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57695 上传时间:2019-10-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2.第一次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即第一次文代会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来自解放区和前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约八百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央作报告,周扬和矛盾分别代表两个地区作文艺运动经验的报告;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选举成立全国性的文艺组织文联和领导机构。第一次文代会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开始了当代文学的“一体化”的进程,并确立了各种文学力量在“当代文学”中的资格和地位。3.双百方针: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方针做了权威性的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4.政治抒情诗:一般情况下,那些在题材上或视角上被政治化的诗歌被称为政治抒情诗。在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会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对所要表现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究节奏分明、声韵铿锵。经常使用马雅科夫斯基的“楼梯式”的组织形式,并不断融入中国古典诗歌的对偶、排比方法,以加强形式感。这种鼓动性的诗,大量出现在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开展的时期。代表诗人有郭小川和贺敬之等。大约在50年代末期或60年代初,但作为一种有独立形态的诗的体式,出现的时间要早得多。1950年石方禹的和平的最强音,1954年邵燕祥的我爱我们的土地,1955年郭小川以致青年公民为总题的共七首的组诗,1956年贺敬之的放声歌唱,是最初的一批有影响的作品。5.山西作家群(山药蛋派):指以农村生活作为主要取材范围的山西作家群体。代表作家有,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他们的共同特征包括,(1)地域特征(2)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3)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写(4)重视故事叙述的完整和语言的通俗。也被称为“山西派”、“火花派”“山药蛋派”等。其作品具有地域的特征,代表作家赵树理、马烽等长期生活、工作在山西,作品也多取材于晋西北、太行山和太岳山盆地及汾水流域。山西乡村的民情风俗参与了他们小说素质的构成。同时其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劝人”,能“产生指导现实的意义”。创作态度上,他们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写,是以一个有先进思想的农民的眼睛的所见、所闻、所感。在语言上,他们重视故事叙述的完整和语言的通俗,以便能让识字不多的乡村读者接受。6.三突出原则: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由于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后来有姚文元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7.潜在写作(又称为地下写作):为了说明当代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即有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在哑声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的热情,他们写作了许多在当时客观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一种是作家们自觉的创作,如丰子恺写的缘缘堂续笔和食指的诗;另一种是作家们在非常时期不自觉的写作,如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8.“中国当代文学”首先指的是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其次指的是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它限定在“中国大陆”这一范围之中,台湾、香港等地区的文学与中国大陆文学,在文学史研究中如何“整合”,需要提出另外的文学史模式来予以解决;“当代文学”的另一层含义是,它的文学时间,是“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一体化”趋向的全面实现,到这种“一体化”的解体的文学时期。9、“新民歌”运动:1958年“大跃进”期间,人民群众自发地用诗歌的形式歌唱自己的劳动,表达自己的理想,出现了“新民歌”创作的热潮。后来经过有组织的搜集、整理,加以提倡和推动,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新民歌运动”。10.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后期从苏联引入这一口号,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其影响比以往其它方法更加深远,甚至一直延续到当代。作为无产阶级文学的一种基本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1932年苏联首届作家代表大会确定的。它要求文艺家从现实的革命出发,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描写现实,这种艺术的描写还必须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这个口号的提出,是为了清算拉普机械论的文学思想以及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的偏误,所以有强调写真实的一面。(传入时有些变形,由于周扬在左联的领导地位,文章几乎给此后左翼文坛对创作方法探求定下了调子,即既吸收了其中有利于现实主义恢复与发展的因素,又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左倾机械论的束缚)11.