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二次段考(12月)试卷(含解析) 苏科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764394 上传时间:2020-05-02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3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二次段考(12月)试卷(含解析) 苏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二次段考(12月)试卷(含解析) 苏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二次段考(12月)试卷(含解析) 苏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海堤中学八年级(上)第二次段考物理试卷(12月份)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12010年元旦早晨,小雷在家中发现暖水瓶的瓶盖打开不冒“白气”,小雷问自己为什么?想到可能是暖水瓶不保温,倒了一碗尝尝发现“烫”又想到可能是因为房间的温度较高,将暖水瓶拿到屋外,看到很多“白气”就小雷倒了一碗尝尝属于科学探究哪个环节()A提出问题B猜想与假设C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D交流与合作2如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图象中,属于非晶体的凝固图象是()ABCD3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中的a图线所示若其它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应该是()AaBbCcDd4下列关于温度的描述中符合实际的是()A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23B洗澡时淋浴水温约为70C饺子煮熟即将出锅时温度约为40D冰镇橙汁饮料的温度约为205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进行的操作是()A改变入射光线与ON的夹角B改变反射光线与ON的夹角C沿ON向后转动板AD沿ON向后转动板B6图中属于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的是()ABCD7小明在课外按如图所示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A三角形光斑B圆形光斑C蜡烛的正立像D蜡烛的倒立像8广告公司在拍摄水果广告时,为了追求某种艺术效果,在暗室里用红光照射装在白色瓷盘中的红色苹果及黄色香蕉站在旁边的摄影师将看到()A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白色,香蕉呈黑色B苹果呈红色,瓷盘呈黑色,香蕉呈黑色C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红色D苹果呈红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黑色9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发生折射时,如图所示的光路图中正确的是()ABCD10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在光屏上形成清晰实像后,用不透明的纸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这时屏上()A像全部消失B像的上半部消失C像的下半部消失D仍有整个像,但比原来暗些11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过程是()A2.5m=2.5m100=250cmB2.5m=2.5100cm=250cmC2.5m=2.5m100cm=250cmD2.5m=2.5cm100=250cm12关于速度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B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C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D物体在相等的路程内,所用的时间越长,速度越大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3分)13单位:一同学高165,一支笔长1.75,高邮到扬州的距离约为6014根据所学物理知识完成下面内容:(1)刮风时,风吹树叶哗哗响,是因为树叶的产生声音;(2)买瓷碗时,人们常会敲一敲瓷碗通过声音来判断是否破损,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不同来识别的;(3)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说明声波具有传播的性质15通过观察如图所示的三幅晒衣服的示意图,结合日常生活的经验,可知: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液体的和液体表面的有关16如图所示是两束激光分别射向并通过甲、乙两透镜的传播路径由图可知:甲透镜是透镜,对光有作用乙透镜是透镜,对光有作用17有一种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它是通过光束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反射到光电屏上的光斑位置来判断液面高低的,如图所示当一光束与液面的夹角为50,则入射角的大小为;当液面升高时,光电屏上的光斑S将向(选填“左”或“右”)移动如果光束与液面的夹角增大,光电屏上的光斑S将向(选填“左”或“右”)移动18近视眼看不清(填“近”或“远”)处的物体,是因为近视眼的晶状体太凸,折射能力太强,使远方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的面(填“前”或“后”),而远视眼正好相反近视眼应用镜进行矫正,远视眼应用镜进行矫正19有种方法是飞机在适当的云层中播撒干冰,干冰 吸收大量的热,于是高空水蒸气成小冰晶或成小水滴,使云中的小冰晶增多、小水滴增大,从而形成降雨(填物态变化的名称)三、作图题(每题2分,共6分)20画出图中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21做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22完成如图的光路图四、实验题(每空1分,共37分)23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载面积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编号材料长度(cm)横截面积(mm2)A铜600.76B铜600.89C铜601.02D铜800.76E铜F铜1000.76G铜801.02H尼龙801.02I尼龙1001.02(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的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的琴弦进行实验(2)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3)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4)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它们保持不变,进而寻找出另外一些因素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叫做“24小敏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在竖立的玻璃板前5cm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