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特殊金融合约的订立与调整.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1603552 上传时间:2020-04-30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535.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份特殊金融合约的订立与调整.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一份特殊金融合约的订立与调整.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一份特殊金融合约的订立与调整.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份特殊金融合约的订立与调整:国有银行制度之谜新解,2009/10成都,一、背景与问题,1993:一个重要而敏感的年份货币化比率突破100通货膨胀率达到21.7GDP增长13.5国内信贷增长60国有银行的信贷市场占比超过80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率高达46,一、背景与问题,数字背后的“真相”高增长对国有银行体系的“刚性依赖”高增长的“金融代价”,一、背景与问题,决策者的政策反映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调整改革策略:政府与市场的“进退组合”国有银行体系:“业务分离”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离1994年,三家政策性银行成立,一、背景与问题,政策绩效两种业务“分而不离”1993年,政策性贷款占国有银行总贷款的35.251998年,政策性银行提供的贷款仅占国有银行总贷款的6决策者低估了业务分离的难度几乎整个国有经济都是政策性金融的“照顾对象”国家无法人为切断国有银行体系与政府主导型经济的“血肉联系”,一、背景与问题,问题所在一个独特的银行体系:试图兼容两种效用函数两种效用函数的冲突商业性业务:私人效用(国有银行)政策性业务:社会效用(国家与老百姓)两种改革偏好国有银行:“市场化”(?)国家:金融控制,一、背景与问题,改革参与者“各怀心机”国有银行的“小算盘”“半市场化”境界别让国家完全“撒手”坐享两种体制之好处国家的“难言之隐”不想完全退出(金融支持需求)根本无法退出(社会责任需求),一、背景与问题,不同的改革诉求国有银行国家担保下的银行市场化获取无风险改革收益国家金融控制下的银行市场化确保市场化了的国有银行继续“为我所用”,一、背景与问题,一条特殊的改革路径国家担保之下单方面瓜分改革收益的“游戏”国家的改革两难市场化与金融控制的纠缠与依存改革收益与改革风险的不对称谁在“偷着乐”?谁是最后的“埋单者”?,二、一份特殊的金融合约,1984年:一个改革“折点”国家经济增长责任与财政能力的冲突“拨改贷”“金融支持型”经济增长国家寻求特殊的金融制度安排超强储蓄动员能力超强金融支持能力按照财政规则运行的银行体系,二、一份特殊的金融合约,国有银行体系的难处资产方:国有经济负债方:居民部门信贷资产扩张与存款流动性的潜在冲突需要风险承担机制国家与国有银行的约定国家:风险承担承诺国有银行:金融支持,二、一份特殊的金融合约,金融合约的履行绩效19841993年“蜜月期”10年经济高速增长:平均12不菲的代价通货膨胀1985:8.8%1988:18.5%1994:21.7%不良贷款社会政治矛盾,二、一份特殊的金融合约,金融合约的调整:第一层面标志性事件:1994年,三家政策性银行成立调整方式:合约拆分金融合约“一分为二”完全风险承诺合约:针对政策性银行部分风险承诺合约:针对国有商业银行部分风险承诺合约的“过渡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风险承诺的“退出”风险承诺转移,二、一份特殊的金融合约,金融合约的调整:第二层面标志性事件:1995年,两部银行法出台调整意图重建国家的金融控制权威削弱地方政府的金融影响力构建国有银行市场化改革的正式制度基础,二、一份特殊的金融合约,金融合约调整的效果:喜忧参半“喜”的一半:信贷紧缩效果明显1996年,首次出现1132.45亿元的存差通货膨胀率,1995年14.8%;1996年6.1%金融资源配置权力重新集中“忧”的一半:风险承诺转移收效甚微国有商业银行与经济的政策性金融联系并未松弛国家的风险承诺依然故我,二、一份特殊的金融合约,国有商业银行体系的额外收益信贷自主权的显著提升国家风险承诺的保留国有银行体系的“梦想”国家风险承诺之下的信贷自主权,二、一份特殊的金融合约,意想不到的改革情形国家担保下的国有银行市场化风险承诺“内生”金融控制,二、一份特殊的金融合约,金融合约调整的新尝试:赎回方式风险承诺国家声誉:一种无形资本无形资本无限责任用有形资本赎回无形资本的努力1997年,2700亿元特别国债2004年以来针对国有银行的多次注资2008年12月,最近一次针对中国农业银行的注资,二、一份特殊的金融合约,为什么“赎而不回”?