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学案与测评》语文总复习课件(福建版)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154937 上传时间:2019-10-08 格式:PPT 页数:141 大小:7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学案与测评》语文总复习课件(福建版)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141页
2012《学案与测评》语文总复习课件(福建版)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141页
2012《学案与测评》语文总复习课件(福建版)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1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考点一 鉴赏人物形象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独钓寒江”的渔翁就是一个清高孤傲者的形象。这两种形象有时又是同一的,即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也是诗人自己,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寄托者。江雪中的渔翁,其实就是柳宗元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的反映。,1. 鉴赏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设题:分析诗中塑造的陆鸿渐的形象。 解析: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正面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可以粗线条白描,也可以浓墨重彩,精雕细刻;可以铺垫、烘托、映衬,也可以借助想象和联想。,这首诗塑造了陆鸿渐的形象,作者从两方面来刻画人物,首联、颔联描写人物居住之地的景物,尾联写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颇有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风韵。“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点明作者造访的时间是清秋,同时也暗示了陆鸿渐的身份。“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中的后两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恰为同趣。“每”勾画出西邻说话时,对陆鸿渐整天流连山水而迷惑不解的神态,从侧面烘托出其不以尘世为念的高人隐士的风度。一方面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描写,间接表现其高洁不俗;另一方面通过西邻对其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出其潇洒疏放。由此可见,本诗运用了侧面描写或以虚写实的手法来表现陆鸿渐这一人物形象。,答案:(步骤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 鉴赏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例2】(2011福建师大附中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狂 夫 杜 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筿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夏,杜甫 49 岁,地点为成都草堂。 设题: “狂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作者是怎样刻画“狂夫”形象的?,解析:第一步,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这首诗刻画了一位贫困潦倒却放达乐观的“狂夫”形象。(关键词“贫困潦倒”“放达乐观”) 第二步,结合诗作对形象特征进行分析,诗的前四句传神地描写了“风含翠筿”“雨裛红蕖”的赏心悦目之景,诗的后四句则描写了“凄凉”“恒饥”“欲填沟壑”的可悲可叹之事,全都由“狂夫”这一形象统一起来。没有前半部分对优美景致的描写,不足以表现“狂夫”的贫困不能移的精神;没有后半部分潦倒生计的描述,“狂夫”就会失其所以为“狂夫”的条件。 第三步,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突出了狂夫乐观旷达、贫困不移的高贵品质。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答案:这首诗刻画了一位贫困潦倒却放达乐观的“狂夫”形象。诗的前四句传神地描写了幽美宜人的草堂环境,烘托了狂夫的疏放旷达,为下文写“狂”作铺垫;五六句诗人强调世态炎凉和“恒饥”的贫困处境,反衬狂夫的乐观旷达;而七八句直接表达心志,突出狂夫贫困不移的高贵品质。,指点迷津 人物形象答题模式 1. 定位诗歌描写的人物形象的基本身份,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组织语言的格式一般为“思想性格特征人物身份”(是什么)。 2. 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性格、品格)特征,分点说明、概括(为什么),切忌以译代析。 3. 总结形象意义。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也可以放到步骤2里合答。,考点二 鉴赏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是指诗人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时所借助的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分析事物形象时,首先要抓住诗人在诗歌中所写的事物的特点,然后分析事物特点与人的品格志向的相同之处,最后总结这一事物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例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漏,指漏壶,古人计时的器具。“漏断”指夜深。 设题:词中所描写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请作简要赏析。,解析:要鉴赏词中“孤鸿”的形象,要抓住下阕的四句话:“惊起却回头”,是说孤鸿惊恐不安,非常警惕;“有恨无人省”,说它身怀怨恨,却无人知晓,是不敢,也是不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虽有“栖息地”,却“不肯栖”,只好寄宿在寒冷、寂寞的沙洲里。 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本词用“缺月”“疏桐”“漏断”“寒枝”“冷洲”等词语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用“孤”“惊”“回”“恨”“寂寞”等词语极写孤鸿的神态和心理。,第三步,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答案: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本词用“缺月”“疏桐”“断漏”“寒枝”“冷洲”等词语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用“孤”“惊”“回”“恨”“寂寞”等词语极写孤鸿的神态和心理。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指点迷津 事物形象题型答题思路 1. 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2. 结合诗句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着重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3. 塑造此形象的意义(运用象征或托物言志的手法,体现作者的某种节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 事物形象题型注意事项: 1. 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 2. 一般运用拟人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揭示蕴涵在事物中的意义。,考点三 鉴赏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主观感情,形象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所以我们在鉴赏景物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例4】(2009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 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设题: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解析:本题考查意境形象,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要注意时间、地点、总体特征。分析本题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的提示作用。