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区规划》PPT课件.ppt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11504823 上传时间:2020-04-26 格式:PPT 页数:101 大小:3.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居住区规划》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城市居住区规划》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城市居住区规划》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节住宅区构成第二节住宅区规划设计的原则第三节住宅区的规划结构及设施第四节道路设计,第一节住宅区组成,一、住宅区的类型、规模、分级及其相关设施二、社区三、系统,一、住宅区的类型、规模、分级及其相关设施,一)类型与规模1居住区居住区是由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的,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规模: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6000户,用地50100公顷。,一、住宅区的类型、规模、分级及其相关设施,2居住小区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它由若干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规模:人口1000015000人,户数30005000户,用地1035公顷。,一、住宅区的类型、规模、分级及其相关设施,3居住组团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规模:人口10003000人,户数3001000户,用地46公顷。,下图显示了居住区、居住小区及居住组团相互间的构成关系以及它们与城市的构成关系。,一、住宅区的类型、规模、分级及其相关设施,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的用地规模是相对的。,一、住宅区的类型、规模、分级及其相关设施,二)住宅区的分级及其相关设施分级是居住区规划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城市居住区中,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设置的项目、数量和规模一般均应根据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三级进行配置,其中道路的分级在有些情况下分为四级设置到住宅单元级。居住区规划的分级要求是以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所使用的频率和人口规模为依据的,其中既考虑了居民使用的便利,也兼顾了设施设置和运营的经济性。,二、社区,佩里的邻里单位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西萨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NeighborhoodUnit)的住宅区规划理论。,二、社区,二、社区,形成邻里单位的原则:1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车行、人行道路分开设置。2保证充分的绿化,使各类住宅都有充分的日照、通风和庭院。3设置日常生活必须的服务设施,每个邻里单位有一所小学。4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色,建筑物自由布置。,三、系统,一)物质系统住宅区一般均由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停车用地和公共绿地四大用地以及相应的住宅、公共建筑、道路交通设施以及绿地与场地四大系统组成。,三、系统,1住宅与住宅用地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住宅”可以包含住宅单元、栋(幢)、住宅群落、居住组团等住宅用地上的居住建筑。,三、系统,2道路交通设施与道路停车用地道路交通设施与道路停车用地包括住宅区内的为通达至住宅、各类设施、各类场地和可活动绿地的通路以及为住宅区居民居住生活服务的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停车设施。按通路的空间位置和服务人口以及相应的道路宽度,住宅区道路可分为宅间路、组团路、小区路和居住区道路四级(见下图)。