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3课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历程),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监察制度,重点,一、中央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的演变二、选官制度补充官僚队伍三、监察与谏议官僚制度的维系,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秦汉的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请阅读第10页的第一段小字,概括秦至隋唐中枢权力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秦:三公汉武帝:中朝东汉:尚书台魏晋南北朝:中书、门下、尚书省的名称出现,但尚未定型。,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内容及职权运行情况如何?对唐朝的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动动脑筋,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大臣甲提交书面处理方案:A.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B.削减灾区赋税,C.修筑引水灌溉渠道。大臣乙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行,上呈至皇帝,皇帝赞许,吩咐大臣丙负责执行。大臣丙将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三个部门。,历史重现,2020/4/25,7,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隋唐中枢权力机构三省六部制,相权被割皇权加强,起草诏令,负责执行,封驳审议,1.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2.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对此论断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汉代宰相权倾天下B.唐代宰相轮流坐庄C.宰相权力不断集中D.宰相权力走向分散,B,D,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初年,皇帝的一道意旨中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尚书省填写“奉行”后,具体交给哪些部门去执行?,包含了中书省、门下省宰相和皇帝的意见。交给六部中相关部门去执行。,材料二:(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原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循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材料三: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戴胄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唐代初年君权受到三省宰相和法律的制约。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监督和牵制,保证了君权独尊;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制约。,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思考: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这些特点对国家的政治文明的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相互监督和牵制,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于保证政治清明,减少政治腐败。,探究:隋唐的三省分权与近代西方的分权与制衡原则相比,二者有何相同之处?,都实行分权;权力相互牵制和监督;都有积极作用。,那它们的这种分权本质相同吗?为什么?,不同。中国是加强君主专制,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是防止专制,保障民主。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物。,2020/4/25,14,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枢密院,度支,盐铁,户部,中书门下,军政,行政,财政,财政,宋代:,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二府三司制,2020/4/25,15,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枢密院,度支,盐铁,户部,中书门下,军政,行政,财政,财政,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归入,归入,元代:,一省制,为了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各代不断调整中央机构;总的来看,历代的制度改革使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不断走向成熟;中央官制的改革中,也体现了相权的不断被削弱和皇权的不断加强。,三省六部制的演变,三公九卿制,中朝,尚书台,三省制萌芽,三省制确立,二府三司制,中书省,内阁,军机处,元朝行省制度,西汉郡国并行制度,地方行政体制演变:,中国古代中央、地方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趋势)?,1、分散相权,加强皇权,2、分割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思考:,二、选官制度补充官僚队伍,西周时期是如何选任官员的?这种制度是如何被破坏的?,西周选官用人的主要途径是世卿世禄制度,这种制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分封制的被破坏而遭到破坏的。,“世卿世禄”,军功爵制,察举制、征辟制,九品中正制,门阀士族(九品中正制),开创分科举人(科举制),完善科举制,发展八股取士,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西周,战国时期,汉武帝时期,东汉末年、魏晋,隋唐时期,血缘,军功,孝廉,门第,才学,特点:,标准越来越科学、公正、客观,材料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材料二中国古代有种说法,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结合教材内容与材料: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2、材料二中“金榜题名时”又反映了什么制度?,实战演练,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情景材料,材料一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材料二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上材料三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赵嘏,材料四“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考试制度虽然产生于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但其“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的精神却具有超越封建时代的特性,为世界所接纳,它被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美国学者柯睿格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情景材料,材料五1972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一次对话中说:“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帝制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中国的这种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约在2000年的时间里,或大或小,它成了统一中国和巩固秩序的支柱。后来英国也仿效并确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今天已经广泛普及。”中国科举文化对东亚文明的发展影响直接而重大日本、朝鲜、越南三国是这个科举文化圈中影响最突出的国家。,情景材料,你能对科举制的作用作出评价吗?你知道它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吗?,一方面,科举制使贫寒子弟获得了入仕的机会,有利于统治者延揽人才,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以考试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是我国政治制度方面的重要创造,有利于保证中华帝国长期的繁荣昌盛,对西方近现代文官制度的形成起着直接而巨大的影响,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高度成熟。,1994年韩国再现科举,科举考场,宋代科举考试,有人说今天的公务员考试是对科举制的批判和继承,对此应该怎样理解?吸收了科举制公开、公平、公正和量才录用等因素,舍弃其不合理的因素,增加合乎时代与国情的新因素。,三、监察与谏议,思考:古代皇帝为什么要建立监察制度?,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是中华帝国政治体制建设的重要方面。,思考:监察和谏议的对象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监察的对象是百官,谏议的对象是皇帝的言行和决策。,1、监察官员或机构,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御史府,中央:御使大夫监察和弹劾百官,地方:刺史地方专职监察官员监督郡国长官,“科道”,督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分十三道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监督六部业务,按察使司,省级机构设立,负责司法、监察,宋朝,通判,2、谏议机构,门下省,谏院,谏议和封驳,可以对宰相决策提出异议,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的意见。,独立的谏官机构,请尝试对中国古代的监察和谏议制度进行综合评价。,材料一:据史料介绍,唐太宗李世民曾是一位“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贤明君主。他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衰;以人为镜,可观得失。”在魏征与唐太宗合作的17年里,魏征给唐太宗提了几百条意见,唐太宗基本上都采纳了。后来有一次由于魏征的直言明谏,唐太宗回到后宫后见长孙皇后发恨道:“总有一天要杀掉这个乡巴佬!”唐太宗到了晚年,不大听得进批评意见了,那些敢于进谏的大臣也先后去世,他跟大臣们议事,常是夸夸其谈,唯己是从,刚强高傲,日胜一日。集思广益的“耳顺”被阿谀奉承的“顺耳”声所替代,材料二:中国历代都有臭名昭著的大贪官出现,如秦朝的赵高、汉朝的董卓、三国的黄皓、隋朝的杨素、唐朝的李林甫、宋朝的秦桧、元朝的哈麻、明朝的魏忠贤、清朝的和珅等等,层出不穷。,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皇帝或大臣,你的工作、言行能否受到监察制度的有效约束?当时的制度环境对你是否会有影响?,设身处地畅所欲言,中国古代的监察与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但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为什么说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监察与谏议制的确立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高度成熟?,课堂小结、升华主题:,这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非此不足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也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吸纳新生力量,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这两个方面正是汉唐以来政治制度基本特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2、人治高于法治;,3、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逐渐强化;,4、始终充斥着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5、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