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西文化哲学比较,刘列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信息系统系20053,目录,绪论第一章内陆与海岛中西文化起源的比较一、地理环境的影响二、民族的形成三、语言文字的演化四、国家的产生第二章时间主导与空间主导中西时空观的差异一、时空统一与时空分立二、时间的宏观与微观三、时间主导与空间主导四、空间的时间化与时间的空间化五、时空的连续与中断六、时空的有限与无限,目录,第三章和谐与对立中西文化自然价值观的比较一、西方文化人与自然对立的价值观二、中国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三、两种自然价值观的影响四、2006年中国外交看和谐理论第四章多神与一神东西方宗教信仰的比较一、东西方宗教的共同特征二、东西方宗教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三、基本教义之比较四、东西方宗教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目录,第五章封建地主制与领主庄园制中西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比较一、西欧领主庄园制与中国封建地主制的形成二、西欧领主庄园制与中国封建地主制的特点三、两种不同土地所有制的社会后果第六章科学至上与道德优先中西文化中不同的真理观与伦理观一、原始整体理性:真理与道德的统一二、近代分析理性:科学与道德的分裂三、当代整体理性:真理与道德的整合第七章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中西价值体系的比较与重构一、外在超越的西方价值体系二、内在超越的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三、价值本体的重构,目录,第八章修齐治平与个人奋斗中西人生哲学的比较上一、人生观二、价值观三、存天理,灭人欲,中国人生哲学的负面第九章修齐治平与个人奋斗中西人生哲学的比较下一、西方人生哲学的主要流派二、西方人生哲学的主要特点,目录,第十章内倾与外向中西民族性格的比较一、动与静二、内向与外向三、心与力四、刚与柔五、面子与实惠六、马虎与精确第十一章道德理想主义与个人自由主义中西知识分子的人格比较一、参与与独立二、依附与疏离三、传统与批判,目录,第十二章专才培养与通识教育中西教育观念的演变一、西方的教育观念及其演变二、我国的教育观念及其演变三、教育观念的重新定向与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新塑造第十三章国家管制与契约自由中西工业化过程中的原始积累问题一、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内容二、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基本途径三、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后果四、中西工业化过程中原始积累的比较,目录,第十四章关于哲学的精神与真善美问题上一、异样的学者类型二、自然与人伦的不同研究对象三、真善美与善美真的不同追求四、整体表象与个体分析的两种思维方式五、中西哲学共同命题的不同内涵第十五章关于哲学的精神与真善美问题下一、真善美与真、善、美:从统一到分化二、真、善、美与真善美:从分化到整合三、哲学的精神与真善美的追求,目录,第十六章融合与冲突中西文化交流机制的探讨一、古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二、明清闭关:中西文化的冲突与对抗三、救亡与启蒙的二律悖反难题后记,绪论,文化是人类的创造,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但人类又是以地区、国家和民族而存在和发展的,因而文化又呈现出它的多种样式,每一种文化都各具特色。中国传统文化,既博大精深,又源远流长;既以社会伦理为核心,又涉及人文自然万物;既体系严谨,又微言大义;既明白易懂,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显示了巨大的魅力。西方文化多元分立、激进豪放、张扬个性、变化无常;既以宗教信仰与科学理性为核心,又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既跌岩起伏,又有脉络可循;既有贵族绅士风范,又具有扩张性、侵略性。它显示了巨大的魔力。,中西文化是中西民族在不同的人文与生态环境条件下创造的,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但如果把中西文化的不同特色仅仅概括为魅力与魔力的区别,就太简单化了。这里讲的中西文化魅力与魔力的区别,只是为了便于论证而抽象概括的。中西文化显示了东西方民族的不同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显示了东西方文化的历史个性和独特风格。,在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中,有人简单地以好和坏来区分两种文化。有的全盘西化,言必称希腊,月亮也是外国的圆,盲目崇洋;有的认为中国文化至善至美,即使是伤疤也称之为花朵,盲目排外;也有的调和折衷,中体西用,以为把中国的精神文明与西方的物质文明简单相加,中国就现代化了。实际上,魅力与魔力都是种创造力,都是一种创造精神,都是一种吸引人的风格,不存在哪一种好哪一种坏。二者的结合,会形成新的合力,形成更大的能量,更强的创造力。,一、宇宙观,西方的魔力文化是空间主导型的。早期的西方人认为,宇宙是空间的存在,空间存在的一切都是可分的、孤立的、对立的。西方人认为,人也是孤立的个体的存在,人是自足的,人是自利的;但同时,人又是独立的,有自己的尊严。人与自然界各自分立,人要对大自然探索、认知、征服。以此为基础,西方文化显示了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文化特征,并以科学为文化导向。在对事物的认识上,西方人强调,宇宙间的事物都是独立存在的,最小单位是不可再分的原子。原子是一个点,积点才能成线,连线才能成面,连面才能成体。物体是三维的,运动则是机械的、外在的。,中国文化的魅力起源于时空统一的宇宙观。在中国文化看来,世界是和谐的、统一的,是变化的。变化是内在的、是有机的、是有道的,即有规律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国先哲认为,天地间的人和物、人和人、物和物,都是有机的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单个的物不能孤立存在,单个的人不能独立生存。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以阴阳变易而协调统一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互消长,相互转化。孤立的、单个的阴和阳是不存在的。孤阳不生,独阴不长,即谓此也。以此为根基,中国文化显示了整体主义与道德理想主义的文化特征,并以伦理为文化导向。,当今世界文明的主流就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世界事物的和谐、统一在中国文化看来就是天人合一之境,就是善,就是美,就是真。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哲学的基本命题,具有丰厚的历史根基与持久的魅力,也具有积极的现代意义。