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11章生态环境保护,原生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分布原生生态系统是与自然环境长期适应而形成,没有太多人类干扰,基本处于原始状态的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原生生态系统内,按照自然界的规律进行物质的循环和能量信息的传递,人类的影响范围和控制作用非常小。原生生态系统主要由天然林组成的原生森林生态系统、未开发的原生湿地生态系统、少有人迹的高原草地生态系统以及深海海洋生态系统。,第一节原生生态系统的保存,原生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分布原生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赤道和亚马逊流域热带雨林、青藏高原和极地海洋,在北半球的温带森林区有少量存在。我国的原生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北地区和西藏部分地区。高海拔的原始森林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三省。,第一节原生生态系统的保存,原生生态系统的保护方法与实践为了保护原生生态系统以及与此相关的生物多样性,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大量的自然保护区,以保护仅有的未受损原生生态系统和相关生物。原生生态系统作为自然保护区内的核心区域,主要以保存的方式来保护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不受人类活动的干扰。核心区内集中了保护区特殊的、稀有的野生物种,或特有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核心区内生态系统内部结构稳定,演替过程自然进行。,第一节原生生态系统的保存,中国目前有各类自然保护区900多个,其功能区域分为实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核心区是保护区的核心地带,是各种原生性生态系统保存最完好的地方,是稀有濒危野生动植物最后的庇护所。按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核心区严禁任何采伐、狩猎和游览活动,以保持其生物的多样性尽量不受人为干扰。,第一节原生生态系统的保存,第一节原生生态系统的保存,第二节次生生态系统的保护,次生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分布次生生态系统是在破坏的原生生态系统基础上,经过次生演替与新的环境条件协调平衡形成的生态系统。从人类和自然的共同进化史看,地球上绝大部分的生态系统都是次生生态系统。在不同次生生态系统中,次生林生态系统因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在保护理论和技术方面受到重点关注。次生林是指原始林经过采伐、开垦、火灾及其他自然灾害破坏后,经过天然更新、自然恢复形成的次生群落。,第二节次生生态系统的保护,次生生态系统的保护方法和实践为了维持次生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对人类发展的服务功能,在次生生态系统的保护方法上,需要兼顾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保护的矛盾。次生生态系统的保护方法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对次生生态系统的不同生态功能进行研究: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生态系统的功能区,对不同的功能区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有效管理和保护次生生态系统。,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利用资金和有限自然资源寻求替代生计,最大限度减少人类生产和生活对次生生态系统的直接压力,保护其对环境的支持功能。次生生态系统具有固有的自然资源价值、固有的生态环境价值和基于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人类劳动投入所形成的价值,因此在生态系统保护和利用中,应按照经济学中的等价交换原则,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有生态系统受益者,对其使用生态系统资源的行为进行补偿,是生态系统保护者得到相应的回报。,第二节次生生态系统的保护,退化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特征退化生态系统是一类不健康的生态系统,它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生态系统出现偏途演替,导致生态要素和生态系统整体发生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的量变和质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与其原来的平衡状态或演替方向相悖的位移。退化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为生态系统的基本机构和固有功能的破坏或丧失,生物多样性下降,稳定性和抗逆能力减弱,系统生产力下降。,第三节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特征可归纳为:种类组成变化,随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植被类型、物钟种源、繁殖方式、干扰和破坏类型与强度等而变化。结构变化:由于干扰和破坏方式、强度不同,原有植物群落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生物生产力发生变化土壤和小环境一般趋于恶化:退化生态系统的大面积出现,有可能影响小气候,甚至区域性气候。