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传记 第5课《华罗庚课件》粤教版必修1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159323 上传时间:2019-10-09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1.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传记 第5课《华罗庚课件》粤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2012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传记 第5课《华罗庚课件》粤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2012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传记 第5课《华罗庚课件》粤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第5课,晨读 新课启航,识记 知识必备,片段背诵,资料助读,探究 文本研读,领悟 学海览胜,整体把握,文本层析,写法简析,写法借鉴,积累 写作点滴,素材档案,佳作欣赏,应用体验之旅, 第4课 “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 第5课 华罗庚 第6课 罗曼罗兰(节选) 第7课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千秋祭 第8课 我的回顾,成 功 1肯德基快餐是受年轻人青睐的食品,可很少有人了解肯德基的故事。肯德基做过职员,当过邮递员,还当过厨师,他的一生经历过许多磨难,失业更是家常便饭,但他从没放弃过任何一个可以成就事业的机会。在他五六十岁时,他以几百美金开办了肯德基餐厅,生意兴隆。最终,几乎在全球都有了肯德基连锁店。肯德基没有向逆境低头,相反,他昂首度过了逆境,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2漫漫人生路,绵长而曲折,一时的成功怎能换取永远的安逸。拿破仑曾显赫一时,让周边国家闻风丧胆,但最终却长眠在遥远的圣赫勒拿岛。一个方面的成功同样无法掩盖其他方面的落寞:俄国诗人叶赛宁,在诗歌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但为何在完成最后一部诗作忧郁的人之后,毅然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如此说来,成功是短暂的、局部的。难怪有人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世界球王贝利的心中,踢得最好的那个球,永远是“下一个”。可见,世上本没有最后的成功。最后的成功属于未来,它存在于你我的心里。,专职科学记者顾迈南 顾迈南,女,汉族,新华社专职科学记者。1931年生于山东章丘。1950年参加工作,1953年进入新华社,1962年起任专职科学记者,以大量新闻和通讯的形式,报道了中国科技界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其中的长篇通讯和特写,新华社播发后被国内外报纸广泛采用。 主要作品有中国当代科学家的奋斗之路炎黄之光华罗庚传李政道传。,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华罗庚是新中国数学研究事业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华罗庚奋力拼搏、自学成才的毅力以及他献身科学的事业心,为人民服务、热爱祖国的精神历来为人们称赞。顾迈南选取了一些最能体现他的这些品格精神的事例写成此文。,sh,zhu,t,j,u,wn,xio,qu,y,zh,zhu,chn,chn,m,m,m,mn,mn,wn,Hu,hu,坷,苛,署,暑,扉,菲,坦,袒,帐,筹,箸,账,拂,佛,涕,悌,怠,骀,街,衔,三、用准词语 (一)词语辨析 1停止 停滞,停止,停滞,2心酸 辛酸,心酸,辛酸,3范围 范畴,范围,范畴,(二)词语解释 1词义理解 (1)如获至宝:好像得到了最珍贵的宝物。 (2)置若罔闻: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指不予理睬。 (3)出类拔萃: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等)。,(4)停滞不前: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5)养家糊口:指维持一家的生活。 (6)从实以终: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直到最后。 (7)掌上明珠:比喻极受父母宠爱的儿女,也比喻为人所珍爱的物品。 (8)深入浅出:指文章或言论的内容很深刻,措辞却浅显易懂。,“置若罔闻”一般指对批评、劝告、请求、,抗议等不予理睬。此处说的是讲课,显然不恰当。,内容提要,作者通过“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研究数论得出华氏定理”“致力于中国的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三部分的记叙,表现了华罗庚执著于数学事业,有刻苦自学的顽强毅力,更表现了他献身祖国的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为国家、民族、人民服务的崇高的爱国精神。