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必修一第一单元专题复习(2课时).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11619269 上传时间:2020-04-30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3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课必修一第一单元专题复习(2课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复习课必修一第一单元专题复习(2课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复习课必修一第一单元专题复习(2课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_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王位世袭制、“家天下”二、商朝: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突出表现:凡事都要通过_予以决定)三、西周(一)分封制1.含义:又称_,周天子把一定的_,分别授予_、_和_,让他们建立_,_。2.目的:扩大周朝的_,巩固周王朝的_制统治(“封建_,以藩屏周”),3.对象:同姓_、异姓功臣、先代4.内容: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_疆土、_作战、_贡赋、朝觐_述职)5.分封的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宋、晋等6.演变:分封制开始于周武王,破坏于西周后期,崩溃于春秋战国。,7.影响积极: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形成对周王室的拱卫,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消极:分封制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二)宗法制1.含义:按照父系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实质: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3.目的:解决_之间在_、_和土地_上的矛盾,加强_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4.最大特点:_继承制。(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5.作用:保证了贵族在_上的_和_地位;有利于_的稳定与团结,防止贵族间因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纠纷;以后,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6.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二者互为_、相互依存,_是维系_的血缘纽带,_是_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二者共同构成了西周的两大_支柱。,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_权与_权相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_集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概念辨析:专制主义: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是一种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_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一、战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1.理论:法家思想2.实践:商鞅变法及各国变法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皇帝制度的确立:由来:三皇五帝的传说。秦王嬴政将_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基本特征:皇位_、皇帝_、皇权_: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_。_和_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_。_的调动以_为凭据,虎符由皇帝_,_。本质:君主专制,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全国军务御史大夫副丞相。负责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并负责百官九卿:_之下设九卿,分管各项_,是中央政府的_部门,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宗正、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3.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制由来: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_的建议在_废除分封制,实行_。内容_: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_:设县令、县丞、县尉,分管行政、司法和治安。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乡、里、亭:县以下还有“乡”、“里”两级地方行政机构及负责地方治安的“亭”(秦之后建立西汉的刘邦,原本是一个亭长。)作用: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对秦朝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5.秦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初中):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挟书令军事:征百越、击匈奴;筑长城交通:修驰道,直道,开人工渠道(灵渠),从汉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一、中央官制的演变1.汉朝沿袭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汉承秦制)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_权削弱,_权加强。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隋唐:实行_制。中央的、和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之间既,又互相和,削弱了,保证了的独尊。尚书省之下设六部。,3.北宋设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增设“”,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设枢密院掌军政,长官分割宰相军权。作用:削弱了_的职权,皇帝得以_大权。,4.元朝:在中央设作为最高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领_,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5.明朝(1)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正式下令罢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2)设内阁:背景:朱元璋废除丞相职位,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却导致丛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过程: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内阁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地位: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然而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影响:皇帝虽然离不开内阁,但是仍然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可能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6.清朝:(1)皇太极: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2)康熙:南书房(皇权得到扩大.加强)(3)雍正:军机处(皇权到达顶峰)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内容: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来又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特点: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较高。影响: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二、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1.