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改变,第三节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技术和实践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恢复,简称“生态恢复”,指通过人工方法,按照自然规律,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即通过生态恢复技术,建立生态系统中合理的物种组成(种类丰富度和多度)、结构(植被和土壤的垂直结构)、格局(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异质性(构成系统组成、结构和格局变量的复杂性)、功能(水、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基本生态过程的实现)。,第三节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技术和实践生态恢复的目标包括极度退化的生境,让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改善,确保植被的重新定值;提高退化土地的生产力,让土地生产力恢复到可持续的生产水平;在被保护的景观内去除干扰以加强保护。一般而言,退化生态系统的基本的恢复技术包括:1.环境要素(包括土壤、水体、大气)的恢复技术;2.生物因素(包括物种、种群和群落)的恢复技术;3.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技术。,第三节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生态系统管理是基于对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过程的最佳理解,在一定的时空尺度范围内,将人类价值和社会经济条件整合到生态系统经营中,以恢复或维持生态系统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生态系统管理关注生物资源与非生物资源之间的所有联系,全面考虑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利用生态系统种物种和物群间的共生相克关系、物质的循环再生原理、结构功能与生态学过程的协调原则,以及系统工程的动态最优化思想和方法,以获得生态系统物质产品产出与环境服务功能产出的最佳组合和长期可持续性。,第四节适应性生态系统管理,适应性生态系统管理适应性管理是指在生态系统功能和社会需要两方面建立可测定的目标,通过一系列控制性的科学设计、规划、监测和管理,提高数据的收集水平,确保系统整体性和协调性的动态调整,从而实现生态系统健康和自然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适应性管理种,管理者需随环境变化不断调整战略,以适用管理不同变化阶段的不确定因素。,第四节适应性生态系统管理,第12章清洁生产,第13章环境污染防治,一、对各类水污染源的控制对策为了切实控制水污染,并同时解决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中国迫切需要水资源水环境管理的综合策略。这就是:控制水的需求,强调节水优先;加强源头控制,切实防治污染;多渠道开发水源,特别重视开发非传统水资源。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有:工业废水、城市废水和农村面污染源。,第一节水污染防治,工业废水控制对策切实优化工业结构在产业规划和工业发展中,贯穿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调整产业结构,完成结构的优化,使之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削减污染清洁生产包括合理选择原料和进行产品的生态设计、改革生产工艺和更新生态设备、提高水的循环使用和重复利用率,以及加强生产管理,减少和杜绝跑冒滴漏。,第一节水污染防治,严格执法,加强工业废水治理应进一步完善废水排放标准和相关的水污染控制法规和条例,加大执法力度,严格限制废水的超标排放。改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发现违法排污一定要严加处罚。提高工业废水综合利用水平工业废水中的污染物都是流失的资源,应采用有效技术回收利用,在减量化、资源化的基础上使其无害化。,第一节水污染防治,城市污水防治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污水排放总量逐年增加,但城市废水处理率低,处理水平不高,到2005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也仅有51.99%。加强城市废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行对于城市废水防治,有效的措施是加强废水处理厂的建设,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城市废水厂的正常运行。应改造和完善现有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完善污泥安全处置和再生水利用措施。,第一节水污染防治,合理规划排水系统在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同时,应合理地规划并建造城市排水系统,新建城市或城区应建设分流制排水系统,对于旧城市或旧城区已有的合流制排水系统,应加以必要的改造,既要防止不经妥善处理的废水直接排放造成水资源的污染,也要防止增加废水处理厂的负荷和运行困难。大力推行城市废水资源化注意将水污染防治与城市废水资源化相结合,在消除水污染的同时,进行废水再生利用,以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局面。,第一节水污染防治,农村面污染源防治对策发展节水型农业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其年用水量约占全部用水量的67%。