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清华大学出版社.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11504891 上传时间:2020-04-26 格式:PPT 页数:738 大小:3.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清华大学出版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38页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清华大学出版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38页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清华大学出版社.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嘉昕,第1章新古典综合派,1.1新古典综合学派概览19291933年的大萧条,是资本主义历史中前所未有的灾难。当资本主义处于十字路口的历史抉择面前时,凯恩斯经济学诞生了。它的出现,不仅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还导致西方世界从自由主义向国家干预主义的转折,史称“凯恩斯革命”。在众多凯恩斯的追随者中,出现了一支将凯恩斯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兼容起来、影响最大、为政府所接纳的学派新古典综合派。,1.1.1大幕开启:凯恩斯革命1936年,通论的出版,是凯恩斯经济学产生的标志。简言之,“凯恩斯革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研究方法上的重大变革。由对个别企业和部门的分析方法变为总量分析或宏观分析方法;2.以有效需求不足原理推翻萨伊定律,进行了经济理论的“革命”。认为充分就业均衡是“特例”,有效需求不足才是“通论”;,3在理论构建的基础上,完成了关于政府经济政策的“革命”。与古典经济学提倡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干预相区别,认为必须依靠政府干预,实行需求管理,才能克服市场自发调节的不足,实现理想的充分就业均衡。1.1.2对凯恩斯经济学的补充和发展为了完善和推广凯恩斯主义学说,新古典综合派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分为两个方面:,1.经济理论方面:(1)希克斯、汉森的ISLM模型,米德、金德伯格等人的“开放经济”模式;(2)萨缪尔森的AS-AD模型;(3)汉森、萨缪尔森的“引致投资”和“加速原理”的学说,多马、哈罗德、索洛的经济增长理论;(4)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莫迪利安尼等人提出的“持久财产假说”,这些假说将凯恩斯的短期比较静态分析发展为长期动态分析;,(5)克莱因等人首次完整地将凯恩斯经济理论数量化,提出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经济波动、经济预测及宏观政策的研究。2.经济政策方面:(1)汉森、萨缪尔森的“补偿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和“相机抉择行动”;(2)海勒、托宾和奥肯的充分就业的经济政策。这些政策主张得到美国政府的采纳,强化了新古典综合派在战后经济学界的统治地位。,1.1.3代表人物1.阿尔文汉森,阿尔文汉森(AlvinH.Hansen,18871975)是美国早期重要的凯恩斯主义者,萨缪尔森的引路人。他于1918年获得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其著作凯恩斯学说指南(1953)是当时最畅销的凯恩斯主义入门读物。,1.1.3代表人物2.保罗萨缪尔森,保罗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19152009)是新古典经济学的领军人物,首位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在哈佛大学师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汉森,成为坚定的凯恩斯主义者。萨缪尔森最广泛的影响和杰出贡献来自于经济学教科书。,1.1.3代表人物3.詹姆斯托宾,姆斯托宾(JamesTobbin,19182002)是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代表。他于1947年取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托宾的研究成果丰硕,以其名字命名的经济学名词有“托宾的q值”、“托宾说”、“蒙代尔-托宾效应”。其著作有国民经济政策等。,1.1.4对两种经济学流派的综合所谓新古典综合,是指将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综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大成的经济理论体系;凯恩斯经济学缺乏微观基础,新古典经济学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通过这样一种新的综合,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和新古典微观经济学被安排在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之中,形成了现代西方经济理论体系的基本面貌;,1.1.4对两种经济学流派的综合萨缪尔森是这次大综合的核心人物。“新古典综合”一词最早出现在经济学第3版中;尽管经济学教科书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新古典综合派难以说已经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进行了有机整合,新古典综合本身是矛盾和不一致性的。这种不一致引来了其他学派的严厉批判;20世纪70年代,由于无法解释“滞涨”,新古典综合的统治性地位开始减弱。,1.2混合经济理论资本主义经济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市场经济,价格机制在调节资源配置方面起基础性作用。然而,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凯恩斯经济学证明了市场经济存在失灵,这意味政府需要适当地干预经济生活。新古典综合派在凯恩斯学说的基础上,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目标,构建起自己的理论体系。这种政府和市场共同起作用的经济称作“混合经济”(mixedeconomy)。,1.2.1混合经济的基本内涵混合经济思想来源于凯恩斯,他在通论中指出,“让国家之权威与私人之策动力量互相合作。”;汉森进一步发挥了这个思想,提出“双重经济”的概念。认为其是一种私人经济活动与政府经济活动同时并存的“公私混合经济”或“双重经济”;萨缪尔森对混合经济思想作了更全面的阐释。他指出,“混合经济”有两种含义:,1.混合经济是“国家机关和私人机构都实行经济控制”的制度。一方面,价格机制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基础作用;另一方面,政府也加强了对经济活动的干预;2.混合经济是“垄断和竞争的混合制度”,资本主义经济既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经济,也不是一个完全垄断经济,而是两者交织并存。可见,所谓混合经济是指既有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又有国家干预的经济,但政府不是要代替市场,而是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1.2.2混合经济的理论模型按照凯恩斯的观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一个显著缺点在于不能提供充分就业。凯恩斯建立了一个简单的模型,并提出了以刺激性财政政策为核心的方案。在此基础上,新古典综合学派形成了一整套适合用于混合经济制度的理论模型及政策主张。他们所提出的宏观经济模型主要有三个:1.收入支出模型。它是凯恩斯有效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理论的解释和拓展。这一模型,决定国民收入水平的是有效需求水平即总支出水平,即:Y=C+I+G+NX。