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 第二步,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 第三步,分析作者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边境局势的紧张。 答案: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指点迷津 景物形象题型答题思路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1.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 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常用术语: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 3. 分析作者表现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是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鉴赏诗歌形象应注意的问题 一、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 1. 知人论世,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试分析人物形象。 答案: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异常孤独苦闷的诗人形象。前两句俯仰古今,不遇明君,第三句写出空间的辽阔,第四句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突出孤独的诗人形象。表现了怀才不遇的旷古之愁。,2. 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 (2)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说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3)作者是怎样写“想家”的?,答案:(1)刻画了佳节之夜客居旅馆,彻夜难眠,思念亲人的孤独的游子形象。 (2)“抱膝”二字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由“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只有影陪伴着身,显得形单影只。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孤寂心情。 (3)作者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想家。先写冬至夜自己旅居在外的孤寂情景,再想象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这样构成两地相思,使想家情绪更浓。,3. 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 江 汉 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试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答案: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然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诗人不但用“片云”“孤月”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还用“落日”喻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还可为国家效力,也含有对朝廷的怨愤。作者借这一形象抒发了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虽已晚年仍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4. 注意细节描写。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中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案: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动作细节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因约客未至而产生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二、明确意象的作用,三、 分析景与情的关系 分析景与情的关系,首先找出诗歌中的个体意象或是意象群,再进行揣摩感知。如是个体意象,须赋予意象以人文情感。如刘禹锡石头城中的“潮水”,它总是一来一回,来时似乎很激越、狂野,充满着一股激情,返回时,却显得平和,似乎有些瘫软或者懊丧、失落。结合后面的“寂寞回”便可知晓,原来作者是用潮水反衬“故国”的荒凉冷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是为情景交融。如是意象群,须进入多个意象组合构造的画面以各种感官加以感知。如杜甫登高一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句,诗人调动听觉、视觉组织了“秋风”“高天”“猿啸”“沙渚”“江鸟”这些意象构筑了一幅精美的图画。“临其境”,便有视觉开阔、听觉凄婉之感,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情感基调;同时,视觉的恢廓,又衬托出了作者颠沛流离的孤苦,是以景衬情。,第二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考点一 字词推敲 1. 炼字类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我们鉴赏诗词时,只有领略了古人炼字的精妙之处,才能理解诗词美的真谛。炼字类题型往往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品味,而必须将其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例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设题: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解析:第一步,表明自己的看法。用精练的语言(最好是鉴赏术语)明确指出诗中最精彩的用字,如“穿”“数”二字,是诗中的炼字。 第二步,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穿”字是穿梭行走;“数”是细数。 第三步,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穿”字描写了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的情形;“数”形象地刻画了诗人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的神态。 第四步,说说这些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第五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答案:“穿”“数”二字,是诗中的炼字。“穿”字是穿梭行走;“数”是细数。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例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注】湖口:指鄱阳湖口。 这首诗炼字传神,其中的“落”字就写得很精妙。请简析它的妙处。,解析:第一步,解释该字在诗中的含义:落下、坠落。 第二步,结合诗句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得景象: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 第三步,结合诗歌主旨或诗人情感分析该字的表达效果:“落”字活画出瀑布的磅礴气势和雄壮景象。表达了诗人豪迈的情怀。 答案:“落”是“落下、坠落”的意思,指诗人遥望时所见: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落”字活画出瀑布的磅礴气势和雄壮景象。表达了诗人豪迈的情怀。,指点迷津 炼字类问题答题规范 答题步骤: 1. 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 2. 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 3. 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 4. 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 5. 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答题模式: 这个字的意思是_(或运用了_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形象(景色),烘托了什么_意境(心境),表达了_情感(思想)。,2. 诗眼类 古人作诗(词)讲究炼字,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能使全诗(词)游龙飞凤,令人刮目相看的字,便是所谓的“诗眼”“词眼”。如李清照醉花阴写主人公多愁善感、顾花自怜的性格情态,结尾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一个“瘦”字便是全篇的词眼。