农业节水可以采取的各种措施有:1)大力推行喷灌、滴灌等各种节水灌溉技术;2)制定合理的灌溉用水定额,实行科学灌水;3)减少输水损失,提高灌溉渠系利用系数,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第一节水污染防治,农村面污染源防治对策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加强对畜禽排泄物、村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有效处理收集并处理、利用农村废弃物及畜禽养殖业废弃物,利用其中的能源和肥源,又大大降低污染负荷。,第一节水污染防治,二、流域水污染防治流域是一个完整的水文循环单元,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产生的点源、非点源污染物经由支流廊道汇入干流,从而对水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流域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资源管理单元和人类活动的集中区域,不仅是人类需求和水生态系统生存的载体,也是资源供求、人与自然、发展与水环境保护的矛盾冲突集中体。,第一节水污染防治,二、流域水污染防治我国的重点流域包括:海河流域、淮河流域、辽河流域、太湖流域、滇池流域、巢湖流域、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南水北调东线、黄河流域、松花江流域、珠江流域。针对这11个重点流域制定了各自专门的水污染防治规划。,第一节水污染防治,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主要措施在于:政府要加强统一领导,落实目标责任。提升环境监管能力,严格环保执法监督,一方面加强水质监测能力,另一方面,提升执法检察能力,强化水污染应急和污染源监控能力。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格环境准入。多方筹集资金,落实规划项目。鼓励公众参与,保护环境权益。加强科学研究,提供决策支持。,第一节水污染防治,三、饮用水源地保护与饮用水安全保障目前我国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城市供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集中式水源地可以分为河流型、湖库型和地下水型。河流型水源地的主要污染物是COD、BOD、氨氮和大肠菌群等;湖库型水源地的主要污染物是COD、总磷和总氮等;地下水型水源地主要污染物是总硬度、氟化物、硝酸盐、硫酸盐、铁、猛等。此外,有机污染物对水源的污染也不容忽视。,第一节水污染防治,三、饮用水源地保护与饮用水安全保障2008年6月开始实施的修订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要责令拆除或者关闭。,第一节水污染防治,30,利用物理作用使污水中呈悬浮状态的污染物质与污水分离的处理技术。,拦截法,又称过滤法。其去除对象为颗粒的污染物。设备:筛网,格栅,滤池与微滤机等。格栅:由一组或多组相互平行的金属栅条与框架构成。倾斜安装在进水的渠道,或进水泵站集水井的进口处,以拦截污水中较大的悬浮物及杂质。,第一节水污染防治,31,沉淀法:基本原理是利用重力作用使废水种重于水的固体物质下沉,从而达到与废水分离的目的。沉砂池:利用重力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沙子、煤渣等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物的污水处理构筑物,其作用是避免这些杂质影响后续处理构筑物的正常运行。沉淀池:利用重力作用去除水中悬浮物质(SS)的污水处理构筑物。根据池内水流方向不同可分为:平流式、竖流式、辐流式和斜板(管)沉淀池。,第一节水污染防治,废水的物理处理法气浮法:用于分离相对密度与水接近或比水小,靠自重难以沉淀的细微颗粒污染物。其基本原理是在废水中通入空气,产生大量的细小气泡,并使其附着于细微颗粒污染物上,形成相对密度小于水的浮体,上浮至水面,从而达到使细微颗粒与废水分离的目的。,第一节水污染防治,废水的物理处理法离心分离:使含有悬浮物的废水在设备中高速旋转,由于悬浮物和废水质量不同,所受离心作用不同,从而使悬浮物和废水分离的方法。根据离心力的产生方式,离心分离设备可分为旋流分离器和离心机两种类型。,第一节水污染防治,废水的物理处理法膜分离:可使溶液中某些成分不能透过,而其他成分能透过的膜,成为半透膜。膜分离是利用特殊的半透膜的选择性透过作用,将废水中的颗粒、分子或离子与水分离的方法,包括微过滤、超过滤和反渗透等。,第一节水污染防治,废水的化学处理法中和法:利用化学方法使酸性废水或碱性废水中和达到中性的方法。化学沉淀法:通过向废水中投入某种化学药剂,使之与废水中的某些溶解性污染物质发生反应,形成难溶性盐沉淀下来,从而降低水中溶解性污染物浓度的方法。氧化还原法:利用溶解在废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能被氧化或还原的性质,把它们转变成无毒无害物质的方法,废水处理使用的氧化剂有臭氧、次氯酸钠等,还原剂有铁、锌、亚硫酸氢钠。,第一节水污染防治,36,混凝法:通过向污水中投加带有与欲去除的污染物质(通常为胶体颗粒)所带电荷相反的电解质混凝剂,使胶体颗粒变为电中性、失去稳定性,随后通过吸附、卷带和桥连作用凝聚成大颗粒沉降下来,从而使胶体颗粒从污水中分离出来的处理方法。常用混凝剂:硫酸铝,氯化铁,聚合硫酸铁,聚合氯化铁等。,第一节水污染防治,吸附法:采用多孔性的固体吸附剂,利用固、液相界面上的物质传递,使废水中的污染物质转移到固体吸附剂上,从而使之从废水中分离去除的方法。具有吸附能力的多孔固体物质称为吸附剂。,废水的生物处理法自然界中,栖息着巨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具有氧化分解有机物并将其转化为稳定无机物的能力。废水的生物处理法就是利用微生物的这一功能,并采用一定的人工措施,营造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环境,使微生物大量繁殖,以提高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能力,从而使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得以净化的方法。