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镗刀的设计与分析独家优秀】

上传人:QQ加14****9609 文档编号:117009 上传时间:2017-08-02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减振镗刀的设计与分析独家优秀】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减振镗刀的设计与分析独家优秀】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减振镗刀的设计与分析独家优秀】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 减振镗刀的设计与分析 摘要 :我国工业现在已经处于蒸蒸日上的状态 ,加工生产也在不断地创新和改进,作为加工中必不可少的深孔加工环节,其技术也在日益进步。但是深孔加工中振动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加工中产生的振动不仅使得加工精度降低,还使得生产效率也大打折扣。为此,减振成了现在必须要克服的难题。内置减振系统是一种结构简单,易于生产的一种镗刀的减振方法,它是通过在镗刀杆的内部加减振块,橡胶圈,阻尼液等元件来达到理想的减振效果。这种设计不仅没有改变镗杆原有的外观形状,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振动带来的不便,是一种使用前景非常广阔的设计方式。 本篇设计先讲述了国内外现有减振镗杆的状况,通过分 析、参考来确定最终采用的设计方式。其次介绍了在加工过程中产生振动的不同种类和产生的机理,为设计提供一些必要的参考材料。然后再选择减振镗杆中所需的每个部件,在对不同部件做出不同的分析,最后再将这些部件做出动力学模型,再整合出最终的数学模型。为实际的加工生产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减振;镗杆;深孔加工;刚度 of is in a is as an of of is in in in To to of is a to a it is by as to to is of to a of is a of to of is to in in of 录 摘要 . I . 录 . 绪论 . 1 题背景及研究 意义 . 1 振镗杆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与发展的趋势 . 2 内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6 结 . 6 2 振动的机理分析和不同的减振措施 . 7 削中振动的分类及产生的原因 . 7 振的主要原则 . 8 制机械加工振动的途径 . 8 除或者减弱发生振动的条件 . 8 良工艺系统中的动态特性 . 9 用减振装置 . 10 3 减振镗杆的结构设计 . 16 振镗刀的杆材料选择 . 16 杆的基本结构设计 . 16 却管的设计 . 17 振装置的组成元件 . 18 尼夜的选取 . 18 性元件的选择 . 19 振块的选择 . 21 振镗杆内部整体结构的设计 . 22 头的设计 . 23 4 动力减振系统的数学模型 . 24 力减振镗杆系统的力学模型 . 24 立动力减振系统的动力学分析模型 . 27 立动力减振镗杆的数学模型 . 29 章小结 . 29 5 结论与展望 . 30 文总结 . 30 望 . 30 参考文献 . 32 致谢 . 