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上学期期中试题51 (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768926 上传时间:2020-05-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化学上学期期中试题51 (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一化学上学期期中试题51 (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一化学上学期期中试题51 (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油田高中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化学)试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Al-27 Fe-56 Cu-64 第I卷(共48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如图所示是分离混合物时常用的仪器,从左至右,可以进行的混合物分离操作分别是A蒸馏、蒸发、萃取、过滤B蒸馏、过滤、萃取、蒸发C萃取、过滤、蒸馏、蒸发D过滤、蒸发、萃取、蒸馏2在实验室中,通常将金属钠保存在A水中B煤油中C四氯化碳中D汽油中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三氧化硫的水溶液能导电,但是三氧化硫不是电解质B1 molL1的硫酸钠溶液和1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导电性相同C氢氧化铁胶体能导电,故氢氧化铁胶体是电解质D在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导电性强4下列叙述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A同一支钢笔使用不同品牌墨水时,容易发生堵塞现象B当日光从窗隙射入灰尘飞扬的房间时,可观察到一束光线C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D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5“纳米材料”是指粒子粒度在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材料,如将“纳米材料”分散到液体分散剂中,所得混合物具有的性质是A能全部透过半透膜 B有丁达尔效应C所得液体一定能导电 D所得物质一定为浊液6金属钠分别与下列溶液反应时,既有沉淀析出,又有气体生成的是ABaCl2 BK2SO4 CFeCl3 DNaHCO371.28 g某气体含有的分子数目为1.2041022,则该气体的摩尔质量为A64 g B64 C64 g/mol D32 g/mol8配制250mL0.10molL1的NaOH溶液时,下列实验操作会使配得的溶液浓度偏大是A转移溶液后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就直接定容BNaOH固体溶解后立即转入容量瓶C在容量瓶中进行定容时仰视刻度线D定容后把容量瓶倒转摇匀,发现液面低于刻度,再补充几滴水至刻度9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720gC60中含有60NA个分子B46g 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数为3NAC标准状况下,22.4L CCl4所含的分子数为6.021023D100mL0.1 molL1CaCl2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1 molL110将7.2gCO和H2的混合气体与足量O2充分燃烧后,立即通入足量的Na2O2固体中,固体的质量增加A2.1g B3.6g C7.2g D无法确定11将40%(密度为1.43g/mL)的NaOH溶液与等体积水混合,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A等于20% B小于20% C大于20% D无法确定12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CO32+2H+H2O+CO2B铁粉和稀硫酸反应:2Fe+6H+2Fe3+3H2C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少量CO2:Ca2+2OH+CO2CaCO3+H2OD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混合:SO42+Ba2+BaSO413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加入OH有沉淀析出,加入H+能放出气体的是ANa+、HCO3、Ca2+、Cl BBa2+、K+、OH、NO3CH+、Fe3+、NH4+、SO42 DMg2+、Na+、Cl、CO3214下列关于“焰色反应”的理解正确的是A只有金属单质才有焰色反应B只有金属化合物才有焰色反应C只有某些金属或其化合物才有焰色反应D只有金属离子才有焰色反应15常温下,在溶液中可发生以下反应:2Fe2+Br22Fe3+2Br,2Br+Cl2=Br2+2Cl,2Fe3+2I2Fe2+I2。由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铁元素在反应和中均被氧化B反应中当有1 mol Cl2被还原时,有2 mol Br被氧化C氧化性强弱顺序:Cl2Br2I2Fe3+D还原性强弱顺序:IBrFe2+Cl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6在一个密闭容器中盛有8g X气体(X的摩尔质量为64g/mol)时,压强为1104Pa如果在相同温度下,把更多的X气体充入容器,使容器内压强增至4104Pa,这时容器内气体X的分子数约为A3.01023B3.01024C7.51022D7.5102317取两份铝片,第一份与足量盐酸反应,第二份与足量烧碱溶液反应,同温同压下放出相同体积的气体,则两份铝片的质量之比为A1:1 B2:3 C3:2 D1:618为鉴别K2CO3和NaHCO3两种白色固体,有4位同学分别设计了下列四种不同的方法,其中不可行的是A分别取样配成溶液,滴加稀盐酸,看有无气泡产生B分别取样在试管中加热,将可能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有无白色浑浊C分别取样配成溶液,滴加Ba(OH)2溶液,观察有无白色沉淀D分别取样,做焰色反应实验,观察火焰的颜色19下列条件下,两瓶气体所含原子数一定相等的是A同质量、不同密度的N2和COB同温度、同体积的H2和N2C同体积、同密度的CO和C2H4(C2H4为乙烯气体)D同压强、同体积的N2O和CO220有Al、CuO、Fe2O3组成的混合物共10.0g,放入500mL某浓度的盐酸溶液中,混合物全部溶解,当再加入250ml 2.00mol/L的NaOH溶液时,得到的沉淀最多。