,结构概览,一、阅读“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部分,回答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二)解读文本精要 1“神奇妙算古名词一分辛苦一分才。”这首诗的意思怎样理解?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一方面表现了华罗庚勤奋自学的精神,说明了“天才来自于勤奋”这一道理;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良好的文学素养。,对应考点:分析引用的作用,2本部分第6段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华罗庚对数学的痴迷的? 提示:“罗呆子”的绰号从正面形象地刻画出华罗庚痴迷数学的特点;父亲的气急烧书,则从侧面表现出华罗庚念书的痴迷成度。,对应考点:筛选概括信息,二、阅读“致力于中国的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回国后三十多年来文章多达105篇”部分,回答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对应考点:理解文意,(二)解读文本精要 3华罗庚回国三十年来所任职务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了华罗庚对中国数学科学研究事业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在数学科学领域的地位很高。,4数学引论的出版说明了什么? 提示:新中国为科研提供了和平的环境和更为广阔的空间。,对应考点:理解文意,5引用国际性数学杂志数学评论评价数论导引的话有何用意? 提示:用数学评论的评价真实有据地表现出华罗庚数论导引一书在国际上的巨大影响,从侧面表现了他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对应考点:探究写作意图,三、阅读“致力于中国的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的“1963年,华罗庚和万哲先合著出版了典型群一书末尾”部分,回答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二)解读文本精要 6“1979年,华罗庚在近古稀之年再次横渡英吉利海峡访问了英国”一段引用伦敦数学学会秘书长的信,有何作用? 提示:用伦敦数学学会秘书长的信,从侧面表现了华罗庚做法的可贵之处。,对应考点:分析引用的作用,7破阵子奉答邓大姐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此词表现了华罗庚入党的喜悦之情、对党的耿耿忠心和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规划。,对应考点:分析引用的作用,8最后一段用华罗庚的人生警戒作结有何好处? 提示:用华罗庚的人生警戒作结,真实地表现了华罗庚“从实以终”献身科学的精神。读罢,令人深思回味,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启迪。,对应考点:分析引用的作用,1时间顺序与空间顺序相结合来安排组织材料 传主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可写之处很多,材料的组织与安排显得很重要。本文主要是通过两条线的交织来安排材料的:其一是按时间顺序将人物的一生分成若干阶段;其二是在每个阶段中既安排时间的推移又通过空间顺序给人物安排不同的活动空间。两条线相互交织,从而将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2正面记叙与侧面评价相结合 华罗庚的成就与贡献是辉煌的,作者除了直接记叙人物的言行之外,还通过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评价来表现华罗庚对数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这种侧面的评价较之作者的直接叙述,更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对于表现人物形象也更具深度。,3恰当的引用,生动而“信而有征” 文中有多处引用,主要是华罗庚的诗作及言论,也有他人的回忆、评论等,这些材料使本已成为“历史”的人物经历变得鲜活起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睹其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避免了平淡与枯燥。,技法指导,如何引用古诗词 本文引用了华罗庚的许多诗词,这些诗词既从不同侧面烘托和丰富了传主的思想精神,表现了华罗庚作为一个数学家的文学兴趣和古文修养,又使得这篇科学家的传记,在大量理性的、抽象的数字描述中,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情趣来。 在写作中,如何巧妙地点化、运用古典诗词呢?,1题目借用古诗词,妙不可言。“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拟作文标题时,巧妙借用古诗词名句,文章就会变得生动形象,富有诗意。 2文中巧用古诗词,富有韵味。古诗词名句,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在行文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古诗词名句,可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思考,使文章有文采,有文化底蕴。 