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和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私人的消费和私人的投资不足以达到充分就业水平,通常的情况是,投资或者大于充分就业下的均衡,或者小于充分就业下的均衡,由此产生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两个缺口,这两个缺口要靠政府的支出加以抵消。这是凯恩斯主义财政理论的基本观点。2.ISLM模型。凯恩斯在通论中所考察的经济体系实际上是由三个市场商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货币市场组成的,但他集中研究商品市场上消费和投资的变化以及储蓄和投资的变化如何决定产量和收入水平。他在考察商品市场的收入决定时假设利息率不变,在考察货币市场的利息率决定时假设收入不变。他始终没有对收入水平的变化和利息率水平的变化进行同时分析。希克斯、汉森采取一般均衡分析方法,使收入和利息率在投资和储蓄、货币供给和灵活偏好这四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同时被决定,从而给出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条件。并且,这也提供了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作用的说明。政府的财政政策决定了IS曲线的位置,而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决定了LM曲线的位置,通过搭配使用这两种宏观经济政策,政府可以调控出适宜的利息率及国民收入水平。新古典经济学所强调却被凯恩斯所忽略的货币政策重新受到重视,至少与财政政策同等重要。不过,凯恩斯和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货币政策作用的不同观点在LM曲线的斜率中得到反应。3.ASAD模型。该模型是进一步向新古典经济学复归,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遭遇困境,新古典综合吸收了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等反对派有关总供给分析的观点,将总需求和总供给结合起来解释国民收入的决定及相关经济现象。AD和AS两条曲线的交点决定了整个社会的产量和价格水平,并说明在短期内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行得通,而在长期内新古典经济学行得通。,1.3增长与波动、通货膨胀与失业,在构建了混合经济的理论体系之后,新古典综合派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与波动,以及通货膨胀与失业等问题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理论的发展,这些理论学说成为“宏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必讲内容,以下仅作简要介绍。本节重点阐述的是,新古典综合派在理论体系形成及受到现实经济变化冲击的过程中,对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关系的论述。,1.3.1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1.经济周期理论凯恩斯经济学关注的是短期问题,新古典综合派则需要对战后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如何实现长期繁荣作出解释。1956年,索洛和斯旺将凯恩斯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相结合,提出了各自的经济增长模型。1961年,米德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一书中,对各种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增长模型进行了系统阐述。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特点如下:,(1)强调劳动增长、资本增长和技术进步等总供给因素在经济均衡增长中的决定作用。(2)引入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即通过市场机制,使经济趋向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并且,通过对利息率的调节,使投资等于储蓄。(3)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生产力决定生产要素价格的理论,认为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会使资本家改变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组合。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资本产出比率,调整投资和储蓄的关系,保证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萨缪尔森指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证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能实现充分就业和均衡增长。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引入新古典的微观经济学来补充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使市场与政府共同发挥作用,从而证明了混合经济完全可能实现充分就业。2经济周期:“乘数加速原理”1939年,在汉森的建议下,萨缪尔森提出了乘数加速原理的动态经济模型,以解释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及幅度。模型表述如下:,假定当前的经济中存在失业,产出开始增加,不断提高的产出通过加速引致新的投资,新投资进一步通过乘数使产出增长。因此,产出增长率得以自动维持。在某一时刻,自行维持的复苏会碰到充分就业的最高限度,经济就会走向衰退。因为只要经济增长停滞,加速数的作用便会带来支持繁荣的高投资额下降。当经济衰退达到一定限度时,乘数加速原理又会发挥作用使经济自动走向复苏。因为在产出骤然下跌时,加速原理要求负的投资,但对厂商而言,总投资不可能是负数,因而投资下跌,存在一个下限。在这一点,厂商进行某种新的投资,经济再度起飞,新一轮的周期开始。简言之,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外部力量使经济波动出现,而一旦波动开始,内部的加速和乘数的理论使之维持下去。1.3.2菲利普斯曲线按照标准的凯恩斯经济理论,有效需求不足引起失业,过度需求产生通货膨胀,由于需求过度和需求不足不会在经济中同时发生,因此,通货膨胀与失业就不可能同时并存。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现实表明:通货膨胀和失业都是经济增长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现象。传统的凯恩斯经济学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此,当菲利普斯提出了一条表示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的曲线时,它很快就被结合到新古典综合的基本理论框架之中。奥尔本威廉菲利普斯在他的文章中,画出一条反映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相互替代关系。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菲利普斯的结论是:在英国,如果能保持5%的失业率,货币工资水平就会稳定,低于此失业率,货币工资增长率就会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后来,萨缪尔森将菲利普斯曲线稍作修改,将其变成一条反映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交替关系的曲线。如图所示,当通过减少失业而沿着菲利普斯曲线向左运动时,曲线上的物价和工资上涨率都会上升。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是失业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由于假定平均劳动生产率有一个2%的增长率,右边纵轴上的工资变动标度比左边的通货膨胀率标度要高。