上述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A0.50mol/L B1.00mol/L C2.00mol/L D3.00mol/L21利用太阳能分解制氢,若光解0.02 mol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可生成H2的质量为0.02gB可生成氢的原子数为2.4081023个C可生成H2的体积为0.224L(标准状况下)D生成H2的量理论上等于0.04mol Na与水反应产生H2的量第II卷(共52分)三、填空题(共4题,共52分)22(12分)在反应:3Cu+HNO3(稀)3Cu(NO3)2+2NO+4H2O中,请填写中的数字是。铜是该反应的 剂,若有19.2g铜被氧化,参加反应的HNO3的物质的量是 mol,被还原的HNO3的物质的量是 mol,转移电子的数目为 (用NA表示)。用单线桥标出该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3(10分)现有下列四组物质:ACaO、MgO、CO2、CuO BH2、Cl2、N2、CuCO2、Fe、Cu、Zn DHCl、H2O、H2SO4、HNO3填写下列表空白A组B组C组D组分类标准非金属单质酸不属于该类别的物质CO2O2 ; ; ; 。上表中四种物质相互作用可生成一种新物质碱式碳酸铜Cu2(OH)2CO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4(14分)铁和铝是两种重要的金属,它们的单质及其化合物有着各自的性质。(1)等物质的量的铁分别与足量的盐酸、水蒸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产生相同条件下的气体体积比为_;铁在高温条件下与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2)某混合溶液中可能含有HCl、MgCl2、AlCl3、NH4Cl、Na2CO3、KCl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往该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产生沉淀的物质的量(n)与加入的NaOH溶液体积(V)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Al(OH)3 + NaOH = NaAlO2 + 2H2O)回答下列问题: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溶液中可能含有的溶质是 (填名称),判断该物质是否存在的实验现象是 。分别写出AB段、BC段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B段为_;BC段为_。25(16分)某天然碱样品的组成可能为aNa2CO3bNaHCO3cH2O(a、b、c为正整数)。为确定其组成,某小组进行如下实验:(1)定性实验取少量天然碱样品放入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在试管口有液体生成,该液体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填“能”或“不能”)说明样品中含结晶水,试简述理由 ;请设计一个简单方案,确认样品中含有CO32 。(2)定量分析该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测定天然碱的化学组成。实验步骤: 组装好实验装置后,首先进行的操作是 ;A处碱石灰的作用是;E处碱石灰的作用是 。称7.3g样品,放入硬质玻璃管中;称量C装置质量为87.6g,D装置为74.7g。打开活塞K1、K2,关闭K3,通入空气数分钟。关闭活塞Kl、K2,打开K3,点燃酒精灯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打开活塞Kl,鼓入空气数分钟,然后称得C装置质量为88.5g;D装置质量为75.8g,通入空气的目的是 。如果a=1,则该天然碱的化学式为 。吉林油田高中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BBADBCCBBCCCACB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161718192021AACABD 22(12分,每空2分)8 还原 0.8 0.2 0.6NA 23(10分,每空2分)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 Cu 金属单质 H2O2CuO2H2OCO2=Cu2(OH)2CO3 24(14分,每空2分)(1)34 3Fe4H2O(g)Fe3O44H2(2)HCl、AlCl3、NH4Cl氯化钾 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颜色是否为紫色 Al33OH=Al(OH)3 NHOH=NH3+H2O 25(16分,每空2分)(1)不能 因为NaHCO3受热分解也能产生水蒸气 取少量天然碱样品溶于水,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或氯化钡溶液,过滤并洗涤沉淀,向沉淀中加入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出现浑浊现象说明样品中含CO32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除去空气中的CO2和H2O(g) 防止空气中CO2和H2O(g)进入D装置,导致测量不准确将装置中生成的CO2和H2O(g)全部排入C、D装置中吸收Na2CO32NaHCO3H2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