,二、哲学思想,西方文化的魔力,表现在对事物的认识上,不是整体的观察思考,而是偏重于个体分析、逻辑推理,表现为片面的掘进。西方哲学家、思想家不一定对某一事物作出整体、全面的研究,仅考察其问题的一个方面,仅靠执其一端即可创立一种理论,提出一种学术观点,建立一种学说,甚至发展成为一个学派,形成一个主义。正像这些学说、流派的基础只是执其一端一样,新的理论、流派、主义,也就用新的一端来对前者加以批评、批判和否定,从而确立自己的地位。到了当代的科学哲学,西方人认为,理性的批判精神是知识增长与文化进步的基本动力。,在西方,一个学者只要能证明别人是错的或证明自己是对的,或有一种新的理解,就可以独树一帜,自成一派,且不乏信奉者、追随者。因此,西方文化中经常出现思潮迭起、理论迭出的现象。其思想文化流派的多元化走向共生格局,令国人不可思议。如果说古典的人本主义、理性主义文化思潮还维持了一两个世纪,那么,现在西方文化的主义则为海边的浪花,既多又乱,既来得快又消失得快,令人眼花缭乱。过去的主义可以各领风骚数百年,现在只能是各领风骚数十年。这种变化、变幻的神速和无常,正像魔术师的精彩表演一样,吸引着人们。,与西方的文化魔力不同的是,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则具有一种内在的、持久的魅力。从易学理论到儒学思想,不但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根基,也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在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史上,尽管有诸子百家,有百花齐放,有百家争鸣,最后仍是独尊儒术。一元化的文化形态与巨大的同化作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变的特色。,中国的哲学家偏重于对事物的整体思考,再加上独特的悟性和体验,由之而产生的哲学思想则具有深刻的哲理。它深奥、博大、精深,认识越久越感到其深邃,永无止境,难以跳出这个圈子;同时,也难以标新立异,难以创立新的理论、主义了。一套四书五经,几千年来,无数的文人学者总是学习、研究、注释,即使有反叛者,也很难自成体系,根本创立不了自己的学术流派。连严复、章太炎等对西学有着浓厚兴趣和根底的人,在他们年轻时猛烈攻击入学,可到晚年又皈依正宗,放弃西学,从新归顺儒学。可以说,中国几千年的学术史,就是一部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历史。到了近代,当西方的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华民族倍受列强凌辱之时,中国的文化传统尚缺乏积极的应战措施,主要是缺乏科学、民主、法制的现代文化生长点。,中国文化虽然强调变,但也强调不变。易有变易、简易、不易三解。不易之义,以不变应万变。变乃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所变者,风俗也、文化制度也。三皇不同礼,五代不同俗,各有文化制度。不变者,“三纲之治,五常之德“也。变者,枝节也;不变者,本体也。如”中体西用”论者,就是形变而魂不变的文化代表。它不仅缺乏对每一文化形态体、用之间内在联系的把握,而且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表现出消极的应战态度。,中国文化虽然强调变,但也强调不变。易有变易、简易、不易三解。不易之义,以不变应万变。变乃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所变者,风俗也、文化制度也。三皇不同礼,五代不同俗,各有文化制度。不变者,“三纲之治,五常之德“也。变者,枝节也;不变者,本体也。如”中体西用”论者,就是形变而魂不变的文化代表。它不仅缺乏对每一文化形态体、用之间内在联系的把握,而且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表现出消极的应战态度。,中国古代历次变法,都是以托古改制的形式出现。古之文人言必称三代之制,行必遵周文之举。中国人遵古训,敬祖宗,重传统。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死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古之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一言以蔽之,就是畏传统。这样就必然缺乏批判与创新精神。,不变和魅力是有因果关系的。正因为不变,才更具魅力;正因为有魅力,才更不易改变。如一部易经,历时几千年,其深奥的哲理,涉及的学科领域,上至天文地理、下至生活琐事、中至社会运行,直至今日,人们仍在探索,仍在研究。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不但不使易理过时,相反,其魅力更加无穷。其他如孙子兵法,道家的养生学说,儒家的大同思想等,其魅力的影响已从中国扩大到外国,从哲学、文化领域扩大到治国安邦、为人处世,甚至经商、战争等领域。但话说回来,如果人们为传统所累,陶醉于传统而走不出传统,则是可悲的。诚如任何一个系统的进化,离不开其开放性,一种文化系统的进化,也要保持其开放性。文化只有在交流、融合中,才能获得进步的动力;中华文明也只有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融合中,才能获得进步的动力;中华文明也只能在与其它文明的交汇中,才能获得复兴与新生。,三、科学技术西方的科技思想、科技发明也像魔术一样变化无穷。特别是文艺复兴以来,这种魔力更是花样翻新。西方人从希腊那里拿来了几何,从印度、阿拉伯那里拿来了算学、代数,最后是他们自己摘取了数学的桂冠。从欧几里德定理到非欧几里德定理,从自然数学到数理哲学,不断地推理、演绎,使他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命题。他们把巴比伦人发明的轮车原理,加上新的动力,创造出蒸气机车、内燃机车,直到现代化的电机车;他们用中国人发明的罗盘开创了海上霸业,他们用中国的火药发展了现代化的武器,直到航天飞机、宇宙飞船;他们用中国的活字印刷发展了近代的文化事业,直到今天的激光照排;他们对古老的手工纺车和手工织布机加以改进,制造出了珍妮纺车、水力纺纱机、走锭纺纱机,直至今天现代化的自捻纺纱、转杯纺纱。,他们在探求自然真理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体制方面,不断地吸收,不断地改革,不断地创新,表现出非凡的魔力。但如果认为西方文化魔力无穷、优越无比,则也不尽然。西方文化中的唯科学主义倾向与物质利益至上的倾向,已受到西方有识之士的批判。如果我们把西方正在反思、正在矫正、正在丢弃的东西也拿来当做至宝,那就太可悲了。,中国文化的科学思想,侧重于整体研究。上至天文地理,下至日常生活用具,直至人体的研究,中国人重整体把握而轻细节分析。如中医,讲的是整体观察,把人和自然看成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人体的各个器官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医的问诊、望诊、听诊、叩诊、号脉等看病方法及一整套防病、养生的理论,其魅力是无疑的,现代西方的医学理论已经证明了其中一部分确有科学依据(如生物钟、经络学说都已经证实),但还有一部分现代医学仍无法解释,如针灸、气功等。,中国文化与近代西方文明相比较,一个显著的弱点是缺乏分析理性与工具理性。