3结尾引用古诗词,画龙点睛。在写作中能巧妙地引用古诗词名句来结束全文,利用它富有的哲理加以概括总结,能够给人以美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续写一个表达对故土或亲人的思念之情的句子。注意古诗词的引用。 我国古典诗歌内蕴丰富,很能激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吟咏这脍炙人口的诗句,谁不为春回大地后祖国母亲多姿多彩的面貌而自豪?,尝试运用,参考答案:(示例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诵读这流传千古的名句,谁不为背井离乡绵绵无尽的思乡之情而感动? (示例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读着这优美的诗句,哪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不希望飞回生我养我的故乡?,(示例三)“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吟诵这豪迈的诗句,谁不为在外面建功立业的健儿们的思乡之情而感动? (示例四)“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读着这凄婉的诗句,谁不理解浪迹天涯的游子那浓浓的思乡之情?,课内素材,罗庚只有初中文凭,却凭自学最终走上清华大学讲坛。他身体残疾,却说:“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抗战期间,他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厢楼里,写出经典名著堆垒素数论。他第一次使数学从书本走向生产实践,被广大群众誉为“人民的数学家”。生前,有人问他:“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工作到最后一天。”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85年6月12日,他在日本出席一次国际会议时不幸去世。 应用角度 “成功”“志向”“勤奋”“拼搏”等。,鲜活素材,2014,奥赛培训的末日? 昨日,信息时报高考加分上演“疯狂瘦身”专题报道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其中彻底取消奥赛高考加分更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大部分受访学生及家长表示支持这一新规,若对奥数不感兴趣就放弃参加奥赛培训,只有少数学生及家长表示出了兴趣,会继续去学奥数。实际上,在广州不但高考,近年小学升初中和初中升高中都已取消奥赛加分。尽管如此,一些受访中学仍称,不会缩减奥赛培训,而市面上的奥赛培训机构也正在讨论应对方法。,热评 高考本来就是一个公平的竞争舞台,为什么要用加分政策为极个别的优秀学生提供绿色通道呢?对于高考加分的“疯狂瘦身”,我们应该拍手叫好,因为取消众多的高考加分项目,可以减少学生压力及负担,保证教育公平。,不靠历史记载、不需权贵褒饰的伟人 怀念华罗庚先生 徐贤修 1931年,在一个秋高气爽的九月天,我 踏进清华园,第二天到数学系报到,第一个 遇到的是一位带南方口音的青年学者。他问 我是不是要报数学系,我说这是我的兴趣。我问他是不是这里的教授,他说不是。最后我很吃惊地听他说:“我是这里的半时助理。”他解释说:“大,学毕业的当助教,高中毕业的当助理。我只是初中毕业,所以当半时助理。”又说:“我现在是熊迪之(庆来)教授的助教,他教本系三、四年级的高等分析一科,我帮他改学生的作业卷子。”这真是别开生面的为才能卓绝的青年想出来的一条道路,一项教育上极有意义的措施。,华先生是一位旷世奇才。他出身于贫寒的家庭,没有机会接受正常的高等教育,初中毕业后只在上海读过短期的商业学校就辍学了。但他是一个具有自力更生和奋斗创造精神的青年,所以有超人的成就和杰出的贡献。他的勤奋精神和治学严谨的态度与方法,足为万世师表,这是我们悼念他的本意所在。,1931年左右,清华大学开始创办数学研究所。在当时系主任熊庆来先生的策划之下,罗致优秀数学家孙光远先生(精于几何)、杨武之先生(精于代数),这就充实了教学和研究的阵容。研究所有计划地购置图书杂志,积极罗致青年学生、青年数学家(后来受聘的有胡旭之、曾远荣、赵访熊诸先生),真个气象一新。有名的几何学家省身就是那时第一班研究生,与华先生同时的大学部高班中还有许多优秀的学生(如许宝禄、柯召先生等),后来都卓有成就。华先生在这人才济济的环境,中,立下一个宏愿,即“以个人的努力,追求自己的成就”。凭他超人的智慧和毅力,不到一年,他就在国外的美、德、印度等有影响的杂志上发表了五篇文章,足见环境与学风的重要。当时清华聘人条件极严格,但华先生却能破格由“半时助理”直升教员而正式开课教授学生。第二年他发表的文章就更多了。登载的区域也更广了,真是声名鹊起,同侪钦服。清华因此又郑重地升他为第一位未出国的专任讲师(相当于美国的助教授)。这是学校对他不寻常的承认与鼓励,也是学术界的一,项创举,这也更可见当时负责系务的熊、杨两先生(杨武之先生于熊先生赴法时代理系务)的大公无私、苦心孤诣和华先生独立奋斗所得的,实至名归。这同时也是当时学术独立,不受死板规定约束的优良表现。一个真正从事教育的人,必须时刻以为团体罗致杰出人才为职责,并使之蔚然成风,这才是最重要的。,美文评点 这篇文章是对华罗庚奋斗一生的又一最好例证,又让我们认识了不同的华罗庚,看到了他以个人的努力,追求自己的成就的奋斗历程,这确实值得我们学习。,点击下列图片进入“课下检测”,同学们,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同学们,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