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ppt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11502012 上传时间:2020-04-26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6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篇内经概论第二章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讲人王洪京,第一节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目的要求】1.理解解剖方法在内经理论体系形成中的作用。2.掌握内经观察方法的特点。3.理解假说方法与内经理论体系形成的关系,第一节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一、解剖方法的应用人体形态结构的探索为认识生命活动奠定了形态学基础。解剖人体的直接观察,即当时已有通过尸体解剖的方法,来了解人体组织形态、构造等的直观手段。从殷墟(公元1400多年以前的殷代)出土的甲骨文,就有“耳、目、口、鼻”等多种人体器官名称的记载,说明当时早已根据人体器官的不同部位,不同形态,不同作用,确立了名称。,第一节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内经对解剖人体,观察脏腑,已有较为详细观察的记载,如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说明当时医家对用解剖的方法来了解人体的形态结构是非常重视的。,第一节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1、表面解剖。灵枢脉度灵枢骨度讨论了经络的走向与人体骨骼之长短。测知经脉的长短,对于腧穴的定位有重要意义,如脐上2寸为下脘,脐上4寸为中脘,脐上5寸为上脘。2、内脏解剖。灵枢肠胃记载了人体肠胃之大小、长短及其容量等,其中所指出的食道长度与大小肠长度的比例约为1:35,与现代解剖测量的结果很接近,说明当时若非真正通过解剖测量而能取得这样数据,是绝不可能的。,第一节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虽然古代这些解剖知识比较肤浅,但已为探索生命的活动规律,创立医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内经虽然有上述解剖内容的记载。但亦受下述思想的影响:,第一节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首先,受有机自然观的影响。即把自然界理解为一个有机整体,是气的生生化化的统一过程,任何具体事物,不过是气的运动过程中的小小浪花,人亦如此。从有机自然观前提出发,其研究方法,就形成了以整体、动态、功能、相互作用为思考中心的研究思路,这种思路的总倾向,不是着力于变革对象,不是要把对象理解为各个部分分别加以处理,而是着力于在保持事物的整体性的前提下,对其整体的属性和功能状态进行考察、描述、调节、控制,无需提出深入认识物质结构和功能细节的任务。,第一节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其次,中医主要是一个实用的临床医学体系,对临床家而言,重要的知识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四诊合参等观察和临床实用的知识,而不是以认识为目的的解剖等基础知识。再次,内经强调“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将人视为万物之灵,不能与动物相侔(音mou,相等、等齐之义),绝不以禽兽作比,故不用动物作解剖研究。上述数种思想认识,均妨碍了中医学对人体解剖的深入研究。,第一节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二、观察方法的应用观察是人们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通过感官或者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描述、反应自然界中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一种方法。任何经验科学都必须以观察作为理论建构的基础。作为思维触觉的观察,也是内经理论建构的十分重要的认识方法。,第一节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不可能运用象现代生物、化学、物理学等那样的科学知识,以及各种检测仪器来认识人体,探索生命的奥秘,只有从生活在大自然的人体生命活动现象来了解,这是很自然的。主要有以下观察方法:,第一节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1、对人体外部现象的细致观察“以表知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表知里”、“司外揣内”即通过对外在表现的观察,以测知内在的变化。即“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灵枢本脏。如论述人体生理病理活动规律的“藏象学说”,从“藏象”这一名词的含义,可以说明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是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基础之一。,第一节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2、比较法“别异比类”素问示从容论“别异比类”“以常衡变”,通过正常与异常的对比、分析,从而推论出生命活动规律和病理变化机制。内经的理论取决于现象观察的方法而得出的,因而就很自然地把自然现象与人体的生命现象统一起来,形成了一个人与自然统一的整体观念。,第一节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内经观察方法的特点:整体性与动态性:内经从气化论的有机自然观出发,认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生命的现实存在,如“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终而复始”(灵枢脉度),故要认识气的运动规律就必须以现实中活体的整体观察为基础。素问五运行大论等篇并采用类比的方法以论证其动态性,如“形精之动,犹根本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第一节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全面性与系统性:内经十分重视观察的全面性,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言:“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系统性是指观察具有层次的、有序的和相关的特征,如素问三部九候说:“必审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即强调观察时必须根据疾病演变的顺序,重视时间上的连续性。,第一节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三、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卓越的临床疗效是中医的生命力,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是内经理论体系形成的又一基础。古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观察到某些不同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反映,与某些脏腑功能的正常或异常有关。这些反常变化,又常常在体表的某些部位出现特殊反映,通过这些观察,以及临床的反复验证,进一步加以证实。,第一节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如气候反常变化,人体感受风寒,就会出现恶寒发热,鼻塞咳嗽等病理反映,通过这些现象推论到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肺与皮毛、鼻等具有内在生理上的联系。但这一推论是否正确,还须实践验证。实践中用增强活动等发汗的方法,就能使这些现象消除,这就证实了肺与皮毛、鼻等内在联系的理论是正确的。,第一节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四、假说方法的应用理论的形成需要以经验材料为基础,并对经验材料进行理性的推理。这个推理过程,即离不开假说。恩格斯说过:“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经验和知识,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所作的一种推测和解释,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重要形式。,第一节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假说的基本特点:科学性、推测性、不确定性和易变性。