,萨缪尔森绘制的菲利普斯曲线,萨缪尔森为政府治理通胀和失业提供了一张“政策选择的菜单”,政府可以有意识地运用“相机抉择”的宏观政策将通货膨胀和失业控制在社会可接受的水平。例如,如果失业率过高,政府可以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制造通货膨胀来促使失业率的下降;如果通货膨胀过高,政府可以运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提高失业率来换得通货膨胀率的下降。总之,政府的职责是利用菲利普斯曲线上失业率和通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实行社会经济可以接受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调控组合。,在20世纪60年代,菲利普斯曲线与美欧许多国家的统计资料非常契合,因此各国政府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通胀与失业之间的取舍。菲利普斯曲线被认为符合凯恩斯主义,成为新古典综合派的基本内容。然而,70年代“滞涨”的出现使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关系与现实不再相符。对此,萨缪尔森指出,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对换关系只是在有惯性的通货膨胀(如2%)维持不变的情况下才能保持稳定。当有惯性的通货膨胀率改变时,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将会发生移动。,1.3.3对“滞涨”成因的解释20世纪7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新问题,即经济增长停滞、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并存的“滞胀”局面。这意味着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和变成垂直和正斜率,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交替关系不复存在。因此,菲利普斯曲线已经不能成为西方国家政府实行“需求管理”的依据。面对危局,新古典综合派关于“滞涨”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萨缪尔森提出了供给冲击和财政支出,结构变化这两种解释。(1)供给方面。萨缪尔森认为,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受到一种新的宏观经济病症的打击“供给冲击”。它是指成本或生产力条件的突然变化,使总供给发生剧烈波动。1973年是供给冲击的病毒严重肆虐期,急剧变动包括:世界原油价格上涨4倍、农作物大幅减产、世界商品市场的大规模投机、外汇市场的动荡以及海洋环流转变。沃尔特海勒的观点与萨缪尔森相近,他指出,20世纪70年代世界性的石油危机、,农产品供应短缺使两者的价格暴涨,推动了通货膨胀。但是,这种通货膨胀没有促进生产的发展,反倒使一些基本生产部门因成本上升过高而产品销量锐减、导致生产萎缩,失业率攀升,社会经济陷入“停滞”。(2)财政支出结构变化方面。萨缪尔森指出,政府财政支出中相当大的一部分用于社会福利支出方面而非公共工程建设。这种财政支出的结构一方面扩大了收入,使经济在萧条时期物价水平不下跌,甚至促成了通货膨胀;另一方面,无助于尽快消除失业。这样,就形成了停滞膨胀局面。,2.托宾和杜森贝用市场结构的变化来解释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发症。托宾指出,当工作市场出现失衡状态时,工人将从过度供给的市场转移到过度需求的市场,从低工资市场转移到高工资市场。但是,如果在失衡状态中,失业对货币工资增长速度的减缓力量小于空位对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加速度,就必然会发生在降低通货膨胀的作用越来越小的情形。,杜森贝利对托宾的观点作了进一步分析。他认为,工作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工会力量使工资易涨不易跌,因而,尽管社会上存在失业,但是,货币工资却不下降。只要存在工作空位,货币工资就会迅速上升。于是,失业与工作空位并存就转化为失业与货币工资率上升并存。,1.4政策主张与战后美国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0余年间,新古典综合派的政策主张深刻影响了发达国家的经济政策制定。为适应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新古典综合派提出并推动美国政府实施了以“需求管理”为主要内容,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和以“相机抉择”为主要特征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政府把干预经济的重点放到调节总需求水平上,通过这种调节影响总供给水平,以实现宏观经济的政策目标。以下,我们按照20世纪50、60、70年代的三个十年为界来分析新古典综合派的政策主张。,1.4.150年代的“补偿性”政策以汉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指出要针对国民经济的具体走势酌情采取相应措施,交替地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影响总需求。具体讲,这种“补偿性”政策包括两种:1.补偿性财政政策,即在经济繁荣时,压缩政府财政支出,提高税率,增加税收,抑制社会总需求;经济萧条时,增加政府支出,降低税率,减少税收,增加社会总需求。2.补偿性货币政策,即中央银行在经济萧条时放松信用,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和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在经济繁荣时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以抑制投资和社会总需求的增加。19531960年,艾森豪威尔总体采纳了新古典综合派的政策建议。这一时期,美国的经济表现比较稳定,国民经济的年均增长率2.5%新古典综合派对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制定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在学术界获得了统治性地位。,1.4.260年代的“增长性”政策与肯尼迪减税以托宾、奥肯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应实施“增长性”的财政及货币政策。他们提出,财政政策的长期目标应建立在“潜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充分就业预算”的基础上,使经济政策的长期目标和长期水平与充分就业增长轨迹保持一致。这阐述了一种新的政策观,它不是以经济是否扩张,而是以经济是否已充分发挥其潜力,作为判断经济表现的标准。,奥肯提出了被称为“奥肯定理”的著名观点,即失业率上升1%,实际产出水平就会相对于潜在产出下降2%。托宾指出,政府的财政及货币政策应该立足于使奥肯缺口等于零,即使为此付出财政赤字的代价也在所不惜。托宾和奥肯摒弃了那种主张在经济衰退期实行扩张性政策的传统观点,而是以实现充分就业作为政策目标,被称作“新经济学”。1960年,当美元遭遇到战后首次危机时,萨缪尔森提出了既保卫美元又实现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对短期贷款提高利率,阻止美元外流;对长期贷款降低利率,以刺激国内投资。同时,萨缪尔森等人还向肯尼迪政府提供了减税方案。,1964年开始实施的减税措施将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从91%下调至1965年的70%,并同时下调了低税级的税率。这一时期,美国政府财政状况和国民经济均有明显改善。而新古典综合派也迎来了自己的全盛时期。1.4.370年代的“多样化”政策20世纪7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严重问题。面对前所未有的“滞涨”局面,新古典综合派提出了更为多样化的措施搭配,主要是宏观政策的“松紧搭配”和宏观政策的微观化。,1.“松紧搭配”的宏观政策。“松”为扩张、“紧”是收缩。