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中语文 2.4《老子》课件1(粤教版选修之《先秦诸子名著选读》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160714 上传时间:2019-10-09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2.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高中语文 2.4《老子》课件1(粤教版选修之《先秦诸子名著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2012年高中语文 2.4《老子》课件1(粤教版选修之《先秦诸子名著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2012年高中语文 2.4《老子》课件1(粤教版选修之《先秦诸子名著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子,一、老子其人其书 二、“道”论 三、认识论 四、自然论 五、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一、老子其人其书,1、史记之老子列传 老子者,楚苦县(今属河南鹿邑,近安徽亳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1、史记之老子列传,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dan)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老子图,2、郭 店竹簡老子,郭 店楚簡於一九九三年冬出土於中國湖北省荊門市郭店一號楚墓,據發掘者推斷該墓年代約為戰國中期偏晚(約在公元前四世紀中期至前三世紀初)。郭店楚簡的年代 下限應略早於墓葬年代。此批竹簡共有八百多枚,其中有字簡約有七百三十枚,經整理者加以復原,有老子甲乙丙三篇和太一生水等道家著作,还有緇衣、魯穆公問子思、 窮達以時、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性自命出等儒家著作,共有十六種典籍。,2、郭 店竹簡老子,2、郭 店竹簡老子,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全是文饰,不足以治天下) 。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今本19章)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虑,民复季子。绝巧弃利,盗贼亡有。 (竹简本) 季子”,犹言婴儿,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今本第40章) 反也者,道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亡。 (竹简本),3、帛书老子,一九七三年十二月,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大批文物,其中有三十多種帛書和竹木簡,它們的抄寫的年代大約在戰國末期秦朝統一天下,至漢初的二、三十年間。其 中帛書中有“老子“兩本,抄寫都已超過兩千多年,極為珍貴,現在分別稱為甲本、乙本。甲本的文字介於篆隸之間,文字沒有避漢高祖劉邦的“ 邦“字諱,其抄寫年代,應當是早於高祖在位時期,因此推斷可能是在秦漢之際;乙本的文字是隸書,避“邦“字諱,但是仍然使用“盈“和“恆“兩字,因此推斷 其抄寫年代可能是在文景之前。 两本均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3、帛书老子,4、老子思想与女性崇拜,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67章) 谷神(虚空中的变化)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存而无形),用之不勤(不穷竭)。(6章),4、老子思想与月神崇拜,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21章) 孔:大也。 信:信验 “忽望”即形容月体变化的“晦望”,“晦”为月尽,“望”为月满。-王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5、老子思想与隐士传统,士之为贵族庶孽;学在私门;士无定主 隐士传统:1)斜而有余,不如正而不足(黔娄,贫士传);2)避世:逃避政治,而非逃避现实; 3)眼极冷,心极热。社会批判和忧患意识 老子作为史官的特殊条件,6、论语中的隐士,子击磬(qing)于卫。有荷蒉(kui,草筐)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深意)哉!击磬乎!”既而曰:“鄙(见识短浅)哉!硁硁(keng)乎!莫己知也,斯(知)己而已矣。深则厉(履石而过),浅则揭(撩衣而过)。”子曰:“果(坚定)哉!末之难(说服)矣。” (宪问),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宪问)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命运)之衰?往者不可谏(挽回),来者犹可追(来得及)。已而(算了吧),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微子),6、论语中的隐士,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 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坏东西)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 辟世之士哉?”耰(you,播种)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打交道)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改革)也。” (微子),6、孔子思想与隐士传统,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diao,锄草工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 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微子)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其他)无所取材。”(公冶长),6、论语中的隐士,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不要受拘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 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大道理)也。”夫子哂(shn)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或者)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 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或者)会同(诸侯盟会),端(礼服)章甫(礼帽),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kng) 尔,舍瑟而作(站起来)。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 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先进),7、孔老之会,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飞蓬飘转飞行。比喻人之行踪无定)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 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 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zng,箭)。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列传),二、“道”论,1、形上之道 2、本源之道 3、规律之道,1、形上之道,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端倪)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1章) 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纷纭不绝)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规律)。 (第14章),1、形上之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21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25章),2、本源之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0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和合之气)以为和。(42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成形),势(环境)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安之定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51章),2、本源之道,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 宗。湛(幽隐)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4章)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得一以为天下正(贞正)。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39章),2、本源之道,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推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4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16章),3、规律之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 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 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5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0章),3、规律之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58章) 将欲歙(收敛,和合)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 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36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2章),3、规律之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28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76章),3、规律之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78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3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8章),3、规律之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9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45章),三、认识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48章)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54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劳忧) 。启其兑, 济其事, 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52章) 习:承袭,三、认识论,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 ,如婴儿之未孩; 儡儡(落落不群)兮 , 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 馀 , 而我独若遗 , 我愚人之心也哉 。 沌 沌兮 !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兮,其若海,望兮(飘逸状),若无 止。众人皆有以(有所施用),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 (20章),三、认识论,载(夫,语助词)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览, 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守静)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不用心机)乎? (10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47章),三、认识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56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16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0章),三、认识论,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 俨(严谨)兮,其若客; 涣(亲和)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故)而新成。 (15章),四、自然论,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51章)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25章),四、自然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伸)臂而扔(强迫)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礼仪规范)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38章),四、自然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法令)数(迅速)穷,不如守中(虚空)。 (5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7章),四、自然论,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归从)。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32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 (贪欲萌发),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 (37章),四、自然论,以正(清静)治国,以奇(ji)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57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法则)。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65章),四、自然论,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66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不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75章),四、自然论,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80章),五、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道家主干说与中国哲学之父 其一,老子是中国第一位哲学家,因为老子第一个建立 了相当完整的形而上学体系。老子提出的“道”的概念,开创了中国哲学本体论和宇宙论的先河。儒家思想在形而上学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 其二,如果从哲学的专业方向来看,所谓哲学是一种对宇宙入生问题的整体性思考,是对究竟意义的探讨。从这个角度看老子的“自然主义”及其对宇宙人生所作的“普遍性解释”就足以使老子成为中国哲学之父。 “道家主干说”仅限于在中国哲学的范围,而非指中国文化。,五、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陈鼓应,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1979年赴美,任加州大学研究员。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和道家文化研究主编。主要致力于尼采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庄子今注今译、老子注译及评介、悲剧哲学家尼采、老庄新论等。,五、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名教传统、德治主义、群体伦理(儒家) 自然传统、无为宗旨、个性自由(道家) 儒道互补的基本文化格局。,同学们,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同学们,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