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75673 上传时间:2019-10-09 格式:DOC 页数:119 大小:2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一)1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教学时数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1. 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二、自学古诗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2.检查自学。指读全诗。(正音)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3.背诵全诗。四、扩展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2.交流。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五、布置作业熟背独坐敬亭山。板书设计: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第二课时望洞庭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3、引出课题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ng、潭tn、螺lu、磨m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你理解得真不错。(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师问: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师问: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师说: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遥望:远望。)师说: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师问: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请学生读好这两句诗。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四、作业:1、用钢笔描红。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板书设计: 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第三课时 忆江南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古诗与词的区别。2、理解忆江南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背诵并默写这首词。4、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教学 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教学 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说说古诗的特点:有五言诗、七言诗。诗的字数很整齐。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1、自读预习。读后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三、自读词,提出疑问。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江南好 旧曾谙 红胜火 忆江南好:美好 旧曾:以前、过去 谙:熟悉胜:胜过、强过 忆:想念、想起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五、总结升华1、读忆江南(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江南美景大自然)板书设计:日出江花红胜火能不忆江南?春来江水绿如蓝六、课堂作业2 桂林山水教学目标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教学重点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1.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3.体会最后一句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1.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氨“真秀氨“真险氨。)(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1.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六)朗读全文(七)作业1.朗读课文2.识记生字第二课时(一)指名读课文(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三)识记生字,练习书写漓:注意右半部的写法。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尺”。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四)指导背诵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五)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六)全班背诵课文(七)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抄写字词3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教学的重点 :感受溶洞的奇观。教学难点: 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溶洞的资料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课文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1. 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3.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三、初读课文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四、交流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五、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六、布置课堂作业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一、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感悟句子: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反复朗读上述句子。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外洞:宽敞。孔隙:窄小。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和石钟乳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着重感悟下列句子: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以上句子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作适当的点拨。三、复述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四、总结全文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教师小结。五、指导造句,写段训练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1)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六、布置课外语文活动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4*七月的天山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新词。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教学重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准备:导游线路的小黑板;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一.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二,引导第2自然段的学习如: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水。读了这段话我仿佛见到了寂静的天山,又是充满生机的天山。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寂静的清凉世界。)师:我跟你们一样,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及其景物,是那么独特,那么令人神往。正像刚才同学们说的,这是一个寂静的,又是充满生机的地方。作者是如何具体、形象地描绘这一景物的呢?(再次默读课文)我觉得作者不仅仔细观察眼前的景物,而且能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确切的比喻,把天山的景物形象地描绘出来。你们觉得哪些想象和比喻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雪峰间的云影比作是银灰色的花朵,整个雪峰就变成像一块绣着花的白缎子,多漂亮呀!还有,作者把从峭壁断崖上泻下来的雪水比作银链,既写出了雪水的样子,又写出了它的光亮,多么生动啊!作者还把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是盛开的白莲花,浪花像玲珑剔透的小水珠那么的美,多讨人喜爱,这里也流露了作者当时那种喜爱之情。师:我很赞同同学们的看法,的确,生动形象的比喻能把所见的景物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除了比喻外,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揣摩,欣赏?我还觉得作者用词很巧妙,很有特点,如一开头写“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这个“抛”字,写雪水流下时用“飞泻”这个词,让人感到雪水流下时很有气势。我觉得作者在写这些景物时,层次非常清楚,从蓝天到雪峰,接着写溶化的雪水,最后写雪水汇成的溪流从上到下,很有条理。师:说得好。描写景物,要注意按一定顺序写。这篇课文其余各段中都有很多写得生动的地方值得我们探究发现。