34 1 1 绪论 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现今 ,制造业的发展已成为社会进步的标准 ,加工中的高速和超高速加工现已成为主流趋势 ,企业对加工精度的标准和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金属切削这块加工领域里 ,特别是在高速加工深孔的时候,由于孔的形状要求和精度要求比较高 ,因此刀具加工产生的振动一直是阻碍加工精度的最大障碍之一, 它 的产生 严重 影响 了零件 的 加工 精度 与表面的 粗糙度 ,阻碍了 切削加工向 着 高速 度 、高精 度 和 高 强 度 方向 的 发展。 其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加工中不断变化的切削力,工件加工中装夹不稳定等。其次当镗杆的悬伸量比较大时 ,就更加容易发生振动 ,进而使孔的加工精度降低。虽然,有很多办法来控制这些相关的问题,但是,由于长悬伸量刀具加工产生的巨大振动,不得不通过减少加工时的轴向切削深度与进给量来避免,这也将对金属的去除率产生较大的影响。 因此 ,我们 有必要 仔细 研究机械 刀具 加工中振动 发生 的原因 以 及其 预防和控制的 方法 ,从而 降低甚至消除 加工中的 振动。 从 生产和加工的 实际应用 和价值 来讲 ,减振 镗刀 的 设计和研发 有 助 于我国切削制造业的发展。我国 作为 世界的 “ 制造中心 ” 。零件整体化加工 已成为趋势 ,深孔加工 已是机械加工中 的重中之重 。虽然 我国 的很多 企业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研究 ,但 产生的 效果却 均不 是很 理想 ,与国外 的研究 水平 还 有 比较大的 差距 ,因此我国 在生产制造业 这条漫长的征途上还有很多道路需要走 。 另外有些大 长径比的零件 ,一般的 刀具 达不到其理想的精度要求 。 但是如果 要采用 相符 的刀具就 需要 考虑 它的 刚度稳定性。 目前 我国 比较稳定的 产品 并不多 ,还需要 大量引进国外 生产的 刀具 ,这 就 使得 我国 零件加工成本 变得 很 2 高。因此 , 减振刀具的 开发与研究现 已经成为我国切削加工行业 目前 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解决了这个问题就 可以带动 我国 其它相关产业 的发展 ,进而 提高我国机械行业的竞争能力。 振镗杆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与发展的趋势 切削振动较容易发生在刚度较低的加工中,所以,在加工中为了减少振动的产生,通常应加强镗杆的静刚度或者动刚度。当需要加工一般刀具无法加工的深孔时,往往需要用到长悬伸量刀具,而减振刀具成为了最佳的选择。当然,这些新型刀具在国外也有着许多的应用。 通过了解国内外的减振刀杆,总的来说,是比较缓慢的。但也有设计比较成功的案例,比如说日本的三菱( ,东芝( ,瑞典的山特维克( ,美国的肯纳( 司等。 图 1菱 阻尼镗刀杆 3 图 1菱阻尼镗刀杆 中,三菱公司刀具的设计理念是对刀头进行了优化的设计,就是利用软件来模拟最终确定刀头的重量,主要是减轻镗杆头部的重量,防止了挠曲,加强了镗杆的动刚度,使振动变弱。如图 1 站在材料力学的角度上来看,这种刀具是运用了杆端部应力边缘效应。当镗刀杆受到偏心力的时候,可从刀头减去一些材料,这样既减轻了镗刀刀头的重量,静刚度也没受到多大影响,还改善了镗杆的动刚度。 4 图 1菱阻尼镗刀刀杆减振效果 of 菱刀具的设计依旧存在一些缺憾,头部切除材料的办法也存在局限性,影响长径不能较大。图 1 东芝公司制作的减振刀具原理是将刀具的头部,找一处平行且相互对称的的地方,去除掉一部分,然后在此处在嵌上坚硬的材料。但也由于这种方法产生了不少的弊端,如镶嵌材料的刚度值,厚度值,以及在与刀体连接时的粘结稳固性,精密性,都会对刀体整体上的产生影响,所以也会在应用上受到一些限制。如图下图 1 5 图 1芝减振刀具 大多数生产商看好的是山特维克可乐满的 列,它不光有减振效果,最突出的是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如图 1示 图 1特维克减振刀具 类刀具能够消除最小化的振动,它的内部安装了一个减振机构。