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5课《赤壁赋》配套课件 粤教版必修2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169070 上传时间:2019-10-09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2.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5课《赤壁赋》配套课件 粤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2014届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5课《赤壁赋》配套课件 粤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2014届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5课《赤壁赋》配套课件 粤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5课,晨读新课启航,识记知识必备,探究文本研读,领悟学海览胜,积累写作点滴,应用体验之旅,片段背诵,资料助读,整体把握,文本层析,素材档案,佳作欣赏,第四单元,课文对译,豁 达 1豁达的人能在他所坚持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在人生路上,豁达成了他们手中的利剑,披荆斩棘,这路便畅通无阻;豁达是他们高举的雨伞,遮风挡雨,这路便铺满彩虹;豁达是他们放飞的太阳,风和日丽,这路便充满阳光;豁达是他们心中的智慧,抉择方向,这路便是一马平川。 豁达使人乐观,使人宽容,使人真诚,使人自信。豁达者热爱这个世界,世界也因他们而精彩,磨难不能使他们屈服,或许接踵而至的艰难困苦只是他们一个又一个富有激情的挑战。,2如果说世界是一个大花园,经过播种与培育,绽放出姹紫嫣红的花朵,那么豁达者就是园丁,用他们的热情浇灌花朵,为世界创造精彩。 如果说我们能够忘记往昔的仇恨,那么忘却也不失为一种美丽。而豁达者正是手持彩笔的画师,用宽容缔造美丽。 如果说人与人之间的坦诚能够洗刷我们的心灵,并使之洁白凝结成珍珠,那么豁达者就是海蚌,用真诚将沙粒雕琢成无瑕的珍珠。,3“欲仕则仕,不以仕为高;欲隐则隐,不以隐为高。”这是苏轼评价陶公时说的。做官时,陶公没有把自己当成是稀世的珍珠,归隐时,自然泥土的清香扑鼻而来。我喜欢陶公的泰然、坦然、陶然、怡然。他就像南山脚下的泥土,为自己创造出一份宁静。他把自己当成泥土,但这泥土却盛开出菊花,散发出几千年不断的幽香,豪放词人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祐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 “三苏”。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其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十分苦闷。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本文是前赤壁赋。,赤壁遗址 遗址是由3座小山组成,即赤壁山、南屏山和金鸾山。这3座小山起伏相连苍翠如海,再加上亭台楼阁错落地隐现于其间,景色益显秀美。,赤壁山的西南临江处,岩斜亘300余米,怪石嶙峋,汹涌的江水直扑断崖,卷起千堆雪,声如巨雷。文人骚客来此凭吊者,自古不绝,故留下众多书。据说赤壁火攻时,周瑜站在矶头指挥,忽见冲天火光把断崖照耀得彤红一片,不觉豪兴大发,当场写下这两个楷书大字,令人刻石纪念。此传说虽不可靠,但它揭示了“赤壁”命名的由来。“赤壁”二字的近旁,还有诸葛亮、刘备、关羽和张飞的画像石刻,它们与书法石,交相辉映,可谓书画并茂。,南屏山顶的拜风台,传为诸葛亮祭东风时的七星台遗址,后殿中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坐像,极其传神,颇引人注目。 赤壁金鸾山腰的凤雏庵,相传庞统曾隐居于此。原庵早废,今庵乃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建,青砖黑瓦,古朴典雅。庵内主室所供奉的庞统塑像,庄严刚毅,有凛然不可侵犯的气概。庵四面苍苔布绿,曲径藏幽,古树垂荫,百鸟飞鸣,真有“鸟鸣山更幽”的意境。,赤壁山顶的翼江亭,传为诸葛亮、周瑜在赤壁之战时观望曹营的遗址。亭为后人所建,碧瓦飞檐,六角攒尖,与传为黄盖献苦肉计的遗址,即中峰望亭遥遥相望,交互映衬。此亭四周山花烂漫,芳草萋萋,景色十分迷人。在亭中俯瞰长江,可令人故国神游,想见当年赤壁鏖兵时“强虏灰飞烟灭”的情景。,“嘱”,,“劝酒”,“缭”,,“萦绕”,“樽”,,“酒杯”,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白茫茫的水汽。,辽阔的样子。,代指有才德的人。古诗文多用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名词,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动词,眺望,向远处看,动词,唱,名词,歌词,名词,歌声,动词,往,去,动词,像,动词,像,象声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副词,永远,动词,增长,介词,在,介词,从,介词,在,介词,被,介词,给,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音节助词,不译,代词,代“歌”,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它,指“一苇”,代词,那,代词,指箫声,代词,他,指曹孟德,唱,下:攻占;东:向,东进军,打鱼砍柴,向南,西:向西;东:向东,侣:以为伴;友:以为友,舞:使起舞;泣:,使哭泣,整理,显出白色,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也”表判断) (二)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表被动) (三)倒装句 