂质量为100 g,所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只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易错警示溶解度概念中的四个要素“一定温度、100 g溶剂、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是同时存在的,只有四个要素都体现出来了,溶解度的概念和应用才是有意义的,否则没有意义,说法也不正确。这也是判断某一有关溶解度说法正确与否的关键。知识点4:溶解性与溶解度1.溶解性:是物质的物理性质之一,通常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2.固体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见表2)。溶解性难溶微溶可溶易溶20时的溶解度/g10实例CaCO3Ca(OH)2KClO3KNO3拓展延伸1.溶解性和溶解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溶解性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定性表示;溶解度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定量表示。2.习惯上把“难溶”称为“不溶”,但是绝对不溶的物质是不存在的。易错警示衡量物质溶解性大小的溶解度是指20 时物质的溶解度。知识点5:溶解度曲线1.溶解度曲线: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见表3所示): 图2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意义举例(如图2所示)(1)溶解度曲线上的任一点表示该溶质在该温度时的溶解度N点表示在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0 g(2)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在对应的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M点表示在t2时,甲和丙的溶解度相等(3)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t1时,甲的溶解度为20 g;t3时,甲的溶解度为60 g(4)在曲线上的点表示的溶液为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在曲线下方的点表示的溶液为对应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设A、B点均表示甲的溶液,则A点表示在t3时甲的饱和溶液,而B点表示在t3时甲的不饱和溶液(5)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曲线“陡升型”,表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曲线“平缓型”,表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曲线“下降型”,表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3.溶解度曲线的应用(1)可以查出某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2)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3)可以确定某一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4)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怎样制得某温度下的该物质的饱和溶液。(5)由溶解度曲线可确定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方法。易错警示:比较物质溶解度大小时一定要指明温度,否则无法比较。 知识点6:气体的溶解度1.气体的溶解度:指在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2.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1)溶质、溶剂的性质。(2)温度: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3)压强: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知识点7:结晶方法及适用范围1.结晶: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结晶。2.结晶方法及适用范围(1)蒸发溶剂:一般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物质。如从氯化钠溶液中得到氯化钠晶体,就可以用蒸发溶剂法。(2)冷却热饱和溶液法:一般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物质。如从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得到硝酸钾晶体,可以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3.结晶的应用海水晒盐(1)原理: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食盐结晶出来。(2)主要过程:(如图4)图4拓展延伸用两种结晶方法分离或提纯两种固体的混合物:如图5所示,甲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乙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如果乙中混有少量的甲,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进行分离(最后留少量水,这时少量的甲仍留在溶液中,趁热过滤);如果甲中混有少量的乙,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降温结晶)进行分离。 图5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3 溶液的浓度知识点1: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1.概念: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2.表达式:溶质的质量分数=100%=100%3.概念的理解(1)溶质质量指已溶解在溶剂里的溶质的质量,没有溶解的部分不计入溶质质量。(2)溶质、溶剂、溶液的量均以质量来表示,单位要统一,最后的计算结果用百分数表示。(3)某物质的质量分数只有在一定范围内才有意义。例如:在20 时KNO3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4%,因此在20 时,硝酸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超过24%。拓展延伸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比较(见表1)。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意义表示一定量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多少,不受外界条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量度,受外界条件影响溶剂量要求无要求100 g溶液是否饱和不一定一定达到饱和量的关系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关系表示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的关系单位没有单位g联系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知识点2:溶液的稀释与浓缩1.