,第一节水污染防治,38,好氧生物处理法:利用好氧和兼性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转化处理的方法,保证足够的溶解氧。处理过程:溶解性有机物直接透过细胞膜进入微生物体内,不溶性和胶体态有机物首先被微生物吸附,并在细菌分泌的胞外酶作用下分解为可透过微生物细胞壁的溶解性产物,进入微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微生物胞内酶的作用下分解为CO2、H2O、NH3等简单的无机物质。,第一节水污染防治,39,厌氧生物处理法:在废水中没有游离氧存在的条件下,利用厌氧和兼性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使废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较简单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处理过程:产酸阶段和产气阶段(甲烷发酵)。,第一节水污染防治,40,厌氧生物处理法:在废水中没有游离氧存在的条件下,利用厌氧和兼性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使废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较简单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处理过程:产酸阶段和产气阶段(甲烷发酵)。,第一节水污染防治,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环境因素,营养条件:微生物需要的营养物为碳、氮和磷,对碳源、氮源和磷源的需求比例一般为BOD5:N:P=100:5:1。温度条件:嗜热菌:45;中温菌:20-45;嗜冷菌:20以下;好氧生物处理:中温菌;厌氧生物处理:中温菌,部分嗜热菌。溶解氧:好氧菌:2-4mg/L;厌氧:不能有溶解氧。pH值:大多数细菌、藻类和原生动物适应的pH值范围在4-9之间,最适pH值一般在6.5-7.5之间。好氧:6.5-8.5;厌氧:6.8-7.4。毒物的影响:对微生物有抑制和毒害作用的物质主要有重金属离子(如Hg、Cu、Ag、Pb等)、有毒有机物(如酚、醛、季铵盐等)、有毒无机物(氰化物、硫化物、硫酸铜、高锰酸钾等)。,第一节水污染防治,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环境因素,营养条件:微生物需要的营养物为碳、氮和磷,对碳源、氮源和磷源的需求比例一般为BOD5:N:P=100:5:1。温度条件:嗜热菌:45;中温菌:20-45;嗜冷菌:20以下;好氧生物处理:中温菌;厌氧生物处理:中温菌,部分嗜热菌。溶解氧:好氧菌:2-4mg/L;厌氧:不能有溶解氧。pH值:大多数细菌、藻类和原生动物适应的pH值范围在4-9之间,最适pH值一般在6.5-7.5之间。好氧:6.5-8.5;厌氧:6.8-7.4。毒物的影响:对微生物有抑制和毒害作用的物质主要有重金属离子(如Hg、Cu、Ag、Pb等)、有毒有机物(如酚、醛、季铵盐等)、有毒无机物(氰化物、硫化物、硫酸铜、高锰酸钾等)。,第一节水污染防治,天然生物处理法天然生物处理法即利用在天然条件下生长、繁殖的微生物处理废水的技术。主要特征是工艺简单、建设和运行费用都较低,但净化功能易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第一节水污染防治,城市废水的一般处理工艺流程其主要任务是去除城市污水种含有的悬浮物和溶解性有机物,根据不同的处理程度,可分为预处理、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和三级处理。预处理:主要工艺包括格栅、沉砂池,用于去除午睡中的粗大悬浮物和相对密度大的无机砂粒,以保护后续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并减轻符合一级处理:一般为物理处理,主要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状固体物。悬浮物去除率为50%70%,有机物去除率在25%左右。主要工艺为沉淀池。,第一节水污染防治,城市废水的一般处理工艺流程二级处理:生物处理,用于大幅度去除污水中呈胶体或溶解性的有机物,有机物去除率可达90%以上。主要工艺由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三级处理:在二级处理后,用于进一步去除残存在废水中的有机物和N、P等以满足更严格的废水排放要求或回用要求。采用的工艺有生物脱氮除磷法、或混凝沉淀、过滤、吸附等一些物理化学方法。,第一节水污染防治,一、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策略1.做好全面环境规划,合理布局2.完善环境管理体制和法规,加强环境管理3.推行清洁生产,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4.采取大气污染净化技术,严格控制污染源排放,第二节大气污染防治,二、我国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有能源生产和消费排放的废气、机动车尾气排放及工业废气排放等。因此,我国的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应着力于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洁净煤技术、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机动车污染控制以及工业污染防治等方面。1.推行节能减排工程,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2.大力推广洁净煤技术:限制高硫煤的开采和使用;通过煤炭洗选加工脱除50-70%的黄铁矿硫;燃烧中固硫包括燃用固硫型煤或配煤和采用循环流化床锅炉实现炉内脱硫;烟气净化脱硫。,第二节大气污染防治,二、我国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3.加强机动车污染控制:合理规划城市交通;发展公共交通车;采用清洁油品;严格汽车排放标准及相关法规。4.