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阅读传统伦理学经典的方法》硕士课.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1512638 上传时间:2020-04-26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2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阅读传统伦理学经典的方法》硕士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论阅读传统伦理学经典的方法》硕士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论阅读传统伦理学经典的方法》硕士课.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伦理学思想史(硕士研究生课程)阅读传统伦理学经典的方法以“存天理,灭人欲”为例欧阳辉纯博士2012年9月,一、阅读传统伦理学经典的现状二、以“存天理,灭人欲”为例三、同情理解和平等对话的方法,一、阅读传统伦理学经典的现状,现代很多人读经典,往往好批评古人,尤其是喜欢拿古人的一句话来说是非,而对全文往往是不读的,甚至有的人根本就没有读懂,却往往喜欢做出以偏概全的结论。传统经典绝对不是一具僵尸,任后人挥舞着某某主义的大旗任意宰割的。正如著名学者余英时先生所说:“他们往往尊西人如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点,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他们不是读书,而是像高高在上的法官,把中国书籍当作囚犯一样来审问、逼供。”1然而,无论我们怎样“审问”“逼供”中国古籍,但是我们却无法摆脱其影响。1余英时:关于读书的学问,法制日报,2011年6月8日。,美国著名学者希尔斯教授指出:“现代生活的大部分仍处在与那些从过去继承而来的法规相一致、持久的制度之中;那些用来评判世界的信仰也是世代相传的遗产的一部分。”1传统文化是活着的现在,它是一种秩序的保证,是建设当代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源泉。因此,不通读其书,就不可能了解其人,然而,却狂妄自大,妄加批评。笔者认为这是学风浮躁的表现。这种狂妄自大的批评,最为典型的是对宋明理学的批评。1美希尔斯:论传统,傅铿,吕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徐复观先生说:“两百年来流行的无条件地排斥宋明理学的情形,经过我这几年不断地留心观察,发现这并不是根据任何可以称为学术上的研究的结论;而只是坏的习惯,相习成风;便于有意或无意中,必以推倒在历史上仅有的、可以站得起来的知识分子为快。宋明两代的历史事实,正证明这两代的理学家,虽各有其缺点,但皆不失为君子。”1最典型的是对宋明理学家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解释和批判。1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二、以“存天理,灭人欲”为例“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出自朱熹在解释孟子梁惠王下中的一段: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这是孟子梁惠王下中的话,朱熹的解释是:“愚谓此篇自首章至此,大意皆同。盖钟鼓、苑囿、游观之乐,与夫好勇、好货、好色之心,皆天理之所有而人情之所不能无者。然天理人欲,同行异情。循理而公于天下者,圣贤之所以尽其性也;纵欲而私于一己者,众人之所以灭其天也。二者之间,不能以发,而其是非得失之归,相去远矣。故孟子因时君之问,而剖析于几微之际,皆所以遏人欲而存天理。其法似疏而实密,其事似易而实难。学者以身体之,则有以识其非曲学阿世之言,而知所以克己复礼之端矣。”(孟子集注梁惠王下)在这里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也就是“存天理,灭人欲。”,首先,中国自古以来儒家都主张“仁爱”,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社会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理想。讲“杀伐”不是儒家的主流观点。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自然不是为了去害人。像二程、朱子、王阳明等这样的谨慎博学的大儒提出某个观点往往是经过深刻思考的,不会轻易说出口的,更何况像四书章句集注这样的杰作,朱熹到死前还在修改,其用力之深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如果说,宋儒的一句话就能害死很多人,那是不负责的说法。,其次,宋儒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目的是为了整顿当时的社会秩序。理学家从来就不反对正常的欲望。许多论者将其定性为禁欲主义,这是一种较大的误解。“灭人欲”“灭”的是人过多的私欲,而不是正常的人欲。不然,理学家何以重视“洒扫应对,以至尽性致命”?何以讲“涵养需用敬,进学在致知”?朱熹还明确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而且还说:“饥便食,渴便饮,只得顺他。穷口服之欲便不是。”(朱子语类卷九十六)这些论述根本就看不出有禁欲主义的色彩。所以,如果不认真阅读文献是很容易产生误读的。,最后,真正害人的是封建统治者利用了“存天理,灭人欲”,又将儒学思想加以改造,变成了国家专制政策。统治者利用了儒家思想,这才是最关键的。但是,不能说统治者利用了某个思想家的思想,我们就说这个思想家是统治者的帮凶。“儒学”和“儒术”是有很大区别的。思想和政治制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希特勒利用了也改造了尼采的思想,进行法西斯统治,对犹太人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我们能不能说尼采是法西斯的帮凶?我们能不能说因为尼采的思想而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推毁。”同理,思想的问题只能用思想来解决。鲁迅先生说,恫吓和谩骂绝不是战斗。