该刀具的内部结 6 构装有一个回转体,周围被特殊液体环绕。该体统还能在超出一定限制时,进行频率的调节。 美国 司生产的减振刀具主要采用特殊的材料制成 ,也属于提高刀杆静刚度的一种 1。 内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的减振镗杆还处于研究、开发阶段,设计的中心还在工艺的改良上。孔金星,对刀具振动是深孔加工中影响精度,效率等的首要原因提出了问题。对不同类型的减振镗杆,运用模态实验方法来测试出动态特性,最终得出固有的振型与模态参数,为减振镗杆的研制开发提供了参考。沈阳工业学院的张志军,测定并且推导出了动力减振器的特性参数,对大悬伸的减振镗杆进行了完善。北京工业大学的区炳显和王民对国内外减振镗杆振动的控制方法 现状进行了介绍,并且也分析了各种镗杆减振措施的特点,还对以后镗杆减振的发展进形进行了展望。 结 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可知 :采取单一减振原理的镗杆,其减振效果不是很理想 , 我们应该采用具有综合性的减振措施才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要想提高镗刀杆的抗振效果 ,首先要提高镗杆自身的动刚度 ,其次还要增加镗杆的系统阻尼 ,增强系统对振动的吸收能力 ; 本人基于这种想法, 于是 在镗杆中 选择 加入减振系统来进一步提 高减振性能 。镗杆的减振系统按照耗能元件的不同 , 主要有动力减振器、摩擦减振器、冲击减振器等。在此 本文选 取 动力减振的方法来设计镗 刀 杆。 7 2 振动的机理分析和不同的减振措施 想要保证加工生产中的精度, 平稳 的过程 是 关键。 但 是, 在实际 的加工 中总是 产生各种各样的 问题,也会有来自系统本身的刚度条件不足 ,这便产生了振动 。 它们 的机理以及控制的 条件也不尽相同。 因此我们要对不同的振动进行不同的分析。 削中振动 的分类及产生的原因 如下表 2振动分类 振动产生原因 振动波图 自由振动 自由振动 的产生是因为,由刀具、工件与机床组成的加工工艺系统在产生加工中激发了脉冲性质的干扰力,使得其产生。 受迫振动 它产生的因素是,外界对系统施加了反复的力,进而是系统产生了受迫振动。 8 自激振动 自激振动 的发生是因为系统自身振动从而产生交变力,这种力就会引起自己振动的产生。在整个系统中,不论外界是否有力,系统振动,那么,它就会产生。 振的主要原则 结合现有镗刀减振的各种方法 ,减振的主要原则有以下几点 : a) 选择合适的切削参数与刀片的角度 ,尽可能把切削力减到最小 ; b) 增大镗刀的系统,夹具,工件的静刚度 ; c) 在原有刀具的内部增加一个振动来阻碍外界切削力的振动 ,进而减弱 刀具 的振动。 制机械加工振动的途径 除或者减弱发生振动的条件 1) 消除或者减小内部振动 9 高速回转的零件在机床上必须满足动平衡要求;加强传动元件及传动装置的制造精度和装配精度,保证零件的传动平稳;使动力源和机床本身分离。 2) 调整振源的振动频率 通过改变零件之间的传动比,尽可能使引起强迫振动的振动源频率远离机床系统加工薄弱环节的固有频率,避免两者产生共振 2。一般应满足 030 -激激固 机床加工系统薄弱环节的固有频率; 激f 激振力频率。 3) 采用隔振措施 所谓隔离,就是将振源所产生的一部分振动被隔离装置所吸收或者被隔离。隔振措施分为两种,一种为主动隔振,即阻止内部振动源通过地基外流;另一种为被动隔振,即阻止外部干扰力通过地基传送给机床。一般的隔振材料有橡皮、空气弹簧、金属弹簧、木屑等 3。 良工艺系统中的动态特性 1) 提升工艺系统中的刚度要求 10 尽量加强工艺系统中比较薄弱环节的刚度,这样对提高机床加工系统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帮助。加强每个结合面的接触刚度,向主轴支承添加载荷,向刚性比较差的工件添加辅助支承等这些措施都对提高工艺系统的刚度有一定的帮助。 