它虽然开启了中国人探求内在道德心性的窗户,但却关闭了探求外在自然界真理的大门。于是,我们这一文明古国在近代科学方面被抛在了后面。,西方文学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历来追求悲剧式的人物塑造。就如其描写的多是个人式的、悲剧式的、不完美的典型人物,有如唐吉坷德、于连、冉阿让、基督山伯爵、摩西罗兰、唐璜、阿西摩多、鲁滨逊、奥赛罗,甚至少年维特,女性之茶花女等。中国百姓崇拜的人物,多是贤人、圣人、智者,则为群体式的、完美的。如诸葛亮、刘备、关云长、蔺相如、飞将军李广、张良、陈平、管仲,直至水浒传中的吴用、宋江等。,在西方,人们崇拜的英雄都是奋勇坚强、以力取胜、胆识过人。而那些善用智谋,讲究策略的人往往成为反面人物。西方文学描述的英雄以魔力征服观众和读者;中国文学塑造的英雄则以内在的智慧、计谋、韬略折服于人。西方的文学艺术以粗矿、豪放和悲壮来征服人心;中国的文学艺术则以平缓、细腻和含蓄而令人叹服。西方的艺术形式偏重于直率描写或重墨挥洒,推崇雕刻油画等直观感强烈的艺术,推崇直接表现力和赤裸美的艺术形式,在诗歌传统上多以直抒胸臆和感情的坦露为主流。这与中国的淡远、含蓄、味之无穷的艺术美学标准相去甚远。,五、民族性格西方人的魔力性格表现在外在、外向、外露、直接了当、好勇斗狠、冒险竞争、好动、好表现自己;中国人的魅力表现在性情温顺、内向含蓄、宁静淡泊、谦虚谨慎、中庸守常、知足常乐。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乃至语言特征,表现为某种片面的推进,单向的突破,永无止境的流动变幻;而中国则表现为中庸、守常、平衡、对称、和谐、安定、统一、整体等特点。,西方人人格结构中最具特色的是他们的个人主义、独立精神与自由的品质,有不自由,毋宁死之说;而中国人则表现出依附性人格、从众心理与中庸处世精神,虽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壮语,但更多的警世格言却是退一步海阔天空。个性张扬、崇尚自由,是西方人的人格特征;存天理、抑人欲,是传统中国人的人格品质。西方人的人生哲学虽然是个人主义的,但受希腊城邦制度、基督教精神与近代大工业文明的浸润,也有极强的团队精神;中国人的人生哲学虽然是道德理想主义的,但受千年小农经济的影响、专制主义的扭曲与当今商品大潮的冲击,也有其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道德低下一面。,总之,中西文化源远流长,支撑起各自民族的千百年历史,自有其存在的缘由。作为中国人,着实需要冷静地审视我们的文化传统,不亢不卑地面对外来文化资源,开创出使我们民族走向现代化的新文化。盲目地排斥外来文化与盲目地抛弃传统文化都是一种肤浅而轻率的选择。,确实,当今人类正面临着自其产生以来最为严峻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各种文化存在的危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正加剧着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与冲突。文化传统作为一种永远向着未来敞开的资源,为丰富我们今后的生活,推动社会未来的进步,提供了诸多可能性。这就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抱着严肃的态度进行生存选择与文化选择。尽管在人类走向未来的过程中,各本土文化仍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尽管人类当今的一揽子问题并非靠中西文化的融合可以解决的,但在各种文化的比较与整合中,寻求新的思想文化存在模式却是人类解决当今的生存危机、寻求自我拯救的重要工作。通过中西文化及哲学的比较分析,回顾西方文化150年来的挑战,就是为了沿着中国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足迹,寻求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的可能性,使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接轨。,小结:东西方民族在宇宙观、哲学思想、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民族性格之比较()以儒家和道家学说为社会正统思想文化体系的中国人及东方民族在宇宙观、哲学思想、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民族性格等方面的主要观点、表现及特点;()以两希文明及希腊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为社会正统思想文化体系的西方人在宇宙观、哲学思想、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民族性格等方面的主要观点、表现及特点;()二者不同观点、表现及特点的主要成因简介。,作业及思考题:()名词解释:三维物体、空间主导性宇宙观、整体主义文化、人本主义、理性主义、中庸守常()思考题:如何理解时空统一的宇宙观?西方人的理性批判主义源自何种哲学思想?你同意“中国文化缺乏分析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论点吗?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语言特征有什么表现?,第一章内陆与海岛中西文化起源比较,地理环境的影响民族的形成语言文字的演化国家的产生,第二章时间主导与空间主导中西时空观的差异,一、时空统一与时空分立二、时间的宏观与微观三、时间主导与空间主导四、空间的时间化与时间的空间化五、时空的连续与中断六、时空的有限与无限,第三章和谐与对立中西文化自然价值观的比较,在西方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在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对立的价值取向导致人们从功利的目的出发,毫无顾忌地破坏生态平衡,对大自然认识、探索、开发、征服,直至无尽地宰割、掠夺和破坏。和谐的价值取向导致人们以亲近、同情、爱护的态度对待大自然。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发展,都要以保持人与自然长久地和谐相处为目的。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科学理念,对现在进行的调整人与自然新关系的革命,无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一、西方文化中人与自然对立的价值观,形成人们自然价值观的前提,是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即自然观或者说是宇宙观。中华民族很早就有了时间与空间相统一的宇宙观。而在西方文化中,宇宙单指空间的天地万物,并无清晰的时间涵义。人与自然对立的价值取向在16世纪西方兴起的机械自然观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这种自然观把自然界看作是静止的、孤立的、外在的,而不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和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认为运动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其原因是外力的推动,而一切运动又都是机械运动,用纯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古希腊原子论自然观对西方文化的不利影响,在这个时期尤为突出。