一种是以“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相配合,即前者用投资优惠、减税、扩大政府支出来增加总需求;后者通过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规模,防止因投资需求过旺而加剧通货膨胀。另一种是以“松”的货币政策和“紧”的财政政策相配合,即前者用扩大银行信贷和降低利率等方法来增加总需求;后者通过缩小政府支出规模,来减轻总需求对市场的压力,稳定物价。,2.宏观政策的微观化。政府对单个市场和部门的具体情况制定有差异的政策。例如,在财政政策方面,实行不同的税收方案、税率和征税范围,调整财政支出的内部构成或拨款比例;在货币政策方面,规定不同的差别利息率,控制对不同行业和部门的信贷条件和借款数量等。这种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方式,增强了政策干预的灵活性。,此外,新古典综合派还提出了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前者通过干预各种生产要素的增长率,后者通过增加就业来影响经济。在整个70年代(19701979),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是2.9%,失业率平均值为7.4%,而通货膨胀率则达到8.2%。现实的窘境使人们开始怀疑凯恩斯主义原则的适用性,挖苦、质疑和讽刺政府干预的言行甚嚣尘上,社会期待新的救世主。这预示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政策大变革的来临。,“新古典综合”(NeoclassicalSynthesis),后又改称为“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Post-KeynesianMainstreamEconomics)和“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是二战后主要产生于美国的现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学派。,保罗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19152009)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其主要代表人物还有:阿尔文汉森(AlvinH.Hansen,18871975)、詹姆斯托宾(JamesTobin,19182002)、弗兰科莫迪利安尼(FrancoModigliani,19182003)、罗伯特索洛(RobertM.Solow,1924)、劳伦斯克莱因(LawrenceR.Klein,1920)、沃尔特海勒(WalterW.Heller,19151987)、阿瑟奥肯(ArthurM.Okun,19281980)、詹姆斯杜森贝里(JamesStembleDuesenberry,1918)等人;在英国有约翰理查德希克斯(JohnR.Hicks,19041989)、詹姆斯米德(JamesE.Meade,19071995)等人,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学家们致力于凯恩斯所开创的宏观经济学的完善和完成工作,并且以拼凑的方式把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综合起来,从而为西方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一整套政策工具。在二战以后的30年中,该学派在西方经济理论界占有正统地位,它影响和左右着政府的经济决策。进入20世纪70年代影响力日趋式微。,第一节新古典综合学派概述,19291933年的大萧条宣告了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的破产,凯恩斯经济学应运而生。,对于凯恩斯的追随者们来说,要使凯恩斯经济学成为主流经济学和发挥施政影响,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这其中,有两项工作最为重要:一是进一步补充、完善和发展凯恩斯所开创的宏观经济分析,建立现代宏观经济学,并提供适用于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所需要的政策分析工具;二是处理好凯恩斯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系。一大批凯恩斯的追随者正是通过完成这两项工作而形成影响最大的、为统治阶级首肯的学派新古典综合。,一、对凯恩斯学说的补充和发展,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主要是针对19291933年那场大萧条的,凯恩斯经济学又被称之为“萧条经济学”。凯恩斯在通论中开创的宏观分析和宏观经济学存在诸多缺陷。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只有宏观理论,没有微观理论;(2)过分强调需求,而忽视了供给;(3)只进行短期比较静态分析,没有长期动态分析;(4)没有对商品市场、劳动市场、货币市场和国际市场进行一般均衡分析;(5)根据有效需求而提出的政策建议比较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且过分强调财政政策,而不重视货币政策,等等。,针对凯恩斯理论的这些缺陷,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们做了大量的修补、完善和发展工作,他们提出了许多理论和模型,构建了现代宏观经济学。,这些理论和模型主要有:希克斯、汉森的ISLM模型,米德、金德伯格、蒙代尔、弗莱明等人的“开放经济”模式,这些模型把简单的凯恩斯模型扩展为现代收入决定论;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莫迪利安尼、布伦贝和安多提出的“持久财产假说”,摩根等人的“消费决策影响收入假说”,这些假说在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方面把凯恩斯的短期比较静态分析发展为长期动态分析;,汉森、萨缪尔森的“引致投资”和“加速原理”的学说,多马、哈罗德、索洛的经济增长理论,它们在投资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方面将凯恩斯的短期比较静态分析发展为长期动态分析;萨缪尔森的AS-AD模型,它将价格水平和总供给引入宏观经济理论分析框架;以及库兹涅茨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汉森、萨缪尔森的“补偿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和“相机抉择行动”,海勒、托宾和奥肯的充分就业的经济政策,克莱因等人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它们为政府经济政策的实施开辟了道路。,二、保罗萨缪尔森,保罗萨缪尔森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学界最具睿智头脑的经济学巨匠之一。他于1915年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加里(Gary)城的一个犹太家庭。1932年,未满17岁的萨缪尔森进入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学习经济学,1935年获文学学士学位。芝加哥学派的传统使萨缪尔森开始时成为一位货币主义者,而哈佛大学和他的老师阿尔文汉森把他转变成为一个凯恩斯主义者。,从芝加哥大学毕业后,萨缪尔森去了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萨缪尔森1941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他选择去了名气相对较小的麻省理工学院。从1940年起,萨缪尔森一直执教于麻省理工学院,直至退休。哈佛大学曾于1954年邀请他回母校任教,但被他拒绝。,1948年,萨缪尔森森的经济学出版,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萨缪尔森在此书中应用简单的代数和简明的图表诠释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并建立了一个新的经济学体系,这个体系综合了经济学的各种理论和观点,堪比小穆勒在19世纪中叶和马歇尔在19世纪末所做的综合工作。经济学差不多每隔三年再版一次。,萨缪尔森是经济学界的通才,他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领域,诸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福利经济学,都有所建树。