2) 加强工艺系统阻尼度 加强工艺系统中阻尼度,有很多措施去实现。如,高内阻零件的使用,加大运动件之间的相对摩擦,在立柱、床身的内腔里填充型砂,安装阻振器于主振方向等。 选用减振装置 我们一般的减振装置有阻尼式、动力式、冲击式和摩擦式减振器等三种装置。 1)阻尼消振 即对原系统增加 阻尼从而降低振动响应。这里以单自由度振动系统来举例说明。可以导出振动位移对激振力的传递函数见公式 ( 2 2 1(2令 ,由式( 2导出位移 f( t) 的频率特性 G( j ) 。其对应的幅频特性见公式( 2 (2设激振力是简谐力,即 则位移振幅公式见( 2 2122221 11 212222 00 (2而当振动系统受到与力幅的常值力的作用大小相等,有静态位移见公式 ( 2 (2导出阻尼消振系统的动力放大系数见公式( 2 2122220411(2式中, 振动系统的阻尼比,以阻尼比参数,分别取 0, 2 f( t) 的幅频响应曲线,如图 2图 2尼消振系统动力放大系数幅频曲线 of 12 2)动力减振系统消振原理 在工程结构和机械结构的减振系统中动力减振应用较为广泛。它的优点在于只要增加少量的零件就能达到想要的减振效果。 动力减振系统的简易模型如图 2设弹簧的刚度是 K、 k、动力减振系统的质量为 M、减振块得质量为 m、主质量位移为 振器的位移为 计阻尼的响应,动力减振系统的运动方程为( 2 211 0212 (2式中, p( t)是主振动系统中的激振力。消振器质量位移与主振动系统质 位移对激振力 p( t)的幅值特性公式为( 2 图 2力振动系统的简单模型 of 13 22221 2222 ( 2带入参数导出消振器质量位移与主振动系统质量位移的动力放大系数的解析式为( 2 2224220011 1 222420022 1 (2当主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无限趋近于激振力频率的时候,这时候就会产生较强的共振现象。要抑制这种现象就需要调整消振器的固有频率,就需等式 ( 2 a ( 2 将等式( 2入式( 2得消振器的振幅和主振动系统的振幅分别为 (2由式( 2知。当激振力的频率,消振器固有频率两者相等时,主振动系统中的振幅就为 0,这就说明主振动系统是没有产生振动的。 3) 摩擦减振减振 14 摩擦减振的设计原理指用摩擦阻尼的方式来综合振动从而达到减振的效果。图 2 3和毂盘 2 相连;拧紧螺帽 4,毂盘 2、摩擦盘 6和飞轮 1通过碟形弹簧 5保持一定的压紧力。当毂盘 2跟着轴 3作扭转振动时,因为飞轮 1的惯量较大,所以不能跟轴 3作同步运动,和飞轮 1相连的摩擦盘 6与毂盘 2两者有相对转动,摩擦盘 6有消耗轴 3扭振的作用,从而达到消减轴 3振动的效果。 1 2 3 4 5 6 图 2体摩擦式减振器的结构简图 of ) 冲击减振 式消振法 15 如图 2 a、 者是通过两个物体互相碰撞时需要损失一部分动能的设计原理,在振动体 系统产生振动时,质量 , 从而消耗振动体产生的能量,起到减振的效果。 a) b) 图 2 冲击式减振镗杆和镗刀 16 3 减振镗杆的结构设计 设计根据目前国内外减振镗杆比较先进的设计思路来考虑材料与结构对减振的影响 , 进行镗杆的设计。 振镗刀的杆材料选择 在设计中我们担心的是决定减振镗杆的材料的特性参数 弹性模量与密度的值。在这个设计中我们选择 45钢来做为杆体的材料,其中长度的单位是毫米( 质量单位是千克( 余下的选择国际单位,材料的选用如表 表 3料 弹性模量( 泊松比( 密度( 45钢 杆的基本结构设计 本文我们将选直径为 50径比为 15的杆体来进行设计。减振杆的减振内腔直径为 44度为 330孔直径为 12便使用切削液。其结构见图 3 3杆杆身 17 镗杆 的实体模型见图 3 3上刀头后的空心镗杆 a 却管的设计 深孔加工中却少不了切削液,它的选用决定着加工质量、加工效率还有刀具的使用寿命等。结构中冷却管与刀头用螺纹相接,也能够将刀头产生的振动归还到到头上面,冷却管还和橡胶垫片支撑相互照应,对减振块起到一定的支撑效果,使产生的振动流到减振块上面,其三维模型如图 3 图 3却管 18 振装置的组成元件 本文对减振镗杆采用动力减振的方式来进行消振。