现在请大家互相合作探究,等会儿把你们探究的成果与大家交流,好吗?合作学习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的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里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班级交流激发兴趣,课外延伸摘抄优美词句用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作业复习词语卡。三板书设计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七月的天山 密林幽静的美景 移步换景的方法深处的景象 语文园地一教学目标:1、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2、能具体明白的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4、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教学时数: 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口语交际导语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看窗外,春光多美好。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往年我们去了哪里?今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来自己安排。准备计划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做记录。分组讨论第二、三课时习作启发谈话小结: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的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实地观察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录下来。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写下来。注意要仔细观察。交流观察所得指名说说你已经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学生完成习作同桌互相交流,评改改通顺,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评优点,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复习导入检查读词语卡中的词语,有选择的听写词语。我的发现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交流后进行摘抄。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类似的句子?日积月累自由朗读诗句,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教师点评释疑。比一比,看谁背的多,背的快。宽带网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2、小组交流: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4、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自己口头介绍,或者直接在多媒体教室打开网页介绍。 第二组教材简析教学内容本组有四篇课文、词语盘点和语文园地三大版块。本组4篇课文,四篇都是写人记事的课文,两篇精读和两篇略读。 是以“以诚待人”为专题编写的.除课文之外,还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栏目.教学目标1.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讨论解决;2. 初步了解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方法。3. 本组课文是通过具体事例来讲诚信故事的,语文园地中口语交际,要求运用一些真实的事例来交流怎样真诚地对待每一个、每一件事,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强调学习的迁移,读与说的结合。4、另外,课文中的故事内容有一定的时代感,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认识,受到真诚待人、重诺守信、宽容理解良好品质的教育。教学重点让学生潜心读书,走进文本,充分感知故事内容,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并通过揣摩、品味作者对人物语言、行动及外貌描写等词句,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教学难点运用一些真实的事例来交流怎样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教学措施本单元教学按搜集像片、课文图片、初步感知-课文具体解读-读练综合运用的思路来组织教学。教学时数1013课时4 中彩那天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在还车之举中表现出的高尚品质。2、帮助学生学会本课生字新词。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体会父亲面临的是一个道德难题,深刻认识父亲的诚信品质。教学难点理解母亲说的两句话。教学方法: 故事导入,理清作者思路,复述课文。再精读课文。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汇报预习情况,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教学重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教学难点 理解“生计、拮据、精湛、迷惑、馈赠”等词语。教学过程一、交流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二、指导阅读,初步感知1、自由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检查掌握生字情况,注意正音。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三、学生质疑在这篇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先小组讨论,然后把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四、整体感知1、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读过课文之后,对哪句话印象最深?并说出为什么。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在还车之举中表现出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树立诚信的观念。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体会父亲面临的是一个道德难题,深刻认识父亲的诚信品质。教学难点 理解母亲说的两句话。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默读课文。思考:(1)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2)课文内容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2.在班上谈读文后的体会。(父亲是个大好人,不贪财,不图利,诚实、守信)(课文是围绕着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写的。)3.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心句)提问。(为什么说只要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谁做到了诚实、守信?在什么情况下做到了诚实、守信?他是怎样做的?)二、本课的学习目标(口述)三、精读课文,理解重点(一)讲读三、四、五、小节1、(出示课文中的插图)让我们一起到父亲的中彩现场看一看。请你仔细观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这幅图上的人物与我们平日里见到的有什么不一样?2、书上有没有这样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联系前两个小节,试着提出问题。如:中了大奖,心情当然应该很高兴,他为什么神情如此严肃?家里很穷,终于有了一辆汽车,更应该高兴啊!说说你的理解:板书设计:中彩那天开车道德难题 留?不高兴 ? 还?6.*万年牢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2. 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做人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3.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3. 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教学重点 : 学习叙事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法。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万年牢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万年牢是什么意思?万年牢指的是什么?)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2.检查字词:多音字:把、闷、削。词语:走街串巷、掉皮损伤、晾晒、竹签、耽误、甩糖风、掺假、赚钱(能认读,并结合句子理解词义)3.课文三处写了万年牢,分别指什么?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1.第一处的万年牢指的是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出示句子:“我的糖葫芦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a.为什么叫万年牢?b.这种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读第二小节,体会父亲十分讲究选料;读第三、四小节,体会父亲在制作糖葫芦中对蘸糖、甩糖风等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c.小结: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不衰。2.第二处的万年牢指什么?“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a.什么叫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b.父亲是怎么走正道的?(抓住“不满意、看不下去、不听、嫌、辞去工作”体会父亲做生意认真实在)3.第三处的万年牢又指的是什么呢?