萨缪尔森在进行研究时,经常大量使用相当高深的数学。一部分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他提高了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水平,把它推向前进;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他使西方经济学仅仅注重形式和分析技术上的精美,把全无任何经验内容的李嘉图恶习和瓦尔拉斯的均衡分析推向极致。2009年12月13日,保罗萨缪尔森在马萨诸塞州的家中辞世,享年94岁。,三、凯恩斯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大综合,凯恩斯主义的流行使得西方经济学的整个理论体系出现了严重的分裂。首先,新古典经济学是以价格理论为核心而展开,而宏观经济分析是以收入决定理论为核心而展开的,这两个核心理论没有内在联系,价格理论不能运用于宏观,而宏观分析则缺乏其微观基础。,其次,这两种经济学的结论是相互矛盾和相互否定的,新古典经济学代表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潮,它强调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自发地调节经济活动,可以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因此政府对经济的过分干预是不必要的;而凯恩斯经济学代表国家干预主义思潮,它强调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否则自发的市场调节不能有效运转。,这样,无论就其基本命题,分析方法,还是政策含义,整个西方经济理论体系都产生了深刻的矛盾。西方经济理论的分裂实际上反映的是在稀缺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市场机制与国家调节之间的矛盾。新古典经济学揭示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工作原理,而凯恩斯经济学说明了国家干预的必要性。,新古典综合的完成者是萨缪尔森。从1948年开始,他在其著名的经济学教科书经济学中开始致力于经济理论的新的综合工作,“新古典综合”一词,便是由他首创。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他始终致力于这个体系的完善工作,其中包括从凯恩斯反对派那里汲取理论观点和方法。,按照萨缪尔森的解释,“新古典综合”是指“把早期经济学和现代收入决定论中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集合起来”,并认为这一体系“弥补了总量宏观经济学与传统微观经济学之间的鸿沟,并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学第3版,1955)。,在1958年经济学第4版中,他又进一步指出,新古典综合“是将现代收入决定的合理内核与古典经济学原理的综合。它的基本原则是:通过收入分析解决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中的重要问题,使古典理论重新有效”。在1961年经济学第5版中,萨缪尔森正式把他所代表的学派称为“新古典综合”,并认为这是对凯恩斯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从形式上看,它就是萨缪尔森在他的经济学教科书中,把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顺次安排在一起的那种结合。所谓新古典综合,实质上是将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综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和马歇尔微观经济学之大成的经济理论体系。一系列在凯恩斯基本理论基础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形成“宏观经济学”,而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包括价格理论,消费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以及分配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形成“微观经济学”;通过这样一种新的综合,“把凯恩斯有效需求的力量引向按一个新古典模式那样的行动”(萨缪尔森语)。,应该承认,把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和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安排在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之中,从而奠定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这是在经济学理论体系上的重大创新。自此之后,西方经济学在理论观点上有突破性的进展,但仍然没有突破萨缪尔森的理论体系。,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相信,在实行凯恩斯主义达到充分就业之后,新古典经济理论仍将再度适用。然而,新古典综合学派所做的“综合”工作,实际上是将两个不同的经济学范式拼凑在一起,而不是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个理论体系中的矛盾、不一致性是相当明显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做法招致凯恩斯非均衡学派和后凯恩斯主义者的严厉批判。在经济学第10版(1972年),萨缪尔森被迫放弃了“新古典综合”这一术语,而将他所代表的学派改称为“后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学”。在经济学第12版(1985年),又易名为“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三易其名,说明了这一学派所面临的理论上的尴尬的处境。,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古典综合被抛弃了,代之以这样两种解决办法:要么使宏观理论适应微观理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解决办法);要么使微观理论适应宏观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解决办法),这成为自新古典综合破产以来宏观经济学发展的主线。,第二节混合经济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凯恩斯笼统地描述了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的这样一种方式,而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学家提供了更多、更具体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工具,并把这种政府和市场共同起作用的经济称作“混合经济”(mixedeconomy)。,一、混合经济的含义,最早提出混合经济思想的是凯恩斯。挽救资本主义的“唯一切实办法”,就是扩大政府的机能,“让国家之权威与私人之策动力量互相合作。”这就是混合经济论点的最初由来。,汉森进一步发挥了这个思想,提出了“双重经济”(dualeconomy)的概念。所谓“双重经济”,包括“双重生产经济”与“双重消费经济”。前者是指生产中除了私人活动外,还有政府的活动,诸如政府企业的建立、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等等;后者是指“收入与消费的社会化”,即政府提供房租低廉的住房、政府在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支出。汉森指出,企业国有化不是“双重经济”发展的方向,不应该改变个人主义的经济,“政府只须支出大批经费,事情仍由私人企业来做。”,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混合经济”有两种含义:一是“混合经济”是“国家机关和私人机构都实行经济控制”的制度。这是这样一种经济,一方面,价格机制通过市场解决基本经济问题;另一方面,政府在控制经济方面确实做了许多事情。“我们的经济不是纯粹的价格经济,而是混合经济;在其中,政府控制的成分和市场的成分交织在一起来组织生产和消费。”