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ppt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11538864 上传时间:2020-04-27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341.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历时性考察,即按照时间序列考察传播活动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演化;共时性考察,即对传播活动的结构、环节和要素进行解剖和分析。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研究传播过程的两种视角,美国传播学者伯洛对传播过程的见解,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提出了略称为“S-M-C-R”(讯息来源-信息-渠道-受众)的传播过程模式。,何谓理论?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是客观规律的表述。何谓模式?“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约的形式。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对真实世界理论化和简约化的一种表达方式”美沃纳塞弗林/小詹姆斯坦卡德“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务的一种方法”郭庆光模式的简约性、直观性、抽象性。,传播理论与传播模式,第三节传播过程的几大模式,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众,有什么效果效果,传统的线性模式,拉斯维尔: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提出“五W”模式。Who(谁)-Sayswhat(说了什么)-Inwhich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whom(向谁说)-Withwhateffect(有什么效果)。,拉斯维尔“五W”模式的贡献,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拉斯维尔模式的欠缺之处:直线性孤立性,谁,说什么,通过什么媒介,给谁,在什么情况下?,为了什么目的?,取得什么效果?,R.布雷多克的“7W”公式,信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信宿,噪音源,讯息,发出的信号,收到的信号,讯息,美国数学家香农-韦弗的线性模式,贡献:导入了“噪音”的概念。对于社会传播过程来说,这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对一些设备和技术的分析,提高了信息科技在传播研究中的地位。,信源,信宿,接收器,信道,发射器,信源,反馈之设施,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信宿,噪音源,大众传播之设施,德福勒控制论模式,解释者,解释者,讯息,讯息,编码,译码,编码,译码,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释码者,编码者,译码者,可能的反馈,来自各种信源的信息输入,大量的受众,每个接收者都扮演着译码、释码和编码的角色,个体从属于群体,在群体内,讯息得到再解释或者加工,大量同一的信息,施拉姆: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媒介,媒介,符号化体,发信体,受信体,符号读解体,传者,输入信息,输出信息,受者,符号读解体,受信体,发信体,符号化体,受者,传者,输出信息,输入信息,日本学者竹内郁郎:,控制论的贡献与缺陷,主要贡献: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的机制,从而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提出了传播过程中的三种角色:编码(符号化功能)、译码(接收和符号读解功能)、释码(意义阐释功能)。主要缺陷:控制论模式容易让人产生错觉,似乎各“传播单位”之间传、受的地位、机会完全平等。循环性的表述,也会引起误解。容易导致传播的无效性误识。,社会系统模式,一反以往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的微观、只局限于传播内部机制的研究模式,引入了社会整体机制,从中观和宏观相结合的角度综合考察,可称为传播总过程研究或者系统研究,讯息,C,R,基本群体,基本群体,基本群体,基本群体,讯息,讯息,社会总系统,更大的社会结构,更大的社会结构,(C=传者,R=受者),赖利夫妇模式,赖利夫妇传播系统模式解析:,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个体系统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群体系统的运行又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C,R,M,媒介,来自接受者的自发反馈,受众对传播者的印象,内容的选择和加工,来自讯息的制约,来自媒介的压力或制约,传播者对受众的印象,对媒介的印象,自我印象,人格结构,人员群体,社会环境,组织,公众压力,自我印象,人格结构,人员群体,社会环境,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内容效果,媒介压力与制约,C=传播者M=讯息R=接受者,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模式的贡献,把大众传播看作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其中包括: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说明,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评价任何一种传播活动,解释任何一个传播过程即便是单一过程的结果,都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必须对涉及该活动或过程的各种因素或影响力进行全面地、系统地分析。马莱兹克模式的缺陷:虽然列举了各种影响因素,但没有对这些因素的作用强度和影响力大小差异进行分析。,(符号)信息交往,物质交往,能量交往,(意识形态),(阶级结构),(生产关系),(技术),(生产力),理论,实践,思想主体,规划,记录,企业,(认识),(行为),(人格),(受传者),(传播者),(组织),(机器),(控制),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