内经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指导,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和医疗实践规律,它面临着天体、人体及其相互关系这样博大深远的对象,常在实践经验基础上,采用假说方法予以探讨。又如,从“天人合一”的观点出发,内经认为人的生理、病理变化受四时、月、日节律变化的影响,而具有近似周期节律的变化,初始亦是一种假说。,第一节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内经对病证的认识,也是通过建立诊断假说,经过治疗实践检验、修正,而逐步向疾病本质逼近,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即是通过治疗结果的反馈,对诊断假说的修正。,第二节古代科学知识的渗透,【目的要求】了解古代天文、历法、地理、气象知识在内经中的应用。,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也是一部古代多学科巨著,通过研究内经的时代背景,研究医学与其它学科的内在联系,可以发现中医学与古代历史文化的渊源关系,从而有利于揭示中医学创立和发展的历史,进一步认识其理论体系的特点和优势,并为中医药学的持续发展提供思路。,第二节古代科学知识的渗透,一、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的渗透素问气交变大论指出:“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故言及天文及历法处甚多,其中一些古老的属于殷周时期就已出现的干支纪日、二十八宿、五行星、月相的塑望以及日月食等,与内经成书时代真正相关的是历法中的纪时、纪年与节气等。,第二节古代科学知识的渗透,(一)古代天文知识的渗透古代宇宙结构理论有盖天、浑天、宣夜三说。内经理论的建构,主要采用了浑天说,同时也采纳了宣夜说。,第二节古代科学知识的渗透,北斗星及其在内经中的应用北斗星的概念:由七颗恒星组成,由于位于北方天空,形似酒斗,故称为北斗星。北斗星绕北极星运动的医学意义:(1)以四时阴阳的变化解析六经症侯的病理机制。(2)推知四时气候变迁,八方气象对人体的影响。,第二节古代科学知识的渗透,二十八宿及其在内经中的反映二十八宿的概念:是连续通过天球黄道和赤道附近一周天的二十八群恒星。二十八宿的划分的根据:以土星的视运动为划分依据。作为编制历法,判断季节,划分二十四节气的标志。二十八宿的的医学意义:推算人身经脉的长度。,第二节古代科学知识的渗透,(二)历法知识的渗透太阳历又称为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太阳历的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一年12个月,这个“月”,实际上与朔望月无关。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但在每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第二节古代科学知识的渗透,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即每四百年中有97个闰年。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积3300年才差一日。,第二节古代科学知识的渗透,太阴历又称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第二节古代科学知识的渗透,阴阳历,在天文学中是指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阴阳历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1个月,但设置闰月,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因此这种历法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第二节古代科学知识的渗透,五运六气历即是阴阳合历,为医家所独创,它揭示了日地月三体运动的最小相似周期为六十年,阐明了六十甲子年中天度、气数、气候、物候、疾病及其防治的变化规律。,第二节古代科学知识的渗透,二、地理知识的渗透内经中虽然不可能有医学地理的概念,但已明确认为地理环境因素影响着人的健康与疾病,治必法天之纪、地之理-因地制宜。我国古代的地理划分,主要有五方说和九州说。,第二节古代科学知识的渗透,五方说五方指东、南、西、北和中央。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素问异法方宜论即采用五方说,分别论述了五方的水文、地质、气候、物候、物产以及人的生活习惯、体质特点与发病、治疗情况。,第二节古代科学知识的渗透,九州说古代中国人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冀(ji)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yong)州和豫(yu)州。对内经的影响很大,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地有九州,人有九窍。,第二节古代科学知识的渗透,九州地势的影响,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由于地方环境不同,人的体质上必然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因而在发病方面也个不相同,在治疗上也必须因地制宜,各有所异。,第二节古代科学知识的渗透,三、气象学知识的应用医学气象学是研究天气和气候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一门科学。内经时代虽没有建立现代意义的医学气象学,但其中却有非常丰富的医学气象学方面的内容。古气象学的含义:古代所称的风、雷、云、雨,即现在所说的气象。,第二节古代科学知识的渗透,内经中的古气象学内容:内经将人体置于天地气交的大气环境中进行研究,必然以风、雷、云、雨等大气现象及周期性天气变化作为认识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的前提条件。内经涉及的大气现象有风、雨、寒、热、燥、湿、云、雾、霜、雹、雷、电等,对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也有详细的论述。,第二节古代科学知识的渗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主要是讨论顺应四时阴阳的养生原则的篇章,内经的“八正”、“八纪”,即指八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张介宾注释说:“分,言春秋二分;至,言冬夏二至。”关于二十四气,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这种候、气、时、岁的划分办法,就是根据二十四气的理论建立的。,第二节古代科学知识的渗透,内经对古气象学知识的继承、应用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四气调神: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指出的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来调摄精神,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六淫病因:正常的气候变化叫六气,六气的太过与不及,便成为六淫病因。五运六气:是研究气候变化对人类影响的一种理论,疾病发生与气候变化有关。,第三节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目的要求】1.理解道气论与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2.理解无为论与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3.理解辩证观与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第三节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劳动创造了医药,而内经则是对医疗经验的总结与整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古代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德经和阴阳学说对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有较大影响。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基础理论等已作介绍,这里主要介绍有关道家思想。,第三节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一、道气论道家是以先秦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道家最初被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称为“道德家”,汉书艺文志始称“道家”。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标准像,第三节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道”在道德经中有两种含义:1指原始的混饨,万物的本源。