烛焰高8cm,小敏发现在玻璃板的后面出现蜡烛的像,他再取一段未点燃的同样的蜡烛B放在像处,发现该蜡烛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1)实验时,小敏选择玻璃板作为平面镜,这样做的目的是,实验时镜面与桌子必须(2)实验中B蜡烛的“烛焰”高cm;(3)为了使像看起来更清晰,小敏最好在的环境中进行(填“较亮”或“较暗”);(4)小敏在B蜡烛的烛焰上放一根火柴,火柴(填“可能”或“不可能”)被点燃;(5)如果实验中小敏发现蜡烛通过镜面成两个像,原因是25为了验证光的反射定律,李华和王明同学各准备了一块平面镜、一块画有法线ON的白色硬纸板、直尺、量角器及铅笔(1)这个实验还需要的一个重要器材是;(2)李华按如图l所示方式开始实验,白色硬纸板上显示出了两条光线,沿光路用铅笔相隔一定距离在纸板上各打两个点,再过两点用直尺、铅笔将光的路径画在纸板上李华在只做了一次实验,在硬纸板上得到了一条入射光线和一条反射光线,测出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于是他就得出“反射角一定等于入射角”的结论他的这种做法的弊端在于:(3)王明同学在实验时多次改变入射角,每次都保留光的传播路径,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A光能否发生反射?B光线是否沿直线传播?C光是否只能在镜面上反射?D反射光线的位置有什么规律?(4)如果让光线逆着反射光线OB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这表明:(5)为了看清楚纸板上的光路,纸板材质应是 (选填“粗糙的”或“光滑的”),(6)李华将一缺角的纸板按如图2所示方式放置,让光沿直线AO入射,接着她以ON为轴旋转缺角纸板,发现无论缺角纸板旋转到哪个角度,反射光都只出现在入射光所在的纸板上,在缺角纸板上没有显示出反射光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 (“发生”或“不发生”)变化,这一现象说明了:26小刚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实验,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所示,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填空(1)改变蜡烛位置,使其位于20cm刻度线处,再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的实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2)改变蜡烛位置,使其位于35cm刻度线处,再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的实像(选填:“倒立”或“正立”)(3)改变蜡烛位置,使其位于42cm刻度线处,小刚从透镜的右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一个正立、的烛焰的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27如图在观察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如果把烛焰先 后放在a、b、c、d和e点,同时调整光屏的位置,则:把烛焰放在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把烛焰放在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小;把烛焰放在点,屏上不出现烛焰的像;如果把烛焰从a到移到d点,则像到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变大”、“变小”、“不变”)28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一定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象如图甲所示(1)从图象中可以看出盐水凝固过程用了分钟,冷却到第5分钟时呈态(2)仔细观察图象发现,该物质凝固前降温比凝固后降温(选填“快”或“慢”)(3)凝固点为实验验证了小明的猜想,因为与水相比,凝固点变了(选填“高”或“低”)(4)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2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汽车防冻液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 (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防冻液含量/%30405060708090混合液的凝固点/17283749484628混合液的沸点/103104107111117124141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到混合液比例不当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1)如上图打开水箱盖时,上方冒出的“白气”,这是现象;(2)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3)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A30% B40% C60% D90%(4)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五、计算题30已知一辆汽车在合宁高速公路上行驶,一位乘客在车到如图所示的A处时,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正好是8时整;当车到B处时,他又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是8时48分则小汽车在A、B间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016-2017学年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海堤中学八年级(上)第二次段考物理试卷(12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12010年元旦早晨,小雷在家中发现暖水瓶的瓶盖打开不冒“白气”,小雷问自己为什么?想到可能是暖水瓶不保温,倒了一碗尝尝发现“烫”又想到可能是因为房间的温度较高,将暖水瓶拿到屋外,看到很多“白气”就小雷倒了一碗尝尝属于科学探究哪个环节()A提出问题B猜想与假设C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D交流与合作【考点】物理学方法【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解答】解:小雷在室内看到暖瓶打开盖后,不冒白气,小雷猜想可能是暖瓶不保温,所以倒了一碗尝尝发现烫,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这个环节故选C2如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图象中,属于非晶体的凝固图象是()ABCD【考点】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分析】熔化图象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上升的趋势,若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则为晶体的熔化图象,否则为非晶体的熔化图象凝固图象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下降的趋势,若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则为晶体的凝固图象,否则为非晶体的凝固图象【解答】解:A、整个过程温度有下降的趋势,且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