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精炼:第一单元检测卷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1443694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下册精炼:第一单元检测卷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精炼:第一单元检测卷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精炼:第一单元检测卷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下册精炼:第一单元检测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选择题1 . 在下列四本著作中,你最不能在哪本书中看到有关唐太宗的事迹?ABCD2 .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杜甫的著名诗句。他的诗语言精炼凝重,艺术技巧高超,反映了那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被后人称为A医圣B书圣C诗圣D诗史3 . (2017房山区模拟)贞观十五年,吐蕃的一位赞普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材料中的大唐公主是( )A文成公主B金城公主C太平公主D王昭君4 . 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是( )A藩镇割据B黄巢起义C宦官专权D安史之乱5 . 下图是唐三骑驼乐舞俑,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的乐舞队。一人表演胡舞,其余乐工在演奏胡乐乐器。从该文物可以读取的主要信息是( )A经济发达B社会安定C民族交融D政治清明6 .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是古人称颂隋朝大运河诗句。大运河的中心点是( )A洛阳B涿郡C长安D余杭7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与这首诗有关的制度是( )A世袭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科举制8 . 隋朝二世而亡,它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个朝代?( )A秦朝B东汉C. 夏朝 C.周朝9 . 学习隋唐史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是A统一国家的建立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繁荣与开放D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10 . 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史实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A源远流长 泽被东西B高度繁荣 共享太平C世界领先 无私奉献D对外开放 双向交流11 . 法国启蒙思想家魁奈说:“中国无世袭贵族,官爵仅靠功绩与才能获得工匠的子弟也能当上总督。”他所评价的是中国的A分封制度B郡县制度C监察制度D科举制度12 . 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促使了唐朝的由盛而衰( )A安史之乱B藩镇割据C黄巢起义D玄武门之变13 .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强盛时代,历史上把唐朝的全盛时期称作( )A文景之治B汉武帝大一统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14 . 唐太宗善于纳谏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共同目的是A防止国家分裂B休养生息C发展经济D巩固统治15 . 如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代表的朝代分别是A东汉、南宋、隋B蜀、西晋、隋C蜀、西晋、唐D蜀、元、明二、综合题1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拔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材料二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请回答:(1)上述材料的“魏主”是哪位皇帝?他属于哪个少数民族?他进行这次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除了材料一的政权,魏晋南北朝时期统一过北方的政权还有哪几个?(3)综上所述,当你看到爱我中华这首歌词时,有何感想?17 . 人是文明的创造者,也是文明的接力者和传播者。通过历史名人,了解文明历程,可以深刻感悟到文明的魅力。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某中学“历史名人”阅读提纲节选:材料二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明整合为一体的过程。整合的模式是以中原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在此过程中,虽然历经战乱与分裂,但这文明的完整性、延续性从未被打破。这种完整性、延续性成了中华文明稳定发展的原因。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请完成:(1)完善的政治制度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唐太宗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有什么特点?(2)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所在。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思想主要包含哪两部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对中华文明产生了什么深刻影响?(3)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交流会使文明成果实现共享、共赢。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传下千古佳话,有什么历史意义?(4)据材料二指出中华文明稳定发展的原因。综上所述,谈谈我们学习和了解历史名人的意义。18 . 认识历史名人,知道他们对历史的发展做出的贡献。(1)图一中的人物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故被北方各族共同尊称为什么?这一政策有什么表现形式?并举一例说明。(2)唐朝的对外交往可归纳为“一取一送”,图二中人物的东渡,此举有何意义? (3)唐朝的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给我们当今留下什么启示? (4)图三中的人物是谁?有何发明?此发明有何意义?(5)图一、图四中的人物都认为: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都注重农业的发展,注重减轻农民负担,注重解决民生问题,请各举一例说明他们的具体做法。19 .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从此,门第不高的读本人,可以凭才学做官。唐朝时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最重要,武则天时又推行了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宋朝时考试内容重经义,大幅扩大进士录取名额。明清时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为八个部分,被称为“八股文”。摘编自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等材料二:由于文官制度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的驱使,以及中国科举考试的示范,西方国家在19世纪前后纷纷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该考试制度吸取了科举制的合理内核,而舍弃了科举考试空疏无用的经典内容。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材料三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王定保唐摭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1)根据材料一,简要梳理中国科举制的主要发展历程。朝代发展概况A设置进士科唐朝进士、明经最重要;B、武举开始;重诗赋宋朝重经义;扩大进士录取名额明清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文体是八股文(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吸取了中国科举制的哪些“合理内核”?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我们该如何客观对待中国科举制?第 8 页 共 8 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二、综合题1、2、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