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SO2污染集中于城市,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局部地区大量的燃煤设施排放SO2,故SO2污染控制应以城市为基本控制单元。,第二节大气污染防治,二、我国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5.重点城市和城市群地区的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以国家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为契机,加快城市能源结构调整;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控制污染强化对机动车污染排放的监督管理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城市建筑工地和道路运输的扬尘污染加强协调管理,加大支持力度,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严格执行行政监督;提高环境监测水平,建立监测网络,定期发布大气环境质量信息,促进达标工作。,第二节大气污染防治,三、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一)颗粒污染物治理技术去除气体中颗粒物通常采用各种除尘技术,即将含尘气体引入具有一种或几种力作用的除尘器,使颗粒物相对其运载气流产生一定的位移,并从气流中分离出来,最后沉降到捕集表面。按原理方法和设备主要有以下四种:机械式除尘器除尘重力沉降室惯性除尘器旋风除尘器过滤式除尘器除尘电除尘器除尘,第二节大气污染防治,1、机械式除尘器利用重力、惯性力、离心力等方法将颗粒物从气流中分离出来,达到净化的目的。特点是构造简单、投资少、除尘效率不高,常作为初级除尘手段,根据机械力不同又可分:重力沉降室:利用粉尘和气体的密度不同,将尘粒依自身重力从气流中自然沉降下来,这是最简单一种。惯性除尘器:突然改变颗粒污染物载气的运动速度或方向,其中的尘粒在惯性力的作用下,与载气产生分离运动,并沉降在沉积面上得以去除。旋风除尘器:又称离心式除尘,是使含有颗粒污染物的气体在一定的设备内做圆周运动,产生离心力,尘粒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产生与气体的分离运动,以设备内避免为沉积面而被分离。,第二节大气污染防治,2、过滤式除尘器使含有颗粒污染物的气体通过过滤材料,颗粒物便被阻留在滤料层中。气态介质过滤的机理比较复杂,分离的作用力也比较多,如惯性力、湍流力、扩散力等。设备主要有袋式除尘器,广泛应用于工业尾气的除尘方面,运行稳定,效率高。,第二节大气污染防治,3、电除尘器除尘使含有颗粒污染物的气体通过电晕放电的电场,其中的颗粒物荷电,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尘粒便向集尘极表面沉积而与载气分离,气体得到净化。特点:除尘效率高,能够处理温度达350的高温废气,但不宜直接处理高含尘气体,对高含尘废气,应首先进行预除尘处理。,第二节大气污染防治,(二)气体污染物治理技术SO2的治理技术:燃料脱硫和烟气脱硫燃煤脱硫:物理法、化学法和其他方法物理法:洗选技术,通过硫化铁(密度4.7-5.2)和煤本体(密度1.25)的密度不同,将煤破碎后进行洗选去除硫化铁。化学脱硫法:采用强酸、强碱和强氧化剂,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通过化学氧化、还原提取、热解等步骤来脱除。缺点:成本高,需高活性的化学试剂,对煤质有较大影响。,第二节大气污染防治,烟气脱硫:吸收法、吸附法和催化转化法吸收法:以石灰石或石灰浆液作为脱硫剂,在脱硫塔(或称吸收塔)内与含有SO2的废气进行充分地接触,浆液中的碱性物质与SO2发生反应,生成亚硫酸钙和硫酸钙,从而去除SO2。吸附法:利用气体混合物与特殊多孔性固体表面接触,利用固体表面存在的不平衡和不饱和的分子引力或化学键力,吸附除去某类污染物。常用吸附剂有活性炭、分子筛。催化法:利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将废气中的有害物质转换为无害物质或转化为另一易去除物质的一种废气治理技术。与前述方法不同是不是分离而是转化,避免了二次污染,但是特殊催化剂价格较昂贵,废气预热需要一定能量。,第二节大气污染防治,氮氧化物(NOx)的治理技术吸收法:采用碱液、稀硝酸溶液、浓硫酸等作为吸收剂吸附法:采用吸附剂有活性碳、沸石分子筛催化氧化法:适用于硝酸尾气与燃烧烟气的治理,第二节大气污染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技术*主要成分:燃料完全燃烧产物:CO2,水蒸气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物:CO、苯并a芘未燃烧燃料及燃料分解产物:碳氢化合物、碳烟燃烧的中间产物:醛、乙醇、有机酸空气氧化产物:NOx,氨燃料及润滑油的添加物及有毒物质:氧化铅、硫化物、磷化物、金属化合物等。,第二节大气污染防治,对汽车尾气污染的控制途径有三:燃料的改进与代替:提高燃料的品味,有利于发动机的运行工况,降低CO、HC及Nox的排放量。机内净化:在汽车的设计与制造的过程中,充分考虑蒸汽的回收利用,减少曲轴箱废气的串漏;采用新的供油方式,提供符合发动机在各种工况下所需浓度的燃料气,降解排气量及有害物质的含量。机外净化:利用装置在发动机外部的净化设备,对排出的废气进行净化治理。,第二节大气污染防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确立了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三化”原则,即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明确了对固体废物进行全过程管理的原则,以及危险废物重点控制的原则。,第三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减量化减量化的实质是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从“源头”上采取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与排放量,这样就能够直接减少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减轻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减量化的要求,不仅限于减少固体废物的数量和降低其体积,还应当尽可能的减少其种类,特别是危险固体物质中的有害成成。