,二是“混合经济”是“垄断和竞争的混合制度”,即资本主义经济既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经济,也不是一个完全垄断经济,而是垄断和竞争交织并存的制度。萨缪尔森说:“我们的制度在两种含义上是混合的:政府限制私人的主动性;垄断的成分限制完全竞争的作用。”,可见,所谓混合经济是指既有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又有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的经济。混合经济下,政府的职能必须扩大,政府被要求有意识地积极参与到市场经济的活动当中,以实现某些预先设定的目标。,政府不是要代替市场,它们之间有一个基本的分工:生产什么、多少、如何和为谁生产等这些问题基本上留给私人企业和市场来解决,而政府主要通过执行各种宏微观政策以控制和改变市场运行的主要参数,从而间接地影响私营部门的决策,达到弥补市场调节机制的缺陷和促使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之目的。,这意味着政府主要是采取经济手段“调控”一词较准确地表达了政府干预经济的这种方式的性质而不是政治手段和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干预的。此外,当政府之规模大到使其变成一个巨型的市场主体的时候,它就可以通过变动自己的收入和支出直接影响整个经济。,二、混合经济的理论模型,新古典综合提出的宏观经济模型主要有三个。第一,收入支出模型。该模型是凯恩斯有效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理论的解释和拓展。,决定国民收入水平的是有效需求水平即总支出水平,即总支出=私人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和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私人的消费和私人的投资不足以达到充分就业水平,特别是后者总是极不稳定,通常的情况是,投资或者大于充分就业下的均衡,或者小于充分就业下的均衡,由此产生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两个缺口。这两个缺口要靠政府的支出加以抵消。,第二,ISLM模型。该模型是对凯恩斯通货紧缩缺口理论的扩展和“新古典经济学式”的阐释。,希克斯、汉森采取一般均衡分析方法,使收入和利息率在投资和储蓄、货币供给和灵活偏好这四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同时被决定,从而指出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条件。同时,它也提供了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作用的说明。政府的财政政策决定了IS曲线的位置,而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决定了LM曲线的位置,通过搭配地使用这两种宏观经济政策,政府可以决定合意的利息率和合意的国民收入。,ISLM分析说明的是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所采用的却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同时,它也提供了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作用的说明。,第三,ASAD模型。该模型是进一步向新古典经济学复归。在20世纪的7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遭遇困境,新古典综合吸收了货币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等反凯恩斯学派关于总供给分析的观点,将总需求和总供给结合起来解释国民收入的决定及相关经济现象。,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模型和希克斯的ISLM模型形成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的基础,劳动供给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就业的数量以及总产出水平,它形成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的基础;这条曲线由水平段、中间段和垂直段构成的,即其形状像反转的英文字母L;其中水平段和向右上方倾斜的部分构成短期总供给曲线,它属于凯恩斯区域;而垂直段构成长期总供给曲线,它属于古典区域。两条曲线的交点决定了整个社会的产量和价格水平,并说明在短期内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行得通,而在长期内新古典经济学行得通。,三、“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新古典综合适应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大大补充、完善和发展了凯恩斯的粗糙的、原始的和财政主义的政策主张,提出并实施了以“需求管理”为主要内容、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以“相机抉择”为主要特征的完备的政策体系,并且把凯恩斯以反萧条为重点的政策目标转移到稳定中求增长的轨道上。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学家们曾经以为,他们找到了资本主义通向繁荣之路。,“需求管理”是新古典综合经济政策主张的核心。其基本含义是,在私人经济无法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条件下,政府把干预经济的重点放到调节总需求水平上,进而通过这种调节影响总供给水平,以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政策目标。,具体而言,当总需求不足时,政府通过各种经济政策来设法提高总需求水平;反之,当总需求过度时,政府通过各种经济政策设法抑制总需求水平。总之,政府通过频繁地、交替地和搭配地运用各种政策工具不断地调节总需求水平,直至使社会的总产量和总收入水平达到较为令人满意的结果为止。,需求管理的政策工具主要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新古典综合那里,这两个政策同等重要,它们往往被综合地加以使用。政府和货币当局针对经济形势的具体走势酌情使用各种经济政策,也就是说要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紧缩时,采取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当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叫做交替地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五十年代:补偿性财政与货币政策,补偿性财政政策的基本含义是,政府在萧条时期有意识地增加财政支出,减少财政税收,以剌激总需求;在繁荣时则减少财政支出,增加财政税收,以抑制总需求,以求得萧时期条与繁荣时期的相互补偿。补偿性货币政策的基本含义是,中央银行在萧条时期放宽信用、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在繁荣时期则要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并求得萧条与繁荣的相互补偿。政府交替地使用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要熨平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实现资本主义经济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长期稳定的发展。,六十年代:充分就业的经济政策,新古典综合派的海勒、托宾和奥肯等人提出了充分就业的经济政策。托宾把这种充业就业的经济政策称作“新经济学”。,这种经济政策最重要的特点是,它不是以经济是否在扩张,而是以经济是否已充分发挥出它的潜力,作为判断经济表现的标准。他们提出了“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充分就业预算”这两个新概念,企图使经济政策的长期目标和产量的长期水平与充分就业增长轨迹保持一致。