国有银行的特殊资本结构,为资本金,为国家声誉系数,为居民存款居民存款与无形资本紧密相关,而与有形资本无关居民存款对无形资本的“心理依赖”“心理依赖”的巨大外部性与不可赎回性,二、一份特殊的金融合约,国有银行的策略无形资本的不可赎回:国家的致命“软肋”国有银行的选择在不赎回无形资本的前提下“套来”更多的有形资本拿什么“拴住”无形资本?存款人的“可置信威胁”宏观金融稳定代价拿什么“套来”有形资本?“巴塞尔协议”效应银行体系市场化的乐观理论前景,二、一份特殊的金融合约,国家的“无奈”以有形资本赎回无形资本的努力一次次变成向国有银行体系单方面免费提供有形资本的行动起初慷慨提供的无形资本在金融合约调整过程中蜕变为疯狂吸噬国有资本的“黑洞”对于国有银行,无形资本成为“护身符”,和追求改革收益的“筹码”,二、一份特殊的金融合约,金融合约调整的第三种方式:引进“其它出资人”以出资人的多元化削减国家的风险承诺压力以第三方资本“替换”部分无形资本国有股份的出让出让价格问题的实质国有股份的“诱人之处”无形资本背景获取无风险回报的可能,二、一份特殊的金融合约,国有银行与“其它出资人”的金融联盟“其它出资人”的偏好让自己的出资与无形资本结合,而不是替换国有银行的“企图”让“其它出资人”更多地出资让无形资本滞留最优状态:两种资本在新金融合约中“握手言欢”戏剧性的结局一个新的金融合作联盟国有银行“内部人”与“其它出资人”的“合谋”,二、一份特殊的金融合约,国家的痛苦抉择2006年3月14日的“总理声明”国家对国有银行拥有“绝对控股权”为什么绝对控股?无形资本“赎而不回”风险承诺依旧不能放弃金融控制,二、一份特殊的金融合约,一个“双重资本”格局无形资本(国家声誉)有形资本(国家注资“其它出资人”入股)何以至此?“巴塞尔协议”排除国家声誉的资本属性理论澄清:市场信心与银行体系一种“合成谬误”个体理性集体理性国家推进国有银行市场化的“内部冲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外部激励”(无形)资本充裕条件下的(有形)资本补充,二、一份特殊的金融合约,遗患无穷的“机会主义空间”国家依然“兜底”无风险回报的“联手攫取”?可能的结局套取银行红利侵噬“有形资本”甩下商业银行“空壳”国家收拾残局,三、分红博弈,分红博弈的参与者国家国有银行“其它出资人”共同偏好资产扩张博弈各方的利益兼容,三、分红博弈,国家为什么要追求资产扩张?获取资本“红利”两种获利方式显性方式:税收隐性方式:金融支持不良贷款的另一面存在“均衡不良贷款率”?,三、分红博弈,国家的资产扩张“边界”国家所获“红利”的性质无形资本的风险补偿有形资本的机会成本补偿风险收益对称性与资产扩张的“约束机制”博弈参与者:“能共富贵,难共患难”资产过度扩张的风险最后由谁承担?国家国家资产扩张终止点(图1中的E点)的涵义社会福利加总最大化权衡、妥协与“摆平”,三、分红博弈,图1资产扩张边界,三、分红博弈,其他利益主体的资产扩张“边界”前提:资产扩张风险已被无形资本“稀释”既然摆在面前的是无风险收益,可能的选择只有一条:用更大的资产扩张来攫取,直到图1中的E点,三、分红博弈,图1资产扩张边界,三、分红博弈,资产扩张的两阶段阶段I:国有银行资产的“被动”扩张国家更需要信贷支持,1996年以前的情形图1显示,E点之前的国家收益函数高于国有银行的收益函数阶段II:国有银行资产的“主动”扩张风险准备收益函数的内涵在理论上,给国有银行配备风险约束机制(如E)在现实中,无形资本使得的斜率迅速下降,最终使之与横轴重合国有银行的收益渴望陡然从E直奔E,三、分红博弈,图1资产扩张边界,三、分红博弈,国有银行的资产扩张边界(E)对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一个“角点解”(对应于国有银行的“端点解”)国有银行净值(和有形资本)已被瓜分殆尽只剩无形资本与“制度空壳”相伴,三、分红博弈,银行价值的时间偏好差异AkelofandRomer“掠夺型所有者”假说(1993):当政府为企业的债务提供担保时,企业所有者的最优策略是追求短期红利最大化而不是企业长期净值最大化对于一家负债型企业,收益的归属当前收益属于代理人或者所有者未来收益属于债权人及其担保者国有银行的情形存款人(债权人)及其国家(担保者)偏好于银行的长期净值国有银行和“其它出资人”偏好于最大化短期分红,三、分红博弈,一个匪夷所思的“攫取”逻辑基于国家担保扩大存款负债以扩大负债规模来支撑资产规模在银行账面上人为创造高的当前“会计收益”将“会计收益”转化为可分配红利,三、分红博弈,短期分红之谜账面(会计)收益实际收益(可分配收益)短期分红是对银行未来可能实现的实际收益的“预支”“预支”什么?“其它出资人”的初始资本极少(也断难预支)信贷资产的未来收益尚未可知即期可供分配的只有国家业已投入的有形资本和居民存款存款被当作红利分掉?!