,第三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资源化固体废物的资源化所指的是在管理和工艺上采取措施,从固体废物中回收物质和能源,加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三个方面的含义:物质回收;物质转换;能量转换无害化无害化是指将已产生又暂时不能综合利用的固体废物,经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进行处理与处置,达到废物的消毒、解毒或稳定的目的,以降低并放置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威胁。,第三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减量化对策与措施(1)城市固体废物逐步改变燃料结构:城市垃圾含有40-50%的灰分,提高燃气比例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按垃圾组分进行分类收集,有利于废品回收和资源利用,也可大幅度减少垃圾处理量。避免过度包装和减少一次性商品的使用推进产品的回收、利用的再循环(2)工业固体废物提高工业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行无废、少废工艺和清洁生产,减少废物产生量。,第三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固体废物资源化与综合利用废物资源化技术(1)物理处理技术通过浓缩或相变化改变固体废物的结构,使之成为便于运输、储存、利用和处置的形态;如压实、破碎、分选、增稠、吸附等。(2)化学处理技术采用化学方法使固体废物发生化学转化从而回收物质和能源;如煅烧、焙烧、烧结、溶剂浸出、热分解、焚烧等。(3)生物处理技术沼气发酵,堆肥和细菌冶金。,第三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固体废物资源化与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1)提取各种金属在重金属冶炼渣中,往往可提取金、银、钴、锑、硒、钯、铂等。(2)生产建筑材料碎石、水泥、建筑制品、铸石和微晶玻璃等。(3)回收能源很多工业固体废物热值高,可以回收利用。,第三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1)焚烧处理无害化焚烧法是一种高温热处理技术,即以一定的过剩空气量与被处理的废物在焚烧炉内进行氧化燃烧反应,废物中的有害毒物在高温下氧化、热解而被破坏。这种处理方式可使废物完全氧化成无毒害物质。焚烧技术是一种可同时实现废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处理技术。废物在焚烧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新污染物,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对焚烧设施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控制项目包括:有害气体;烟尘(颗粒物、黑度、总碳量)、重金属元素单质或化合物和有机污染物。,第三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2)固体废物的处置技术固体废物处置原则区别对待、分类处置、严格管制有害废物最大限度的将有害废物与生物圈相隔离集中处置,第三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2)固体废物的处置技术固体废物的处置方法可分为土地耕作、永久储存和土地填埋三种类型。土地填埋处置,首先要进行科学的选址,在设计规划的基础上对场地进行防护(如防渗)处理,然后按照严格的操作程序进行填埋操作和封场,要制定全面的管理制度,定期对场地进行维护和监测。,第三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第14章国际环境公约及履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6月,154个国家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一项原则公约,它为国际社会在对付气候变化问题上加强合作提供了法律框架,并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规定了有区别的义务。,第一节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公约由序言及26条正文组成。这是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约,旨在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的排放,将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使气候系统免遭破坏的水平上。公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规定的义务以及履行义务的程序有所区别。公约要求发达国家作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采取具体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以支付他们履行公约义务所需的费用。而发展中国家只承担提供温室气体源与温室气体汇的国家清单的义务,制订并执行含有关于温室气体源与汇方面措施的方案,不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限控义务。公约建立了一个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使其能够履行公约义务的资金机制。