“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体会父亲教导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4.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四.深入体验你是怎么理解父亲的做人的道理的?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说明。交流“做事认真,讲诚信”的故事板书设计: 6* 万年牢万年牢的产品质量:工艺高、质量好万年牢的生意: 好的产品受信赖赢得众多回头客生意旺万年牢的人品: 诚实、守信7 尊严教学目标1. 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尊严、逃难、善良、朴实、款待、例外、喉结、赞赏、捶背、僵硬、许配、面呈菜色、疲惫不堪、狼吞虎咽、骨瘦如柴”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 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教学重难点:体会什么是真正的尊严,学习通过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品质.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学。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自学生字新词,识记生字,理解词义,读通课文;同时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理清课文的思路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二.学生自读课文1.自学生字新词。2.质疑问难。3.想一想,课文只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和理解。2.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4.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四.课堂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2.概括地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一.深入朗读,品味词句1.要求学生边读书,边画出: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描写年轻人动作的句子:“他的喉咙上下动了动”“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描写年轻人语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2.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从内容上体会思想。3.从描述中看,这个年轻人是个怎样的人?他是怎么想的?二.点拨,揭示中心1.讨论: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2.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提问:这个年轻人是谁?是什么使他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诚实的劳动和做人的品质是多么重要。它能成就人的一生。三.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四.指导学生带感情朗读课文1.自由读。2.指名读。3.分角色读。五.布置作业板书设计:7.尊严(自立+讲原则+自强+自尊)努力=成功8、*将心比心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在相互交流中,再反复阅读文中的人物对话,以加深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人物语言的本身。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如何进行人物语言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的尊严,同时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今天,我们学习将心比心,能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吗?课文写了哪些将心比心的事情呢?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可以查查字典。2.前后四个同学按段轮流读课文,互相纠正读不好的句子。3.课文写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三.细读课文,探究情感1.自学第一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自学基础上小组互相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自由读课文第二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特别感动?在书上做些批注。3.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重点探究以下问题:读母亲平静的话,思考:母亲的“宽容”体现在哪里?母亲又是怎么鼓励护士的?她为什么能这么做?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节。5.学习第三节:你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一节的理解吗?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7.课堂练习:写一段话,以生活中的一个事例来说明“将心比心”。板书设计:8*将心比心阿姨奶奶将心比心母亲护士将心比心人人将心比心 语文园地二教学目标1.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2.学会在合作中说真话,告诉别人心里话。3.积累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课前准备让学生排练一个小品:一学生在校园里乱扔垃圾,另两个学生据理劝导。教学时数: 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口语交际一.创设情景,引入话题 1.刚才几位同学表演的小品,你看了后有什么样的话想说?(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揭示“以诚待人”的交际主题)2.想一想,平时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这样的事情,如果有,你是怎样对待的?二.讨论交流1.个人准备后,在小组内交流。2.各小组选派一位学生准备在班上交流。3.班级交流:对参与交流的学生作适当的鼓励和评价,并随机规范其语言。 第二、三课时习作、我的发现一.学习“我的发现”1.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小东说了习作上的哪些好经验。2.归纳过渡二.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启发思路1.阅读习作提示。让学生明确:写的是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要真实,不说假话。2.思考表达的内容。先要想好,最想对谁说自己的心里话,再考虑要说的话,可以是欢心的事情,也可以是烦恼的事情、难受的事情3.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4.学生动笔。5.相互交流,修改。 第四课时日积月累。趣味语文词语盘点1.学生自读。2.同桌互查。3.学生质疑,教师释疑。4.记记写写。日积月累1.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每句话都是包含着深刻的道理。2.逐句自读。3、说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4.教师释疑。5.熟读、背诵。趣味语文1.联系本单元中彩那天等课文,指出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自读。3.师生共同举出生活中的事例,理解“自信、守信、诚信”等等。选取其中的一个带有“信”的词,再根据这个词语的意思,写一个事例。教学反思: 第三组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本组教材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专题,组织编写教学内容,其中包括精读课文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略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大自然的启示,以及一个综合性学习、一个语文园地。教学目标1. 抓住重点语句,结合实例谈读后的体会2. 体会一些表达情感态度的词语3. 让学生了解一些新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等思维品质.4. 要进一步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通过讨论,交流对问题的看法和自己学习课文所懂得的道理。教学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教学措施1、加强整合意识,有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关注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2、通过师生共同查找有关人类与自然联系的资料,深入感受人类应按自然规律办事,并从自然中受到启示,更好的为人民服务这一思想。3、创设情境,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的综合素养。4、阅读有关方面的书籍、文章,更深入的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学时数 1214课时9、自然之道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丰富见闻。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教学难点 :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1.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2.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真实而令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板书课题)二、自由朗读,自主预习1.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2.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小黑板旅游 筑巢 幼龟 沙滩 侦察 企图情愿 蠢事 返回 海鸥 补救争先恐后 欲出又止 若无其事 见死不救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 气喘吁吁 响彻云霄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4.