1主谓倒装 渺渺兮予怀(现代汉语语序:予怀渺渺兮),2宾语前置 何为其然也(“何为”现代汉语语序“为何”) 而今安在哉(“安在”现代汉语语序“在安”) 而又何羡乎(“何羡”现代汉语语序“羡何”) 3状语后置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现代汉语语序: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游) 徘徊于斗牛之间(现代汉语语序:于斗牛之间徘徊) 4.定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现代汉语语序:凌茫然之万顷),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内容提要,结构概览,一、阅读13段,回答问题。 1下面各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达“客悲”的根本原因的一项是 ( )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A B C D 解析:表达的是快乐的情绪,是听了箫声的感受,不属于根本原因。 答案:C,2下列对第3段文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段文字借客人之口称赞曹操为英雄,是为了衬托赤壁之战中周郎非凡的表现,委婉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伤感。 B“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等句,流露出了对于人生的渺小和短暂的苦恼与无可奈何之情。 C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道出自己的思想感情。,D这段文字怀古伤今,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解析:A项中“是为了衬托赤壁之战中周郎非凡的表现”不对,文中无此意。 答案:A,3对这篇赋所表达的感情,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写夜游赤壁,月夜泛舟,把酒诵诗,油然而生 “遗世”、“羽化”,飘飘欲仙的快乐情感。 B联想古人古事,借题发挥,抒发了内心的愤懑,表现了超然独立,不计得失的情怀。 C第2段作者借助夸张、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作者的感情蕴涵其中。,.,D作者写曹操横槊赋诗,慨叹自己谪贬黄州,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无限同情。 解析:D项,“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无限同情”不对,写曹操以及历史人物是为了抒发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答案:D,二、阅读第4段,回答问题。 4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苏轼旷达洒脱的一组是 ( )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A B C D 解析:表达了悲伤的情感。 答案:D,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先写月夜泛舟的欢乐心情,再写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达了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B文中客的回答充满了对人世沧桑的烦恼和哀叹,表现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这其实正是苏轼在贬谪生活中的全部思想状态的反映。,.,C作者认为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宇宙万物固然无穷无尽,但人生其实也一样绵延不息,所以人也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 D通篇紧紧围绕明月江水进行叙述、描写和议论,在叙述中议论抒情使文章富有情致和理趣,全文达到了情、景、理的完美而和谐的统一。,解析:B项,“全部”错。客的回答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以寻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答案:B,1构思缜密,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散文贵在以意贯串全文,本文抒情脉络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作者的情绪由喜转悲再到乐,线索的起伏形成了文章的波澜。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开始的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而哲理的简述,则画龙点睛地点明了本文的主旨,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2善用比喻,语言优美形象 作者以优美的风景,给读者以无尽的艺术享受。