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孟子,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千秋亚圣,孟子,(约前372前289),目录,孟子、孟子简介词语讲解分析结构语言现象典型例题,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今山东邹县),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三岁时父亲逝世,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孟子自小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家以后,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布般,变成一团废物。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童年,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青少年,成年与晚年时代,孟子醉心研究,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终于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最后,孟子来到膝国,膝国太子对孟子的“仁政”十分感兴趣,于是孟子便在膝国实行他“仁政”的思想。遗憾的是,膝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政”思想。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孟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退而与弟子著书,决心写书建立学说,遂成孟子。,孟子的仁政思想,1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邦国的主权在民:应由百姓决定立谁为君,3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4政事以民为归宿,5用人以民意为准:选拔、杀掉某些人,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不能只听大臣、大夫之言,6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不扰民、与民同乐,7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8反对不义的战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名,字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并尊称他为,孟子是记录孟子、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轲,子舆,战国,孔孟,亚圣,仁政,民贵君轻,关于孟子,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男女授受不亲,孟子名言,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时代背景:,分析结构,全篇一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自然段)梁惠王提出问题阶段。第二部分(27自然段)孟子论证自己的观点,表明理想,指出弊端,进行劝谏。总结全文,讨论1,核心话题,民不加多,战国中期,诸侯争城夺地,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所谓“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加上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增殖人口。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而忧心忡忡。,点拨,思考与归纳,找出二人问辩的核心话题;从孟子的辩看“仁政”思想;谈谈学习本文的实词积累。,孟子风格,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孟子风格:其一长于思辨。诱导启发,争取主动,论辩跌宕生姿。其二善为设譬。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中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全书261章,其中93章总共使用比喻159种。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其三结构严谨。本文3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附:译文,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想我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鱼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人不至于感到有什么不满足。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是决不会有的。”,“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都到您这儿来了。”,.“五十步笑百步”已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想一想?,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并无本质区别),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找出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句子,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讨论: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仁政,王道之始,不违农时(农),保护鱼类(渔),按时砍伐(林),王道之成,鼓励养蚕(纺),繁兴六畜(牧),生产粮食(农),兴办教育,初步措施,根本措施,不可胜食,不可胜用,保民,教民,思考:孟子在最后一段旨在说明什么?用了什么说理方法?,对比狗彘食人食(贵族)涂有饿莩(百姓)比喻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刺人而杀人归罪于武器,旨在阐述统治者想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不找客观原因,而应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施仁政,除暴虐,天下之民至焉,总结全文,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表现出了下列的思想与主张:首先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他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梁惠王自认为的“用心”于民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其他国家一味向民征敛只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区别。第二孟子又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的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第三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返回,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古为今用),讨论:,1、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返回,词语讲解,凶察喻兵,直数树,凶,(1)不吉祥,不幸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措施就吉利;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错误的措施就凶险)(2)庄稼收成不好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3)凶残、残暴攘除奸凶(出师表)(4)恐惧而喧嚷骚动敌入而凶(国语)(由于敌人入侵因恐惧而喧嚷骚动),返回,察,(1)观察、仔细看徐而察之(石钟山记)(2)考察向察众人之议(赤壁之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察临国之政(寡人之于国也),(3)考察后推荐察臣孝廉(陈情表)(4)明智、精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返回,喻,(1)告诉,使人知道今将喻子五篇之诗(汉书)(2)明白、知道成语有“家喻户晓”,(3)比喻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4)通“愉”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庄子齐物论),返回,兵,(1)兵器、武器兵刃既接(寡人之于国也)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2)军事、战争兵者,国之大事(孙子兵法),(3)军队赵亦盛设兵以待秦(廉颇蔺相如列传)(4)士兵可汗大点兵(木兰诗),返回,直,(1)与“弯”相对木受绳则直(劝学)(2)正确的、正直的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指南录后序)(3)面对、遇到与单于相直(汉书)(与单于相面对)(4)价值,后写作“值”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5)副词,仅,只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6)副词,径直、一直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7)副词,竟然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疏),返回,数,Sh(1)数目、数量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2)几,几个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3)命运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六国论),C(4)密,与“疏”相对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Sh(5)计算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u(6)屡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返回,树,(1)种植一年之计,莫如树谷(管子)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2)树立、建立树帜曰“谢庄团练冯”(冯婉贞),(3)培养终生之计,莫如树人(管子)(4)树木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桃花源记)(5)量词树木一株、一棵称一树,返回,语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宾语前置意动用法特殊句式,返回,通假字,(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返回,古今异义,河内凶(古: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邻国之民不加少(古:更,再,副词/今:常指增加)或百步而后止(古:有人,有时/今:选择连词)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古:兵器/今:战士,士兵;古:逃跑/今:行),古今异义,谷不可胜食也(古:尽/今:胜利)数罟不入洿池(古:细、密/今:数字或者数数)树之以桑(古:种植,动词/今:常指较高大的林木)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可以凭借/今:表同意认可),返回,名词活用作动词,(1)填然鼓之鼓打鼓(2)七十者衣帛食肉衣穿(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4)树之以桑树种植(5)王无罪岁罪归罪、归咎,动词作名词,1、请以战喻战争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迁移,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返回,宾语前置,未之有也之,在否定句中,“之”作动词“有”的宾语,放在了“有”的前面。,返回,意动用法,王无罪岁罪以岁为罪,认为年岁有罪过。,返回,判断句,1、是亦走也2、非我也,兵也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状语后置句,1、申之以孝悌之义2、树之以桑3、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固定句,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耳,是也只是罢了,那还是,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有的有的.,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是何异于这与有什么不同呢?,返回,典型例题,例题1例题2例题3例题4例题5,返回,例题1,1、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树之以桑B以五十步笑百步C请以战喻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答案:D,返回,例题2,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答案D,返回,例题3,下面画线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答案A,返回,例题4,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斯天下之民至焉鸡豚狗彘之畜树之以桑未之有也邻国之民不加少,A/B/C/D/,答案A,返回,例题5,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答案C,返回,例题6,完成下列一词多义(补充),一、王:1、然而不王者2、梁惠王曰,为王、称王、统一天下名作动君王名词,二、食:1、谷不可胜食也2、狗彘食人食,吃动词食物名词,三、时:1、不违农时2、无失其时,季节名词机会、时机名词,用介词凭借介词按照介词把介词认为动词,四、以:1、请以战喻2、可以无饥矣3、以时入山林4、申之以孝悌之义5、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五、于: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寡人之于国也3、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比介词对介词在介词,六、之:1、填然鼓之2、王道之始也3、五亩之宅4、申之以孝悌之义,音节助词无义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无义结构助词的代词百姓,代词这样助词地、的样子连词然而、但是形容词对的、认为对的,八、则:1、则移其民于河东2、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顺接连词就、那么转接连词却,七、然:1、河内凶亦然2、填然鼓之3、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4、太后曰:“然”,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