,三、系统,道路停车设施居住区级道路机动车停库居住小区级道路机动车停场居住组团级道路机动车停房宅间道路机动车停车位非机动车停车库非机动车停车点道路与停车设施系统,三、系统,3公共建筑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住宅区的公共建筑以及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是指主要为该住宅区居民日常生活服务的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医护、运动等设施及其用地。,三、系统,4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包括住宅区的各级和各类绿地以及各类户外活动场地。,三、系统,绿地公共绿地专用绿地宅间宅旁绿地道路绿地居住区公园教育设施绿地车行道绿地商业服务设施绿地小区集中绿地文化娱乐设施绿地人行道绿地组团绿地运动设施绿地步行路绿地绿地系统,三、系统,户外活动场地幼儿游戏场地儿童游戏场地青少年活动场地老人健身与活动场地户外活动场地系统,三、系统,二)社区系统现代社区应该从生活品质出发,全方位地改善和提高住区的可居住性。以住户居住生活的需求为出发点,社区的构成系统需要重组和完善,可分为生活保障、育才就业、交流参与以及运营四大系统。,三、系统,1社区生活保障系统生活保障系统包含有基本服务保证、通行条件保证、义务教育保障、住房保障、环卫保障、基础设施供应保障、安全保障、绿地面积保证、绿化环境保障以及健康保障。例如基本服务保证中的个人经济活动服务,通行条件中的私人机动车通行与停放,住房、环卫、基础设施供应和安全保障中的物业管理,基础设施供应中的分质供水、网络计费,安全保障中的报警系统,以及绿化环境中的环境设计与设施维护等等。,三、系统,2社区育才与就业系统社区育才系统并不简单地意味着配建中小学和幼儿园,而是包括提供从幼儿到成人的完整教育内容。完善的社区教育有助于创造浓郁的社区文明与文化氛围,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个体素质形成的重要环境。,三、系统,3社区交流与参与系统社区是社会大系统与家庭之间的纽带,公平共享是社区存在的重要基础,融洽的邻里关系来自于不同阶层、不同背景居民对社区的共同责任和认同。在社区的户外空间中,每个空间都应当具有适合于公共活动产生的可能性和多义性。,三、系统,4社区运营系统社区运营系统是社区维持维护和改善发展的基础。通过该系统,社区的各项职能得以发挥,各项设施得以运作,住户得到利益保障。社区保障、就业、育才、交通与参与系统的建立和良性运转,需要财务系统的统筹协调和经营。,第二节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一、社区发展原则二、生态优化原则三、共享社区原则,第二节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全面考虑满足人的需求、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建设与运营的经济性以及景观形象的塑造等要求,遵循社区发展、生态优化和共享社区的原则,建设文明、适居的居住社区。,一、社区发展原则,而在住宅区规划中充分地考虑如何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是社区发展原则的基本核心内容。,一)适居性,卫生、安全、方便和舒适是住宅区适居性的基本物质性内容。1卫生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环境卫生,如垃圾收集、转运及处理等;二是生理健康卫生,如日照、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噪声与空气污染防治等。2安全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人身安全,如交通安全、防灾减灾和抗灾等;二是治安安全,如防盗、防破坏等犯罪防治。3方便主要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如购物、教育(上学、入学等)、交往、户内户外公共活动(儿童游戏、青少年运动、老人健身、社区活动等)、娱乐、出行等,包括各类各项设施的项目设置与布局。,二)识别与归属,1识别性与归属感是人对居住环境的社会心理需要,场所与特征是居住环境具备识别性与归属感的两个重要要素。2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注重场所的营造,使居民对自己的居住环境产生认同感。3.在住宅区物质空间环境的识别性方面,可以考虑的要素有:建筑的风格,空间的尺度,绿化的配置,街道的线型,空间的格局,环境的氛围等。,三)文化与活力,富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是营造文明社区的重要条件,丰富的社区文化、祥和的生活气息、融洽的邻里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是富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的重要内容,融合共处的人文环境是社区发展的基础,社区应该肩负起沟通住户的责任。