这里包含了减振块、阻尼元件、弹性元件等。 尼液的选取 阻尼液存在于减振块与减振腔之间,它可以将系统产生的振动转化为热能再由冷却液带走,达到减振的作用。对于阻尼材料的选取,据我们所知粘性阻尼系数对于镗杆的减振有着相当大的影响。所以其粘度系数就成为了选取阻尼液的一项指标。这就需要求出粘性阻尼系数与阻尼液粘度系数两者的关系。这里,需要应用哈尔滨理工大的秦柏博士论文中的公式。 运动粘度系数公式为( 3 28 (3式中 阻尼液与减振块相连部分的长度,为阻尼液密度。 所以弹性胶泥不失为一 种不错的选择,弹性胶泥是由抗压剂、有机硅高分子化合物、填充剂等合成的一种材料。当其状态在室温下为半固态时,称为硅胶。而状态为液体时称其为硅油。弹性胶泥有着良好的抗老化与抗高温的特性,而且在温度很高的地方它的稳定性也很好。所以,国外许多的减振刀具都使用硅油来作为阻尼材料,常见的硅油有甲基与高粘度乙基。通过研究,甲基硅在 25001000000厘斯,通过计算它的阻尼范围在 12400Ns|m,适于用在减振镗刀中。 19 性元件的选择 弹性元件在减振系统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弹性元件在减振系统中将自己变形来起到缓冲振动和传递力的作用。弹性元件选用的材料和形状都会对减振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作弹性元件的选择时 ,就要考虑减振器所处的位置和其用途。一般的减振材料为一些有弹性的有机物、金属、橡胶等。对于金属弹簧,橡胶更具有弹性,缓冲性。而且,在发生振动时发生了形变,很快会恢复原状,此外,它还有很高的挠性,耐高温性。因此本设计中选用弹簧橡胶来代替简易模型中的 k。再根据减振镗刀的结构特点,选用圆形的橡胶圈更为合适。考虑到冷却管的存在,其内径定为 10径为 25致形状为图( 3 图 3簧橡胶 20 在这里,本文引入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天宇的硕士毕业论文中的实验结果。他经过多次对橡胶圈轴向长度的试验,确定它的值为 20过试验可知它的径向刚度和减震器的弹簧刚度 析如下。 图 3of 内径 16径 34向长度 28其外径固定,对其两侧进行 内径加 F=1轴方向的径向力。如图 3 21 图 3簧橡胶变形图 of of 以得到弹簧橡圈的径向刚度值为 5实(3因为弹簧橡圈支撑这减振块,所以将此橡圈分为轴向长度为 14 振块的选择 减振块的形状设计在这里我们要根据镗杆的形状来确定,考虑到需要将减振块放在杆的内部,因此设计减振块为圆柱体。一般国外生产的减振镗杆选择密度比较大的材料来制作减振块。原因是,镗杆里面的空间是有限的。在本设计中选用两端支撑的方式来托起减振块,让它在杆中悬空。其大致结构如图 3 22 图 3振块 杆体体积限制的情况下,我们选择硬质合金 们初步将尺寸确定为外径 D=41径 d=18向长度为 290l。 振镗杆内部整体结构的设计 减振镗杆内部主要由:刀头、杆身、弹簧橡胶、减振块、冷却管、阻尼液、密封 的三维模型如下图 3体内的装配图如 3 图 3振镗杆的三维模型 d of 23 图 3振镗杆的整体装配图 头的设计 现有的产品一般都采用轻质铝合金来作为制作刀头的材料,还有许多的生产商去优化结构的刀头,从而来减轻刀头质量,将镗刀整体达到想要的减振效果。在本课题中我们选用铝合金的刀头。 24 4 动力减振系统的数学模型 在分析 动力减振镗杆的振动特性的时候,我们主要抓住其中主要的部分去分析, 略去 那些 次要因素 ,分析的第一步,我们将 实际 力学 系统简化 与 抽象成 一般 的力学模型 来做分析 4。 在本设计中我们可以将 系统整体上 化 分 成 质量元件、弹性元件 与 阻尼元件 这 三块小系统 。 在将 这三 个小系统 的 简单 力学模型 合成振动系统的数学模型。 力减振 镗杆 系统的力学模型 本篇设计我将选 用物理参数模型 去 建立 镗杆 减振系统 中的 模型。 