是晶体的凝固图象不符合题意;B、整个过程温度有上升的趋势,且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是晶体的熔化图象不符合题意;C、温度有上升的趋势,且整个过程中温度都在不断上升,所以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不符合题意;D、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下降的趋势,且整个过程中温度都在不断下降,所以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符合题意故选D3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中的a图线所示若其它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应该是()AaBbCcDd【考点】沸腾及沸腾条件【分析】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沸点与气压有关,同种物质气压不变,沸点不变【解答】解:由题可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所以水的沸点是不变的,但是b、d表示沸点都变了,所以BD错误但由于水的质量变大,相同时间吸收的热量相同,所以温度升高的比较慢,所以,A错误,C正确故答案为:C4下列关于温度的描述中符合实际的是()A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23B洗澡时淋浴水温约为70C饺子煮熟即将出锅时温度约为40D冰镇橙汁饮料的温度约为20【考点】温度【分析】此题考查我们对常见物体或环境温度的认识,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温度单位摄氏度的认识,选出符合实际的选项【解答】解:A、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此选项符合实际;B、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在40左右,不可能达到70此选项不符合实际;C、水的沸点在100左右,即将出锅的饺子温度与沸水温度差不多,在100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D、水的凝固点在0左右,冰镇橙汁饮料的温度不可能低于0此选项不符合实际故选A5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进行的操作是()A改变入射光线与ON的夹角B改变反射光线与ON的夹角C沿ON向后转动板AD沿ON向后转动板B【考点】光的反射定律【分析】要明确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知道实验中的操作方法要研究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我们可以以法线为轴线转动光屏,通过现象进行判断【解答】解:A、改变入射光线与ON的夹角,只是改变了入射角的大小,板A、B和ON仍在一个平面内,不能研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不符合题意B、改变反射光线与ON的夹角,只是改变了反射角的大小,板A、B和ON仍在一个平面内,不能研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不符合题意C、沿ON向后转动板A,看不到入射光线,不能研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不符合题意D、沿ON向后转动板B,这样板B与ON和A不在同一个平面内,这样就可以研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符合题意故选D6图中属于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的是()ABCD【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分析各个选项是否可以有效合理的减弱噪声【解答】解:图中的禁止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图中飞机旁工作人员戴头盔,是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图中城市高架路旁的挡板,从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图中体育馆顶端的蜂窝,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属于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的是;故选B7小明在课外按如图所示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A三角形光斑B圆形光斑C蜡烛的正立像D蜡烛的倒立像【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分析】依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与物体的形状相同,与小孔的形状无关【解答】解:成像物体是蜡烛,所以像是蜡烛形故选D8广告公司在拍摄水果广告时,为了追求某种艺术效果,在暗室里用红光照射装在白色瓷盘中的红色苹果及黄色香蕉站在旁边的摄影师将看到()A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白色,香蕉呈黑色B苹果呈红色,瓷盘呈黑色,香蕉呈黑色C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红色D苹果呈红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黑色【考点】物体的颜色【分析】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所决定的,其它色光照在它上面时全部被吸收;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光色【解答】解:用红光照射白色瓷盘、红色苹果及黄色香蕉:白色瓷盘,白色的物体能反射所有的色光,反射什么色光就是什么颜色,故瓷盘呈现红色红色的苹果反射红光,故呈现红色;黄色香蕉,吸收红色的光,没有光线进入人眼,故呈现黑色;故选D9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发生折射时,如图所示的光路图中正确的是()ABCD【考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分析】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折射光线向靠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解答】解:A、因为入射角等于折射角,因此不符合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时,折射光线的方向,故该选项错误;B、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发生折射,折射光线位于水中,图中画成反射光线了,故该选项错误;C、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符合折射的规律,故该选项正确;D、因为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因此不符合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光路,故该选项错误故选C10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在光屏上形成清晰实像后,用不透明的纸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这时屏上()A像全部消失B像的上半部消失C像的下半部消失D仍有整个像,但比原来暗些【