为预支红利而争夺存款,三、分红博弈,表1国有银行贷款、资产与净利润平均增长率:20012007(),资料来源:本表依据中国金融年鉴(2000年2006年各卷)以及2006年、2007年上半年各行年报、半年报相关数据计算。,三、分红博弈,五大行净利润为2001年2006年6年的平均值各年间净利润的平均增长率起伏巨大,体现出国有银行的制度变迁特征,同时也不排除数据本身的问题(比如未扣减拨备等),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国有银行账面利润增长的基本判断若考虑到2004年以来国有银行不良贷款被陆续剥离的情形(如2004年6月和2005年6月,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分别处理不良贷款3850亿元和6290亿元),则表中相应年份贷款与资产的增长率存在很大程度的低估,表1注释,三、分红博弈,国有银行“巨额盈利之谜”低效配置的国有银行资产竟然会“挤出”如此丰厚的利润!用快速的资产扩张侵噬银行的长期净值更多的低效项目进入信贷决策程序不良贷款为何仍在积累?对于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只与未来净值相关不良贷款是短期分红的“另一面”,或者说,不良贷款是短期红利的“投影”为获取短期红利而“刻意”积累不良贷款?!,四、一个市场化悖论,2004年:国有银行市场化路径的艰难抉择两条备选路径路径I:“经典”的市场化无形资本完全赎回国有银行风险责任“内置”路径II:国家控制的市场化无形资本赎而不回金融控制与潜在的风险救助承诺路径II:迫不得已的选择会否成为“中国模式”?,四、一个市场化悖论,Dewatripont-Maskin模型(1989)的“事后有效”(ex-postefficiency)假说:如果银行第1期贷款给“慢项目”,第2期的可能选择是“再”贷款,以便有机会收回“沉淀成本”,从而使整体投资有效市场化路径与项目收益路径I:国有银行资产扩张收益“快项目”收益路径II:国有银行资产扩张收益“慢项目”收益相当于国有银行的潜在短期红利假设:,即国有银行更偏好于获取无风险回报,四、一个市场化悖论,将潜在短期红利转化为现实短期红利的条件国家(或者监管当局)对待“慢项目”的态度若选择清理,则无法转换若选择救助,则会顺利转换在国家选择救助时国有银行获得现实短期红利国家获得期末收益,四、一个市场化悖论,国家的态度又取决于什么?对国有银行期末净值的估价假设国家对国有银行的初始投资为1,则期末净值为清算国有银行的当前可能收益(或成本)假定国家的清算收益为C国家选择救助的条件,四、一个市场化悖论,实际情形“双重资本”投入增加了国家在国有银行的“沉淀成本”,最终提高国家对的期待国有银行等攫取的短期红利越多,则C会越小,国家就越是渴望期末收益,也就越是选择救助国家越是选择救助,国有银行等获取的机会越多结果,正是国家对的不懈追求成就着国有银行对的长期获取,四、一个市场化悖论,考虑国有银行外部性的情形张杰国有银行“市场化悖论”模型(2007)中的外部性系数w:国有银行市场化改革绩效与宏观经济的关联程度或者敏感度若考虑w,则国家的期末收益由原来的修正为由于,则有显然,w越大,国家所期望的期末收益就会越大,四、一个市场化悖论,国家救助条件的修正若给定C,提高w会改善国有银行等追求短期红利的制度环境国有银行等的选择:坚决地提高w,四、一个市场化悖论,如何提高w?负债方式尽可能多的吸收和保有居民存款居民存款的巨大外部性无形资本与居民存款的“金融联盟”用存款“拴住”国家的隐性担保资产方式保持与国有经济的广泛信贷联系“投鼠忌器”效应“双重出资人”的利益权衡:“手心手背都是肉”,四、一个市场化悖论,“市场化悖论”如果无形资本无法退出,国有银行市场化注定要与金融控制相伴而行金融控制与“市场化”迅速呈现相互依赖的奇特景象两个蜕变金融控制蜕变为国家单方面的风险承担“市场化”蜕变为国有银行等对账面利润的简单瓜分一个自增强的改革循环越是快速的市场化,外部化的风险就越多,就越是需要金融控制,而金融控制越是坚决与持续,风险的外部化程度就越高,市场化的激励也就越大,五、结语,一个近乎悲观的估价市场化路径II,“山重水复”确无路要走出“两难困局”,必须另择它途在改革的“十字路口”,每一个细小选择如若“差之毫厘”,则未来的改革路径将“失之千里”视角决定判断短期角度:国有银行市场化改革目标“近在咫尺”长期角度:国有银行市场化改革目标“远在天涯”几点理论启示不能简单评判市场化的绩效市场化为中国金融改革题中应有之义,但其之于国有银行效率的改进并非没有条件金融资源在市场手中并不一定比在国家手中更安全和更有效率,五、结语,路在何方?改革的艺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如何“着眼”?认清金融全球化大势坚守金融市场化方向如何“着手”?降低w寻求无形资本的替代制度安排(存款保险?)居民金融资产多样化削减国有经济的市场份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