在分析前我们先确定分析的基本组成部分。在这个减振系统中我们提取出了质量、弹性、阻尼这三大元件。我们将他们看作是理想化的元件在系统中。 1)质量元件 质量元件是减振中不可少的元件。要使质量元件在小空间得到大质量的要求,材料的选择就需要高密度的材料制成 。在 镗杆的 减振系统力学模型中 ,质量元件 需要由 无弹性、不耗能的刚体来 代替 5。 图 4量元件 25 质量元件在减振系统中作为储存动能的元件,能够将产生的振动吸收并且转换为自己的动能。在系统中,当质量元件因为振动受到作用力 据牛顿第二定律 ,产生加速度 a,方向且与力 此质量元件上的力与加速度两者之间的关系式为 : F= ( 4 式中, m 质量元件的质量 ,它也是质量元件惯性的度量 2) 弹性元件 在 镗杆的 减振系统 力学模型 中 ,弹性元件 需要被当做 是 没有 质量 但是 具有弹性的 一种 元件 ,弹性元件作为一种储存势能的元件,它能将外界的振动冲击转成多次小量的振动冲击。一般来说单凭 弹性元 并不能够消化振动 ,所以 还 它 必须结合耗能 元件使用 才能实现减振的效果。 图 4性元件 he 26 如图所示将 弹性元件一端固定 ,当 另 外 一端受到作用 力 候 ,它 的自由端 就会 沿 力 生位移 X,力 和 位移 两者 之间的关系 式 如下 : F=k X ( 4 式中, k 弹性元件的刚度 3)阻尼元件 减振系统中 阻尼元件 需要 抽象 为没有 质量、 没有 弹性、 但 有阻尼系数的 一种 元件。在减振系统中 阻尼元件通过 耗能 来起到减振效果 。 图 4尼元件 he 图所示将 阻尼元件一端固定 ,当 另 外 一端 受到 作用 力 候,这一边就会以 是 阻尼力 和 速度 这两者之 间的关系 式如下 : F=c V ( 4 式中, c 阻尼器的粘性系数 27 立动力减振系统的动力学分析模型 当对动力减振系统进行分析时,我们需要先建立起减振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和数学模型。在本设计的前一节已经对各个元件进行了简单的力学模型分析,现在,我们就需要将这些力学模型转化成系统的数学模型。最 后 通过 数学分析的手段对数学模型进行振动的特性分析。 设计中减振系统基本是刀杆与一个减振单元的组合 ,结合前面图 2 图 4力减振镗杆的力学模型 4of 28 图 4 镗杆杆体的等效集中质量 ; 减振质量块的质量 ; 镗杆杆体的等效刚度 ; 减振系统中弹性元件的弹性系数 ; c 阻尼元件的阻尼系数 ; F 激振力幅值 ; W 激振频率 ; 镗杆在激振力作用下的位移 ; 减振质量块在激励力作用下的位移 。 立动力减振镗杆的数学模型 质量单元 1的受力微分方程 : 1122122111m (4质量单元 2的受力微分方程 : 02122122 (4振动系统的微分方程矩阵 : 29 0002122221212121 (4章小结 本章一开始先对动力减振镗杆的减振原理进行了分析。然后,分别详细的对减振系统中三大元件进行了分析和模型的建立。最后通过这些小系统对减振镗杆建立起了力学分析模型 ,经过相关的力学知识对力学模型建立动力学方程 ,利用数学分析对减振系统进行了分析求解 ,最终得出了减振系统的微分方程。 30 5 结论与展望 文总结 本篇设计根据国内外现有的减振镗杆的研究成果,设计出自己较为理想的减振镗杆的基本模型,减振镗杆内部大致由减振块,弹性元件橡胶圈,阻尼元件等部分组成。设计大致分为了四部分: ( 1) 第一部分,我收集了国外大公司减振镗杆的设计,分析了各个镗杆的设计原理,运用的材料等,为自己的设计做出了很大的铺垫。 ( 2) 第二部分,在这里我将振动的原理,产生的原因分析了很多,将振动的根源掌握,结合现有的减振措施,选择出适合自己设计振动的措施。 ( 3) 最重要的一部分,那就是初步设计,综上所述,我选择了动力减振措施,分部设计,并将每部分做出了力学分析。 ( 4) 最后将这些力学分析综合得出系统的数学模型。 