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分析】凸透镜成实像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到像点,若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则凸透镜其它部分仍然能够会聚光线,所以仍能成完整的像,只是照射到像上的光线数量减少,像比原来变暗【解答】解: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故选D11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过程是()A2.5m=2.5m100=250cmB2.5m=2.5100cm=250cmC2.5m=2.5m100cm=250cmD2.5m=2.5cm100=250cm【考点】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分析】物理量不同单位的换算正确与否包括两方面:进率和过程据此作出判断【解答】解:A、“2.5m100”250cm此选项错误;B、进率及过程正确此选项正确;C、“2.5m100cm”得到的单位不存在此选项错误;D、2.5m是100cm的2.5倍,不是2.5m的100倍此选项错误故选B12关于速度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B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C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D物体在相等的路程内,所用的时间越长,速度越大【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分析】速度大小跟路程和时间同时有关在通过相同的路程时,用时越短,速度越大;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解答】解:A、没有控制物体运动时间,只谈速度和路程的关系是不正确的不符合题意B、没有控制物体经过的路程,只谈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是不正确的不符合题意C、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说法正确,符合题意D、物体在相等的路程内,所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3分)13单位:一同学高165cm,一支笔长1.75dm,高邮到扬州的距离约为60km【考点】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填上符合实际的单位【解答】解: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略小于成年人,在165cm左右;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一支笔的长度略小于此数值,在17.5cm=1.75dm左右;高邮到扬州的距离约为60km故答案为:cm;dm;km14根据所学物理知识完成下面内容:(1)刮风时,风吹树叶哗哗响,是因为树叶的振动产生声音;(2)买瓷碗时,人们常会敲一敲瓷碗通过声音来判断是否破损,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不同来识别的;(3)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说明声波具有传播能量的性质【考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声与能量【分析】(1)声音产生的条件是振动;(2)好的瓷碗产生的声音比较清脆,破损的瓷碗产生的声音比较沉闷,在音调不同的时间,其音色更有明显的不同;(3)声波会引起清洗液振动,能把钟表上的污垢给振动下来【解答】解:(1)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刮风时,风吹树叶哗哗响,是因为树叶的振动产生声音;(2)破损的碗由于内部损伤,其内部结构与好的不同,因此敲击时它所发出声音的音色和音调与好的都不相同,而更明显变化的是音色;(3)声音的利用有两个:一是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二是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说明声波具有传递能量的性质故答案为 (1)振动;(2)音色;(3)能量15通过观察如图所示的三幅晒衣服的示意图,结合日常生活的经验,可知: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液体的上方空气流动速度和液体表面的大小有关【考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和液体表面积的大小,都能影响到蒸发的快慢【解答】解:由题干中的图和结合生活经验可知:甲图改变的是液体的表面积的大小;乙图改变的是液体的温度;丙图改变的是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改变的这三个因素都影响到蒸发的快慢故答案为:温度,上方空气流动速度,大小16如图所示是两束激光分别射向并通过甲、乙两透镜的传播路径由图可知:甲透镜是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乙透镜是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考点】透镜及其分类;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凹透镜的发散作用【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与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知道凸透镜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凹透镜有发散光线的作用【解答】解:由图知,通过甲透镜的光线比入射光线更靠近(偏向)主光轴,即甲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因此甲是凸透镜通过乙透镜的光线比起入射光线更加远离主光轴,即乙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因此乙是凹透镜故答案为:凸;会聚;凹;发散17有一种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它是通过光束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反射到光电屏上的光斑位置来判断液面高低的,如图所示当一光束与液面的夹角为50,则入射角的大小为40;当液面升高时,光电屏上的光斑S将向左(选填“左”或“右”)移动如果光束与液面的夹角增大,光电屏上的光斑S将向左(选填“左”或“右”)移动【考点】光的反射定律【分析】根据法线与界面垂直,入射角等于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求出入射角的大小;再根据光反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确定反射角的大小;光在水面上发生的是镜面反射,可以通过作图利用光的反射分析如果光束与液面的夹角增大,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做出反射光线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因为入射光线与界面夹角为50,所以入射角等于9050=40;当液面上升时,由于入射角不变,所以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平行,如图所示,故光电屏上的光斑S向左移动;如果光束与液面的夹角增大,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做出反射光线可知,光电屏上的光斑S将向左移动,如下图所示:故答案为 