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吟咏文化 道士塔课件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166164 上传时间:2019-10-09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8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吟咏文化 道士塔课件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14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吟咏文化 道士塔课件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14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吟咏文化 道士塔课件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5 道士塔,吟咏文化 传承精神,我们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名胜古迹数不胜数,有的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的却以美丽的自然风光展现于人们面前。敦煌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是一个富有的地方,那里有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由于历史上一时的“疏忽”,便铸成了中国历史的一大遗憾。祖国的灿烂文化遗产,被一车车、一队队载入了“异国他乡”。文化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以优美而深沉的笔调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历史,让我们随同作者一起走进莫高窟,感受敦煌文化的荣辱沧桑,找出造成“疏忽”的罪人。,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整体把握作者对历史的反思。 3体会余秋雨先生在文中蕴含的悲怆苍凉的感情。 4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保护文物的思想意识。,道士塔选自余秋雨的散文集秋雨散文。他是浙江余姚人,著名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和散文作家。他是20世纪90年代最受争议的作家,他的作品都引起了社会广泛争议。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从文明的碎片到霜冷长河,他以深沉的理念,把人生底蕴、人生意义及自然之美统合在一起,塑造出余秋雨所特有的散文。到了今天,他的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又为我们勾勒出人类文化磅礴壮伟、坚韧延绵、脆弱细腻的不同面貌。,道士塔以沉重的笔调为我国“敦煌研究史”补写了让世人永志不忘的一个章节。文章通过追记敦煌文物的流失,表明了作者对愚昧、麻木的道士、官员的愤怒,对文明的浩劫的惋惜。作者在行文中无论是对比还是反语的运用,都交织着对愚昧无知的痛恨,对文物遗失的愤怒,屈辱与愤懑交织在一起,在喟叹中延续着这不了的情结,呼唤着国人要保护文物,保护国家主权。,第一部分:通过对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绍引出王道士和莫高窟的关系并用简练的笔墨渲染出古代的悲剧一个普通农民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第二部分:叙述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为,点出敦煌文物被盗的原因之一以及作者心中的历史沉重感。 第三部分:写王道士发现敦煌藏经洞的情况和他对藏经洞的处置情况。 (这一部分揭示了造成敦煌国宝大量流失的根源:旧中国的落后和统治者的腐败。作者用确凿的事实告诉我们必须正视这场中国近代史上的浩劫和悲剧,惟有正视历史,才能反思!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悲愤和无奈之情。),第四部分:写这场悲剧的终结,作者坚信敦煌学在中国。 (事实证明,大量的敦煌文物的流失,不止是民族的屈辱,也给专家们研究华夏文明史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但是中华民族站起来了,令人欣慰的是:敦煌的辉煌仍然在中国,敦煌学仍然在中国。比之前三部分,这一部分虽然简短,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是复杂的,压抑、悲痛和自豪的心情交织在一起。“道士塔”作为民族文明的耻辱和衰败的象征。但它足以警醒每一个中国人,绝不能重蹈覆辙。),1字音识记 一溜空地(li) 坍弛(tn) 朔风(shu) 呆滞(zh) 拎来石灰(ln) 筹划(chu) 关卡(qi) 官邸(d) 偌大(ru) 尴尬(n ) 凛冽(ln li) 蹊跷(q qio) 婀娜( nu) 2词语积累 对牛弹琴:讥笑听话的人什么也不懂,也讽刺说话的人不看对象,瞎说一气。 才华横溢:形容表现于外的才能之高,多指文学方面的才能。 窗明几净:形容房间明亮,陈设整洁。,品味下列语段: 1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提示:敦煌文物被帝国主义掠夺,不能仅看成是文物流失,这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国土主权尚难保全,对文化遗产更无暇无力保护,灿烂的文化蒙满尘垢,珍贵文物横遭劫难,泱泱大国衰微破败可见一般。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因为敦煌的无价之宝被斯坦因之流轻巧地从愚不可及的王道士手中窃走。 2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 提示:反语。“认真”本不是坏事,这里作者用“认真”来讽刺王道士的无知和固执。,3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 提示:反语。