具体来说,只要某一年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小于该年潜在的(即充分就业的)国民生产总值,即使是在经济上升时期,也要通过赤字财政与货币政策来剌激总需求,使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潜在的国民总值,从而实现充分就业。,著名的“奥肯定律”是充分就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在财政政策方面,他们强调要把财政政策从过分害怕赤字的框框下解放出来,实行赤字财政政策。,“新经济学”指明了达到充分就业的经济增长途径,奥肯也得意地说:正是这种积极的策略,才是60年代持续扩张之门的钥匙。但是,到了六十年代后期,财政赤字越来越大,爬行的通货膨胀急剧加深,并在1973一1974年间陷入“停滞膨胀”困境。,七十年代:主张多种政策的综合运用,实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松紧搭配”。即把扩张性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使用,以达到既刺激总需求,又不致于引起通货膨胀的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微观化。即针对个别市场和个别部门的具体情况而制定区别对待的政策。微观财政政策包括对不同的部门实行不同的征税方法,制定不同的税率,个别地调整征税范围以及调整政府对各个不同部门的拨款,等等。微观货币政策包括规定不同的利息率,控制对不同行业的信贷条件和放款量等等。,收入政策。即通过实行工资一物价指导线规定出物价与工资增加的限度,利用税收政策实现对工资增长率的控制,对不按政府的规定增加工人工资的企业给以罚款或加税,对按政府的规定增加工人工资的企业奖励或减税,或者对工资与物价实行硬性冻结来防止由于工资率增加过高而引起的通货膨胀。人力政策。也被称为联邦就业政策或劳工市场政策,即通过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工人迁移或对劳动力进行重新训练等方式为失业工人,特别是为技术水平低的工人提供就业机会。浮动汇率政策。即根据外汇市场的情况及时调整汇率,以免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形成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此外,他们还提出了外贸政策、能源政策.人口政策、农业政策、改革福利制度等政策主张。,第三节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一、菲利普斯曲线新古典综合派将菲利普斯曲线纳入自己的基本理论框架,运用它来解释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修正后的这条向右下方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表达了这样两层含义:第一,好日子已经结束了。混合经济现在面临着萨缪尔森所描述的“宏观政策的两难选择”:如果社会期望低失业水平,就必须接受高通胀;如果社会希望降低生活成本,就必须接受高失业水平。在这两个艰难选择中,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失业比通胀更糟糕。,第二,它为政府治理通胀和失业提供了一张的“政策选择的菜单”。政府可以有意识地运用“相机抉择”的宏观政策在将通货膨胀和失业控制在社会可接受的水平,例如,失业率高了,政府可以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制造通货膨胀来换得失业率的下降;通货膨胀高了,政府可以运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提高失业率来换得通货膨胀率的下降。总之,混合经济下的居民必须习惯于在通货膨胀和失业下生活,但他们必须相信政府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二、对停滞膨胀的理论解释,在20世纪60年代末特别是70年代,西方国家的经济情况普遍开始恶化,出现了停滞膨胀即对经济衰退、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并存的经济现象。“滞胀”使菲利浦斯曲线所表示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交替关系大大地恶化,甚至出现了两者不相关或正相关的关系,这表现为菲利浦斯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和变成垂直和正斜率。菲利浦斯曲线已经不能成为西方国家政府实行“需求管理”的依据了。,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试图用凯恩斯以前的新古典学派的微观理论来补充宏观经济理论,从而对20世纪70年代的现实经济问题作出新的解释。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提出的解释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发症的理论,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用微观经济部门供给的异常变动解释停滞膨胀。这主要是华尔特海勒的看法。根据海勒的解释,个别生产部门供给异常同价格变化,是引起停滞膨胀的主要原因。例如,1973年以后世界性石油供给的严重短缺和石油价格的猛涨推动了各国的通货膨胀,但这种通货膨胀不仅不能有助于解决失业问题,反而使一些生产部门因成本上升过高而产品销路锐减,结果生产萎缩,失业增加,导致经济陷入了停滞膨胀的并发症。与此相似的是,由于供给方面的原因,70年代中期世界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或某些重要的工业原料价格的上涨,也被认为对成本上升和物价上涨起着推动作用,使得某些产品生产不得不减少产量,从而导致通货膨胀与失业同时发生。,第二,用微观的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来解释停滞膨胀。这是萨缪尔森的观点。他指出,由于国家福利制度的建立,政府的财政支出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用于各种福利支出。这种支出的增加是加剧通货膨胀的因素,但不利于剌激生产扩张和供给增加。福利支出像失业津贴之类的政府转移支付,只是弥补了失业者的家庭收入,使得失业者不急于寻找工作,也使萧条时期的物价不下跌。因此,财政支出结构中福利支出的比重不断增加,一方面扩大了收入,使经济在萧条时期物价不下跌,甚至促使了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又无助于尽快消除失业,从而形成停滞膨胀。,第三,用市场的结构变化和市场的不完全性来解释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并发。提出这一看法的主要是托宾和杜生贝。这一解释被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认为是现代凯恩斯主义在停滞膨胀理论方面的一个“突破”。托宾认为,劳动市场的均衡是极少见的情形,在大多数的时间里,劳工市场是处于失衡状态的。劳动市场的均衡是指劳动市场上既无过度需求,又无过度供给,即劳动市场处于既无空位又无失业的状态。失衡是指劳动市场上出现过度需求和过度供给;过度供给表现为失业,过度需求表现为工作岗位的空位。不论什么时候,市场在过度的需求或供给中广泛地变化,整个看来,经济显示既有空位又有失业。,当劳动市场出现失衡状态,工人将从过度供给的市场转移到过度需求的市场,从低工资市场转移到高工资市场。但是,在失衡状态下,失业对货币工资增长速度的减缓力量必然小于空位对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加速力量。这是因为:(1)在失业同时也存在着工作空位,空位的存在势必抵制货币工资减低,从而使得物价仍旧上涨。(2)如果空位多于失业,这势必加速货币工资的增长。(3)甚至当空位总额等于失业总数的时候,也会引起物价上涨。通常的理论认为,空位等于失业时,劳工市场供求达到一致,经济就会处于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的均衡状态。托宾指出,在空位与失业相等的意义上的充分就业是与物价稳定相矛盾的,零通货膨胀需要失业多于空位。因为如果不是失业多于空位,那么,劳工市场上以过度需求形式出现的空位便会促使货币工资上升,引起物价上涨,即不存在零通货膨胀。,杜生贝在托宾的基础上对劳工市场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他指出,劳动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劳动有不同工种、技术熟练程度之分,劳动的供给和对劳动的需求还有地区限制,这必然导致失业与工作空位的并存。