它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鉴赏诗歌的诗眼就是抓住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词语进行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 溪 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设题: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解析:第一步,突出该字对主旨所起的作用。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 第三步,从该词在诗中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乱”实际是全诗的纲(线索),串联诗人所见、所感、所想的内容,使诗歌内容多而集中。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心境渲染到极致。,【例4】(2011厦门外国语学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设题: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解析:第一步,找到哪个字是诗眼,指出该字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这首诗中“闲”字是诗眼,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了。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 第三步,分析该字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闲”字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答案:闲。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诗中用一个“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指点迷津 一、诗眼类问题答题规范 1. 找出并指出该字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2. 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 3. 分析该字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4. 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二、寻找诗眼方法 就一首诗而言,诗眼是指某一联或某一句,它们一般是: (1) 全诗的主旨所在; (2) 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 (3) 全诗最精彩和关键的诗句,尤其是精炼的动词,形容词所在的诗句。,就某一联或某一句而言,诗眼一般是: (1)“句中眼”,即精炼生动的一个字,多指运用了一些修辞格的字,词类活用的一个字,或者是含义丰富的一个字。(2)对后世文学作品影响极大的一个字,尤其是点石成金的动词。 三、常见的答题模式 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围绕该字诗歌写了哪些内容,运用了何种手法,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3. 关键词类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或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抓住这个关键词来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例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设题:“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解析:第一步,指出关键词的深层含义。“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相送,表达依依惜别之情),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第二步,具体分析此词在结构上与上下句的关联,因为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 第三步,点明字词的表达作用。“折柳”二字真切地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同意,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折柳”二字真切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例6】(2009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 远 杜 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设题: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解析:作用题要从该词在突出主旨上所起的作用和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两个方面来组织答案,内容上要抓住意象的特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结构上要抓住关键词在诗中的位置及其作用。 第一步,指出关键词的深层含义。“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第二步,具体分析此词在结构上与上下句的关联。为第三句的“客心孤回”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第三步,点明字词的表达作用。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答案:“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回”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指点迷津 关键词类问题答题规范 答题步骤: 1. 分析该词的深层意思,及其对突出主旨所起到的作用。 2. 分析该词在诗歌结构、线索或情感基调上所起的作用。 3. 指出该词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感情、思想、形象及其他表达效果。 4. 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答题范式: 这个词语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表现了怎样的诗歌主题。该主题是怎样由这个词语引发的,所以说这个词语是全诗的关键。,考点二 诗句鉴赏 “炼句”即锤炼句子,古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之说,即讲这种炼句的艰辛。“炼句”就是诗人精心提炼出的名句、警句,它是诗中最富有艺术魅力、非常精确地表现主旨或情感、具有高度典型性、能引起后人共鸣的句子。我们在赏析句子时,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赏析,要善于从这些物象中概括出基本内容,从而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例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一水:亦作“二水”。 设题: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解析:做概括题一定要提炼,找出共性的内容进行概括,不能照抄,不能简单翻译。答题时要注意:第一步找出概括对象的典型意象及特点。 第二步抽出意象的共同特点加以概括,指出表达作用。概括要求字数精练,作为思维过程的第一步就不要写出来了,只要在思考时注意到即可。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第三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答案:这首诗颔联概括介绍了六朝古都昔盛今衰的史实。颈联描绘了金陵美丽的自然风光。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是古今对比,寄寓作者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注意此题答案点较多,不能遗漏。),指点迷津 炼句类问题答题规范 答题步骤: 1. 找出诗句的典型意象及特点,阐明语表义,发掘深层义;如果句子较复杂,可以把这句分成几个小部分逐一解说。 2. 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 3. 有时还可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答题范式: 这句诗大致是说什么意思,运用了何种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温馨提示:赏析古代诗歌,离不开对遣词炼句的揣摩,离不开对诗眼的分析。解答这类题,要先分析所炼字、句在诗中的含义,再分析它的表现手法,最后分析它对表情达意的作用。,考点三 风格体味 鉴赏语言特色,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进行赏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句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分析语言特色,首先必须理解一些术语,如“清新”“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再熟悉一些著名诗人的语言特色,如陶渊明的平淡、李商隐的绚丽、白居易的明快、杜牧绝句的含蓄、贾岛的简洁等,了解这些对解题不无帮助。