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设计美学个案分析,6.4.1中国人对色彩的认识太极图俗称阴阳鱼。从视觉上,太极图形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相对统一的形式美。后世的许多中国民族图案也采用这种一正一反组合方式。单从色彩上来进行分析,发现中国人在色彩上对黑白两色的钟爱。,1.“五色”与“五行”,“五色”一词最早在战国时期被提出。周礼考工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说明五色的内容:“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这一配色理念和审美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色彩理论特定的象征意义,并且每个色相各对应了天地东西南北。,“色”上升到了哲学层面,赋予“五色”以“五行”之宇宙起源论与道德论的涵义。中国建筑中的门和柱子,通常使用红和黑两种颜色。从五色审美的角度推断,柱子和门窗是由木材所制,与之相生的是火与水,而与之相对应的色彩是红黑两色。,2、儒家的色彩观,儒家色彩美学思想把色彩美与“仁”、“德”、“善”等道德规范联系起来。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仁”的目的,极力维护周时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儒家赋予色彩以美学思想。儒家认为色彩之美在于其装饰暗示了人的美德,这种类比思维方式对中国色彩观念的影响非常大。如我国戏剧脸谱中的色彩,不同色彩寓意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品德。红色表示忠勇,黄色表示刚猛,黑色表示刚直不阿,白色表示奸诈阴险。这种把色彩与人的道德伦理联系起来的色彩观是中国独有的现象。,3、道家的“色”,道家主张淡泊无为的思想,在色彩上追求自然的平淡的朴素之美。道家认为五色生于无色,五色与白(无色)相生、相和。所以阴阳高于万物,黑白高于五色。道家选择黑色和白色为道的象征色彩,认为黑白是高居于其他一切色之上的色,有无相生。道家对黑白色彩的使用集中的体现了中国的人文思想,奠定了黑白在中国绘画用色中的重要地位。道家的这种“有无相生”、“黑白相生”的观念对文人绘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4、佛教的“色”,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是依因缘存在而无实体性的,所以说,色尘事物,一切皆空,色即是空,这里的空与道教的无的意思有相似之处,这可以看出中国的“色”的哲学特征。佛教传入我国的同时也带来了佛教色彩观,与中国“五色”体系交流融合,创造了中国古代壁画的辉煌。从克弥尔千佛洞到敦煌莫高窟,无处不感受到中西绘画的色彩观的交织融合的精神内涵。,中国传统的色彩观有如下特征:,中国的色彩观与中国的儒道释的哲学有直接的联系,所以色彩的内涵比较丰富,具有极强的象征性和伦理特征。中国的色彩是抽象的总结,不是对客观现实的描摹,因此色彩的选用并不是模仿自然,而是一种意蕴的表现。尤其是水墨画中的黑与白的使用更是如此。中国传统色彩更多注重抽象的含义,色彩往往带有象征含义,所以不能以是否符合客观对象作为评价色彩的标准。,6.4.2西方的色彩观,构架在基督教精神色彩象征意义之上的色彩观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色彩观,伴随着基督教产生,西方人开始全面复苏色彩感觉的丰富表现性。象征基督教精神的色彩成为古代西方各民族运用色彩的主要精神内容和依据。他们把天国描绘成闪耀着各种宝石般光彩的理想世界。除了运用白、黑、黄、蓝、绿、紫色之外,在绘画中大量地使用金色,象征天国的光明,上帝的智慧。,在经历了欧洲人称为“黑色时期”的中世纪后,西方人的色彩感觉又进入了一个更明显的自觉程度。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西方色彩画家以色彩明暗对比为主,在充分表现物象的色彩稳定性同时,精化了他们内在色彩感觉机能,从而使西方人对色彩认识又向前迈进一步。,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把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然后投射到白色屏幕上,显出一条象彩虹一样美丽的色光带谱,分别是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这就是著名的牛顿色相环。