现代很多人,平时读书不求甚解,抓住一句可能连自己都没有理解透的“存天理,灭人欲”,就妄加批判。这种学风是不可取的。当然,我们不是在复古,不是说“存天理,灭人欲”是永恒的真理,而是以对这句话的而理解为例,来说明阅读传统伦理学经典及古籍应当具有的态度。,三、同情理解和平等对话的方法第一,我很赞同唐代史学家杜佑和当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的观点,就是对经典和古人要有同情的理解。也就是说先理解,先对古人的观点进行历史还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分析。杜佑在通典职官王侯总叙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史学研究方法,这个方法也适合我们对经典的理解。这个方法是说研究历史不可以“将后事以酌前旨”。“将后事以酌前旨”,就是不能依据后来的历史事实的发展来评论前人当时的思想与看法,而是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来审视历史事件的是非得失。当代学者陈寅恪和徐复观等继承了这种方法,他们强调在分析历史事件和阐释传统经典时要有一种同情的理解,不能把自己当成是评判历史和经典的“审判者”。,陈寅恪先生在冯友兰著的中国哲学史中的审查报告一里说:“对于古人之学,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盖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前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思想史的问题,不能仅仅用“对”与“错”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再说思想史上的对与错,如果不还原历史语境,我们根本就无法理解和分析,更不用说区别对与错了。思想史的问题更多是“有理”与“无理”或者是“应该”与“不应该”的区别。不能只抓住片言只语就大言不惭。有的甚至还采取极“左”的做法,看到古人的某句话就说某某代表封建统治者,某某又是为封建统治做论证了。这是“文革”思维,是不利于学习经典的,也不利于自身发展。,读经典、做学问与做人是一样的,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缺点,而看不到别人的优点。这不是上乘的读书方法,也不是一个真正喜欢读书人的品格。不理解古人和经典就无法从古人和经典那里学到东西。徐复观先生说:“一个人在学术上的价值,不仅应由他研究的成果来决定;同时也要由他对学问的诚意及其品格之如何而加以决定。学问是为人而存在;但就治学的个人来说,有时也应感到人是为学问而存在。”1对中国古籍和古代重要的影响深远的道德原则,我们不能用“文革”思维方式,只是一味地解构、打倒和批判,但是从来就不“建构”或者“重构”。历史还原法是要对古人和经典的时代背景、经济状况、个人经历或者成书经过等等要有透彻的了解,这样我们才能做出公正的评价。1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第二,对经典和古人要持一种平等互动对话态度。我们不能一味地采用生物“进化论”思维,认为现代人就一定比古人聪明,好像古人和经典是一具僵尸,任由现代人来宰割。例如:明代的朱元璋看到孟子的一句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龙颜大怒,恨不得将孟子食肉寝皮,命令文臣删除孟子中自己不喜欢的话,搞出了一个孟子节义本,结果怎么样?孟子没打倒,结果朱元璋自己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永远不会遗忘的笑话。不仅如此,因为朱元璋开创了明代统治者删除经典的先例,所以,有明一代近三百年时间里,有很多经典文本被删改了,给后人阅读经典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当然,贬损经典不对,而仰视经典也不可取。总之,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批判经典,而且经典也不可能轻易被批判得倒的。譬如,“文化大革命”疯狂地批判,一部论语就把孔子说成政治骗子、大恶霸。该书的前言批判孔子说:“孔老二(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腐朽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他逆历史潮流而动,坚持倒退,反对前进,坚持复辟,反对变革,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复辟狂、政治骗子、大恶霸。论语是他的徒子徒孙们根据他的一生反革命言行编撰的,其中记载了他复辟奴隶制的反动纲领”,“论语是毒害人民的大毒草。”“论语黑话连篇,毒汁四溅,荒谬绝伦,反动透顶,完全是糟粕,哪里有什么合理因素?”1这样的“极左”批评,我们现在看来,真的会觉得很不理性。我想现代的读书人应该不要再犯这样的毛病了。徐复观先生指出:“今日中国哲学家的主要任务,是要扣紧论语,把握住孔子思想的性格,用现代语言把它讲出来,以显现孔子的本来面相,不让浮浅不学之徒,把自己的思想行动,套进论语中去,抱着论语来糟蹋论语。”21北京大学哲学系1970级工农兵学员:批注前言,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页。2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篇,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283页。,当然,阅读经典需要批判和理性的审视,但是这不是最终目的。阅读经典的目的是为了服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为了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或者是为了学术事业的进步,不是纯粹为了批判而批判。正如王夫之所说,“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读通鉴论光武十卷六)历史的教训要吸取,前进的脚步不能停。真正会读书的人,往往能在认真阅读经典中发现“新大陆”,得出真知。(原载伦理学与德育研究,2011年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版),谢谢!祝各位身心自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