40;左;左18近视眼看不清远(填“近”或“远”)处的物体,是因为近视眼的晶状体太凸,折射能力太强,使远方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填“前”或“后”),而远视眼正好相反近视眼应用凹透镜进行矫正,远视眼应用凸透镜进行矫正【考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分析】(1)近视眼的成因是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对近视眼的矫正可通过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进行纠正(2)远视眼的成因是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因此来自远处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后;对远视眼的矫正可通过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进行纠正【解答】解:(1)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当他看远处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之前,需要用凹透镜的镜片进行矫正(2)产生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近处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之后,可以用凸透镜的镜片进行矫正故答案为:近;前;凹透;凸透19有种方法是飞机在适当的云层中播撒干冰,干冰升华 吸收大量的热,于是高空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或液化成小水滴,使云中的小冰晶增多、小水滴增大,从而形成降雨(填物态变化的名称)【考点】生活中的升华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生活中的凝华现象【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时,发生升华现象,同时吸收热量;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时,发生凝华现象,凝华放热【解答】解:云层中的干冰(固体二氧化碳)会迅速的吸热升华成气态二氧化碳,使云层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从而形成降雨故答案为:升华;凝华;液化三、作图题(每题2分,共6分)20画出图中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考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分析】已知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由此可求得入射角的大小,再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即可画出反射光线【解答】解:过入射点作出法线,由图可知,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则入射角等于9030=60,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即可画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21做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互换,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利用这一对称性作出AB的像【解答】解: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22完成如图的光路图【考点】透镜的光路图【分析】先确定所给的入射光线的特点,然后根据凸透镜的光学特点作图【解答】解: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如下图所示:四、实验题(每空1分,共37分)23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载面积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编号材料长度(cm)横截面积(mm2)A铜600.76B铜600.89C铜601.02D铜800.76E铜801.02F铜1000.76G铜801.02H尼龙801.02I尼龙1001.02(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A、B、C的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A、D、F的琴弦进行实验(2)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3)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改变琴弦的松紧程度(4)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它们保持不变,进而寻找出另外一些因素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考点】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分析】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根据实验探究的目的,确定需要控制的变量,分析表中实验数据,找出符合要求的实验编号,然后分析答题;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松紧有关【解答】解:(1)为验证猜想一,可选择长度和材料都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的琴弦A、B、C进行研究为验证猜想二,应选择横截面积和材料都相同,而长度不同的琴弦A、D、F进行研究(2)验证“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应控制琴弦的横截面积与长度相同,而材料不同,可选编号为E、G、H的琴弦做实验,编号为E的琴弦长度为80cm,横截面积应为1.02mm2(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还能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应:改变琴弦的松紧程度;(4)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故答案为:(1)A、B、C;(2)A、D、F;(3)80;1.02;(4)控制变量;(5)松紧程度24小敏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在竖立的玻璃板前5cm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烛焰高8cm,小敏发现在玻璃板的后面出现蜡烛的像,他再取一段未点燃的同样的蜡烛B放在像处,发现该蜡烛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1)实验时,小敏选择玻璃板作为平面镜,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实验时镜面与桌子必须垂直(2)实验中B蜡烛的“烛焰”高8cm;(3)为了使像看起来更清晰,小敏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填“较亮”或“较暗”);(4)小敏在B蜡烛的烛焰上放一根火柴,火柴不可能(填“可能”或“不可能”)被点燃;(5)如果实验中小敏发现蜡烛通过镜面成两个像,原因是玻璃板的两个面都成了像【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分析】(1)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