,【例8】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干曲(其一) 崔 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设题: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解析:第一步,用一两个词语(最好用术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这首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 第二步,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明白道出;“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把过程和心理展露无遗。感情朴实,流露自然;语言明快,风格清新。,第三步,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刻画了一个素朴直率的船家女形象,蕴涵了作者欣赏、赞许的感情。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答案:这首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直率的船家女形象。,指点迷津 语言风格类问题答题规范 答题步骤: 1.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等。 2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3指出在表情达意、描绘形象等方面的作用。 4按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答题范式: 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什么,诗中的哪些句子体现出这种特点,表现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温馨提示:鉴赏诗歌语言,应当包括鉴赏诗人的语言风格和用词、用语的技巧等。但是鉴赏诗人的语言风格难度较大,历年高考命题中,极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而重在考查用词、用语的技巧,即着重考查词或句在整首诗中的闪光点。古人作诗讲求炼字、炼句(当然还有“炼意”),它们都能精练传神地显现诗的意境,揭示诗的深刻内涵。,第三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抒情方式、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抒情方式、描写手法、修辞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考点一 抒情手法 常见的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后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设问示例: 1. 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2. 这首诗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3. 第X句值得玩味,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简要赏析。,【例1】(2009福建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注】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设题: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典诗词表达技巧的鉴赏。答题步骤一般为:指出诗歌抒情手法的显著特点: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结合诗句阐释抒情手法如何运用: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简析抒情手法对塑造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这种抒情方式使诗人情感的抒发显得含蓄蕴藉。 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例2】(2009辽宁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晚 泊 岳 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设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解析:第一步,指出诗歌抒情手法的显著特点。解答本题时,察觉到诗中句句写景,而句句含情,所以可以判定所用的手法应该是借景抒情,或者触景生情。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抒情手法如何运用。本诗化用张继、孟浩然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的意境,写出了作者在城外孤舟上羁旅的惆怅,通过作者的所闻所见等写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全诗以景寓情,考生应具体答出作者写了哪些景象,景与情有何关系。第三步,简析抒情手法对塑造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答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例3】(2011福建福州质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减字木兰花 朱敦儒 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 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 【注】谢家,即唐代著名歌伎谢秋娘家。古诗词中常用谢家代指歌伎家。 设题:请说说本首词上下阕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并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抒怀的。,解析:第一步,指出诗歌抒情手法的显著特点。作者巧妙运用了一连串的典故(或答巧妙化用前人诗句)来抒情。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抒情手法如何运用。借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前度刘郎今又来”的“刘郎”自谓,感叹自己漂泊的处境;借崔护题都城南庄诗“桃花依旧笑春风”感叹“世事无常”,自己只有心灰意冷;借白居易在浔阳江上听琵琶因有感于天涯沦落而掉泪,来写自己因国破家亡而流离失所,自己的泪要多于白居易。 第三步,简析抒情手法对塑造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表现了作者感慨年华已老、万事已休的心绪,抒发了作者对国家败亡的痛惜心情。,答案:本首词上阕抒发了作者感慨年华已老、万事已休的心绪;下阕抒发作者对国家败亡的痛惜心情。作者巧妙运用了一连串的典故(或答巧妙化用前人诗句)来抒情:借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前度刘郎今又来”的“刘郎”自谓,感叹自己漂泊的处境;借崔护题都城南庄诗“桃花依旧笑春风”感叹“世事无常”,自己只有心灰意冷;借白居易在浔阳江上听琵琶有感于天涯沦落而掉泪,来写自己因国破家亡而流离失所,自己的泪“多似”白居易。,【例4】(2011厦门六中月考)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踏莎行 贺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注】宋史文苑传载贺氏“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少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人以为近侠。竟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设题:本词歌咏荷花的意图何在?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 解析:第一步,指出诗歌抒情手法的显著特点。本词全篇咏写荷花,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抒情手法如何运用。词人在上片通过对周围的环境和荷花“红衣脱尽芳心苦”的正面描写,突出了寂寞地开落、无人欣赏的荷花形象特征;下片将荷花比作美人,似与骚人语,不肯嫁春风,曲尽它的情态风神,显示了荷花的幽洁高雅。词人以荷花自况,以荷花的清亮绝俗和难免凋零清苦,寄托个人身世的感喟,抒写怀才不遇的苦闷。第三步,简析抒情手法对塑造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情。 答案:本词全篇咏写荷花,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词人以荷花自况,以荷花的清亮绝俗和难免凋零清苦,寄托个人身世的感喟,抒写怀才不遇的苦闷。,【例5】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设题:试分析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解析:第一步,指出诗歌抒情手法的显著特点。借古讽今的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抒情手法如何运用。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免不了有今之视昔,亦犹后之视今之感。