在19世纪下半叶相对论出现之前,西方几乎所有科学家和哲学家都未能摆脱这种观念的束缚。就连牛顿力学也是如此,虽然牛顿在空间观念中引进了时间意识,但他又把时间意识绝对化、空间化,也就把一切事物静止化。即使其中有些人如培根、斯宾诺莎、霍尔巴赫、狄德罗等,曾提出过实体的原因在自身、物质自己运动等精辟见解但也无法回答物质运动的源泉问题。但在另一方面,却使人们更加坚信科学能够认识自然万物的一切奥秘。,科学成了人们战胜大自然的工具和手段,人们更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自信心。这种思想经英国科学家培根集其大成,提出了“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等主张。培根甚至宣称,自然科学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更加巩固地建立和扩大人类对自然万物的统治权。此后,西方出现了工具理性主义、科学主义、技术主义等思潮。科学主义精神包含着深刻的人类自我中心意识,即对人类理性力量的过分自负和对大自然主宰的强烈欲望,要把主体的形式强加于自然,要为自然立法,最终导致人类主体的情感对大自然的粗暴侵犯。,二、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毕生致力于中国科技史研究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认为,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宇宙哲学。(中国科学技术史第3卷第337页)。中国人的宇宙观是时空统一的、整体的、内在联系的、交感融通的。西方空间型的宇宙观形成原子论的自然观,中国时空型的宇宙观则形成元气论的自然观。,元气论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是由气化生而成。易经咸卦说:“阴阳二气感应而万物化生。淮南子天文训进一步解释: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春秋繁露五行相生则更明确地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判为四时,列为五行”。,中国人的宇宙观不但是整体统一的,也是有情、有义、有生命体现的。自然宇宙由气化生而成,人的生命也是由气化生而成。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自然物同为气化生而成,同是生生不已的生命。二者本源一体,在目的和过程上又有内在的统一性。人与自然同为统一的生命。正如列子天瑞篇所说:人与天地也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天地含情,万物化生。同时,人与天地自然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天赖人以成,人赖天以久,只有这样,整个宇宙生命的大化流行才得以实现。,中国人认为,自然宇宙的生命情感具有和人类一样的诚明之德。诚者,天之道,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吕氏春秋无私)。天地自然把自己至善至美的道德价值赋予人类,人类又可以通过善性的道德修养去领悟自然宇宙之真谛,此真谛即天道、地道,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自然法则、自然规律。认识了这种法则和规律,即如庄子所说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达到精神境界的至高无尚,在自然宇宙中逍遥邀游。,或如孔子所说的知天命,达到对天地自然和人生的大彻大悟。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短暂的,而自然宇宙的生命则是无限的、持久的,要使人的生命趋于完善和伟大,就必须和宇宙生命相联系、相融通,从大自然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古之圣人并非天生伟大,只是因为他们能够法象天地,赞天地之化育,能够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如易经说伏羲氏所以能王天下,就是因为能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懂得自然宇宙必变、所变、不变之大法则,掌握了自己知变、应变、适变的本领,做到了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适合其序”,所以才能成为不朽的圣人。,中国文化向来强调“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和谐”。人们爱莲,是因为莲有出污泥而不染的纯洁德行。孔子观水,产生“逝者如斯夫”的人生感叹。苏轼赏竹,有“其身与竹化”之联想。李白望月,有“低头思故乡”之意念,等等。这些都是天人感应意境的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历代诗歌、绘画的影响尤为突出。寄情山水,向往田园风光,崇尚大自然之美的作品举目皆是。人们从中体察造物主之生意,领略自然宇宙的生物气象,得到大自然的仁爱,与天地同流,与万化同归(孟子语);“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光(屈原语);使人的精神境界达到出神入化,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更加完善和完美。,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人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主动的、积极的。因为在天一地一人”这个整体宇宙系统中,人居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与天地既鼎足而立,又与天地合而为一;既受天地自然的制约,又有驾驭、统领、管理天地自然的本领。人能够统合天地,弥合天地自然之不足。如盘古开天地、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都表达了这一思想,都是人的创造力的发挥。,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中国文化对大自然的创造力,不是盲目的、不是功利性的、不是强制性的、不是破坏性的,而是“顺天应时“的。即通过对天地自然规律的体认和把握,对其加以巧妙地开发和利用。如大禹治水采用疏导之法便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苟子强调做事要”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也。“(苟子天论)。周礼考工记则认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个“巧”字,就包含着人类的智慧,或者说早期的科学技术。