望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和不断学习,本设计完成了对减振镗杆的设计和分析,对减振系统做出了力学分析和数学模型分析,将基本结构通过 力减振这种减震措施结构简单,尤其适用于大长径比的镗杆,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我们还需要进行更加饱满,充分的研究,因为时间的问题 ,设计虽然有了上述的研究成果 ,可还有更深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决: 1) 动力减振镗 杆的制造工艺和制造。 31 2) 动力减振镗杆中阻尼和动态特性的实验测定。 3) 动力减振镗杆的尺寸结构优化分析。 32 参 考 文 献 1 朱垂岱 ,庞学慧 ,张余生等 J床 ,2014,(10) 2 王军 ,吴凤和 ,韩亚丽等 J程 ,2013,24( 6) 3 王建 ,丁国富 ,张海峰等 J2009,35( 6) 4 曾海波 ,罗红波 ,李红梅 J动化加工技术 ,2011,( 8) 5 胡李波 ,王民,李刚 J2009,( 1) 6 石晓龙 ,庞学慧 J2015,( 11) 7 张海生 ,周丽平 ,刘小莹 J. 机械设计与 制造 , 2013( 5) 8 王兰波 ,张志军 J2010,(12) 9 刘立佳 ,刘献礼 ,许成阳等 . 减振镗杆振动控制研究综述 J报 ,2014,19(2) 10 夏峰 ,刘战强 ,宋清华 J) 11 秦柏 ,邵俊鹏 . 重型数控机床深孔加工动力减振镗杆的设计 与仿真 J大学学报 1(1) 12 王雪庆 ,严东明 J2015,(20) 13 李红梅 ,罗红波 J2010,44(4) 14 张杰斌 ,张湧 J2004,(11) 33 15 王明红 ,张宗城 ,唐勤生等 J7(4) 16 王艳萍 ,陈云鹏 ,运同树 R齐齐哈尔第一机床 厂 17 吴天行 ,华宏星 M清华大学出版社 ,18 马志伟 D中北大学 ,硕士学位论 文 19 韦联 D西华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0 任栋 D中北大学 ,硕士学位论 文 21 李红俊 D燕山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2 杜景轩 D中北大学 ,硕士学位 论文 23 吴涛 D安徽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4 秦柏 D哈尔滨理工 大学 , 硕士学位论文 25 许成阳 D哈尔滨理工大学 ,硕士学位论 文 26 夏峰 D山东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7 张克东 D长春理工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8 理根 ,岳鹏 ,陈华伟等 P 谢 34 本篇设计是在黄晓斌老师耐心的指导、帮助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先对黄老师由衷地说一声谢谢! 黄老师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总是用心地引导我们,在刚写开题报告的时候,我一点思路也没有。但是,黄老师总是 耐心地引导我,渐渐地我有了自己的构想。黄老师在日常也特别地和蔼,和我们说一些鼓励的话语,让我们在做课题的时候没有压力,能够轻松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在此,向黄老师送上自己最崇高,真诚的谢意。 感谢设计中同学、老师、家人和朋友对我的帮助!也特别感谢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这四年来的培养,感谢学院老师对我的指引和教诲! 还特别感谢进行评审和答辩的老师和专家们!谢谢你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