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此派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语言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里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主要作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荷花淀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当作背景,具有朴素、明丽、清新、柔美的风格。洋溢着诗情,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12、白洋淀诗群:1969年以后,一批北京的中学生先后到河北安县境内的白洋淀地区插队,形成了白洋淀诗派,主要诗人有:芒克、根子、多多等。有芒克天只十月的献诗根子白洋淀等等。他们的诗作现实了对于现实社会秩序,对暴力的批判,生命中迷惑、孤独和痛苦的体验。摆脱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束缚,而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多的带有现代主义色彩。13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写实主义小说是批评家对某种创作倾向的概括。1989年钟山杂志主动倡导并提出这个名称,其卷首语中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这一思潮较为公认的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叶兆言、王安忆、刘恒等。作品: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一地鸡毛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是:主要描写下层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拒绝传统现实主义典型化的手法,采取拉拉杂杂叙家常的手法;取消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造成无常化的生活流;采取零度叙事,叙事人以平淡冷漠的口吻讲述而不介入故事。14伤痕小说:伤痕小说是文革之后出现的一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率先打破文革之后小说创作沉寂的是:刘心武班主任和卢新华伤痕,这两个短篇引发了“伤痕小说”的思潮。“伤痕文学”概念所指称作的创作,主要是小说,尤其是中、短篇小说,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也与伤痕小说概念等同。“伤痕”小说的核心是:正面描写文革造成的人的心灵创伤和人与家庭的不幸。有四种写作倾向:揭示四人帮的罪恶;表现与四人帮的斗争;展现普通人在文革逆境中的美好情操;从文化的角度对文革进行思考。伤痕小说揭示了文革最大的祸患在于对人的心灵的戕害,除破了50年代文学不触及人情人性的弊端。但现在看来,伤痕文学也还没能完全摆脱那个时代的政治意识。伤痕文学较成熟的作品还有:竹林生活的路、叶辛蹉跎岁月、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等等。15、反思文学:通过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特色。如内奸(方之)、李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布礼(王蒙)、人到中年(谌容)、芙蓉镇(古华)等。16、寻根小说(寻根文学):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与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现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和加深作品的文化意蕴。代表作家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小鲍庄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等.17、政治抒情诗:一般情况下,那些在题材上或视角上被政治化的诗歌被称政治抒情诗。在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会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对所要表现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究节奏分明、声韵铿锵。经常使用马雅科夫斯基的“楼梯式”的组织形式,并不断融入中国古典诗歌的对偶、排比方法,以加强形式感。这种鼓动性的诗,大量出现在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开展的时期。代表诗人有郭小川和贺敬之等18、非主流文学:指的是50-70年代,那些偏离或悖逆主流文学规范的主张和创作。(1)它是相对于不同阶段的那些被接纳、被肯定、被推崇的主张和创作而言,是个历史的感念。(2)非主流文学在一个高度一体化的文学语境里,处于受压制的地位。(3)非主流的异质文学的出现,在本时期呈现为阶段性的状况。如1956-1957年,1961-1962 或文革后期等。19新时期文学: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1977年8月十一大宣布“文革”以粉碎四人帮结束,并把文革之后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为“新时期”。文学界虽将文革之后的文学成为“新时期文学”。事实上,直到1978年5月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才是新时期的真正到来。20.“新生代”诗歌:又叫“第三代诗”“后朦胧诗”“后新诗潮”“后崛起”“当代试验诗”等。诗人多出生于60年代,创作于80年代。他们拒绝精英化、理想化、意识形态化的倾向,而提倡平民化、世俗化、个人化;拒绝“朦胧诗”的意象、象征、隐喻等表现手法,提倡口语化,诗中充满了了反讽,调侃黑色幽默。1986年“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可视为“新生代”诗人在全国的集体登台亮相。 21改革小说:改革小说把目光投入到现实生活领域,在伤痕和反思过后呼唤改革。蒋子龙在这方面尤为突出,连续发表了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另外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张贤亮龙种;张洁沉重的翅膀;贾平凹浮躁手术与改革小说之列。