溶液的稀释(1)稀释方法:加入溶剂;加入低浓度的溶液。(2)计算依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3)计算关系式:加水稀释:Aa%=Bb%或Aa%=(A+m水)b%(式中,A代表稀释前溶液的质量,a%表示其溶质的质量分数;B代表稀释后溶液的质量,b%表示其溶质的质量分数;m水表示加入水的质量)加入低浓度溶液稀释:m1a%+m2b%=(m1+m2)c%(式中m1、m2为混合前溶液的质量,a%,b%分别为混合前对应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c%代表混合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2.溶液的浓缩(1)溶液浓缩的方法:加入溶质;蒸发溶剂;与浓溶液混合。(2)计算关系式加入溶质:Aa%+m质=(A+m质) c%(式中A表示浓缩前溶液的质量,a%表示其溶质的质量分数,m质表示加入溶质的质量;c%表示浓缩后溶液的质量分数)蒸发溶剂:Aa%=(A-m水)c%与浓溶液混合:Aa%+Bb%=(A+B)c%(式中B表示浓溶液的质量,b%表示其溶质的质量分数)易错警示1.稀释或浓缩的原理就是改变溶液中溶质或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变大,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溶剂的质量增大,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但要注意:当为饱和溶液时,增加溶质不会改变溶质的质量分数。2.在溶液的稀释计算中,当要求所加水的体积时,应先根据“m(浓)+m(加水)=m(稀)”计算出m(加水),然后再用密度公式求出V(加水),而不能直接用稀溶液的体积减浓溶液的体积求V(加水)。知识点3:化学方程式与溶质质量分数相结合的计算解答根据化学方程式与溶质质量分数相结合的计算时,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1)在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时,代入(或求出)的量应是溶质的质量,而不能是溶液的质量或体积。(2)对于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有两种计算方法:溶液组成法。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其中溶剂水的质量在计算中应注意:有些反应不消耗且不生成水时,溶剂水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各溶液中溶剂质量之和;若生成物中有水时则还需要加上生成的水的质量(若消耗水则需减去消耗的水的质量)。质量守恒法。溶液质量=反应前物质的质量总和-不溶性杂质的质量-生成气体的质量-生成沉淀的质量,此方法较简单,也最常用。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知识点1:酸碱指示剂能够检验溶液酸碱性的试液,称为酸碱指示剂。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如石蕊、酚酞在不同的酸、碱性溶液中显示不同的颜色,见表1:物质指示剂酸性碱性中性紫色石蕊试液红蓝紫无色酚酞试液无红无巧记速记 1.酸红(遇酸变红)石榴(石蕊)捡到篮(遇碱变蓝)子中(中性环境仍为紫色)。 2.无色酚酞最大胆,只有遇碱才红脸。易错警示1.酸碱指示剂只能对溶液的酸碱性做出一个定性的判断;2.是酸或碱的溶液使指示剂发生了颜色的改变 ,而不是酸碱指示剂使酸或碱的溶液变色。拓展延伸 酸碱指示剂多是从植物的花瓣或果实中提取的提取液,只要在不同的酸、碱性溶液中显示不同的颜色,就可作酸碱指示剂。知识点2: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及特性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及特性见表2:颜色状态气味特性浓盐酸无色液态刺激性气味易挥发浓硫酸无色黏稠、油状、液态无味吸水性、脱水性、腐蚀性易错警示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比较见表3。性质表现水的含义吸水性物理性质某物质中所含的水分脱水性化学性质某物质中没有水,而是将该物质中的氢、氧两种元素按水的组成比脱去知识点3:浓硫酸的稀释实验室中常备有浓硫酸,在具体的化学实验中常用到稀硫酸,需将浓硫酸进行稀释(见表4)。操作现象解释图(a)操作错误。为说明错误操作的危害,在图(b)特定的装置内把少量水滴进浓硫酸中液滴四溅水的密度较小,浮在浓硫酸上面,溶解时放出的热会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这是非常危险的图(c)操作正确。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烧杯壁发热,没有液滴四溅现象将密度大的浓硫酸缓慢注入水中,及时搅拌,产生的热得以迅速扩散,操作安全巧记速记稀释浓H2SO4,应防酸飞溅;硫酸注入水,同时再搅拌易错警示 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如果将水倒进浓硫酸里,由于水的密度小,浮在浓硫酸的上面,硫酸溶解时放出的热量不易散失,使水暴沸,带着酸四处飞溅。拓展延伸 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表4图(b)中,双孔塞上的短玻璃导管的作用是平衡装置内外的压强,防止装置内的气压突增而发生事故。知识点4:盐酸、硫酸的化学性质盐酸、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如表5所示:实验内容现象原理(或化学方程式)酸碱指示剂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红,无色酚酞溶液遇酸不变色金属镁剧烈反应,产生大量的气泡Mg+2HClMgCl2+H2Mg+H2SO4MgSO4+H2锌反应较快,有大量气泡产生Zn+2HClZnCl2+H2Zn+H2SO4ZnSO4+H2铁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有气泡产生Fe+2HClFeCl2+H2Fe+H2SO4FeSO4+H2金属氧化物铁锈(Fe2O3)铁锈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棕黄色Fe2O3+6HCl2FeCl3+3H2OFe2O3+3H2SO4Fe2(SO4)3+3H2O氧化铜固体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CuO+2HClCuCl2+H2OCuO+H2SO4CuSO4+H2O某些盐碳酸钙(和盐酸)固体溶解,有大量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CO3+2HClCaCl2+CO2+H2O碳酸钠Na2CO3+2HCl2NaCl+H2O+CO2Na2CO3+H2SO4Na2SO4+CO2+H2O巧记妙记酸与各类物质反应可按图3所示巧记,其中手掌代表酸,五个手指代表与酸反应的五类物质。图3易错警示1.盐酸、硫酸溶液与铁反应后,生成的FeCl2、FeSO4的溶液为浅绿色,其中铁元素为+2价;而与铁锈(Fe2O3)反应生成的是FeCl3、Fe2(SO4)3的溶液,为棕黄色溶液,其中铁元素为+3价。2.在与金属反应时,稀硫酸与金属反应可以生成H2;浓硫酸有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能生成H2。知识点5:盐酸和硫酸的用途盐酸和硫酸的用途见表6。用途硫酸重要化工原料,用于生产化肥、农药、火药、染料以及冶炼金属、精炼石油和金属除锈等。浓硫酸有吸水性,在实验室中常用它作干燥剂盐酸重要化工产品,用于金属表面除锈、制药(如盐酸麻黄素、氯化锌)等;人体胃液中含有盐酸,可帮助消化易错警示1.浓硫酸作干燥剂时,需干燥的气体一定从长管通入,从短管导出,即归纳为:长进短出。如图4: 图42.选择干燥剂的原则是干燥剂只能吸收水分,不能与被干燥的物质发生反应。浓硫酸常用来干燥O2、H2、CO2、CH4、CO等,不能用来干燥NH3。知识点6: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及特性见表7。