中国人做事向来强调天时、地利、人和,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重视人的积极因素,如是,则可“事半功倍”、“巧夺天工”。,三、“贵和”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一个准则,“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大千世界里唯其保持个性的矛盾统一才算得上真正的“和”,而简单的盲从附和、绝对的同一则不利于事物的发展,也就不为君子之“和”。孔子倡导“和为贵”,也主张“和而不同”,主要强调心心相印和多种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夫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在他看来,大千世界里唯其保持个性的矛盾统一才算得上真正的“和”,而简单的盲从附和、绝对的同一则不利于事物的发展,也就不为君子之“和”。,孔子把“和”看成处理国家关系、种族关系及人际关系的一个准则,十分重视社会的整体和谐。“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礼记中的“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一言以蔽之,道出了和的极致。孟子则强调“人和”,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荀子则以人能“合群”为本,引发出“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的道理。他说,人“力不若牛,行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就是因为“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这种以和为贵的思想,历来是中国传统价值观教育的核心,蕴含着宇宙一体的丰富哲学内涵。几千年来,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大力倡导下,于潜移默化之中,孕育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团结豁达、宽容博大的胸怀。关于孔子的思想对维持世界人类和平的作用,影响最大的是1988年1月,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人类如何面向21世纪”讨论会上,瑞士1970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关于孔子评价的一段话语。阿尔文博士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战争,不是现在的国家领导人和军事家发明的。但无论是东方或西方,一些具有高瞻远瞩的优秀政治家和军事家,从未将战争作为解决国家、种族和不同利益与文化群体之间冲突的唯一手段。在中国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接位前,便读过当时优秀军事家孙武著的兵法十三篇。此书开卷指出:“兵者,国家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即战争是关系人民生死和国家存亡的大问题,不能轻率地随便运用。接着他对战争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将“不战而屈人之兵”即调整自己国家的方针、策略,不用打仗的手段,解决彼此之间的冲突,化解了双方的争论,作为“善之善者也”的用兵原则。,以此为指导思想,孙武提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将运用外交手段与和平谈判等方法交换彼此对冲突的认识,在相互沟通问题性质后,在善于妥协的基础上提出彼此均可接受的方案,以解决双方的矛盾。将这种不用作战而取得胜利的方法,作为立国安邦和用兵作战的指导思想,而将指挥军队在战场上相互残杀,用强兵猛将和精锐武器去攻陷他国城池,俘虏他国军民,占领他国土地,作为用兵中“不得已”的下下策。可是,在现实世界中,一些国家的领导人和军事家,他们往往在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上,抛弃了中国军事家早在二千多年前便提出的用兵之“善之善”策略,一遇矛盾或不合其利益,便用下之下以武力攻城掠地、推翻别国政权的霸权手段。,故深谋远虑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等,他们并不只看眼前的胜利,还要看到形成这些国家、种族、文化之间分歧的根本原因,主张通过和平、平等、协商的原则,从根本上去解决才是最好的策略。中国三国时的诸葛亮,便有从内心降伏孟获,采用“七擒七纵”方法,捉住孟获七次,又放了七次,使孟获心服口服说:从此我不再反了。该战例成为中外战争中以“攻心”而非“攻城”取胜的最佳军事典故。与孙武基本同时代的中国伟大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孔子,从“仁者爱人”出发,重视人的生命与生存,主张“富民”、“教民”、“安民”,“以民为本”,使人民有吃有穿,受到应有的文化科学知识教育。他收学生时不分地区、种族和贫富贵贱。当有人用陶土做成的人佣殉葬时,他也严厉地斥责,怒责“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认为人俑虽然是用陶土做成的,但它已经造成人的样子,居然还忍心将它埋葬,这种没有仁爱-爱人观念的人,是要断子绝孙的。,当孔子的马棚失火时,他首先问是否有人受伤而不问及马的情况。当他对当时从政的官吏和历史人物评价时,是以他们对人民是否做了什么有益的事情作标准。由于孔子强调人应当有吃、有穿、有受教育、能生活、生存的权利,所以他极力反对“强凌弱”、“大欺小”、“众暴寡”的不义战争。主张通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思维方式,去解决分歧和争论。他教育人,不仅只看到自己,还要想到他人。当你的国家、种族和个人想得到某种利益时,你应该想到其他人的国家、种族和个人也想得到这些东西;当你想到你的国家的安全、利益、地位和声誉时,你应当想到其他人的国家也有他们的安全、利益、地位和声誉。不能只知有己,而无视他人,甚至用损害他人、养肥自己的思维方式办事。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只知自己,无视他人,实行强权政治,无视公理、正义和国际公约与人类道德准则的人,是一定要失败的。,孔子“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是从“彼与此”、“我与他”出发双向地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去寻找出争论的根本原因,然后再根据平等的原则,找出彼此都可接受的方案,一次不行,下次再议,反反复复,最后总可以找出一个替代杀人放火、飞机轰炸,杀得彼此都不得安宁的更好方案来。人们常说,在当今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世界中,你要想生存下去,也应当让他人能够生存下去,如果你使他人无法生存下去,结果你也将生存不下去;你要想得到安宁,也应该让他人能安宁,你如果使他人无法安宁,你也得不到安宁。这就是当今世界客观事实大量反映出来的辩证法。,孔子在与他的学生有子谈到治理国家,对“礼”这一当时公认的行为准则如何掌握和运用时说:“礼之用,和为贵。”