要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太清晰,但是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成像特点: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3)物体射出的光线对人眼刺激越强,人眼感觉物体越亮,物体经过平面镜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光线越多,人眼感到物体的像越亮在比较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射出光都对眼睛有刺激,干扰人的视线(4)平面镜成虚像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虚像上的烛焰不会烧伤其它物体(5)从玻璃的两面都能反射光,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可知能成两个像,从这个角度去分析此题【解答】解:(1)实验中用薄玻璃板替代了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实验时镜面与桌子必须垂直;(2)A烛焰高8cm,像和物体大小相等,所以实验中B蜡烛的“烛焰”高8cm;(3)为了使像看起来更清晰,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这样可以增加光线的对比,使观察效果更明显;(4)平面镜成虚像蜡烛B实际上是没有点燃的,只是蜡烛B的位置和蜡烛A的像重合,感觉蜡烛B好像点燃了,实际上蜡烛B没有点燃,所以B的烛焰上放一根火柴,火柴不能被点燃;(5)由于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而普通玻璃的两面都能反射光,能成两个像,所以通过玻璃板该同学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垂直;(2)8;(3)较暗;(4)不可能;(5)玻璃板的两个面都成了像25为了验证光的反射定律,李华和王明同学各准备了一块平面镜、一块画有法线ON的白色硬纸板、直尺、量角器及铅笔(1)这个实验还需要的一个重要器材是光源;(2)李华按如图l所示方式开始实验,白色硬纸板上显示出了两条光线,沿光路用铅笔相隔一定距离在纸板上各打两个点,再过两点用直尺、铅笔将光的路径画在纸板上李华在只做了一次实验,在硬纸板上得到了一条入射光线和一条反射光线,测出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于是他就得出“反射角一定等于入射角”的结论他的这种做法的弊端在于:只做一次实验,得不出普遍性规律(3)王明同学在实验时多次改变入射角,每次都保留光的传播路径,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DA光能否发生反射?B光线是否沿直线传播?C光是否只能在镜面上反射?D反射光线的位置有什么规律?(4)如果让光线逆着反射光线OB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这表明:光路是可逆的(5)为了看清楚纸板上的光路,纸板材质应是粗糙的 (选填“粗糙的”或“光滑的”),(6)李华将一缺角的纸板按如图2所示方式放置,让光沿直线AO入射,接着她以ON为轴旋转缺角纸板,发现无论缺角纸板旋转到哪个角度,反射光都只出现在入射光所在的纸板上,在缺角纸板上没有显示出反射光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不发生 (“发生”或“不发生”)变化,这一现象说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考点】光的反射定律【分析】(1)验证光的反射定律,需要用到光源、平面镜、画有法线ON的平整硬纸板、直尺、量角器及铅笔;(2)根据白色物体能够反射所有色光以及白色硬纸板的作用解答此题;为了得到普遍性规律,应该改变入射角大小,多做几次实验;(3)由图可知,图中有平面镜、法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可以来探究光的反射光线的规律;(4)反射光路是可逆的;(5)发生漫反射时,从不同角度都可以看见光线;(6)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解答】解:(1)探究光的反射定律需要光源,由题意知,该实验还需要的器材是光源,可用激光笔做光源;(2)实验中只做一次实验,实验次数太少,为了得到普遍性规律,应该改变入射角大小,多做几次实验;(3)在此题中,已知入射光线AO和反射光线OB,测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大小,并比较,改变光的入射角度,即若将AO向ON靠近,入射角减小,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OB也靠近法线,若将AO向ON远离,入射角增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OB也远离法线,因此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反射光线的位置有什么规律;故选D(4)让光线逆着反射光线OB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这表明反射光路是可逆的;(5)为了看淸楚纸板上的光路,纸板材质应是粗糙的;(6)以ON为轴旋转缺角纸板,反射光都只出现在入射光所在的纸板上,在缺角纸板上没有显示出反射光,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不发生变化;这一现象说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故答案为:(1)光源;(2)只做一次实验,得不出普遍性规律;(3)D;(4)光路是可逆的;(5)粗糙的;(6)不发生;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26小刚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实验,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所示,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填空(1)改变蜡烛位置,使其位于20cm刻度线处,再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2)改变蜡烛位置,使其位于35cm刻度线处,再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的实像(选填:“倒立”或“正立”)(3)改变蜡烛位置,使其位于42cm刻度线处,小刚从透镜的右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烛焰的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分析】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而物距介于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时,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会在物体的同侧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解答】解:因焦距为10,(1)当蜡烛位于20cm刻度处时,物距为30cm,大于二倍焦距,故答案为:倒立、缩小的实像;(2)当蜡烛位于35cm刻度处时,物距为15cm,介于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故答案为:放大倒立的实像;(3)当蜡烛位于42cm刻度处时,物距为8cm,小于一倍焦距,此时只能在物体同侧成虚像,故答案为:正立、放大的虚像27如图在观察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如果把烛焰先 