牛顿色相环奠定了西方色彩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又发展成10色相环、12色相环、24色相环、100色相等。,色立体是借助于三维空间来表示色相、纯度、明度的概念。美国的色彩学家孟塞尔,1915年就出版过孟塞尔颜色图谱,1929年和1943年又分别经美国国家标准局和美国光学会修订出版孟塞尔颜色图册。1921年,德国化学家奥斯特华德出版了一本奥斯特华德色彩图示,后被称为奥氏色立体。这些研究及建立在严格的科学依据上,直至今天,色环仍作为调色的依据广泛使用。,牛顿的光学七色体系、歌德的色彩论等这些色彩的科学理论认识帮助西方人打开了一个过去色彩感觉未知的新领域。20世纪中叶,瑞士色彩学大师约翰内斯伊顿继承了德国诗人歌德、画家龙格、美术史家贝措尔德、法国化学家谢弗勒尔等人的色彩思想,将其发展成为系统的色彩美学体系。不论西方色彩理论如何发展,其色彩观与中国的色彩观不同有着根本的不同。由此可以看出,西方的色彩是把色彩拆分、重组,并利用视觉错觉创造视觉形象,制造真实的假象,在二维空间中表现色彩的空间。,6.4.3中国绘画色彩与西方绘画色彩,1.中国绘画色彩,由于受到道教,儒家,佛教的影响,中国传统绘画色彩观有着独特的审美表现,崇尚“内静”、“中庸”、“感悟”的精神内含。因而中国古代画家对色彩的使用带有理想主义成分。中国绘画还经历了由重“五色”发展到重“水墨”的过程。有墨分五色之说,即焦、浓、重、淡、轻,利用加入水分的多少控制墨色的浓淡变化,用以表现画面的不同层次。看似无色胜似有色,这应合了中国传统绘画“意足不求颜色似”的绘画精神。,游春图隋展子虔,余绍宋山水,西方十九世纪末的印象派之前,绘画中的色彩观的主流是关注视觉色彩感觉的真实性。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绘画色彩注重对现实色彩的摹仿。画家们对色彩进行了深入科学的研究,使得西方绘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色彩成为他们表现自然和人物的重要手段。所以当时写实之风盛行。,2.西方绘画色彩绘画中的色彩观的主流是关注视觉色彩感觉的真实性。所以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写实之风盛行。,莫奈日出.印象,十九世纪末的印象派产生总结了新的色彩规律。印象派画家关注特定时空和光线下主体对色彩的感受,他们常常描绘的是阳光下的簇叶、飘忽的云朵。他们把色彩分离,运用空间的混合制造丰富的视觉感受,但这时的色彩表现仍然注重真实。,莫奈阿让特伊大桥,后来,画家们把色彩与心理学的因素联系起来,不再追逐视觉表象,而是通过色彩充分表达画家的感受。也就是抽象画法。,康定斯基早期油画作品,康定斯基中期油画作品,纵现古代中外色彩观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中国色彩观尤其是经过两千多年的“五色观”色彩理论,不仅支配了我们艺术风格的形成,还广泛影响着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等诸多方面,沿着一条由感知理念象征的道路向前发展。西方的色彩观则是一条感知、模仿、认识、再现、象征的过程,探索、模仿自然色彩的真实,并与科学的分析结合起来。,本章通过四组个案的分析,从平面、器物造型、空间、色彩四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对比,希望读者能够从一个新的视角解析中西设计美学观念的不同。当然,造成中西设计美学理念不同的原因有很多,本章仅从中西方设计美学理论基础的不同出发,把中西视觉表达形式进行比较,从而直观地阐述中西方设计美学理念与设计的关系,希望读者从中获得启示。,小结,课后思考与练习:1从设计实践出发,运用掌握的设计美学知识,分析中西设计理念在设计表现中的不同。2根据中西原始社会的器物造型差异,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设计美学理论基础。3根据中西色彩观念差异的理论追索,指出中西设计用色观念和色彩体系建构的不同的原因,思考未来中国设计的取向。,知识链接:1.王毅著中国园林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王振复著建筑美学笔记,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3.刘成林著祭坛与竞技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4.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