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通过有形的设施、无形的机制建立起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参与和肯定,它包含了邻里关系、社区文化、精神文明和居住氛围等内容。,二、生态优化原则,通过积极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充分合理地利用和营造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住宅区及其周围的小气候,实现住宅区的自然通风与采光,减少机械通风与人工照明,综合考虑交通与停车系统、饮水供水系统、供热取暖系统、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营造生态是现代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考虑的基本要求。,三、共享社区原则,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全体居民对住宅区的财富的公平共享。包括: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享景象公平参与,第三节住宅区的规划结构及设施,一、用地规模与配置二、设施分级与布局三、空间层次与组合四、视觉景观与形象,一、用地规模与配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版中提出了城市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的用地配置参考数据,它适用于一般的情况。,表3.0.2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一、用地规模与配置,1、用地配置:包含住宅建筑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与停车设施用地、公共绿地和其他用地五部分的数量以及比例,它反映了一个住宅区的某些重要的特征,如区位、环境、标准甚至住宅的层数等等。一个具体的住宅区用地配置的确定应该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住宅区用地的配置应该在国标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用地配置建议的基础上,考虑住宅区的职能侧重、居住密度、土地利用方式和效益、社区生活、户外环境质量和地方特点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确定。,一、用地规模与配置,2居住密度居住密度是关于住宅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指单位用地面积上居民和住宅的密集程度,它是一个包含人口密度、人均用地、建筑密度和建筑面积密度指标的综合概念。3人口密度住宅区人口密度(毛)=住宅区总人口住宅区总用地(人公顷、万人平方公里)住宅区人口密度(净)=住宅区总人口住宅建筑总用地(人公顷、万人平方公里),一、用地规模与配置,3人均用地人均住宅区用地=住宅区总用地住宅区总人口(平方米人)4建筑密度住宅区建筑密度(毛)=住宅区总建筑基底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住宅区建筑密度(净)住宅区某项建筑总基底面积住宅区该项建筑总用地面积(),一、用地规模与配置,5建筑面积密度住宅区建筑面积密度(毛)=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公顷)住宅区建筑面积密度(净)=住宅区某项建筑总面积住宅区该项建筑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公顷)6容积率住宅区容积率=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平方米)住宅区住宅用地容积率=住宅区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区住宅建筑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平方米),二、设施分级与布局,住宅区的设施包括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与停车设施、教育设施、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管理设施和市政设施。1服务半径与设施分级服务半径是指各项设施所服务范围的空间距离或时间距离。各项设施的分级及其服务半径的确定应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居民的使用频率;二是设施的规模效益。