当时唐王朝覆亡之势已成,重演六朝悲剧已不可避免。亡国的不祥预感,在写这首诗时是萦绕在诗人心头的。第三步,简析抒情手法对塑造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诗歌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答案: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指点迷津 抒情手法题答题模式 答题步骤: 先确定诗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接抒情,则再确定具体又是哪一种; 然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 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到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等。 答题范式: 这首诗运用了的抒情方式,全诗主要写了(内容),抒发了的感情,这种方式使诗人情感的抒发显得(用术语),考点二 描写手法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哪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比较简单,这里不作研究)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色彩的渲染、点面结合、虚实相生、白描手法、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色彩的对比也可以是反衬。其次要善于根据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事物特点和人物形象,去探究作者是利用什么手法技巧达到这一表现目的的。 鉴赏古代诗歌的描写手法,主要是鉴赏描写中的渲染、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设问示例: 1. 这首诗的细节描写很成功,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 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色和作用? 3. 这首诗在描写方面有何特色?,【例6】(2010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注】阑:阻隔;阻拦。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设题: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解析:答案包括三个部分:找准描写手法,整首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词的上片写抒情主人公伫立“西头”,隔着“江水”“烟树”远眺“江东路”的情形,是实写;“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是虚写,现实生活中无法与亲人团聚,便希望通过梦境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样的愿望似乎可以冲破时空、跨越大江。点明这种描写手法的作用。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刻画了一个望眼欲穿、至情至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答案:整首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词的下片写抒情主人公灯前写信的细节,是实写;写抒情主人公“写了书”又“没人传”,“寻得雁”又“秋将暮”的内心活动,是虚写。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把一个至情至性的抒情主人公哀婉复杂的心理刻画得细腻感人。,【例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 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撚(nin):持取,捻弄。 设题:“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解析:第一步,明确手法。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抓住“撚花”“放花”两个关键动作,并体会其中包含的词中人物的微妙情感。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的体现。从“手撚花枝”到“放花无语”,虽是如此自然,如此无意,如此不自觉,更如此不自禁,却全出于内心敏锐深微的感动。 第三步,分析该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在表现诗歌主旨或诗人情感方面所起的作用。当其“撚”着花枝时,爱花之情是何等深切;当其“放”却花枝时,惜花之情又是何等无奈。而“放花”之后,继之以“无语”,正源于由爱花惜花而引起的内心幽微的感动。 答案: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答动作描写也可。)用“撚花”、 “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即可。),【例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b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设题: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解析:第一步,找准描写手法,动静结合的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该手法是如何运用的。一、二两句写静,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写动,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第三步,点明这种描写手法的作用。这首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答案: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例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设题:白描要求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 体会上面这首元曲所用的白描手法。,解析:第一步,找准描写手法,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却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该手法是如何运用的。相信每一个读到的人都会在头脑中出现一幅天涯游子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的,是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很自然的,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会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瘦马,什么感觉?只能断肠!这就是白描。第三步,点明这种描写手法的作用。全曲短短二十八个字,没有用典故,也没有多余的修饰,却教人能够看到这样一幅生动精致的图景,完全归功于白描完好的运用。,答案:整首小令白描的描绘,让人们眼前出现了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在一匹瘦弱的马上,迎着嗖嗖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被枯萎的藤条缠满的老树,看到黄昏下即将归巢,呀呀直叫的乌鸦,又跨过潺潺小溪上的小桥,来到了几户冒着炊烟的人家门口。看着太阳即将落下,给一切镀上了一层漂亮的金黄色,想到自己仍然没有地方可以投宿,不禁想起家乡的一切,悲从中来,肝肠寸断。全曲仅五行,短短二十八个字,没有用典故,也没有多余的修饰,却教人能够看到这样一幅生动精致的图景,完全归功于白描完好的运用。特别是小令前三句,描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共九种事物,惜字如金。但却不简陋而显凝练,用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九个单字来形容九种事物。这几个看似简单的字眼,用在这三句中,起到了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例10】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设题:阅读上面这首乐府诗,体味它是如何运用渲染的表现手法的。,解析:第一步,找准描写手法,题目已经明确,是渲染的表现手法。第二步,这首诗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图。后四句东西南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活动为中心,显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自然,有趣。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的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显现在人们的眼前。采用复沓句式而略有变化,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第三步,点明这种描写手法的作用。