就是说,以和睦相处、和平友好、相互尊重、团结友爱、通过协商、化解冲突的“和”这种思想方法最好,并认为“和”这种思想方法,是古代先王治国安邦“大道”中最好的方法,大大小小的事,均应以它为尺度去处理。在孔子的政治实践中,他通过齐、鲁“会盟”、友好协商这种方法,收回了齐国侵占鲁国的土地。当他任鲁国的“中都宰”时,使这个城邦国家成为社会安定、秩序井然、商贾来归、“四方皆则之”的典型。,孔子虽然认为“和”这种方法在处理各种相互关系与争论中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他也认为,不能为“和”而和,从而失去公认的是非标准“礼”。孔子“摄相事”陪同鲁定公与齐景公相会于夹谷时,孔子认为,齐国是大国,常欺负鲁国,此次相会,虽是“文事以和好为主,但必有武备,并请具左右司马”带领一定军队同行。当两君相会,齐国想利用暗藏兵器的乐队挟持鲁定公时,孔子立刻“趋而进,历险而登”,对着定公与景公说:“吾两君为好之会,夷狄之乐,何为至此?”“景公心怍”,且知鲁国带有随从的卫队,乃撤去了暗藏武器的乐队。自认为“失礼”与“道义”不符,归还“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这是孔子通过和平的外交方法,不用战争而收复自己国家失土的真实历史。这段历史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和谈,坚持以“礼”服人,促使齐国归还鲁国土地。,孔子虽然主张以“和为贵”,但又强调“和而不同”。就是说,国与国、种族与种族、人与人之间有了分歧,应该和平协商,化解争论,和平相处,不要采用战争和仇杀的方法。但“和”又不是彼此混合在一起,而失去了国家、种族和个人的独立地位,使多元并存、五彩缤纷的不同文化、不同种族和肤色的人完全一致,这既是违反人类发展的规律,也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和”是解决彼此之间分歧而达到人类一家,人类群居生活中彼此和平共处避免战争的一种思想方法;“不同”则是保持国家、种族、文化和个人的特性与独立的地位。“君子和而不同”,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则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有王道与霸道之争,儒家是主张王道而反霸道的。当今霸权主义者有如春秋战国时代的霸主,他们的哲学指导思想与“和而不同”正好相反,不是要社会和谐发展,而是要弱肉强食;不是和平共处,而是要用战争解决问题,以力服人,这样社会危机就严重了。人类生存需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太极理念是中华文明深层结构的精华,表征了一切统一体内部运动的情势,它既是孔子和老子关于“和”的辩证法的衍生,又十分形象地呈现了阴阳和合、和而不同、和实生物、致中和、保合太和等理念所表述的运动机理。总之,它是传统理念中对立物的统一。因此,中华文明中“和”的辩证法将深刻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中国古代的经典论述中,“和”的基本涵义是和谐,古人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更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以和睦、和平、和谐,以及社会的秩序与平衡为价值目标。以“贵和”而论,中国人把“和为贵”作为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极力追求人际之间的和睦、和平与和谐,“和”既是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又是人际交往的目标所在。以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各守本分、互不干涉、“井水不犯河水”也是为了“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谋求对立面的和睦共处是一种境界更高的“和”。总之,“贵和”能有效地避免过激或对抗行为,减少人际摩擦与社会内耗,使人际关系带有浓重的人情味,更为稳固持久,对社会具有良性功能。,小结:和谐与对立(上)()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宇宙观()中国古代文明中的自然价值观()中国人的宇宙观及自然价值观对东方文化哲学体系的影响,三、两种自然价值观的影响,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考察了中西文化之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他认为,中国文化的理性主义是对世界的合理适应;西方文化的理性主义则是对世界的合理宰割。应该说,中国文化的自然价值取向,对当代的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是适应的,因而是合理的;西方文化的自然价值取向,对世界的宰割,特别是对大自然的宰割是确实的,但它合理吗?,西方文化把大自然看作是人类的对立面、外在物,用人类的主体情感粗暴地侵犯大自然,把科学技术当作征服自然的一种工具和手段,特别是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又人为地加剧了对大自然的掠夺和宰割。大自然对人类的承载能力越来越弱,人类生存的环境越来越恶化。英国当代生态学家爱德华戈德史密斯把人类对大自然功利性的宰割称之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由于这场战争,“大自然在崩溃、正衰亡,其速度之快以至让这种趋势继续发展,自然界将很快失去供养人类生存的能力。”(1991年4月19日人民日报)。西方文化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向了对立、紧张,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但是,当人们过分地挥霍享受着从大自然掠夺的物质财富时,当人们沉洒于不知满足的物欲时,大自然的报复也就降临人间。诚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个胜利,都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小结:和谐与对立(下)()两希文明中的宇宙观;()两希文明中的自然价值观;()希腊文明及基督教文明的宇宙观及自然价值观对西方文化哲学体系的影响。,作业及思考题:()名词解释:空间型宇宙观、科学主义、科学技术主义泛滥、人类自我中心()思考题:空间型宇宙观如何看待自然万物?西方中世纪文化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和上帝的关系?为什么说16世纪西方兴起的机械自然观进一步强化了西方人与自然对立的价值取向?1980年代西方提出“可持续发展理论”说明了什么哲学问题?“循环经济”理论有何哲学理论背景?,中国文化人对自然价值取向的独特意义又在何处呢?中国人从对大自然的和谐观念出发,引出对大自然的亲近、友好、爱护之情。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仁爱是一种最博大的爱,它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爱人,推己及人;二是爱物,推己及物。