由于强大的工会力量使工资易涨不易跌,所以尽管社会上存在失业,但货币工资却不下降;而只要存在工作空位,货币工资就会迅速上升。这样,失业与工作空位的并存就转化为失业与货币工资率上升并存;由于货币工资上升会引起物价水平上升,因此失业与货币工资率上升就又转化为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并存。此外,杜生贝还认为,一个市场上的工资变动将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带动整个工资水平的变动,个别劳动市场上工作空位的存在,必将推动整个经济中的通货膨胀。,新古典综合派的这几个理论同学们课后自己翻阅,宏观经济学里面见过:经济周期理论:乘数-加速数原理经济增长理论:索洛模型,本章主要参考书目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美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版,上册,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复习思考题新古典综合派是如何把凯恩斯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综合起来的?新古典综合派对“滞胀”原因的分析。“新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简述“混合经济”的主要内容和理论体系。5.什么是“相机抉择”的政策主张?,第2章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2.1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概览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在英国,随着这一学派的初创领袖相继辞世,显得后劲不足。当前,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要活跃在美国,尤其是自70、80年代以来取得了重大发展。2008年席卷欧美的金融风暴使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很多理论观点得到验证,有利于它进一步提升影响力。不过,后凯恩斯主义阵营内部存在着不小的分歧,它没有在最近的发展中显示出必要的内在统一性、综合性和强劲性,因而难以对主流学说形成系统性的致命一击。,2.1.1策源地:英国新剑桥学派后凯恩斯主义产生于英国,这些经济学家大多在凯恩斯曾经执教的剑桥大学任教,并形成了统一的研究方法,也被称为“新剑桥学派”;其第一代成员有:琼罗宾逊、卡尔多、皮埃罗斯拉法和理查德卡恩等,他们是凯恩斯的同事、学生和追随者,他们对新古典综合派嗤之以鼻,称其为冒牌货,认为自己才是“凯恩斯主义”的正宗继承者;,其第二代成员有:杰夫哈考特、卢伊季帕西内蒂、约翰伊特韦尔等人;新剑桥学派内部由于研究的侧重点和方法特征的差异又形成了几个派别:(1)强调凯恩斯思想中激进成份的“凯恩斯左派”;(2)倡导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剩余分析范式的“剩余学派”;(3)提出从李嘉图学说寻找凯恩斯宏观分析之微观基础的“新李嘉图学派”。,“两个剑桥之争”:20世纪50、60年代,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中心的新古典综合派和英国剑桥大学为中心的新剑桥学派之间,进行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持久论战。由于这两所大学所在城市都叫剑桥,所以这场激烈争论又被称为“两个剑桥之争”。1953年,琼罗宾逊发表生产函数和资本理论一文,对新古典综合派的资本理论进行批判,大论战由此发端。这场争论持续22年,直到1975年克里斯托弗彼利斯出版著作资本理论与收入分配,争论才基本结束。,2.1.2代表人物1.琼罗宾逊,琼罗宾逊是世界公认的著名女性经济学家、新剑桥学派领袖,出生于英国坎贝里。1922年,进入剑桥大学学习经济学,1925年毕业,她终身执教于剑桥大学,著作有不完全竞争经济学、资本积累论等。,2.1.2代表人物2.尼古拉斯卡尔多,尼古拉斯卡尔多是新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比较富裕的犹太家庭。1932年,他获伦敦经济学院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1947年。著作有经济学的福利主张与个人之间的效用比较等。,2.1.3新阵地:美国后凯恩斯主义在新剑桥学派与新古典综合派论战的同时,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美国出现。第一代美国后凯恩斯主义者主要是温特劳布和明斯基;1978年,温特劳布和戴维森一起创办的后凯恩斯经济学杂志被视为美国后凯恩斯主义诞生的标志;在如何理解凯恩斯学说的本质和如何研究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等方面,英美的后凯恩斯主义者之间存在分歧。,2.1.4代表人物1.西德尼温特劳布,西德尼温特劳布是美国后凯恩斯主义的开拓者。他反对把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相结合的新古典综合分析。并创造性地尝试发展一个与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相适应的微观经济理论基础,著有价格理论等。,2.1.4代表人物2.海曼明斯基,海曼明斯基是金融理论的开创者,是当代研究金融危机的权威。1919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芝加哥。他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是金融领域的经典理论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央银行与货币市场的变化等。,2.1.4代表人物3.保罗戴维森,保罗戴维森是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当代领军人物。他出生于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1965年发表凯恩斯的财政动机,用凯恩斯的基本理论对货币理论进行了分析。著有货币、投资均衡、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等。,2.1.5新阵地:研究方法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综合派的研究方法大相径庭。新古典综合学派沿袭的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秉承的是古典经济学以来的社会经济关系分析传统,具体来说有以下三方面:1.不确定性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前提是世界的不确定性,即未来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法预测的;2.阶级与剩余的分配,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强调必须重视对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关系(尤其是阶级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研究,并且把“剩余”作为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概念;3.货币非中性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发展了凯恩斯的货币非中性思想,他们提出,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货币都是影响实际经济的重要因素。,2.2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新剑桥学派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关系主要表现为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收入确定及其在国民收入占比问题,它引发了阶级冲突。这种冲突既受制于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