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欢迎进入地理课堂,新课标人教版课件系列,高中地理必修,1.1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类型并能理解其转变的原因及时空分布。3、理解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4、掌握地理曲线统计图和柱状统计图的读图方法与绘图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2、借助图表、案例等的分析和讨论,并通过绘制图表,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地分析。3、结合调查分析,利用乡土地理进一步理解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的特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3、关注家乡的人口问题,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四、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和转变原因及分布特点。五、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其原因。六、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比较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七、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八、课时安排2课时,近代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不断加快,目前世界人口已超过60亿,庞大的人口数量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当今世界的资源、环境等问题无不与人口数量密切相关。人口增长受哪些因素影响,人口的数量又是如何影响环境的发展呢?,1、世界人口的增长,1999年10月12日,地球村第60亿居民诞生。联合国将这一天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世界人口以每年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思考:“图1.1”安南专程去看望母子二人反映了什么?,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100,30,15,12,12,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计算:,新华网北京月日电(记者樊曦)年月日零点分,中国的第十三亿位公民在北京妇产医院诞生。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向宝宝颁发了中国第亿个公民荣誉证书,并向孩子的父亲赠送了婴儿用品。,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1、读图名,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了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两级台阶,数量少,数量较多,持续增加,数量多,增长缓慢,增长加速,明显加快,空前增长,人们获取食物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害水平差,人口死亡率高,生产力水平提高,食物供应稳定可靠,死亡率下降,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们获得充足的食物,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很低,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灾害和疾病防御能力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适应性不断增强,20世纪以来,2、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生产力水平高低,生存环境、生活水平、医疗水平,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数量变化,小结,3、世界人口的自然增长,(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人口的出生率:指人口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人口的死亡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死亡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数减死亡数)和人口总数之比,说明:,1、2000002%=,4000人,200000(1+2%)10=243799,4145,2437991.7%=,2、人口数量增长的快慢不仅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也受人口基数大小的影响。,活动,(2)、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1)读图名,(2)读图例,辨别柱子的颜色、长短表示的含义,(3)比较同一时间不同对象、同一对象不同时间柱子的长短,确定其含义。,到2000年止,各大洲按人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大洋洲。,2000年与1950年相比,人口增长数量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北美、大洋洲。,世界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不平衡性,人口的增长大部分来自于那几个大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降至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但人口的出生率仍然较高。),生产力水平-工业化c死亡率低,生产力水平-城市化c出生率低,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欠发达、社会福利保障不完善、教育水平低、传统生育观的影响等,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水平较高,增长很快,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等,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高,高,高,高,低,低,低,低,低,增长缓慢,增长迅速,增长缓慢,逐步过渡,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极差,人们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很差,农业社会、产业革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生存条件明显改善,抵御灾害能力提高,但传统经济对劳动力数量依赖大,现代社会时期,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生产力水平高,医疗卫生条件好,社会福利、养老保障制度改善,1、人口增长模式时间上的变化,2、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分布,欧洲和北美,现代型,亚非拉,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阶段,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阶段,分析,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阅读课本P67案例1“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完成活动题1和2。,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社会福利、文化观念、国家政策、自然环境,1、,2、,发展中国家受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欠发达,无法提供充足的社会福利保障和良好的受教育机会等因素限制,人口增长模式大多未进入现代型。,(1)造成空间差异的原因,(2)空间差异的具体表现,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步入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死亡率低而出生率高,目前人口增长模式还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我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目前已基本实现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号的转变。,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差异,采猎文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现代社会时期,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很低的自然增长率,高出生率、较高的死亡率和较低的自然增长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很低的自然增长率,速度极为缓慢,速度有所加快,趋于低增长或停止或负增长,生产力水平低下,抵御疾病和自然灾害能力低,战争频繁,生产力水平提高,生存环境改善;节育还不普及,需要多生子女从事农业生产。,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生活观念变革;人们晚婚晚育和小家庭;不愿生育,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少数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欧洲的德国,人口数量变化总结,1、图中(1)(2)(3)各处于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哪一阶段?,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先是从什么下降开始的?为什么?,人口增长类型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而死亡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带来的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进一步思考一下人口增长类型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什么?,3、人口增长类型的(4)段,为什么人口死亡率出现略有上升的趋势?,(4)段处于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后阶段,属于“现代型”,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世代更替缓慢,人口年龄结构呈现老年型,即老年人口比重大,而老年人的死亡率一般较高。,社会生产力,1,3,2,阅读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图,思考下列问题:(参考),一、单项选择题1目前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与最低的大洲分别是A亚洲与欧洲B非洲与欧洲C欧洲与拉丁美洲D亚洲与大洋洲2目前,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主要处于A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过程B由现代型向传统型的转变过程C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的转变过程D由原始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过程3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属传统型的是A美国B日本C法国D埃及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分别以哪种类型为主?A现代型、原始型B原始型、原始型C现代型、传统型D现代型、现代型,5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A人口死亡率与发达国家基本持平B人口死亡率比发达国家高得多C人口出生率比发达国家低D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发达国家低6从全球范围看,决定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是A出生率B死亡率C自然增长率D人口迁移量7目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属于A原始型B传统型C过渡型D现代型8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A遏制人口盲目流动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右图表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三种年龄段人数所占总人口的比重,读后回答9一11题。9图中比国家0-14岁人口比重A约高6%B约低6%C约高1%D约低1%10图中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ABCD11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图中国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是A计划生育B鼓励生育C采取移民政策D鼓励人员出国12世界每年的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了以上:A.50%B.60%C.70%D.80%,二、综合题下图表示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E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_,(2)针对B国的人口问题,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_,(3)下列四国中,与E国人口问题一样突出的是:A印度B埃塞俄比亚C法国D俄罗斯,人口老龄化,实施计划生育,CD,下表是2002年我国四个地区的相关数据,据此回答:,1、四个地区中人口老龄化趋势最显著的是(),2、四个地区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B,B,谢谢观赏,再见!,同学们,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同学们,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