孟子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就是要把对人的爱推及到对自然万物的爱。中国文学中观照自然、物我合一的审美价值观,也是在热爱大自然的前提下形成的。,由对大自然的热爱又进一步推及到保护大自然。儒家的仁爱,是待人与接物的统一。由仁爱而引发的社会管理原则和处世准则,基点在于保障人事的和谐,进而推及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保障大自然内部的和谐,即如现在讲的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平衡。荀子提出的群道原则即包含人、自然及人与自然之间三个方面的和谐平衡,他说:君者,善群也。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荀子王制)。善群就是善治,群道当就是治理有方。同时,荀子又主张对大自然的取用要和养护相结合,建立合理的生态结构,要畜养杀伐不失其时,注意保护自然资源。他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只有保障人与自然资源之间两者相持而长,才能使“相食养者不可胜数,故有余足以食人”(荀子富国)。,四、从2006年中国外交看和谐理论,如果用一个词概括2006年世界外交旋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可能选择现实主义。布什政府在中期选举中遭选民教训后,开始在伊拉克、伊朗、朝鲜等问题上采取量力而行的策略,单边主义让位给多边合作。欧盟国家在全球变暖、地区冲突等问题上表现出更大的理性和进取心,没有在知其不可为的领域摆出大牌的架子。英国这样紧随美国的国家,也在萨达姆被绞、中东和平等事务上弹出与美明显不同的曲调。日本鉴于经济和政治的现实考虑,主动向中国示好,两年多的“外交冷战”正在解冻。尽管从历史问题到军事战略上依然存在很大的障碍,中日关系改善的势头已很明显。,俄罗斯的石油牌玩得过大,在引起欧洲和周边国家的强烈抵制后恢复冷静,刚签署的与白俄罗斯的原油进出口协议,向邻国和欧洲输送低关税石油,是俄外交在畅饮“伏特加醉后清醒的标志。南美、非洲国家则依据自身的经济和政治需要,以更独立的外交政策谋求政治经济利益。即使是桀骜不圳的朝鲜,也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有所克制,至少已回到六方会谈的谈判桌上。,除此以外,世界外交舞台上还跳动着和谐、合作、民主、人道、“平等的音符,唱出这些音符的就是中国。冷战结束、苏东解体后的世界格局,因为中国的和平崛起而发生变化。尽管中国的外交实践和外交思想尚未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但正在启蒙世界走向新的旅程。,善意型外交,当中国制造拥挤在海关急于登上远洋货轮时,当更多的中国制造需要输入能源才能流出生产线时,中国的外交先行了,主动出击于全球各个角落。与盛行于世界半个世纪甚至数百年的力量型和利益型的外交不同,中国新的全球外交充满善意。善意型外交不排除利益争取,也不排除政治钳制力,但高高在上的总则是睦邻、友邻、富邻。这里的邻既指与美洲、非洲、欧洲不接壤的远邦,也指与俄罗斯、朝鲜、日本、印度等接壤或隔海相望的近邻。信息和交通高度发达的全球化时代,其实邻国已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心态术语。,善意型外交的第一特征是急友邦之急,以诚恳的行动雪中送炭,在国力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帮助穷国。2006年11月北京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上,中国政府宣布免除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所有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截至2005年底到期的政府无息贷款债务。这是欧美歌星和社会名流呼吁20年而八国集团政府没有做到的事,在中国却由政府主动实现了。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只是体谅非洲的贫困,帮助全天侯的好朋友、真诚合作的好伙伴、情同手足的好兄弟。西方所谓中国对非洲实行新殖民主义的说法,既没有境界,也不浪漫,只显得落伍。,善意型外交的第二个特征是充分理解有敌意的国家的苦衷,化解误会,面对现实解决问题。朝鲜核试射后,中国反对美国对朝进行包括军事行动在内的强硬制裁计划,却支持联合国通过柔性制裁朝鲜的决议案。这既给朝鲜悬崖勒马的机会,也体谅美国在伊拉克、伊朗的困境,终将把气氛紧张的争端疏导到和平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路径。日本新首相安倍就职后,中国政府体谅其急欲通过外交突破树立政治信誉的愿望,也考虑了日本民间对靖国神社的复杂感情,中方从大局出发,以宽厚的气度导引出中日外交冷战的解冻,促成两国在经济和东北亚区域安全上先行合作。中国对日的善意外交并非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是着眼更长远的未来,将会平抑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为中国的完全统一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善意型外交的第三个特征是力争在与各国保持对话和合作的前提下,对具体问题具体处理,自如地表达支持和反对立场,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差别和“敌国与友邦的划分,同样也超越了西方大棒与胡萝卡交替使用的策略。,赢得世界尊重,中国主动出击的善意外交,赢回的不仅是世界的尊重,也是丰硕的外交成果。2006年,全球各国首脑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疏通了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的经络;中国一东盟纪念峰会使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更友好地走门串户,经济和文化合作越来越火;中非合作论坛吸引了非洲绝大部分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前往北京,居然比其后召开的非洲首脑会议的出席率还高;为出席中美经济战略对话,白宫把三分之一内阁成员派往北京,强大阵容中显现着中国的重要性;欧盟目前又开始讨论解除对华军售禁令,所有这些,表明中国的外交实践是卓有成效的,正如美国外交政策聚焦杂志所言,中国正逐渐成长为一个新的、全球性的、在关键时刻可以把球揽在自己手中的球员。几乎所有国家的政要和媒体,都承认中国全球外交所达到的前所未有的规模、水平、交往频率和不菲成就,但在解释中国外交成就背后的思想内涵上,很多人是没有触及到本质的,包括国内的一些学者专家。,“和谐世界”理论,“善意型”外交实践的背后是“和谐世界”思想。和谐世界思想具有很强的道德追求,力图超越外交只有永远利益的既成定律,以天赋人性的善,来疏导外交死结和纠纷,在自己获益的同时让别国也得利。这既符合中华文化中的道德仁义追求,也符合基督教文化中的永久和平和公正秩序理念,因此具有广泛的感召力,能聚合全球人。,和谐世界思想,和的是人类文明成果,致力谐调出兼容并蓄、互利共赢、和平竞争的新世界。