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俗名苛性钠、火碱、烧碱熟石灰、消石灰颜色、状态白色块状固体白色粉末状固体溶解性易溶于水,且放出大量的热微溶于水特性易潮解;强腐蚀性较强腐蚀性易错警示固体氢氧化钠曝露在空气中,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固体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这种现象叫潮解,潮解是一个物理变化过程,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拓展延伸氢氧化钙可由生石灰与水反应制得:CaO+H2OCa(OH)2,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生石灰常用作食品干燥剂。知识点7: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见表8。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与指示剂作用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CO2CO2+2NaOHNa2CO3+H2OCO2+Ca(OH)2CaCO3+H2OSO2SO2+2NaOHNa2SO3+H2OSO2+Ca(OH)2CaSO3+H2OSO3SO3+2NaOHNa2SO4+H2OSO3+Ca(OH)2CaSO4+H2O与某些盐反应FeCl3+3NaOHFe(OH)3+3NaCl (常用于制不溶性碱)CuSO4+2NaOHCu(OH)2+Na2SO4Ca(OH)2+Na2CO3CaCO3+2NaOH(工业制碱中用此法能制得纯度较高的NaOH)巧记速记碱的化学性质可按图6巧记,其中手掌代表碱,四个手指代表与碱反应的四类物质(注意与酸对应,酸能与金属反应,但碱不能与非金属反应,故食指空缺)。图6易错警示1.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的碱必须是可溶性的碱,有些难溶性的碱如Cu(OH)2(蓝色固体)、Fe(OH)3(红褐色固体)等不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2.氢氧化钠密封保存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易潮解,二是易吸收CO2发生变质。拓展延伸 由于NaOH易溶于水,所以常用NaOH溶液吸收CO2;由于CO2与Ca(OH)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所以实验室常用Ca(OH)2溶液检验CO2。知识点8: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用途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用途见表10。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用途重要化工原料,应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印染等工业;生活中可用来除油污;在实验室用作干燥剂重要的建筑材料,也是一种工业原料。如制漂白粉,在农业上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易错警示由于氢氧化钠能与CO2、SO2、HCl气体发生反应,因此不能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CO2、SO2、HCl气体,但H2、O2、CO等气体可以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知识点1:酸和碱的反应实验实验设计1.原理: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能发生反应,但没有明显的反应现象,需借助酚酞指示剂,通过观察颜色的变化,判断二者是否恰好反应。2.仪器:烧杯、玻璃棒、滴管。3.药品:NaOH溶液、稀盐酸、酚酞溶液。4.步骤:如图1所示,在烧杯中加入10 mL NaOH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此时烧杯中的溶液显红色,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不断用玻璃棒搅拌,至溶液颜色(红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图1分析论证在向变红的溶液中滴入盐酸时,红色逐渐变浅,说明在加入酸的过程中酸与碱发生了反应,使溶液中的碱逐渐减少,当溶液刚好变成无色时,说明碱没有了,酸与溶液中的碱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微观过程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盐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实质是盐酸中的H+与NaOH溶液中的OH-结合成H2O分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实验点拨1.做此实验时应注意,烧杯内要先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然后滴加酚酞试液,不要滴加石蕊试液,因为使用石蕊试液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不利于我们观察实验现象。2.实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可以使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接触,反应迅速、完全。3.实验时用胶头滴管慢慢滴入盐酸,便于控制加入酸的量。知识点2:中和反应中和反应易错警示 1.中和反应不是基本反应类型,它特指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2.中和反应的生成物是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金属氧化物和酸、非金属氧化物和碱也能反应生成盐和水:Fe2O3+6HCl2FeCl3+3H2O、2NaOH+CO2Na2CO3+H2O,但不是中和反应。【例2】下列反应中,属于中和反应的是()A.Na2O+2HCl2NaCl+H2O B.CO2+2NaOHNa2CO3+H2OC.H2SO4+2NaOHNa2SO4+2H2O D.CO2+Ca(OH)2CaCO3+H2O知识点3:酸、碱、盐的概念酸、碱、盐的概念见表1。酸碱盐概念溶于水解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溶于水解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由金属阳离子(或N)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举例HCl、H2SO4、HNO3NaOH、Ca(OH)2、KOHNaCl、CaCO3、(NH4)2SO4易错警示溶于水解离出的阳离子(阴离子)部分是H+(OH-)的化合物不是酸(碱),可能是盐,如NaHSO4。知识点4: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易错警示NaOH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在治疗胃酸过多和改良酸性土壤时不能使用NaOH。拓展延伸 氢氧化铝Al(OH)3是一种常用的中和胃酸过多的药物,但由于反应后生成的Al3+对人体有不良作用,已逐渐被其他药物取代。知识点5:溶液酸碱度表示方法pH1.溶液的酸碱性溶液的酸碱性是指溶液呈酸性、中性或碱性,可以利用酸碱指示剂来粗略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却无法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2.溶液的酸碱度溶液的酸碱度是指定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