,1服务半径与设施分级,服务半径可以参照国标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规定以空间距离为标准,也可以以相应的时间距离为参照(表33)。,2设施布局,基本要求:各项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以及户外活动场地的布局在满足各自的时空服务距离的同时,以达到使居民有更多的选择性为目标。考虑因素:上述设施在布局中可以考虑在平面上和空间上的结合,其中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教育设施和户外活动设施的布局对住宅区规划布局结构的影响较大。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进入家庭,部分公共服务设施和教育设施的布局特别是管理设施的位置将逐步不受服务半径的限制。,21公共服务设施,社区中心(中心会所):是一种集社区管理、居民服务、社区活动和社区教育为一体的综合设施。是达到住宅区社区发展目标和社区系统组建的重要物质设施。,21公共服务设施,21公共服务设施,2设施布局,22教育设施各类教育设施应安排在住宅区内部,与住宅区的步行和绿地系统相联系,并宜接近住宅区的中心位置。中小学的位置应考虑噪声影响、服务范围以及出入口位置等因素,避免对住宅区内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正常通行带来干扰。,22教育设施,2设施布局,2.3绿地住宅区绿地的布局应以达到环境与景观共享、自然与人工共融为目标,充分考虑住宅区生态建设方面的要求,充分考虑保持和利用自然的地形和地貌,发挥其最大的效益。住宅区的绿地布局系统宜贯通整个住宅区的各个具有相应公共性质的户外空间,并尽可能地通达至住宅。绿地布局应与住宅区的步行游憩布局结合并将住宅区的户外活动场地纳入其中。绿地系统不宜被车行道路过多地分隔或穿越,也不宜与车行系统重合。,23绿地,在绿地中,可安排广场、铺地、道路、小建筑、建筑小品等,但必须保证70的绿化面积(含水面)。带状公共绿地,其宽度不小于8M,面积不小于400M2。绿地率=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道路绿地、区内公建所属绿地总面积X100居住区用地总面积绿地率要保证大于或等于30,旧区改造不宜低于25。,23绿地,2设施布局,24户外活动场地各类户外活动场地应与住宅区的步行和绿地系统紧密联系或结合,其位置和通路应具有良好的通达性。幼儿和儿童活动场地应接近住宅并易于监护;青少年活动场地应避免其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老人活动场地宜相对集中。,24户外活动场地,1.幼儿游戏场地的位置应该尽可能地接近住户或住宅单元,以便家长能够及时、方便甚至在户内进行的监护,一般希望有一个相对围合的空间,而住宅院落是一个理想的位,但要保证基本没有交通特别是机动车交通的穿越。它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米,或每2030个幼儿(或每3060户)设一处。2.儿童游戏场地宜设在住宅群落空间中,可设在住宅院落的出入口附近,有可能时宜设在相对独立的空间中。若干个住宅院落组成的住宅群落(约150户,或100个儿童)设一处儿童游戏场地,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米,相当于居住区中的一个居住组团。,24户外活动场地,3.青少年活动与运动场地应设在住宅区内相对独立的地段,约200户设一处,服务半径不大于200米;4.幼儿和儿童游戏场地一般需要考虑家长监护或陪伴时使用的休息设施考虑到成年人或老年人在监护或陪伴时相互交往的可能。,24户外活动场地,户外游戏场地类型与设计要点见下表:,24户外活动场地,5老年人的健身与消闲场地具有多样性、综合性的特点,在不同的时间段往往会有不同的使容和使用对象。早晨是老年人晨练的主要时间,下午主要是老年人碰面和交流的时间,其他时间可能作为青少年或家庭户外活动(如游玩、散步、读书等)的空间。6假日更多的是住宅区居民家庭户外活动的场所,有时也会是社区活动的地点。因此,老年人的健身与消闲场地应该考虑多样化的用途,位置布局宜结合在住宅区各种形式的集中绿地内,服务半径一般在200300米左右。,24户外活动场地,2设施布局,2.5道路住宅区的道路规划布局应以住宅区的交通组织为基础。住宅区的交通组织方式一般可分为人车分行、人车混行两种基本形式。住宅区的道路布局应充分考虑周边道路的性质、等级和线型以及交通组织状况,以利于住宅区居民的出行与通行,促进该地段功能的合理开发,避免对城市交通的影响。住宅区的道路布局应充分考虑地形以及其他自然环境因素,因地制宜,力求保持自然环境,减少建设工程量。,2设施布局,26停车设施各类停车设施的布局既应依据居民出行的方便程度进行安排,也应该从保证住宅区的安静安全和生态环境的角度来考虑。居民的非机动车停车宜尽可能的安排在室内,并接近自家单元。