如在开篇,作者将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织组成了一个“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读者陶醉其中。作者还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伤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要凄然落泪。,3“以文为赋”的体裁特点 赤壁赋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既有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采用了更多的散文笔法。句式有长有短,既整齐又参差,同时又以赋的形式出现,如通篇多次换韵,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主张。同时,作者也采用了不少对偶、排比的句式,使文章既有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之效。可以说,这是苏轼对赋体的一个创新和突破。,课内素材,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苏轼的生命中有太多的阴差阳错,一个失意的文人,被阴差阳错地发配到黄州,这段政治的失意,却成就了一个文坛巨匠。苏轼不因遭受政治迫害而委靡消沉,而是寄情于山水,荡胸臆于自然。身处逆境而豁达洒脱,随缘自适,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诗意地对待生活。 应用角度 “面对挫折”“不幸与文学”“从容的心境”等。,苏轼的一篇“高考作文” 苏轼的著名散文教战守策是一篇不折不扣的“高考作文”。这篇文章是东坡先生26岁参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试时所写的6篇“进策”中的一篇。宋朝以策论取士,制科是皇上特诏举行的考试,很多时候皇帝要亲自到场参与监考、阅卷。应试者根据命题所作的论文谓之“策”。教战守策乃是苏轼“系列应试作文”中最具影响力的篇章。,鲜活素材,不想去赞誉该文行文上的纵横恣肆、闳衍浩大、挥洒自如,也不想去分析此文遣词造句上的精简准确、生动形象、姿态翩跹,因为对于苏轼这样一位饱读诗书才气逼人的年轻举子来说,做到这些本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本文的适合世用与针砭时弊。因为那可是一个专制的时代,那可是一篇要让皇上亲自过目的文字。敢在掌握着任何一个子民生杀予夺大权的皇帝面前纵论时弊,坦陈己见(且不谈获取“高分”,弄得不好连项上人头能否保住都成问题),我不禁要为苏轼的胆量与勇气喝一声彩,也为当时的“最高领导人”宋仁宗的仁义与雅量献上我的一份敬意。同时我推想,在苏轼所处的北宋时期,在宋仁宗时代,一定有着一个至少在表面上让人畅所欲言的舆论环境。,热评 反观今天的高考作文,虽说每年高考之后优秀作文、满分作文层出不穷,所出的作文选佳作集之类车载斗量汗牛充栋,但能与千年之前苏轼的这篇“高考作文”相媲美的我还没听说过。其实这也怪不得我们的考生,先看那些高考作文题,大多都在与“人生哲学”、“生活哲理”相纠缠,你让考生如何去思量国计民生?再看今天考生的语言环境,在学校、在家里总要被老师、家长一遍遍洗脑,让你学会讨好阅卷老师,学会歌功颂德,学会“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你指望在如此语境下长成的孩子会在高考作文中有真情流露?有评论家认为中小学生作文是说谎的开始,诚哉斯言!更为重要的一点,今天大凡褒贬地方部门政策的话题往往都被视为“敏感话题”,文章很难发表,发个短信言论都冒着被跨省追捕的风险,考生又怎么会口无遮拦拿自己的未来去冒险!,苏轼的赤壁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沧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点,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督都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月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座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称“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因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美文评点 文章开头即创设了一个清秋黄昏泛舟赤壁的情景,直接入题;紧接着联系苏轼,点出苏轼与黄州赤壁的密切关系,衔接紧密,与文题“苏轼的赤壁”照应自然;接着糅合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有关语句,嵌入巧妙,也为下文作好铺垫;紧接着以苏轼在黄州的政绩来证明苏轼在赤壁的顿悟,再以余秋雨东坡突围中的句子过渡,照应严密;由于有了上文对苏轼顿悟的铺写,李清照、柳永、李煜的愁绪,便反过来衬托出了苏轼“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和“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最后,排比句式的运用让文章拥有了一个漂亮的结尾,“赤壁,只属于苏轼”,更让整篇文章显得结构圆合。,同学们,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同学们,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