这个“基本前提”指的是外国学者所得来的学术成就,是建立在对中国人民的欺诈、掠夺,对中国文化遗产无情地剥夺的基础上的。“极”字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愤怒之情。放在这里能够强调感情色彩。 4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提示:正话反说。虽然作者觉得与其让文物在无知的官员手中流转,在流转中遗失,还不如为它找一个安全的住所。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不爱惜这些文物,恰恰相反,这正表现了他的爱惜和无奈。,5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提示:作者坚信敦煌学始终是属于中国的,敦煌文化遗产也是属于中国的,抒发了作者爱国热忱和坚定的信念。 6中国的专家没有太大的激动,他们默默地离开了会场,走过王道士的圆寂塔前。 提示: “没有太大激动”,是因为在中国学者心中,敦煌是中国的,所以面对这一言论时,心里很平静。“默默地”,是因为敦煌的历史在中国专家心中永远是一段难言的心痛,他们的心情是压抑的。,阅读下文,完成16题。 斯坦因他们回到国内,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他们的学术报告和探险报告,时时激起如雷的掌声。他们在叙述中常常提到古怪的王道士,让外国听众感到,从这么一个蠢人手中抢救出这笔遗产,是多么重要。他们不断暗示,是他们的长途跋涉,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光明。 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出来辩驳为时已晚,我心头只是浮现出一个当代中国青年的几行诗句,那是他写给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勋爵的: 我好恨 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 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阴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旷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 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 离开如云的战阵 决胜负于城下 对于这批学者,这些诗句或许太硬。但我确实想用这种方式,拦住他们的车队。对视着,站立在沙漠里。他们会说,你们无力研究;那么好,先找一个地方,坐下来,比比学问高低。什么都成,就是不能这么悄悄地运走祖先给我们的遗赠。,我不禁又叹息了,要是车队果真被我拦下来了,然后怎么办呢?我只得送缴当时的京城,运费姑且不计。但当时,洞窟文献不是确也有一批送京的吗?其情景是,没装木箱,只用席子乱捆,沿途官员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在哪儿歇脚又得留下几捆,结果,到京城时已零零落落,不成样子。 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我好恨!,1“常常提到古怪的王道士”的“古怪”,其含义是( ) A斯坦因他们觉得王道士脾气古怪,行礼行的鞠躬礼,称呼称什么“司大人讳代诺”什么的。 B斯坦因他们觉得王道士头脑好简单,编几句瞎话,他就相信了。 C斯坦因他们觉得王道士连一点经济头脑也没有,得一点小利就心满意足。 D斯坦因他们觉得让王道士这么一个蠢人,这么一个对文物毫无知识的道士掌管敦煌的稀世之宝,是令人诧异的。,D,2“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这些“极基本的前提”是什么? 答:这个世界是分成一个一个国家的,敦煌在中国,敦煌文物属于中国,中国政府对敦煌拥有主权。 3解释“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在文中的含意。 答:额尔金扔下白手套,表示理亏、认罪、投降,我接受额尔金投降;我把剑甩过去,要同额尔金决斗,额尔金接剑,接受挑战。 4引用的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对火烧圆明园、毁我国宝的外国强盗无比愤恨,不惜一死,要跟强盗头子拼个死活的思想感情。,5一批洞窟文献送京的情景说明哪些问题? 答:没装木箱,只用席子乱捆,说明清政府官员毫不珍惜这批无比珍贵的文物。另一方面,官员又极端贪婪自私,化公为私,作为个人收藏。 6“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一句,是狠狠心说的,又觉“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这样的思想感情怎样理解? 答:这是一句气话,作者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痛恨极了,发狠说出这句气话表达自己的气恨。表明了清政府腐败无能,是无法保护敦煌文物的,那是一个民族命运极端悲惨的时代,那是一个令人椎心疼痛的时代。,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词语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绮丽/倚仗 下载/装载 笨坯/玉醅 B口讷/蚊蚋 渐染/间距 绯闻/菲薄 C框架/眼眶 缄默/箴言 剽悍/剽窃 D褊小/干煸 轴承/压轴 剔除/警惕,解析:A项分别为q/y,zi,p/pi;B项n/ru,jin,fi/fi;C项kung,jin /zhn,pio;D 项bin/bin,zhu/zhu,t/t。 答案:D,2下列词语的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 A圆形 树一木桩 晃动 滔滔不绝 B凛冽 垒以青砖 干躁 极大安慰 C逃荒 无可辨驳 歆羡 出现裂缝 D倾泄 肮脏灵魂 遗憾 十分佩服,解析:A项“树”应为“竖”。B项“躁”应为“燥”。C项“辨”应为“辩”。 答案:D,同学们,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同学们,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