,第一节气候变化,1997年12月,在日本召开的京都会议审查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各项承诺及执行情况,并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规定:以199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为基数,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从1990年减少5.2%。,第一节气候变化,中国的履约情况中国1992年首批签署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实施节能管理,开发节能技术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加强科学技术研究与技术开发提高公众意识与管理水平。,第一节气候变化,1987年,臭氧层保护的重要历史性文件蒙特利尔议定书出书。蒙特利尔公约中对CFC-11、CFC-12、CFC-113、CFC-114、CFC-115等五项氟氯碳化物及三项哈龙的生产做了严格的管制规定,并规定各国有共同努力保护臭氧层的义务,凡是对臭氧层有不良影响的活动,各国均应采取适当防治措施,影响的层面涉及电子光学清洗剂、冷气机、发泡剂、喷雾剂、灭火器等等。此外,公约中亦决定成立多边信托基金,援助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转移。,第二节臭氧层保护,议定书中虽然规定将氟氯碳化物的生产冻结在1986年的规模,并要求发达国家在1988年减少50%的制造,同时自1994年起禁止海龙的生产。但是1988年的春天,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表了“全球臭氧趋势报告”,报告中指出全球遭破坏的臭氧层并不仅止于南极与北极的上空,也间接证实了蒙特利尔公约对于氟氯碳化物的管制仍嫌不足。,第二节臭氧层保护,联合国有鉴于此,便于1990年6月在英国伦敦召开蒙特利尔公约缔约国第二次会议,并对公约内容作了大幅之修正,其中最为重要者即为扩大列管物质,除原先列管者之外,另增加CFC-13等10种物质、四氯化碳以及三氯乙烷,共计12种化学物质,并加速提前于2000年完全禁用上述物质。之后联合国又陆续修订管制范围,包括1992年的哥本哈根修正案、1997年的蒙特利尔修正案、以及1999年的北京修正案。其中最重要者为哥本哈根修正案,决议将发达国家的氟氯碳化物禁产时程提前至1996年1月实施,而非必要之消费量均严格禁止。,第二节臭氧层保护,1992年6月5日在里约热内卢制定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并于1993年12月29日生效。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目标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持久使用其组成部分以及公平合理分享由利用遗传资源而产生的惠益。这里的“持久使用”是指使用生物多样性组成部分的方式和速度不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长期衰落,从而保持其满足当代和后代的需要及期望的潜力。,第三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第15-16章环境伦理学,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和冲突:渔业时代:自然力异常强大,人类崇拜自然,畏惧自然,形成图腾文化;农业时代:人类崇拜土地,开始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技能,有了一些工具,出现了“愚公移山”的思想,也注意与自然的协调;工业时代:发明了机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出现了“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必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伦理学应运而生。,环境伦理观的由来,尊重和善待自然:一切物种;生态系统的和谐和稳定;顺应自然的生活。关心自己并关心人类:正义原则,公正原则权利平等原则,合作原则;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责任原则,节约原则,慎行原则。,环境伦理观的主要内容,GDP增长决定一切,还是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只考虑个人政绩,还是为人民谋福利?只顾一地的利益,还是重视国家、民族和地球的利益?只考虑眼前的需要,还是顾及子孙后代,千秋万代?,环境伦理观对决策者的指导作用,在生产产品、争取利润时:是否考虑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是否考虑对消费者健康的危害和影响?是否讲究诚信?是否摈弃假冒伪劣?,环境伦理观对企业家的影响,把出售地毯改为出租地毯改变地毯设计为两层:表面层和承托层;表面层经清洗后可以重复利用资源利用率和废物排放量已经减少75%。,美国Interface公司的考虑和做法:,追求奢侈、阔绰还是崇尚朴素、节俭?如何改变消费模式(衣、食、住、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能否做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消费模式需要改变生产引导消费,消费推动生产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生产和消费的模式,环境伦理观与普通消费者,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推动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使用节水产品、节能汽车、节能省电住宅;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过度包装;抑制不合理消费;推行政府绿色采购。,推广绿色消费模式摘自“十二五”规划纲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