2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作为宇宙本原的“道”,其生成宇宙万物的模式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第三节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对内经理论体系形成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内经的精气理论是对道家“道”即是“气”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次,内经的许多养生和治法理论是“道法自然”的产物。内经对黄学和老学的思想是兼收并蓄的,除了吸收老学的“不争”和“贵柔守静”的无为思想外,更继承了黄学刚强进取的积极有为的精神。,第三节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经过战国诸子的竞争和交融,秦朝的高压和禁锢,西汉前期形成了对先秦哲学继承、整理和综合的学术风气。在这种学术风气的带动下,内经兼收并蓄各派的学术思想,从而使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内容丰富多采而且具有特色。,第三节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二、无为论“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无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的直接体现。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第三节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是老子五千言讲的主要问题。天地万物是由道创生的,而道则要依法于最高的准则“自然”,人要依法地、天、道,便必须也依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个“无为而无不为”,便是“自然”的体现。,第三节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老子把“道”区分为“天之道”和“人之道”,其中含有自然法则和人类法则相比较的意味。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所以,老子主张“人之道”应当效法“天之道”,复归于“不争”“不言”,“无私”“无为”的自然本性。,第三节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同样认为道有“天道”与“人道”之别,他明确地指出:“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这里,“无为”同样是指天然的意思,而“有为”则是指人为的意思。,第三节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庄子经常用寓言和比喻来说明天然和人为。在他看来,牛马生就了四只脚,这就叫做天然;而用绳索套住马头,拴住牛鼻子,这就叫做人为。所以,他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庄子秋水),就是说,不要以人为去毁天然,不要以造作去灭性命,不要以有限之得去殉无穷之名。如此谨慎地持守下去而不要有所闪失,这就叫做回归本真。,第三节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内经吸收了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主要反映在治法和养生两方面。在治法理论方面首先,内经受老子“天之道,其犹张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等思想影响,以制定自己的治疗法则,如“实者泻之,虚者补之”,并强调治疗疾病应根据病邪的性质特点、停留部位、病势的发展以及正气驱邪的趋向等因素,顺应其势,从最近的途径以驱邪外出,达到在最短时间内治愈疾病的目的,以免扰乱更多脏腑。,第三节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biao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第三节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其次,内经继承了黄老之学“审时“的思想,认为天有四时昼夜,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也表现出四时昼夜的节律。因此,素问疏五过论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素问八正神明论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第三节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第三,黄老帛bo书突出阐述了“度”的概念,得出了“过度失当,天将降殃”的论断。内经对此亦有所论,如素问六元正记大论论“毒药”(此指药物的偏性,非有毒之药)之应用。强调“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素问五政大论),第三节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在中医养生方面吸收了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天人合一”、“四气调神”的养生观点。庄子中提到:“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庄子应帝王)即不人为去干预破坏事物固有的自然之性,维持其自生、自长、自灭、自发展等等的自然变化规律,这在黄帝内经中有关养生理论中也得到很好的体现。,第三节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苍天之气,清静而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这里“顺之”与“因时之序”都讲的顺应自然四时气候变化以达养生的意思。灵枢本神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第三节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详细论述了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和与人之相适应的行为、心理、起居,并进一步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第三节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观点,体现了中医养生“天人合一”的整体理论,重视人体在不同的季节应如何顺应自然气候的变化,以达到养生的目的。也就是说,把天人之间的关系作为一种相因相依的整体和谐关系,不是作为一种敌对的关系。人应当通过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调节自身阴阳,去实现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以顺应自然的种种变化,达到防病延年的目的。,第三节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老子认为,人治理社会也应当象自然生养万物那样,采用自然无为的态度和方法。治理者越是无为,老百姓就越纯朴易治。他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三章)最终使得人们能够“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八十章)这在黄帝内经中有相类似的描述:“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三节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三、辨证观老子是先秦时代的辨证法大师,他开创了尚柔、主静、贵无的辨证体系。他大量揭示了客观事物矛盾统一的现象和规律,不仅认识到了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而且也论述了对立物之间的统一。他在道德经中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十六章)。意思是说,宇宙间的事物尽在往复变化之中。由此推出一条法则,物极必反,剥极必复。,第三节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内经理论的建构,深受老子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内经不仅运用阴阳的对立统一和五行的生克乘侮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且提出了“升降出入”、“正治反治”等诸多对立的概念。,第三节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内经反复论述了“物极必反”的矛盾转化现象,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内经并根据老子的“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的辨证思想,结合医疗经验确立了“治未病”的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