后放在a、b、c、d和e点,同时调整光屏的位置,则:把烛焰放在d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把烛焰放在a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小;把烛焰放在e点,屏上不出现烛焰的像;如果把烛焰从a到移到d点,则像到透镜的距离变大,像的大小变大(“变大”、“变小”、“不变”)【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分析】a点在2倍焦距以外,b点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c点在焦距以内,然后再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即可解答此题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解答】解:把蜡烛放在d点,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把烛焰放在a、b点,屏上出现倒立缩小的实像,但a点离凸透镜最远,因此在a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小;把蜡烛放在e点,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屏上不会出现清晰的像如果把烛焰从a到移到d点,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则像到透镜的距离变大,像的大小变大故答案为:d;a;e;变大;变大28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一定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象如图甲所示(1)从图象中可以看出盐水凝固过程用了10分钟,冷却到第5分钟时呈液态(2)仔细观察图象发现,该物质凝固前降温比凝固后降温快(选填“快”或“慢”)(3)凝固点为2实验验证了小明的猜想,因为与水相比,凝固点变低了(选填“高”或“低”)(4)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分析】(1)根据图象可知:凝固过程是温度保持不变的那一段,即可确定正确答案;(2)液态的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凝固的过程中放热,但温度是不变的;(3)与水凝固的图象对比即可求解;(4)根据晶体凝固的条件可知:冰水混合物会向盐冰水混合物放热,由此确定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有部分结冰,则可判断冰的变化【解答】解:(1)晶体的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在图象中与横轴平行的一段是温度保持不变的,所以盐水从第10分钟开始凝固,到第20分钟凝固完成,凝固过程用了10分钟;冷却到第5分钟时呈液态;(2)液态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凝固时放热,温度是不变的观察图象发现,该物质凝固前降了6,凝固后降温了2,故该物质凝固前降温比凝固后降温快;(3)从图象可知:温度保持不变的温度是2,故该盐水的凝固点是2;又知:水的凝固点是0,与水相比,盐水的凝固点变低了,所以实验验证了小明的猜想是对的;(4)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而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2,所以冰水混合物会向盐冰水混合物放热,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达到凝固结冰的条件,故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故答案为:(1)10;液;(2)快;(3)2;低;(4)变多2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汽车防冻液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 (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防冻液含量/%30405060708090混合液的凝固点/17283749484628混合液的沸点/103104107111117124141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到混合液比例不当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1)如上图打开水箱盖时,上方冒出的“白气”,这是液化现象;(2)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D;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3)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B;A30% B40% C60% D90%(4)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升高(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分析】(1)物质有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2)观察表中数据得出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3)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结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判断出混合液凝固点的大致范围,再由表中数据找出合适的防冻液;(4)长时间使用后,混合液中的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使混合液的沸点升高【解答】解:(1)打开水箱盖时,上方冒出的“白气”,是由水箱冒出的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2)观察表中数据得出,当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时,混合液凝固点先降低后升高,故选D;(3)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由于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则混合液的凝固点约为3025,由表中数据可知选择40%和90%的防冻液,而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所以选择40%的防冻液较为合适,故选B;(4)与原来相比,水箱内的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使混合液的沸点升高故答案为:(1)液化;(2)D;(3)B;(4)升高;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五、计算题30已知一辆汽车在合宁高速公路上行驶,一位乘客在车到如图所示的A处时,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正好是8时整;当车到B处时,他又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是8时48分则小汽车在A、B间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考点】速度的计算【分析】通过看AB两个牌示可知AB两地之间的路程S,两次看表时间之差为通过两地的时间t,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即可【解答】解:S=120km40km=80km,t=8时48分8时=48分=0.8h答:小汽车在A、B间的平均速度是100km/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