汉朝: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采用推恩令削藩,实行郡、县两级制东汉:州“刺史”改为“州牧”,转变为州、郡、县三级2.元朝:实行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三、选官制度的演变:1.世官制:我国在夏,商,周时期,主要实行的是世官制,也叫世卿世禄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由国王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分封侯,卿,大夫等,而这些侯,卿,大夫等要么是父死子继,要么是兄终弟及,世袭其职,世受其禄。2.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察举制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在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4.科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评价科举制:进步性: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四、监察制度的演变:1监察制度(1)原因: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2)表现a秦朝的御史大夫;b汉代专设御史府,长官即为御史大夫。c明清在中央,既设有都察院,设立监察御史,又设有六科给事中,进行业务监督,合称“科道”。在地方,省级机构还专门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2谏议制度:(1)原因:需要有制度来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2)表现:a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b宋代谏院等等。3评价:(1)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2)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总结:,练一练1.美国历史学者费正清在谈到中国古代的某项制度时说:“它依靠的是血缘或准血缘的宗法关系而非封建制度的法律原则。”下列各项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禅让制.井田制.嫡长子继承制.郡县制,C,2.自以为功过三皇,德兼五帝,创立皇帝称号的是.大禹.成汤.周武王.秦王嬴政3.某班同学撰写关于“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研究性小论文,其中所拟的论文标题正确的是.专制皇权的创立者-周武王.隋唐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发展.元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影响.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D,B,4.“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候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材料所描述的时代应该是.西周.春秋.秦朝.隋唐5.右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形成于.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C,C,6.“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段言论产生的背景是.春秋学术下移和士的兴起.战国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秦朝统一文字和焚书坑儒.西汉时打击诸侯王割据势力,D,7.秦朝统治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秦的制度对于此后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制度,由秦开创并为以后的王朝所沿用的是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科举制郡县制.8.秦的制度对西汉有很大影响,史称“汉承秦制”。这种继承性主要表现在.沿用了郡县制.发展了军功爵制.继承了封国制.强化了什伍连坐制,B,A,9.下图所示的王朝疆域图属于.秦朝.西汉.唐朝.宋朝,A,10.下列措施不属于削弱相权的是.秦朝实行九卿制度.汉武帝设置中朝.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宋朝设置“中书门下”和枢密院11.“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顺从性。”这是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西周的世卿世禄制度.战国至秦的军功爵制.秦汉以降的三公九卿制.隋唐以降的科举制,A,D,12.“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下列举措实践了贾谊这一主张的是.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汉景帝制定削藩策.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宋太祖派文臣做知州13“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在下列王朝中,可能长期处于这种情况的应该是.秦朝.唐朝.北宋.明朝,C,B,14.从制度上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问题的是.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15以下关于宋朝和明朝的官僚体制的相似之处的说法,正确的是.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以皇帝的侍从官员取代宰相.分散宰相权力以加强皇权.以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C,A,16.康熙皇帝在位时,清朝的中枢权力机构包括内阁中书省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B,17.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改革攸关社会的进步和政权的治乱兴衰。(1)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强大和中国社会制度的转型有重大的影响。请从政治制度变革的角度分析商鞅变法的原因和影响。原因:宗法制和分封制解体,开始向官僚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过渡。影响:奖励军功加速了世卿世禄制的灭亡和官僚集团的兴起;推行县制促进了分封制的崩溃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8.自秦统一以来,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就成为古代政治史中的一个重大问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简要说明右图所反映的西汉初期的政治形势。这种形势的演变结果如何?(7分),(1)诸侯王控制大片国土,威胁中央集权。(3分)平定诸王叛乱,削弱其权力;(2分)颁行推恩令。(2分),(2)唐朝前期,实行“府兵制”,士兵在没有战事时居家耕田,新唐书云:“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兵)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府兵大都是从均田户中选拔充任的,虽然兵役负担很重,但由于他们能分配到足够的土地,府兵本人能够免除赋税,因此他们的经济比较优裕。到了唐玄宗时,因为均田制破坏,改为征募职业士兵。过去的府兵,因为出自农户,怕连累家人所以不敢“外叛内侮及杀帅自擅”。现在既然是职业兵,“无家族之顾”,藩镇的将帅,就利用这一弱点,威胁利诱,使士兵服从他,来对抗朝廷。(依据王仲荦著隋唐五代史),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均田制与唐朝治乱兴衰之间的关系。(10分),均田制是府兵制的基础;(2分)府兵制寓兵于农,将帅难以控制士兵;(3分)均田制破坏,唐朝改行募兵制;(3分)将帅得以利用士兵对抗朝廷。(2分),(3)朱熹评论北宋的政治制度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请问:朱熹是如何评价北宋的政治制度的?结合史实分析他的评价是否全面。(7分)答:朱熹认为北宋收回地方的财权兵权,导致地方政权衰弱,无法抵御外患。(4分)不全面。北宋的制度有效的防止了军阀割据。(3分),(4)明朝建国以后,在各省“置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同时设提刑按察使司,置按察使一人,掌管司法;设都指挥使司,置都指挥史一人,掌管军政。都、布、按并称三司。三司官只有官秩品级的差别,不相统属,分别隶属于朝廷。通过这样的改置,原来无所不辖的行省,变成了军、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格局,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地方长官事权专擅”。(王玉祥明朝简史)请问:依据以上材料分析,明朝是如何限制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8分)答:各省的军权、司法权、行政权分立;(6分)直接归属于中央。(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