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渲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使人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让人联想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答案:这首诗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图。后四句东西南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活动为中心,显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自然,有趣。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显现在人们的眼前。采用复沓句式而略有变化,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渲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使人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让人联想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指点迷津 描写手法题答题模式 答题步骤: 找准描写的特色(细节描写、白描、正面与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须考虑动静、虚实、上下、远近、高低等顺序)。 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是如何运用的。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了(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 点明这种描写手法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答题范式: (1)本诗在描写上成功地运用了描写,写出了(诗句解说),烘托了诗人的感情。 (2)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写使景物(答作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同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出诗人的感情。,考点三 修辞手法 古人十分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采用夸张、衬托、对比、婉曲、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 几种常考的修辞手法,其作用如下:,设问示例: 1. 本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2. 诗的第X句/X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例11】(2009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元)王 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设题: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第一步,揭示手法。因为作者提到了两种事物,且词中有“不是”“不似”的说法,所以“对比”的手法容易判断出来。在判断情感时,要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和叙述重点。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第三步,分析表达作用。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答案:手法:对比(反衬)。 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例12】 (2009宁夏、海南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设题: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解题格式:第一步,揭示手法。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 第三步,分析表达作用。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指点迷津 修辞手法题答题模式 答题步骤: 先答出具体运用的某修辞手法; 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内容); 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答题范式: 本诗(或第X句或第X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考点四 构思技巧 诗歌常用的构思技巧有:抑扬、照应、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等。,设问示例: 1. 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2. 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例1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设题: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解析:第一步,概述诗句的内容。从全诗看,一二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义,“求”“访”等字,仿佛是热烈颂扬汉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人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末句紧承“可怜”与“虚”,一针见血不问苍生问鬼神。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意味着什么呢?诗人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结论。第二步,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诗由赞叹化为慨叹,由歌颂化为讽刺。第三步,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汉文帝的讽刺,对贾生的同情。语言犀利,讽刺辛辣,感慨深沉。 答案:本诗采用了“欲抑先扬”(或“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汉文帝求贤若渴,调回贾谊,虔诚求教,后笔锋一转,点出汉文帝垂询的内容。诗由赞叹化为慨叹,由歌颂化为讽刺,表达了诗人对汉文帝的讽刺,对贾生的同情。,【例14】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山 房 春 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设题: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解析:第一步,概述诗句的内容。 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 第二步,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 第三步,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 答案: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这样,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从而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指点迷津 构思技巧题答题模式 答题步骤: 概述诗句的内容。 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一、细致审题,强化四个注意 1. 细读题干,注意辨析不同的说法。如“艺术手法”多侧重艺术构思和创造,“写作特色”要多从描写方法和篇章结构来考虑。 2. 鉴赏表达技巧,注意必须和具体的诗词形象、语言和诗词内容、主旨等结合起来。 3. 注意表达技巧具有多样性,不同诗词可能各有侧重,要根据题干要求,选取具体技巧作答。 4. 注意回答技巧时要具体、完善,特别是要结合诗词的具体诗句来分析,不要只是罗列术语,搞“空对空”式的分析。,二、重点突破 (一)景与情 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这些“景语”来体会作者的“情语”。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的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的离愁别恨,这种情况要引起高度注意,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内容。 (二)物与情 诗歌中写物,往往是托物言志,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这种手法也叫象征,它不同于比喻。象征是从整个作品而言,是将作者的心志寄托在物上,而比喻只是就某个句子而言,目的是将句子写得生动形象。 (三)虚与实 诗歌中的“虚”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是存在的,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