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与重点: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以演促读,感悟“蠢事”1.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请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2.演中促读,演中理解:a.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欲出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的表演,范写“啄”字。b.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词语,如:“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颓废”,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最后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3.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小组再说一说。4.回答: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5.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我们干了一件蠢事。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然后范写“愚蠢”,学生在草稿本上写两遍。课堂小结,完成练习四、自主读课文,遍数自定,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一、导读课文,感悟“启示”1.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2.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3.默读六、七自然段,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描述一下,并写一点自己的感受。4.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表达出自己的心情。5.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a.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b.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6.感悟启示: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在学生广泛发言后,请大家找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阅读提示”,画出其中一句话,并齐读:“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二、明确要求,启动“综合性学习”1.读一读“综合性学习”安排,说一说活动方式与要求。2.分组商议: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3.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4.课余时间学生分头行动,教师及时了解情况。板书设计:自然之道遵循人违背保护伤害海龟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目的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2、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预习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2、指名朗读课文,别的同学当“小老师”,指出字音及句子方面的问题。3、投影出示2000年前黄河及两岸情况图片,师配乐读第三自然段。4、放实景录像,黄河流域的近况5、体会“摇篮”与祸河的含义,产生“大吃一惊的切身体会。二、学习第二部分1、4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1)具体说出黄河变化两方面的原因。(2)这两个原因有什么关系。(3)如果不制止,后果会怎样?2、导读第6自然段。3、学生交流学完第6自然段后理解的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是什么?4、同桌协作,完成下表。黄河变化的原因两大原因的关系严重后果治理方案自然原因人类的破坏5、展示所填表格。三、品读:揭示中心,试谈体会1、品读回顾全文,理出文章脉络:变化原因治理。2、根据文章层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环保小队”上台汇报:西安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原因何在。4、师:从黄河的变化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应在小组中就西安环保问题提出建议。5、在班中集体交流自己小组拟订的环保建议。四、作业。请同学们将自己调查的西安地区环境问题及建议写下来,寄给省政府有关部门。板书设计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2000年中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数据数千年前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后来含沙最大是长江68倍查资料原因气候变寒暴雨集中开垦放牧森林草原治理保护森林资源规划用地修筑水11 蝙蝠和雷达教学目标:弄懂人们是怎样从蝙蝠的飞行受到启发,发明雷达的。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了解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教学时数 :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师诱导式引入:1.(出示蝙蝠图片)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我知道蝙蝠吃蚊子和飞蛾;我知道蝙蝠住在潮湿的洞里,是哺乳动物;我知道蝙蝠是靠嘴和耳朵探路的)2.(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雷达可以使飞机安全航行;雷达可以搜索敌机;雷达可以观测天气情况)二、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2.交流后展示并齐读一遍。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3.小结并质疑。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围绕这个主要内容,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可能提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蝙蝠是怎样探路的?为什么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飞行了呢?)4.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这些问题老师都明白,那么是老师告诉你们呢?还是(自己读书自己解决。)三、学习第三自然段1.指名读课文。2.你们对蝙蝠有什么认识?(了不起、本领大、飞行灵巧)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夜间”“还能”“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极细”等)。3.指导朗读。从我们刚才找到的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蝙蝠夜行的本领可真够大的!我们读的时候,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敬佩、佩服)提示:重点词语朗读时要加重语气。过渡:是呀,蝙蝠究竟是靠什么来探路的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也来当回科学家,做一做试验。 第二课时一、 复习(1) 请同学们用概括的语言说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2) 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怎样得到的?飞机飞行与蝙蝠之间的关系?(3)第三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二、 学习第四、五自然段1、自由读4、5自然段,小组讨论交流,填写表格。试验顺序试验方式结果试验证明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2、分别读4、5自然段,汇报填写情况。教师相机进行“详略得当”的写作指导。3、交流信息 合作成功(1)学生讨论、填写表格后交流,明确三次试验的过程与结果。理解“配合”的意思。从“反复试验”中体会到什么?(2)请学生分别读6、7自然段。看课件分别解说蝙蝠与雷达是怎样探路的。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蝙蝠与雷达探路的过程。请学生填空,明确飞机安全飞行与蝙蝠之间的关系。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以上是留给学生自学的空白点。蝙蝠飞行的秘密与飞机安全飞行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都由学生来自读理解、汇报,共同订正,再通过看课件达到巩固的作用,同时突破了难点,突出了重点。)三、巩固与创新型应用想一想还有哪些发明创造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发明出来的?四、反思与小结: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写下来。也可以谈谈你的设想。五、研究型作业:找一种仿生学的成果,研究一下它是怎样发明出来的,说出两者之间有何联系。六、总结其实,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你们还知道些什么?(飞机鸟,潜水艇鱼,降落伞松鼠尾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生物界的不断认识,还有更多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明、去创造。希望同学们从小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板书设计:发出 遇到 蝙 蝠 嘴- 超生波- 障启 摹 耳 朵- 反射 碍示 仿 遇到 物雷 达 天线-无线电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