居民的机动车停车宜考虑以安排在室内为主,并在相对集中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接近自家单元;晚间路边停车的方式可以考虑作为居民私车停放的辅助方式之一。公交站点应接近住宅区的人行主要出入口。,三、空间层次与组合,住宅区的空间可分为户内空间和户外空间两大部分。住宅区的生活空间可以划分为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四个层次。1住宅区的私密空间一般指住宅户内空间和归属于住户自己的户外平台、阳台和院子空间;2半私密空间一般指住宅群落围合的、属于围合住宅院落的住宅居民的住宅院落空间,一般包括其中的绿地、场地、道路和车位等;,三、空间层次与组合,3.半公共空间一般指若干住宅群落共同构筑的、属于这些住宅群落居民共同拥有的街坊、居住小区或居住区外部空间,一般包括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开放的公共场地、小区级和组团级道路和车位等住宅区内不属于私密和半私密的住宅区空间;4.公共空间一般指归属于城市空间的居住区或城市外部空间。就住宅区规划而言,主要就户外生活空间形态与层次的构筑与布局进行设计。,三、空间层次与组合,领域感是人对空间产生归属认同性的基本心理反映,也是住宅区生活空间层次划分的基础。一般认为领域感的产生是由于人都有一种本能的强烈愿望,要求规定其个人或集体活动的生活空间范围,即领域(见下图)。,三、空间层次与组合,基本要求:住宅区各层次生活空间的建构宜遵循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公共逐级衔接的布局组合原则,重点关注各层次空间衔接点的处理,保证各层次的生活空间具有相对完整的活动领域。考虑因素:在住宅区各层次的生活空间的营造中,应考虑不同层次生活空间的尺度、围合程度和通达性。私密性越强,尺度宜小、围合感宜强、通达性宜弱;公共性越强,尺度宜大、围合感宜弱、通达性宜强。同时应该特别注重半私密性的住宅院落空间的营造,以促进居民之间各种层次的邻里交往和各种形式的户外生活活动。半私密空间宜注重独立性,半公共空间宜注重开放性、通达性、吸引力、职能的多样化和部分空间的功能交叠化使用,以塑造城市生活的氛围。,四、视觉景观与形象,基本要求:住宅区规划设计应力求塑造出具有可识别性的住宅区空间景观与具有特色的住宅区形象。考虑因素:住宅区的空间景观应该从建筑层数的选择与分布,各层次外部空间的衔接、布局、形态、用途、尺度,街道的格局与形式和建筑的布局与风格等方面,综合考虑空间景观的组织,特别应该考虑沿住宅区内部道路和周边道路行进时的景观变化与特征表现。住宅区空间景观的塑造应注重城市历史与文化传统的作用,关注在此影响下形成的城市空间格局对居民生活的意义,努力赋予住宅区的空间景观与形象以文化和传统的含义。,第四节道路,一、交通方式、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二、道路类型、分级与宽度三、通达性、景观、街道生活,第四节道路,道路是住宅区内外各种路径的统称,包括小径、车路和街道。道路在住宅区中的作用极为重要,它在规划结构中是住宅区的空间形态骨架,是住宅区功能布局的基础;在居民的居住心理方面,它是住宅区家居归属的基本脉络,起着“家”与“非家”的连接作用;同时它又是居民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通行通道,有着其最基本的交通功能。,一、交通方式、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通行功能是住宅区各类通路的基本功能。居民出行与区内交通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住宅区各类各级通路的布局与连接形式,虽然受经济发展水平、生活习惯、自然条件、年龄和收入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和不同阶层的居民所选择的交通方式有不同的特征,但仍然有其一般的规律。,一)交通方式选择,1.交通方式选择的一般分析交通方式按采用的交通工具分有机动车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和步行交通三种。居民在考虑选择交通方式时的基本要素是交通距离。影响交通距离与交通方式的相关关系的因素有体能、交通时间和交通费用三项。不同的人在其选择时对三类因素考虑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对老年人、儿童和青少年来说,选择交通方式时体能是最主要的考虑因素;对低收入者来说,费用是其选择交通方式的主要方面;对高收入者来说,可能时间对他来说价值最高。,一)交通方式选择,2、住宅区的交通特征与类型住宅区交通呈现出明显的生活性特征,其交通内容主要是上下班、上下学、购物、服务等日常生活行为。从交通的类型上分析,主要包括;居民上下班、上下学内容的通勤性交通;居民为购物、娱乐、消闲、交往等其他日常生活需要而发生的生活性交通;垃圾清运、居民搬家、货物运送、邮件投递等内容的服务性交通;消防、救护等的应急性交通。,二)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住宅区交通组织的方式有人车分行和人车混行两种基本方式。