22知青文学:80年代,“知青文学”是用来描述一种文学现象的概念,一般这一概念所指的范畴并不清晰,但总的来符合两个条件:作者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作品内容主要是关于知青在文革中的遭遇,也包括知青在后来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感情。知青文学一般专指叙事体裁的创作,因而“知青文学”也常常成为“知青小说”。北岛、舒婷、芒克等创作的不是知青文学。知青作家主要有:孔捷生、郑义、叶辛、张承志、梁晓声、张抗抗、史铁生、张炜等。知青文学有明显的自叙传色彩。作品中常有较多的惶惑,与产生于寻求中的不安和焦虑。代表作品: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张抗抗隐形伴侣北极光;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路遥平凡的世界等等。23、实验小说:80年代中期,文坛上一批作家开始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实验小说是批评家对于一种创作倾向的概括,也有人称之为先锋小说。这一实验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这些作家有:马原、莫言、残雪、格非等。代表作有:马原冈底斯的诱惑虚构拉萨河的女人;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残雪山上的小屋;格非迷舟等。实验小说的共同特征是: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拟真性、公开暴露小说的虚构本质;取消情节之间的因果联系;让幻觉、幻想和现实混在一起,真假难辨。实验小说对广大读者阅读习惯的拒绝使它只能在一个狭小的文学圈子里生存。24、“朦胧诗”: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25、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26、纪要:1966年2月,江青得到林彪的支持,并以林彪的名义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会后形成了由江青、张春桥、陈伯达定稿,并由毛泽东审阅修改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纪要共分十条内容,包括文艺黑线专政论、破除对中外古典文学的迷信、文艺上反对外国修正主义并点名批判了一批文艺作品。纪要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下发全党,给以后的文艺界造成极大的祸害。1979年5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建议撤销1966年2月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请示,同意撤销纪要。27、“第四种剧本”:不同于表现先进与保守斗争的工厂剧本,入社与不入社斗争的农村剧本,我军与敌军斗争的农村剧本。这类剧本较为尖锐的触及社会矛盾,揭露了社会某些阴暗面。较为大胆的些人的情感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人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主要有岳野的同甘共苦、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海默的洞箫横吹、赵寻的还乡记等。28、“新辞赋体”:这种诗体融辞赋、词典、民歌之长为一炉,即吸取古典诗歌中赋体抒情与铺成,扬厉遣词造句的特点。融合民歌的刚健活泼和词典的轻捷明快的特点,创造出格局比较严谨,章节大致对称,外观基本整齐,内在节奏起伏变化,音调铿锵的长句或长短句体,亦称“长廊体”或“郭小川体”。29、学者散文(文化散文、哲理散文或大散文):在8090年代散文创作中,有些作者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了一些融会学者理性思考和个人感性表达的文章,这类随笔式的散文被称为学者散文或者文化散文。如金克木、张中行、余秋雨等;学者散文作者大都有较为丰厚的学术修养,往往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达中,不特别注重文体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在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通常会以较为智性的幽默来平衡情感的因素,学理知识的渗透,也使其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30、心验散文:20世界80年代中期,一批对“文革”体验不多的作家,其作品着重描写内心感受,普通人的情感、母爱、童心、乡情、爱情、友情等。与过去散文相比,这一时期散文与政治联系不紧密,重在抒情。31、诗体散文:杨朔第一个明确地提出了”以诗为文”的艺术主张,在整体构思上通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使散文境界优美、诗意盎然,使描写的景物和抒发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如雪浪花借浪花来表现老泰山的性格和激扬的时代;海市借奇异的海上幻景展现今日鱼岛生活的兴旺美好;茶花赋借绚丽的茶花展现出祖国的欣欣向荣。32、楼梯式:“楼梯式”是贺敬之在学习马雅可夫斯基诗歌样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融进中国民歌和古诗词的优点,创造的一种诗歌样式。这种形式,诗行的内部按照汉语的规律和特点,像楼梯一样排列,高低交错,字句排列基本对称,句式大体整齐,音顿大致相近,押韵大致相同,有严格工整的对偶和排比,节奏明快,抑扬有致,有利于表现重大主题、抒发充沛激情、增强诗的表现力和鼓动性。33、女性文学:女性文学研究本是一种西方的文学批评观念,它产生于80年代末的欧美。以美国的格蕾格林和英国的科拉卡普兰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企图“改写所有由男性文化体系衍生出来的种种规范、典律”,“揭开久经压抑、掩藏的躯体、无意识以及文化、语言中的深层欲望”;其分析方法则“结合了语言学结构主义理论、马克斯主义、心理分析和解构论”。我国的女性文学始于上世纪80年代,指的是关注女性生存状态与主体思想的文学作品,其作者不一定是女性。 女性主义文学源于英美,带有女权主义色彩,代表人物如波夫瓦以女性关心话题为主题、面向女性读者的文学。 -可编辑修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