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一轮复习).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11494218 上传时间:2020-04-25 格式:PPT 页数:94 大小:4.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唯物主义(一轮复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历史唯物主义(一轮复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历史唯物主义(一轮复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唯物主义,考点1、寻觅社会的真谛,一、社会发展的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含义(1)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2、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最重要的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即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3、方法论(1)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2)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反对错误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深化理解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问题,对二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2、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3、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又反对将这种反作用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内容: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其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地位和作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是,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含义: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2)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3)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是,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结论:即使上层建筑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也不一定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原因:上层建筑并不直接对社会发展起作用,而要通过经济基础这个中间环节才能起作用;上层建筑对社会的发展是起促进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2)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注:一般来说,如果涉及经济体制改革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如果涉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等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法律法规的完善、思想观念的解放等则属于上层建筑的变革。,深化理解(1)两对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等的,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2)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不同。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在某一社会历史阶段,对社会发展起着领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二者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社会发展的动力一般意义: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不是“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不是“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要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原因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A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B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C、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不是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关系,而是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二、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1、人民群众的含义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2)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知识拓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指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在质上,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在量上,人民群众是大多数,其主要的、稳定的成分是广大劳动群众。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两个部分。,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1)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2)方法论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2)方法论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地位: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深化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杰出人物重大作用的关系1、杰出人物一般是指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中对历史发展起着重大推动作用的伟大人物。2、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总是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为基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是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源泉。3、只承认杰出人物的伟大作用而否认人民群众的作用,就会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否认个人的作用,个人总会对社会发展产生或大或小、或促进或阻碍的作用。,深化理解全面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力(1)精神动力真正的哲学。我国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2)生产动力生产活动。(3)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4)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5)主体动力人民群众。,【本课知识归纳】,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支配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实现人生的价值,一、价值与价值观(一)价值1、含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2、特点: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注: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不同于经济学中的“价值”。,(二)价值观1、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理解:(1)价值观实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属社会意识范畴。(2)价值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幸福观、义利观、生死观、家庭观、爱情观等都属于价值观的重要部分。(3)现阶段,我国主要有以下几种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个人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价值观、拜金主义价值观等。我们倡导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二)价值观2、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1)从领域看,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从性质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具有消极的导向作用。,学法指导把握几个“反作用”(1)意识的反作用表现在正确与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起促进或阻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实际上,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意识反作用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2)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属于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而集体主义就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3)意识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集体主义价值观之间是相通的,都属于同一范畴。,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1含义(1)事实判断:人们对事物的客观状况及其本质属性、发展规律作出的判断。(2)价值判断: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是价值判断。(3)价值选择: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选择。均属于主观范畴,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2特征(1)社会历史性内涵: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意义: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2特征(1)社会历史性(2)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3)(主体)差异性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面对同一问题,人们的不同表现体现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差异。,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社会存在在不同人的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原因,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3、客观标准,(1)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要求,原因,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3、客观标准,(1)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关系(1)区别:“真理标准”是说“真不真”或“真与假”的问题,判断标准是通过实践看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价值标准”是说“好不好”或“好与坏”的问题,判断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的根本利益。(2)联系:“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是内在的统一。对一个具体事物的判断就是既要其“真”,符合客观实际,又要其“好”,符合人类根本利益。如核裂变能产生巨大的热能,是真,但原子能是用于和平事业还是用于制造杀人武器,还有个“好与坏”的价值判断问题。,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4、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要求把个人、集体、社会利益三者的统一作为选择的标准。(1)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2)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三、人生价值及其实现(一)人生价值1含义: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2内容: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个人的社会价值或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个人的自我价值或索取。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居于首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和基础,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目标和归属。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从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缺一不可。,三、人生价值及其实现(一)人生价值3特点: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4评价标准: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三、人生价值及其实现(二)价值的创造与实现1根本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1)原因: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2)如何做: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二)价值的创造与实现1根本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2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1)原因: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个性发展:强调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2)如何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二)价值的创造与实现1根本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2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3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1)精神: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2)个人素质: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3)理想信念: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易错点拨人生价值能否实现,不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条件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个人的主观条件,但不能夸大为决定性因素。人生价值能否实现,取决于个人在实践和劳动中对社会的贡献。,深化理解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