1、人车分行“人车分行”的交通组织方式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提出的,并首先在纽约郊区的雷德朋(Radbrun)居住区中实施(见下图)。,1、人车分行,人车分行分为平面分流和立体分流两种方式:1)平面分流从平面布置上入手,使车行路线和人们活动路线互不交叉。有两种平面分流常用的方法。(1)车走外围,人可以在社区内安全自在的活动;,1、人车分行,(2)采用车行道进入到社区内一定的深度,做尽端式道路布置,减少用车人的步行距离,同时,人们的内部活动,没有车行交叉的干扰。这种方式有效地解决用车和避车的矛盾。尽端式车行路的设计可以和人行路网相连接,用警示及活动阻拦元素来分隔。必要时可联通使用,有利于搬家用车、消防车通行。,1、人车分行,2)立体分离人和车从立体上、下分行,完全避开交叉,在高层社区中用的最多,低层社区很少采用。主要有两种基本布置方式。(1)车走地下,人行地面。人在地面行走感到方便、舒适;车走地下,用坡道引导,直接入库,甚至可以直达本户的底层附近,和电梯口相接近。这种方式用于小社区比较理想。,1、人车分行,(2)车走地面,人上行,走天桥。这种布置方式,车可以直达各楼门口,停车泊位可安排在建筑底层,用车方便。人们步行进出社区,须要先上下一层楼,略感不便。由于社区车行道和市区路面相平,人们往往会在下面车道上步行,而不上天桥,这就要求在规划布置时,诱导得当,恰到好处。也可在地面局部做人车混行系统,把人行道布置好,保证步行的舒适和安全,同时使上部成为“步行天堂”,诱导上行,做到关心人们的步行环境。,1、人车分行,(3)其他一些布置方式。如车行半地下、人行半地上的局部处理方法。还有车走上空,用立交道路的方式跨过小区,这只能在特殊条件下采用。,2、人车混行与局部分行,人车分行必须充分考虑经济性和它的适用条件,人车混行的交通组织方式与路网布局也有其独特的优点。机动车交通和人行交通共同使用一套路网,这种交通组织方式既方便又经济,是一种常见而传统的住宅区交通组织方式。,三)住宅区交通与路网规划原则,住宅区的路网布局规划应在住宅区交通组织规划的基础上织方式的路网形式,并遵循以下原则:1.顺而不穿,通而不畅,保持住宅区内居民生活的完整与舒适住宅区内的路网布局包括住宅区出入口的位置与数量,应该吻合居民通勤交通的主要流向,避免产生逆向交通流;应该防止不必要的交通穿行或进入住宅区,应该使居民的出行能安全、便捷地到达目的地,避免在住宅区内穿行。2分级布置,逐级衔接,保证住宅区交通安全、环境安静以及居住空间领域的完整应该根据通路所在的位置、空间性质和服务人口,确定其性质、等级、宽度和断面形式,不同等级的通路应该归属于相应的空间层次内;不同等级的通路,特别是机动车道路,应该尽可能地做到逐级衔接。,三)住宅区交通与路网规划原则,3因地制宜,使住宅区的路网布局合理、建设经济应该根据住宅区不同的形状、地形、人口规模、居民需求和居民的行为轨迹来合理地规划路网的布局、道路用地的比例和各类通路的宽度与断面形式。4功能复合化,营造人性化的街道空间住宅区的通路应该属于生活性的街道,应该同时具备居民日常生活活动包括交往活动的功能,住宅区内街道生活的营造是住宅区适居性的重要方面,也是营造社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住宅区交通与路网规划原则,5空间结构整合化,构筑方便、系统、丰富和整体的住宅区交通、空间和景观网络各类各级住宅区的通路是建构住宅区功能与形态的骨架,住宅区的路网应该将住宅、服务设施、绿地等区内外的设施联系为一个整体,并使其成为属于其所在地区或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6避免影响城市交通应该考虑住宅区居民产生的交通对周边城市交通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避免在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上设出入口或控制出入门的数量和位置,并避免住宅区的出入口靠近道路交叉口设置。,二、道路类型、分级与宽度,一)类型依据住宅区交通组织的要求,住宅区内的通路有步行路和车行路两种。,二)分级、宽度与断面型式,居住区的道路通常可分为四级,即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和宅间小路。,二)分级、宽度与断面型式,1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区级道路为居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车行道一般需要9米,如考虑通行公交时应增加至1014米,人行道宽度一般在24米左右。2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1014米,车行道宽度一般为69米。在道路红线宽于12米时可以考虑设人行道,其宽度在1.52米左右。,二)分级、宽度与断面型式,3居住组团级道路居住组团级道路为居住小区内部的主要道路,它起着联系居住小区范围内各个住宅群落的作用,有时也伸入住宅院落中。