它把民主国际化,无论国大国小,国强国弱,都尊重其主权和国格,维护其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以礼服人而非以力服人”;在外交运行中坚守人道主义原则和博爱精神,去掉种族、贫富、宗教和意识形态等一切标签,以大写的人的眼光、人的方式去处理国际争端,争取利益,不损害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与霸权主义、武力主义和强盗逻辑等非人道做法相反;在国际关系中倡导自由,自由地选择社会制度,自由地发展贸易,自由地追求幸福,只要恪守公认的国际法和规则就好。美国在外交上叫嚷民主、人权、自由、法治,中国在外交上实践民主、人权、自由、法治。,毋庸置疑,中国的外交实践和思想正在启蒙世界,正在说服朋友、影响敌人,好说好商量,和气生财,平等互助,以义托利。但是,这种启蒙作用能否持续地发酵,进而影响各国特别是西方列强认同和谐世界观,改变功利至上的外交思维,将取决于中国国内的改革。国内和谐社会实现得越完美,就越能激励世界走上和谐道路。中国和谐社会的建构速度越快、力度越深,将会更有底气在外交上推行和谐世界观。,小结:()东方人的自然价值观对中国政治经济制度演变、社会人伦体系形成、科技文化发展的深刻影响;()西方人的自然价值观对西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演变、社会人伦体系形成、科技文化发展的深刻影响。,作业及思考题:()名词解释:自然法则、生态失衡、观照自然、物我合一()思考题:为什么说中国文化的理性主义是对自然的合理适应?为什么说西方文化的理性主义是对自然的合理宰割?西方文化的自然价值取向对自然的宰割是确实的,但它合理吗?举例说明东西方两种自然价值观对各自政治经济制度、社会人伦、科技文化发展的深刻影响。试论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之“建立和谐社会”的哲学理论基础及其深刻意义。,第五章封建地主制与领主庄园制中西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比较,一、西欧领主庄园制与中国封建地主制的形成二、西欧领主庄园制与中国封建地主制的特点三、两种不同土地所有制的社会后果,第六章科学至上与道德优先中西文化中不同的真理观与伦理观,一、原始整体理性:真理与道德的统一二、近代分析理性:科学与道德的分裂三、当代整体理性:真理与道德的整合,第七章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中西价值体系的比较与重构,一、外在超越的西方价值体系二、内在超越的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三、价值本体的重构,第八章修齐治平与个人奋斗中西人生哲学的比较上:国人人生哲学,人生,每个人都在实践,且人人皆知;哲学,每个人也在实践,但不是每人皆知;人生哲学,虽人人实践,但盲目者居多,能动者居少,自知者更少。探讨人生哲学,有助于人们自觉地生活,理智地活着,增大生存的价值量,完善生命的意义。,说人生哲学,似乎是学者的语言,若通俗一点,把它当成老百姓对生活的理解,当成人生在世的真实感受,就可以说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从宗教的角度看人生,我们既不能向别人传达这种真情的人生感受,自然也无法借助别人来了解自身。人对生命的唯一真知,当来自于自身的觉悟与反省。在禅宗那里,是一种突如其来的蓦然醒悟,或称为顿悟。在上帝那里,就是一种真诚的忏悔。在真主那里,也许是一种磨破膝盖后的低头静思。无论何方人士、无论何种宗教、无论何种学说,对人生的关怀是没有区别的,有别的在于关怀的态度、关怀的方法、关怀的途径、关怀的结果,这就是人生哲学。,总体上讲,中国人追求人的生命的完善、道德的自觉、人伦的和谐、整体的统一、出世与入世的互补。中国人强调的是他人至上、集体至上、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主义至上。中国人有大丈夫精神、有英雄气概、有君子风度,甚至提倡存天理灭人欲。,一、人生观,中国人整体的、有机的宇宙观,把人的生命与天地自然联系在一起。认为人与自然同为生生不已的生命,同时处于大化流行之中。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天赖人以成,人赖天以久。天和人都为生命的丰富与充实而创造实现自身的价值。人与自然,二者在生命的本源、过程与目的上,具有内在的统一性。59,二、价值观,(一)人生价值的独立性中国人强调人的生命的丰富与完善。一方面强调只有与自然宇宙相联系才能实现;另一方面,也强调人在天地自然中的地位不是被动的,不是附庸的,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处于主动的、主导的、中心的地位。人与其他自然万物相比,人有主动性和能动性的特点。人既与天地自然浑为一体,受天地自然的制约,又有驾驭、统领、管理天地自然的本领。在天地自然中,人有自己独立存在的价值。,易经把天、地、人合为一体,视为整体宇宙系统。又强调人是居于天地之中的,鼎足而立,有顶天立地的本领有统合天地、弥合天地自然之不足的智能。伏羲八卦,先天易经,强调自然,强调人对自然的顺应;文王八卦,后天易经,强调人的能动性,强调人对命运的把握。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人和,都是讲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把握。后人据此发挥,讲做事成功的诸因素中,有天时、地利、人和三大要素,重在人和。,老子认为,域中有四大,即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是宇宙世界的四大之一,而且是最大,在宇宙中居主导地位。苟子认为,人能顺其天政,人能养其天情,人能全其天功。人顺应自然、运用自然、把握自然规律,办事可以事半功倍,可以巧夺天工。董仲舒认为,人与天赋,交相感应,人受命于天,人有超然异于群生之本领。人有明于天性,知贵于万物的智慧。,清代学者张标说过,天有时,地有气,物有情,奚以人事司其柄。司其柄就是说,人掌握着天地自然的主动权。从古代神话中,也可见到这点。天上的太阳多了,烤得人们受不了,就有一位名叫后羿的英雄,射下了九个太阳,只留一个,足够用了。原来在宇宙混沌、地球生成之初,天地不分,人难以生存,是盖世英雄盘古,拎一把板斧,劈开天地,才有人类的生存环境。后来有一块天出现了漏洞,是英雄女娲,炼五色石才把它补上。再后来,大地上洪水泛滥,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伏了洪水。古代愚公的门前,有座山拦去了出路,他决心率子孙将其挖掉。,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探索,自人类诞生之日起,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在当时办不到的事,他们相信后人终能办到。他们想着某一天人们会登上月球,现在,神州工程使中国的嫦娥奔月已不再是古人的美丽幻想。古人想着能看见或听见千里之外的事物或声音,今天,千里眼、顺风耳,已是人人都能做到,打开电视,世界上瞬间发生的事,通过实况转播,我们坐在家中的沙发上,如亲临其境,亲身经历。人们从天体运行到微分子结构,日益明察其中奥秘。,万物之灵的人,异于其他生物,又同其他生物有着内在的联系。大自然的创造本是非常奇妙的,人作为大自然的精灵,如果不是太执著于自身的利益,如果能对大自然、对其他的生命与物种多一些关注,本该生活得更美好、更有意义。,(二)人生价值的基础,在中国人看来,人生价值的基础是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