其道路红线宽度一般在810米之间,车行道要求为57米,大部分情况下居住组团级道路不需要设专门的人行道。4宅间小路宅间小路是指直接通到住宅单元入口或住户的通路,它起着连接住宅单元与单元、连接住宅单元与居住组团级道路或其他等级道路的作用。其路幅宽度不宜小于25米,连接高层住宅时其宽度不宜小于3.5米。,三)道路规划设计的其他规定,1一个较大规模的住宅区(如居住小区)一般至少需要两个对外联系的通路出入口。2当住宅区向城市交通性干道开出入口时,其出入口之间的间距不应该小于150米。3当住宅区的主要道路(指高于居住小区级的道路或道路红线宽度大于10米的道路)与城市道路相交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4住宅区内应该设置为残疾人通行服务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米,纵坡不应大于2.5。5尽端路的长度不宜超过120米,在尽端处应设最小12米12米的回车场地(图)。,三、通达性、景观、街道生活,住宅区的通路兼有通行、观景、休闲散步、认知定位和邻里交往等功能。通达性是通路最主要的布局要求,而通路所处的空间层次及其主体功能影响着通路的通达程度。,一)通达性,通达性是通路应具备的基本性质。1、通路的通达性包含以下的内容:通路的通畅性;通路与目的地的可达性;通路与目的地的选择性。,一)通达性,2、通路的通达性由以下三方面的要素所决定:通路的线型、空间比例及尺度是体现通达性的主要形态要素。一般来说,通达性要求越高的通路,其线型越平直,可见的比例及尺度也越大;线型越弯曲、转折越多,空间的比例及尺度越小,通路的通达性也越弱。,一)通达性,通路所处的空间层次是决定通路通达性的空间要素。在私密性越强的空间中,通路的等级越低,交通性越弱,通达性也越小;反之,通达性就越强。,一)通达性,通路所服务的对象和内容是决定通路通达性的功能要素。通路通达的设施对居民的重要程度以及使用频率。使用的居民数量多、使用的频率高,要求通路的通达性好。,二)线型、空间比例、尺度与景观,通路的线型、空间比例及尺度不仅仅取决于通路的通达性,还应该考虑通路景观及其对住宅区整体景观效果的影响(如图所示)。,二)线型、空间比例、尺度与景观,二)线型、空间比例、尺度与景观,三)街道生活,街道生活是都市生活的重要特征。1我国传统的住宅区中,街道生活丰富而有特色,它是居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行、观景、休闲散步和邻里交往在我国传统住宅区中往往集于街道空间一体。2街道是住宅区中一种具有特定内容的通路,并不是所有通路都能够或都应该成为“街道”。一般情况下,街道指那些两侧建筑毗邻的通路。两侧的建筑大多是居民使用频率较高、有着较多的吸引居民的设施,通行、观景、休闲散步和邻里交往往往在这类通路上同时发生。,三)街道生活,3住宅区的街道是居民日常生活活动不可缺少的场所,营造街道生活应该成为住宅区规划设计与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4在住宅区中,适合成为“街道”的通路是那些各类服务设施集中地段的生活性通路;适宜的位置、良好的通达性、丰富而具特色的景观、舒适的空间比例与尺度是规划设计街道的重要要素。,阅读材料:,1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1l2邓述平,王仲谷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33工仲谷,李锡然居住区详细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比出版社,198464.96海住宅设计国际交流活动组委会上海住宅设计国际竞赛获奖作品集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35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四十五年精粹-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教师专业作品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5,阅读材料:,6建筑部科学技术司中国小康住宅示范工程集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27中国城市住宅小区建设试点丛书编委会小国城市住宅小区建设试点丛书一规划设计篇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78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城市道路交通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129毛梓尧等译住宅群设计南京:全国城市住宅设计研究网,19881010波W奥斯特罗大斯基现代城市建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